法律基礎課結束了。在最後壹節課上,我看了《秋菊的故事》,在最後,我不得不寫下它。
《秋菊的故事》的故事發生在中國西北部的壹個小山村。農民王青來與村長發生沖突,被村長踢了壹腳。王青來的妻子秋菊受不了這種口氣。她和村長談了話,村長拒絕承認她的錯誤。為了討個說法,秋菊懷胎六個月,走上了漫長的訴苦之路。她從村裏起訴到縣裏,再從縣裏起訴到市裏,最後向法院提起訴訟。除夕夜,秋菊難產,村長連夜組織村民將秋菊送往醫院,使秋菊順利生產,挽救了母子倆的生命。秋菊感激涕零,官司也不再提起。但就在秋菊壹家慶祝孩子滿月時,法院判決來了,村長因毆打罪被捕入獄。望著遠處警車升起的煙霧,秋菊感到深深的困惑和失落...
這部電影反映了兩個主題:第壹,中國正在走向法治,人民已經開始越來越多地利用法律來維護自己的權利;其次,它描繪了傳統觀念中弱者(懷孕的農村婦女)抵抗強大甚至邪惡力量(踢死人卻不道歉的村長)的堅強意誌和無能為力。
從影片中可以看出秋菊渴望通過訴訟來討回公道,而在我們看來,她也確實討回了公道。但事實上,她最終能得到什麽呢?也許這對秋菊來說是壹場人道主義災難。“她得到的只能是壹個極其尷尬的局面。在農村地區,人們基本上和睦相處,互幫互助,相親相愛,這也是中國大多數農村地區數百年來形成的良好道德傳統。例如,秋菊的丈夫與村長發生沖突後,秋菊在生孩子時得到了村長和村民的幫助。然而,秋菊希望通過訴訟得到壹個“說法”,卻把曾經幫助過她的村長送進了監獄。在村民甚至她的家人看來,秋菊真的很沒有人性。而且,作者堅信,在農村,像秋菊這樣的人物永遠不會得到人們的認可,她肯定會遭到村民的唾棄。秋菊帶來的新法律觀念將嚴重沖擊甚至瓦解農村鄰裏之間相互尊重、相互幫助的傳統觀念。我相信經過這次慘痛的教訓,秋菊以後可能再也不敢通過法律手段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了。有多少人敢對這樣的法治提出上訴?
秋菊將村長送進監獄或許是我國法治進步的又壹體現,但請問,這是秋菊希望得到的嗎?也許這就是法律與傳統道德觀念的沖突,這就是法治的無奈。法律作為壹種社會規範,只是社會規範的壹種。法律既不是所有的社會規範,也不是其他社會規範的替代品。就道德而言,它是壹種基本的社會規範,不僅關系到人們的行為,而且連接著人們的心靈。如果法治想要脫離道德而單獨存在,那只是壹種幻想。法治不僅不排斥道德,而且以道德的存在和作用為社會基礎。如果法治超出了自身的範圍,被其他社會規範所取代,它只能是壹場白日夢,並可能導致災難性的後果。
因此,可以說《秋菊》的結局是法治的無奈,是法治的不完善。無情的法治只能讓人望而生畏,避而遠之。法治的終極價值目標是人的全面自由發展。法治是工具,人是目的。法治必須以人為本,人性化的法治才會更有威信。然而,在法庭審判中,法官只能根據事實進行判斷,並根據當時人民的訴訟請求作出判決。壹旦法官在判決中作出壹些人性化的判斷(例如按照傳統道德,服從秋菊和大多數人的想法,只判決村長向秋菊道歉並賠償損失而不追究其他責任),則可能立即涉嫌受賄,社會可能會陷入混亂。所以只能歸咎於法治的無奈。只有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的進步和理論的發展,人們才能慢慢解決這個問題。
關於中國的法制現狀,我想說的是,各種法律制度的制定和實施與以前相比有了很大的改善,它們確實為我國人民的和諧生活做出了貢獻,並為中國的社會穩定奠定了基礎。在許多新頒布的法律中,值得壹提的是我們的法律援助制度。
雖然法律援助制度在我國起步比較晚,1994年才全面建立起來,但我國法律援助制度的發展應該說是比較快的。國務院頒布了《法律援助條例》,全國各地都建立了法律援助機構。據了解,每年有數十萬起法律援助案件得到執行,這應該有助於那些社會弱勢群體維護自己的權利和討回公道。但與此同時,我們也應該反思,國家在通過法律實現其權威時,如何在個人意願、社會效果和剛性法律之間取得平衡,以免讓秋菊得理,而陷入迷迷糊糊。
從目前中國公民的法律素質來看,應該說與以前相比有了很大的提高。例如,當人們遇到問題時,他們首先想到的是他們在這裏應該擁有什麽權利以及如何保護自己的權利。這些權利觀念可以說明人們的法律意識確實提高了。再壹個,當人們遇到糾紛時,他們都想到通過法律途徑尋求正義,這也表明他們的法律意識提高了。當然,由於我國幅員遼闊,各個地方的發展仍然不平衡。在壹些地方城市,公民的法律意識較高,而偏遠地區的人們受法律宣傳教育條件的限制,但仍有壹定差距。但總的來說,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完善,中國公民的法律素質正在逐步提高,這是中國法制建設進壹步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條件。
總之,我覺得在逐步改善法制環境和提高全民法律素質的同時,如果能實現個人意願、社會效果和法律之間的平衡,中國和諧社會的目標指日可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