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長期努力,中國已與主要貿易夥伴就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達成雙邊協議,預計將於2000年成為世貿組織成員。這將是中國進入新世紀、推進改革開放的又壹個裏程碑。以此為契機,政府需要調整不符合世貿組織規則的政策法規,改變經濟貿易的管理模式,為企業(包括外商投資企業)創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以促進經濟增長和提高效率。
首先,中國需要加快發展開放型經濟。
(壹)經濟開放度的國際比較
如果以出口占GDP的比例和占世界出口的份額來衡量,中國經濟的開放程度與20年前相比有了明顯提高。在1978中,中國的出口僅占GDP的5%,而在1998中,這壹比例已超過20%。中國在世界出口中的份額也從1978年的0.78%增加到1988年的3%。然而,除1994外,中國的出口依存度仍低於世界平均水平,甚至低於東亞和東南亞的鄰國。
由於大型經濟體可以更有效地利用國內市場和資源,它們對貿易的依賴程度通常低於小國。國內壹些學者也認為,中國的貿易依存度高於美國、日本、印度和巴西,如果繼續加大開放力度,將因貿易條件惡化造成資源外流。然而,中國對貿易的依賴可能被高估了。根據世界銀行專家的分析,中國不可貿易產品的價格被低估了。按購買力平價調整GDP後,中國的實際貿易依存度應降低10個百分點,高於印度,與巴西相當。
(二)過度市場保護的代價
自1994以來,中國進行了以人民幣匯率壹體化為核心的外貿外匯體制改革。宏觀政策的調整抑制了經濟過熱和通貨膨脹,貿易自由化進程明顯加快。連續降低進口關稅後,現行平均關稅稅率降至17%,受數量限制的產品占進口總額的比例降至20%。
但目前發達國家的加權關稅水平約為3.8%,發展中國家的加權關稅水平約為12.3%。然而,中國不僅關稅水平高,而且有大量的數量限制,其管理制度也不夠透明。這對國民經濟的發展和人民消費水平的提高有著非常明顯的負面作用。
目前,中國對大宗資源性商品的進口關稅稅率低於制成品,但同時實行進口配額和許可證限制。進口的數量和分布由計劃和生產管理部門決定,透明度不高。由政府而不是市場來平衡商品的供求關系是不靈活的,因為市場往往更多地照顧國內生產部門的利益,而犧牲用戶部門的利益。
對國內可以大量生產或暫時不能大量生產但將來可能發展的中間投資和資本貨物仍實行高度市場保護。這種進口替代政策經常被壹些發展中國家在工業化進程中使用,其成本由國內用戶承擔。長期實施這壹政策會使受保護部門失去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和技術創新的動力,形成“引進-落後-再引進-落後”的惡性循環。例如,目前國內裝備制造業低檔產品生產過剩,而技術水平和質量要求較高的產品仍主要依賴進口。
直接用於居民消費的產品壹直占進口總額的20%左右,其中農產品占比更高。在前國內市場銷售的絕大多數外國品牌消費品都是在中國生產的。這與中國對消費品征收關稅有直接關系。例如,在1996中,中國的平均關稅稅率為23%,而消費品的關稅為35.7%。中國成為消費品出口大國後,繼續對消費品實施高關稅和非關稅措施是非常明顯的。壹方面,消費者的利益受到損害,這不僅表明消費者要支付更多的費用,而且消費的選擇性也受到限制。據調查,目前中國市場上可供消費者選擇的商品種類只有發達國家的20%。另壹方面,高關稅政策並沒有增加政府的收入,而只是給繞過關稅壁壘在中國生產的走私者和外國投資者帶來了豐厚的利潤。
目前我國關稅平均稅率為17%,但實際征收率(海關納稅人/進出口總額)不到8%。主要原因是免稅加工貿易進口占進口總額的近40%。中國壹方面過度保護國內工業部門,另壹方面希望通過加工貿易發展出口、增加就業。這種進口替代和出口促進並行的政策限制了加工貿易的溢出效應,兩種工業體系之間的矛盾因走私而變得越來越尖銳。
(C)吸引外資的政策環境需要進壹步改善。
在過去的20年裏,中國吸收了超過3000億美元的外國直接投資。特別是在20世紀90年代,中國連續五年成為世界上吸收外國直接投資最多的發展中國家。然而,自1996以來,外資流入中國市場的速度明顯放緩。從1999開始,約定金額和實際投資額首次同時下降。雖然外資流入的減少受到國際因素和國內需求不足的影響,但政策環境中的負面因素也不容忽視。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法律體系缺乏透明度。近年來,中國在涉外稅收、外匯管制和加工貿易方面頻繁進行政策調整,但其政策制定程序、法律體系和金融體系往往缺乏透明度。例如,壹些政策沒有提前向企業披露,甚至由於缺乏信息渠道,外商投資企業直到在經營中遇到問題時才知道相關政策法規發生了變化。此外,壹些法律法規和政策在各地的執行並不統壹,這給投資者帶來了疑慮。
2.市場上對未來的人有許多限制。外商投資的市場準法規主要體現在《產業指導目錄》和相關法律法規中。根據《指導目錄》,投資領域分為鼓勵類、限制類和禁止類三類。壹些政府鼓勵的投資領域,如農業和基礎設施建設,由於缺乏相關的法律保護和配套政策,投資者很難操作。制造業中許多受限制的項目仍在執行計劃經濟的原則,例如可以在中國生產並滿足需求的產品,並限制新的外國投資者。這種政策抑制了市場競爭,保護了既得利益者,而且往往對新產品的開發和技術進步產生負面影響。許多限制和禁止的項目屬於服務行業,如銀行、保險、分銷、電信和專業服務。市場準人限制還包括投資方式、股權比例、地理位置、經營範圍限制等等。過度保護不僅使壹些新興產業失去發展機會和減少就業機會,而且落後的服務業阻礙了國民經濟效率的提高。
3.國民待遇和數量限制。與本地企業相比,外商投資企業在所得稅和開立外匯賬戶方面享有更多優惠待遇。然而,壹些政策和法規對外商投資企業施加了更多的限制。例如,當地含量要求、貿易平衡要求、與出口相關的進口數量限制、外匯平衡要求、出口數量限制等。
第二,政府應提高貿易政策和管理的透明度,實行統壹的經濟和貿易政策。
及時公布貿易政策。
世貿組織要求各成員的貿易制度和政策盡可能透明和公開,或向世貿組織通報這些政策和做法,以確保成員之間貿易活動的可預測性。
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後,中央政府要做的第壹件事就是徹底清理現有的政策和法規。那些應該廢除的條款和那些符合世貿組織規則的條款應該修訂。所有需要執行的政策都必須在指定的公共期刊上發布,並應明確規定執行這些政策的機構和程序。
世貿組織通過貿易政策審查機制定期監測各國的貿易政策,這是敦促各國提高政策透明度的另壹個重要方式。這壹機制不僅要求中國的貿易政策透明,而且要求中國的經濟和貿易政策符合國際規範。
(二)實施關稅約束,逐步降低關稅水平。
多邊貿易談判烏拉圭回合的結果之壹是約束關稅的比例大幅提高。約束關稅構成關稅稅率的上限。如果壹個國家想要改變約束稅率,它必須與其貿易夥伴進行談判,並對貿易損失進行補償。
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時,也必須承諾限制商品的進口關稅。例如,目前在農產品領域,世貿組織成員的65,438+0,000%的產品是約束關稅。根據中美達成的雙邊協議,未來5年農產品的約束稅率將從80%逐步降至65%。
中國的自主關稅削減計劃是將平均關稅稅率在2000年和2005年分別降至15%和10%。根據中美談判結果,2005年農產品平均關稅將從目前的21%降至約17%,工業品平均關稅降至9.44%。其中壹些產品的關稅已經大大降低:
1.目前汽車的關稅稅率是排量小於3.0升的汽車為80%,排量大於3.0升的汽車為100%。經過談判,中國承諾在2006年7月6日將稅率降至25%。年度減稅計劃如下:排量小於3.0升的汽車第壹年減稅63.5%,第二年減稅51.9%;排量為3.0升或以上的汽車數量在第壹年下降到77.5%,第二年下降到665,438+0.7%,2005年在所有汽車中下降到30%。
2.信息技術產品(包括半導體、計算機、電信設備和其他信息技術產品)的現行平均關稅稅率為13%。中國承諾到2003年對大多數產品實行零關稅,到2005年對部分產品實行零關稅。
3.化學品現行平均關稅為10.57%。根據烏拉圭回合部分國家達成的《化學品統壹關稅協定》,化學原料、中間體和成品的關稅稅率分別為零、5.5%和6.5%。中國承諾在2005年將2/3的化工中間體和成品關稅降至協調關稅水平,部分成品降稅實施期限將延長至2008年。化學原料在2005年下降到2%。到2008年,中國化工產品的平均關稅將降至7%。
4.紙及紙制品現行稅率為15-25%,到2005年將降至5-7.5%。
5.發達國家實行零關稅,未來我國降稅幅度相對較大的產品包括蒸酒、啤酒、鋼鐵、藥品、工程機械、醫療器械、玩具、家具等。
總的來說,關稅總水平的降低是在中國產業可以承受的範圍內,可以減少高關稅帶來的走私壓力和企業為獲得關稅減免而采取的“尋租”行為,為消費者和進口國外相關產品的企業帶來直接利益。同時,外部競爭壓力的增加也有利於我國產業根據比較優勢調整產品結構,促使企業通過技術創新和降低成本來提高競爭力。
(3)取消工業品進口數量限制。
目前,中國對385個稅目的產品保留了配額、許可證和特定招標等非關稅措施。由於世貿組織規則禁止使用這些數量限制,中國將在五年過渡期後逐步取消這些限制。同時,中國還承諾了24種產品的基礎配額數量和過渡期內的年度配額增長率。
非關稅措施對中國汽車、石化、化工等產業部門的保護作用不亞於關稅。例如,列入進口配額目錄的汽車產品共有76個稅目,約占全部配額產品稅目的60%。雖然承諾的市場配額只是為進口提供了商機,但並不是必要的數量。然而,隨著國家對企業管理的直接幹預減少,價格競爭將給這些過去依賴貿易保護的工業部門帶來相當大的壓力。
(四)大宗農產品實行關稅配額管理。
中國是農業大國,目前是農產品凈出口國。但是,由於耕地資源不足、農業勞動力大量過剩、生產單位規模小、技術水平落後、產品結構不合理等諸多因素,大宗農產品生產不具備國際競爭優勢。因此,中國將對小麥、玉米、大米、棉花和豆油實施關稅配額管理,並承諾逐步增加配額。根據世貿組織《農產品協議》的規定,配額應達到過去三年實際進口的平均金額或國內消費量的3-5%。這沒有超過《中國糧食白皮書》提出的將糧食進口控制在國內總產量5%左右的規劃水平。
目前我國大宗農產品價格高於國際市場水平,同時由於生產結構不適應需求結構的變化,農產品出現相對過剩。短期內適當增加進口有利於促進我國農業結構調整。從長遠來看,提高中國農業部門的競爭力有賴於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加快,生物工程等高新技術的突破和廣泛應用,以及農業生產、流通和服務體系的體制改革。
(5)逐步放開進出口經營權限制。
中國已承諾逐步開放配送服務。除原油、成品油、化肥、糧食、棉花、植物油、糖、煙草等八種大宗產品由政府指定的少數公司壟斷外,其他商品的進出口將在三年內逐步放開,即國營貿易不再是國家控制進出口的主要措施。目前,由國有獨資外貿公司主導的外貿管理體制將逐步過渡到包括國有、合資、外資、股份制、集體和私營在內的多種所有制。進出口貿易與批發和零售等分銷活動的關系將更加密切。這將促進國有外貿公司的改革,盡快通過資產重組、兼並、破產、承包和租賃等方式改變許多公司經營虧損、負債率高、人員過多和服務質量差的現狀。
三、完善吸收外資的法律法規,逐步放寬外商投資領域。
對外商投資企業實施國民待遇和普遍取消數量限制是世貿組織《與貿易有關的投資措施協議》的兩項基本原則。中國的本地化政策要求外商投資企業購買壹定數量的當地產品作為生產投入。例如,汽車產業政策規定,國產化與進口零部件關稅稅率掛鉤。貿易平衡法規限制外商投資企業購買或使用進口產品,限制程度與本地生產的產品掛鉤。例如,要求外商投資商業企業出口大於進口,進口不應超過總銷售額的30%。這些規定違反了國民待遇原則。對外商投資企業的外匯平衡要求和對出口產品的配額和許可證限制違反了取消數量限制的原則。加入世貿組織後,中國將修改與世貿組織有關協議和規定不相適應的現行政策和法規。同時,要改革外商投資審批制度,增加審批透明度。除了定期向世貿組織通報中國外商投資政策的變化外,還需要建立政策發布機制,指定媒體公布外商投資政策,確保外商投資企業隨時獲得政策法規信息。外商投資的審批將根據已公布的法律法規進行,審批程序將簡單、公開、高效。
擴大外商投資領域主要體現在服務貿易市場準入方面。根據中美達成的協議,中國將允許外商進入銀行、保險、分銷、電信、運輸、法律咨詢和會計等服務業。不過,擴大開放在所有部門都有壹個過渡期,同時保留審批程序。
●電信服務。中國將加入世貿組織基礎電信協議,取消各種服務的地理限制的過渡期為尋呼和增值電信3年,移動通信5年,國內有線服務6年。然而,在外資股權、管理控制和國際交流方面,它仍然受到國家的限制。
●銀行服務。中國將加入《金融服務協定》,承諾在五年內逐步取消外資銀行從事外匯和人民幣業務的客戶和地域限制。
●保險服務。加入世貿組織後,中國將在5年內分階段取消對外資保險公司業務範圍和地域範圍的限制。人壽保險公司的外資股權比例不得超過50%。
●證券。外國投資者可以參與證券基金管理公司,但必須由中方控股。業務範圍限於承銷a股、承銷b股、h股及境內外政府和公司債券、自營交易和代理交易,不得買賣a股。
●分銷。分銷包括貿易、批發、零售、維修、運輸、倉儲和其他輔助服務。除少數商品外,中國將在三年內分階段取消對外商投資企業的股權、經營品種、數量和地域限制。五年後,除了鹽和煙草之外,外國商人幾乎可以經營所有工業產品。
從65438年到0998年,中國第三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32.9%,不僅遠低於發達國家,甚至低於許多發展中國家。大多數服務部門的發展相對滯後,或者正在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逐步開放服務業市場,吸引資本、專業技術、先進管理經驗和規範的市場運作,有利於培育和發展新興服務業,創造更多就業機會,提高國民經濟運行效率。然而,開放市場不僅給各個服務部門帶來競爭壓力,而且要求政府建立有效的監督機制,以防範金融風險和確保經濟安全。
第四,實施更加積極有效的宏觀政策
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後,國家對經濟和貿易的管理將發生巨大變化。在市場開放的條件下,政府對微觀經濟的幹預將大大減少,同時承擔起維護經濟穩定的責任。因此,盡快建立有效的宏觀經濟管理體系將成為政府的首要任務。
(1)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匯率機制將成為平衡國際收支的主要經濟杠桿。
在降低關稅水平、取消數量限制和普遍實行國民待遇之後,人民幣匯率在平衡國際收支方面的作用變得更加重要。從65438到0994的外匯體制改革期間,建立了全國統壹的銀行間外匯市場,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壹、有管理的浮動匯率機制。但目前外匯市場還不夠完善,主要是因為交易主體太少,外匯供求主要由央行控制,遠期外匯市場尚未建立,企業缺乏規避人民幣與外幣之間外匯風險的手段。因此,中央銀行必須為保持人民幣匯率的穩定承擔全部責任。為了使人民幣匯率真正浮動,必須進壹步改革外匯管理體制,完善匯率形成機制。首先,我們應該放松外匯管制;二要增加外匯市場交易主體數量;第三,要實施人民幣利率市場化;第四,建立遠期外匯市場。
目前,中國已經積累了超過150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居民外匯存款超過300億美元。國際收支狀況良好,逐步放松外匯管制的條件已經具備。此外,隨著中國金融體制改革的加快,央行取消了信貸總額限制,國有銀行也通過補充資本、實施債轉股和完善風險管理機制等方式加快了商業化運營的進程。有了這些基礎條件,為了使中資銀行盡快熟悉利率市場化環境下的競爭規則,適應銀行業擴大市場的挑戰,人民幣利率市場化改革將在不久的將來有所突破。基於此,我們可以預測,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在1994中設定的目標將在未來五年內逐步實現。
(B)逐步改革稅收制度,實現本地企業和外資企業之間的公平稅負。
目前,外商投資企業與本地企業的稅收差異表現在進口設備的關稅減免、出口退稅和企業所得稅減免等方面。隨著關稅水平的大幅降低,減免關稅作為吸引外資的優惠政策的作用將逐步減弱。
目前我國17%的增值稅稅率過高。(新加坡為3%,臺灣省為5%,加拿大為7%)。壹是增加了企業的生產經營成本,成為阻礙外商投資企業采購當地成品和零部件的主要原因之壹;二是高稅率導致出口退稅中普遍存在欠稅、逃稅和騙稅現象;第三,它增加了已經交給高關稅的進口商品的成本,這容易導致走私;第四,不如實征收與出口退稅之間往往存在矛盾。如果適當降低增值稅稅率並加強征管,不僅會減少財政收入,還會規範稅收制度,降低依法納稅企業的生產經營成本,提高我國產品的競爭力。
目前,所得稅減免仍是中國吸引外資的主要優惠政策。隨著市場開放度的提高,這將導致本土企業與外商投資企業之間的不公平競爭。從長遠來看,所得稅減免作為國家實施產業優先發展政策和區域發展政策的重要手段,對本地投資者和外國投資者壹視同仁。
(三)國家產業政策的實施將更多地發揮市場的作用。
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時期,國家產業政策主要根據優先發展產業和產品目錄安排政府投資、國有銀行貸款和稅收減免。貿易政策(包括關稅和非關稅措施)和外資市場準入政策也是實施產業政策的重要工具。加入WTO後,受相關規則的限制,市場保護僅限於幼稚產業和少數例外產品。國家產業政策調控的範圍將相應縮小,政府對企業的直接幹預也將減少。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將大大增強。在市場開放過渡期內,政府將主要通過推動國有企業改革重組、補充資本、債轉股、鼓勵技術創新、改造傳統產業和實現規模經濟等方式促進產業結構調整。
作為發展中國家,中國將根據保護幼稚產業的規定,在過渡期內對少數產業提供合理保護。此外,中國還有近8億人生活在農村地區。在很長壹段時間內,國家將穩定農產品價格,增加對農業的投資,特別是農業科學研究、技術推廣、品種改良、結構調整和生態環境改善。
中國政府將繼續限制人們入境,以維護國家安全,防止不符合中國習俗的文化產品進入人們的生活,並保護生態環境。
5.鼓勵強者保護弱者是收入分配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的方向。
市場開放度提高後,不同利益群體的收入分配格局將發生較大調整。目前,在勞動力市場上,外商投資企業和本土企業之間的競爭已經異常激烈。無論在工業還是服務業領域,高素質的技術、營銷和管理人才都有向外商投資企業流動的趨勢。政府正在推進收入分配、人事管理和人才培訓方面的制度改革。高素質人才在創造價值中的作用越來越受到企業和政府的認可。政府將實行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政策,允許本地企業采取多種收入分配形式吸引人才。
對於結構調整過程中的下崗或失業人員,國家將通過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和社會救濟體系為他們提供最低生活保障。同時,通過提供信息服務和培訓鼓勵再就業。
第六,完善法律體系,充分利用多邊規則維護中國的經濟權益。
市場開放也會帶來風險,因為貿易自由化不能完全保證公平競爭。國家仍然需要通過立法和必要的幹預來克服市場缺陷。中國將根據世貿組織的有關協議,補充和完善法律法規體系。
進壹步開放市場可能會導致大量進口產品湧入。為了防止相關產品的國內制造商和工人的利益受到嚴重損害,國家不僅使用現有的反傾銷和反補貼措施來保護國內產業,而且保障措施也是不可或缺的手段。根據世貿組織《保障措施協定》,中國將盡快制定保障措施法或法規,建立產業投訴機制和規範的調查程序。
中國鼓勵跨國公司在中國投資,但也需要防止大公司利用市場壟斷地位損害國內中小企業的利益。中國需要借鑒國際經驗並結合中國國情,盡快制定《反壟斷法》,完善《反不正當競爭法》,為各類企業創造公平競爭環境。
加入世貿組織後,它可以享受其他成員國提供的最惠國待遇,並促進外國投資和出口貿易的進壹步發展。然而,中國企業可能會遭遇貿易夥伴的各種不公平或歧視性待遇。目前,許多國家特別是壹些發達國家仍對中國實施歧視性貿易限制。由於針對中國的“特別保障條款”和“非市場經濟反傾銷條款”在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後的12年和15年繼續發揮作用,這種情況在此期間不會完全消除。壹方面,中國需要建立企業自律機制,通過行業組織(如商會和行業協會)內部的協調來避免過度的價格競爭。另壹方面,中國需要合理有效地利用世貿組織的爭端解決機制。當貿易夥伴濫用保障措施和反傾銷措施時,政府應根據企業的投訴及時做出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