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開始邏輯思維之前,我們應該了解事實、概念、詞語、命題、有效溝通和真理等基本概念。
人類的認知主要由三部分組成:
思想來自客觀事實,語言是用來表達思想的。比如必須有壹個客觀的東西,狗,才能在大腦中建立狗的概念,然後“狗”這個詞就產生了。即事物-》;概念-& gt;單詞的順序。
事實有客觀和主觀之分,即客觀事實和主觀事實。
事實的客觀性,即客觀事實,意味著它們獨立於我們的想法而存在。比如“今天下雨了”是事實,而這個事實不會存在,因為我內心討厭下雨。
事實的客觀性有兩種形式:事物和事件。
事物和事件之間的關系
如何確認事物的存在?
如何證明事件的真實性?
例如,壹位母親告訴壹個從未生過孩子的人,生孩子非常痛苦。這種痛苦是這位母親親身經歷的,是壹種真實的感受。作為壹個從未生過孩子的人,“生孩子很痛苦”的概念只能通過這位母親對痛苦的描述來建立。
不同的人說同樣的話,效果會有所不同,但我們應該始終保持警惕,對權威人士聲稱的“事實”或“真相”進行理性和批判性的思考,不要迷信權威。
總結:
因此,理念必須有壹個理念的對象,也就是某個事物的理念。觀念是主觀的,觀念的對象是客觀的。在閱讀書籍和文章時,我們應該區分什麽是想法,什麽是想法的對象。比如江歌事件中,江歌被殺,這是壹個事件,也是壹個客觀事件。有些人支持死刑,有些人不支持,這是對這件事的不同想法造成的差異。
雖然概念是主觀的,但概念能夠感知的來源仍然是獨立於人腦意識的客觀事物。正確反映客觀事物的主觀事實是明確的。
什麽是正確的想法和錯誤的想法?它主要取決於想法和它們的來源,即客觀事物之間的想法與事實的匹配。
如果壹個想法真實地反映了事物(想法與事實相符),那麽我們可以說這是壹個好想法。
當想法不能真實反映客觀事物時(想法與事實不符),壞想法就會產生:
思想是通過語言表達的。為了讓別人清楚地知道我們的想法,或者我們想清楚地理解別人的想法,我們必須借助語言進行有效的交流。
如何表達想法?第壹步是將文字與想法匹配,這是溝通最重要和最基本的步驟。
表達想法的第二步是通過詞匯收集想法並形成連貫的陳述,這些陳述也可以轉化為命題。
命題在邏輯學中有特殊的意義。它是壹種語言表達,也是判斷其真實與否是否合適的反映。
詞語、命題和邏輯之間的關系如下:
詞語是語言的基石,它們僅用於在命題層面陳述“真”或“假”。雖然邏輯始於陳述,但邏輯是建立什麽是真的,並區分真假。
無論是思維混亂還是言不達意,都不會形成有效的溝通。作者在書中提到了有效溝通的基本原則:
如果妳不能清楚地表達妳想表達的東西,就不要指望妳的觀眾能理解妳。尤其是面對復雜的問題時,最好在溝通前了解背景信息。
說出完整的句子。說出壹個完整的陳述句。比如“多做運動”,但是對別人說“運動”這個詞是沒有意義的,而且還會很麻煩。可以說“多做運動有助於保持健康”。
不要把鑒定陳述(鑒定命題)當作客觀事實的陳述。不需要證明客觀事實的陳述,例如,趙本山是小品演員。評價語句需要論證,比如趙本山的小品很幽默。
避免使用雙重否定,因為這容易引起歧義。比如“不是我不喜歡妳”,妳可以直接說“我喜歡妳”。
根據受眾選擇語言。
“模糊詞語所表示的對象也是模糊的。“比如“人們不喜歡那種音樂”,人們到底指的是誰?妳說的那種音樂是指哪種音樂?
歧義詞通常包含多個含義,我們無法從上下文判斷它指向哪個含義:
委婉語在交流中是必要的,但過度表達會使交流變得不可改變或掩蓋事實。在表達過程中,避免過度委婉。
我們在塑造語言的同時,語言也在塑造我們。如果我們長期使用扭曲現實的語言,我們就會相信我們隨著時間的推移建立了壹個扭曲的世界。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壹個人的情緒也會受到自己習慣性語言的影響。長期使用負面詞匯會讓人感到消極和沮喪。如果妳經常聽到周圍的負面話語,妳也應該註意。
邏輯推理的目的是找出真相。真理有兩種基本形式:
本體真理更基本,它指的是存在或存在。例如,當我們說“桌子上有壹盞燈”時,這是本體論的真理,因為它確實存在。
邏輯真是指邏輯學家關註的真的形式,它更多的是指壹個命題的真,即該命題是真還是假。無論真假,它們都是宣示性的。如果壹個命題/陳述反映了事實,那麽它就是真實的。
邏輯真是指命題的內容是否符合客觀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