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姓來源
洪姓

壹.姓氏的來源:

1,出自姜姓,出自上古神農後* * *工作者的後代。

據《元和氏纂》、《尚書》等史書記載,* * *之工,自黃帝以來就掌管天下水利,被人們奉為水神。顓頊帝,* * *公起兵爭天下,後不倒,因忌仇於洪。

傳說* * *龔,壹怒之下,推倒了西北那座撐天地的山,於是被逐出中原。為了不讓後人忘記自己是水神,* * *龔在自己的名字“* * *”旁邊加了三分水,留給後人作為自己的姓氏,所以他的後人叫洪。

2.源於地名,來源於古代* * *國人民,屬於國名。

據史籍《氏族簡史》記載,西周時有* * *國(今河南輝縣),後人以國名為氏,後加“水”字,發大水。

3.起源於姬姓,是軒轅黃帝的後裔,屬於始祖的名字。

據《尚書·道德經》記載,相傳(即軒轅)後有洪。

4.源於地名,出自古洪洞國人民,屬於國名。

在古代的周朝,有壹個陽侯國,因都城設在洪洞,其後稱洪洞國(今山西洪洞),其後人以國名首字為姓。

5、從改姓看,改姓為姓是大忌。

南北朝時,北魏封拓跋弘為皇帝,封袁孝文弘為皇帝。當時北方宏(洪)改為諧音漢字“洪”為避諱。

據史書《百家姓考》記載,(今江西南昌)和常州(今江蘇常州)為避諱唐太宗太子和唐太宗李弘,將諧音改為“弘”。

據史書《姓源之韻》記載,五代時劉弘昌、劉為避免父隱姓埋名,改同音字“洪”。

6.源於各民族姓氏的變化,屬於改姓為姓的漢化。

清代滿族八旗姓氏有愛新覺羅氏、洪佳氏、弘毅氏等。,其後代全部或部分改漢字為單姓“洪”。

裕固族姓改為漢字“洪”。

清朝時朝鮮人有壹個姓洪的,四派都出了南大門、德州、益州、開城府。

今天滿族、朝鮮族、蒙古族、壯族、土家族等民族都有這個姓。

二、姓祖:* *工人。

炎帝後裔古時候黃帝是當時的水官。石:“* * *工,人面,蛇身,諸法。”是神化* * *工作者的描繪。其活動中心應在黃河中遊,靠近伊、洛陽盆地。據古書記載,他曾與顓頊爭帝,壹怒之下撞上了壹座構思不周的大山,導致支撐天空的柱子折斷,大地四角崩裂。所有這些神話般的描寫都說明了炎黃之間激烈的權力之爭。為了紀念這位祖先,遂改姓* * *。後來因為避仇,又因為* * *工有水德,就成了洪家,尊* * *工為洪姓始祖。

三、遷移分布:

古代的工人,4200年前被虞舜流放到幽州。洪氏家族形成後,壹直到漢代,主要在其發源地今河北、河南、遼寧壹帶發展繁衍。

據史書《元和興編》記載,三國時廬江(今安徽廬州)巡撫為宣城人,唐代“清河丞洪孝昌居(今安徽舒城),稱為矩皇後……”由此可見,三國時期,洪早已遷居安徽。章將軍時期、、等河南固始兒女入閩開張,與陳氏父子兩次駐守福建的中原將士* * *約7000人,64姓。其中,洪生活在福建,是最早進入福建的人。唐玄宗時,於改姓洪。此外,唐末居於徽州婺源(今安徽婺源)黃荊墩的洪,為躲避戰亂,遷居饒州(今江西饒州)樂平以東。這裏有700多戶人家世代研究和種植桑樹,並隨著王洪的出現而逐漸興盛起來。史書《姓氏考》中說,洪“望出敦煌、、宣城”。望郡或望地是指魏晉至隋唐各郡的貴族家庭。這說明唐前後,洪氏家族不僅在安徽、江西壹帶興盛,在甘肅也同樣興盛。常州弘士由弘察改,其子弘子玉、孫弘景均為當朝名臣,不改而從弘士。

隋唐以後,紅石據說在安徽、江西壹帶興盛。

北宋初年,江西樂平的壹個洪氏家族遷到福建寧化,後又有兩個支系,壹個遷到廣東海陽唐田,壹個遷到嘉應府。壹遷豐順布心,後遷梅縣石坑玉屏(馮桂生為創始人)。

明初,山西紅石作為明朝洪洞槐樹定居者的姓氏之壹,被遷到河南、河北、陜西、湖北、江蘇等地。

清朝時,洪人居住在南方省份、臺灣省和北方省份,包括甘肅和新疆。

今天,洪氏家族在中國分布很廣,特別是在江蘇、浙江等省。這兩省的洪氏家族約占中國漢族總人口的26%。

洪是中國第107個姓氏,人口約256萬,占全國人口的0.16%。

四、縣廳編號:

1.希望郡:

敦煌縣:漢武帝丁原,位於當時甘肅河西走廊的西端。

宣城縣:金代設縣。治所在宛陵(今安徽鼎城)。

張羽縣:漢朝將秦朝的九江縣改為張羽縣。當時隸屬於江西省南昌、九江兩地。

2.大廳號碼:

平山堂:站在建堂的希望中。

敦煌大廳:用希望建造壹個大廳。

雙中堂:起源於宋代的洪灝。他是鄱陽(今江西樂平)人。宋代著名的大臣和詩人。宋代與鄭年間的文人。他去晉國當禮部侍郎。金人扣留了他,但他拒絕屈服。在被關押的十五年裏,他經常秘密派人向宋朝報告徐進的情況,人們把他比作蘇武。他的兒子洪邁去了徐進當翰林學士,金人逼他叫他“侍從”(諸侯大夫朝見皇帝,自稱侍從),他堅決拒絕,因此也被金人扣押。他們父子忠於祖國,被稱為“父子相忠”。

三瑞堂:它起源於洪灝。公元1115年任秀才時,先後為狀元、狀元後,成為海寧主簿,免稅扶貧。縣裏的蓮、桃、竹都結婚了,他就把自己的房子取名為三瑞堂。

易居堂:資料需要補充。

招銀堂:資料需要補充。

積德堂:資料需要補充。

聽壹堂:資料需要補充。

武本堂:資料需要補充。

槐本堂:資料需要補充。

敦本堂:資料需要補充。

本理堂:資料需要補充。

楚:信息需要補充。

永熙堂:資料需要補充。

和順堂:資料需要補充。

親愛的霍爾:信息需要補充。

洪:信息需要補充。

朱存堂:資料需要補充。

動詞 (verb的縮寫)歷史名人

洪:(生卒年月待定),江蘇常州人。唐代名臣。

唐睿宗執政時期的禦史大夫。

洪覺凡:(生卒年待考),新昌人。宋代著名學者。

以其書驚人,鄒元佐同郡人,以其命驚人,彭遠才以其樂驚人,稱之為新昌三七。

洪興祖:(公元1090 ~ 1155),字青山;丹陽人。宋代著名學者。

同時,孔端明、張冰、周林被叫到國子監參加考試,排名第壹,官職秘書為省正字。

洪灝:(生卒年待考),字廣弼;鄱陽人(今江西樂平)。宋代著名的大臣和詩人。

宋代與鄭年間的文人。他曾以禮部官員的身份出使晉國,被拘留了15年才被放回去。他在宋代有蘇武的美譽。

公元1115年,他是壹個秀才,但仕途坎坷。他當了秀才後成為海寧主簿,就免了稅,扶持窮人。縣裏的蓮、桃、竹都結了婚,他就把自己的房子取名為“三瑞堂”。

南宋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以徽閣為候制,假借禮部尚書之名,派遣使節到晉國,扣留十五年,流放冷山(今黑龍江)。他吃苦耐勞,不屈不撓。最後被赦免,回到宋朝。趙構稱贊他說:“大清忠於日月,永遠不會忘記妳,雖然蘇對不行。”

與秦檜世仇後,被安置在英山、園洲,最後死於南雄(今海南海口),享年68歲,謚號“鐘鉉”。

他學識淵博,著作詩文,著有《皇帝總鑒》、《鄱陽集》、《鄱陽詞》。另壹本書是《宋與莫的故事》,這是我在金流放時的所見所聞的回憶而成的書。

石紅:(生卒年待考),字靜伯,晚年自稱盤州老人;鄱陽人。南宋著名學者、墓誌銘家。

貢文詞與洪尊、洪邁兩個弟弟先後通過了中國詞學考試,被稱為“三洪”。

通過官審、知州、戶部郎中,宋孝宗被提升為興農、中書舍人、翰林學士,並官至同為中書門平章(宰相)兼樞密使。善收藏金石學拓片,並以此為基礎,糾正史傳的錯誤。其中對、和的評價比較準確。

洪邁:(生卒年待考),南宋名臣、史學家。

三弟何亦引博學詩之科,遷中書舍人、,直學士院,翰林學士,龍圖閣學士,端明堂學士。有《野秋》、《容齋隨筆》、《簡毅誌》等。二哥洪尊是錢幣學家,也是《全誌》的作者。

鴻雁:(生卒年待考),黃庭堅之侄;江西南昌。南宋著名詩人。

進士出身,累官少司監督。詩詞屬於江西派,有《西遊記》。

弘茂:(公元1171 ~ 1227),字宋冀,號青田;原江西饒州(今江西上饒)鄱陽人。宋代名臣,福建紅石始祖。

宋家泰新秋喜(公元1201)居鄉賢榜第三位,被授予福建南澗少府轉沙郡司令銜,死於官位。

洪茂去世後的第三年,兒子洪源壹家從沙縣城關遷到下茂水南開集,後又遷到下茂水北齊古臺。其後裔先後遷居四川江油縣洪山橋、福州、沙縣南坑仔(今福建三明縣夏楠鄉)、松樹坑、下毛洪厝自然村(建國後遷居淩薇自然村松林村)。夏茂紅家已經傳了三十五代了。

洪子愷:(生卒年待考),字虞舜,號平齋;臨安是潛(今浙江臨安)。南宋著名的大臣和詩人。

嘉定進士,歷任刑部尚書、翰林學士、聖旨,後為端明堂學士。詞學蘇、辛,擅雅。有《平齋詞》、《平齋文集》、《春秋說》。

洪興祖:(生卒年待考),字慶善;丹陽人。南宋著名學者。

宋紹興被召到國子監參加考試,宋高宗選他為第壹名,他是正式秘書。著有《老莊》、《周易依桐》、《楚辭補註》和《考據學》。欒坡指的是翰林院。

洪聖:(生卒年待考),字方四,地號;錢塘人(今浙江杭州)。清代著名的劇作家和詩人。

作為雜劇代表的《長生殿》,還有司單鵑依然存在。此外,還有詩集《詩的續篇》和《曉月婁機》。

很多人都知道洪聖是錢塘(今浙江杭州)人,但鮮為人知的是,自南宋著名人物洪灝開始,洪聖的祖先洪氏家族就開始定居西溪。據考證,過去西溪武昌洪家塘有壹座洪氏宗祠。明清時期,西溪洪氏曾壹度成為杭州四大家族之壹。洪升壹生雖然沒有留下多少與西溪直接相關的作品,但他確實是從西溪走出來的著名戲曲作家。

洪仁:(生卒年待考),洪秀全之弟。太平天國後期著名的重要領導人之壹。

1858年遷都天京後,被封為國王、宰相。他提出了壹系列改革措施,撰寫了《資政新篇》,主張向西方學習。天京失陷後,輔佐少爺,企圖恢復元氣。在江西石城被俘後被殺。

洪:(公元1746 ~ 1809),字君直,字永存,號北江,號再勝居士,陽萊克(今江蘇常州)人。清代著名的歷史學家、學者和作家。

清乾隆年間,進士,翰林院編修,貴州學政。他壹生寫了很多,尤其是歷史和地理演化方面的。有《春秋左傳註》、《三國誌·晉書·地理誌》、《洪備將全集》等。

洪::(生卒年待考),字君智,字智村,號北江,江蘇陽湖人。清代著名學者和作家。

洪是清代乾隆年間的壹位進士,官修。

清朝嘉慶年間,他批評朝廷出兵伊犁,被赦免後改名居士。

精通經史、音韻訓詁、地理;在經濟思想方面,提出了人口再生產與糧食生產不相容的問題。

散文和駢文的作品在當時都是被人稱道的。著有《春秋左傳》、《洪備將全集》。

他小時候喪父,靠教書養活母親。她母親去世時,他不在家。他曾經畫過“機器聲和燈光”來紀念她。

洪軍:(生卒年月待考),江蘇吳縣人。清末著名外交家。

清同治年間,狀元,歷任江西政學提督,翰林院學士。後來去了俄國、德國、荷蘭、奧地利,官至兵部左侍郎。他是《元史翻譯補編》的作者。著名交際花賽金花是他的姘頭。

洪秀全:(生卒年待考),清朝人。太平天國著名領袖。

1843年,農民革命組織“拜神會”成立,自稱“天帝”次子。著有《原道救世歌》《原道喚醒世界》。公元1851年,楊、馮雲山、肖朝貴、魏長輝、石達開在廣西貴縣起義,建立太平天國,洪秀全被稱為天王。

太平天國十四年,洪秀全病死。不久,天京失陷,起義失敗。

洪學智:(公元1913 ~至今),河南商城(今安徽金寨)雙河鄉人。中國人民解放軍著名的將軍。

1929年3月加入商城縣遊擊隊任隊長,5月帶領遊擊隊參加商南起義,同年加入中國* * *生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歷任中國工農紅軍第壹軍第三師第八團班長、排長,紅四軍第十師第二十九團連長、營政委,第二七四團政治部主任,紅三十壹軍第九十三師政治部主任,紅四軍政治部主任。參加了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創建、反圍剿和開辟川陜革命根據地的鬥爭。1935參加了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裏長征。1936在甘孜迎接紅二、六軍團後,第二次北上,同年10在會寧與紅壹、二軍團會師。

抗日戰爭時期,歷任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第三旅第壹支隊師長、副師長,中國人民軍政大學第四團團長,康達大學第五分校副校長,蘇北鹽阜軍區司令員,新四軍第三師參謀長、副師長。參加了開辟和鞏固蘇北抗日根據地的鬥爭。

解放戰爭時期,歷任遼西軍區副司令員、黑龍江軍區司令員、東北野戰軍第六縱隊司令員、第四野戰軍第四十三軍司令員。參加了著名的四平保衛戰、遼沈戰役、平金渡江戰役和中南湘贛戰役。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第15兵團副司令員兼參謀長,參與指揮了1950年3月海南島登陸戰役和解放萬山群島戰役。同年參加5438年6月+10月抗美援朝戰爭,任中國人民誌願軍副軍長兼後方勤務司令部司令,參加了第壹至第五次戰役的組織指揮,以及反絞殺戰、反細菌戰。主持和領導誌願軍的後勤工作。65438-0954回國後,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副部長、部長,國務院國防工業辦公室主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部長、政委,中央軍委副秘書長。他是第壹、二屆國防委員會委員,第五屆NPC常委,中國生產黨第八屆中央候補委員,第十壹、十二屆中央委員。1985在中國生產黨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第七、八屆全國政協副主席。

1955被授予上將軍銜。榮獲壹級八壹勛章、壹級獨立自由勛章、壹級解放勛章。榮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壹級國旗勛章和自由獨立壹級勛章。1988年7月,中國人民解放軍被中央軍委授予壹級紅星功勛獎章。同年9月,根據中央軍委主席鄧小平簽署的命令,14又被授予上將軍銜。是《抗美援朝回憶錄》的作者。

洪水:(公元1906 ~ 1956),原名吳、吳、阮山,又名李;越南河內。中國人民解放軍名將少將。

洪:(公元1904 ~ 1982),湖南寧鄉人。中國著名的國民革命軍上尉將軍,炮兵學校校長。

黃埔軍校二期畢業。連續的軍事職位。

抗日戰爭時期,歷任第十四炮兵重型榴彈炮團團長、炮兵學校學生團團長、第七炮兵旅旅長、第壹炮兵旅旅長、第九十九軍分區師長等職。

抗戰勝利後,任聯勤總部軍械部野戰處處長、炮兵學校校長。

1949年底逃往臺灣省,歷任臺灣省省府高雄要塞、高雄港司令,臺灣省省府“國防部”軍械署署長,陸軍供給部副司令。

1982 65438+10月19死於臺灣省。

洪少虎:(生卒年待考),中國人民武裝警察少將,武警廣東總隊總隊長。1996推廣。

洪興:(生卒年待考),中國國民革命軍著名中將,第二軍39師新師長。

洪:(生卒年待考),中國國民革命軍著名中將,三軍總參謀部計劃參謀次長。

洪:(生卒年待考),中國國民革命軍著名空軍少將,空軍作戰司令部政治作戰部主任。

洪顯成:(生卒年月待考),中國著名的國民革命軍少將,浙江省保安副司令。

洪廷舉:(生卒年待考),中國國民革命軍著名少將,臺灣省省立國防部中正預備學校校長。

洪:(生卒年待考),中國國民革命軍名將,臺灣省海軍副總司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