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周敦頤宇宙生成理論的表述
周敦頤的宇宙生成理論雖然意義重大,影響深遠,但表述卻很簡單。他的理論主要體現在太極圖和太極圖的前半部分,以及《通書》第十六章和《理命》第二十二章。太極圖是周敦頤宇宙論的直觀形式。然而,《太極圖說》前半部分和《舒同》相關部分是對《太極圖》的解釋,是周敦頤宇宙論的文字表述。
太極圖的宇宙學部分如下:
無極和太極。太極動則生陽,動則極,靜則靜;靜引陰,靜極又動。動靜互為根。分陰陽,兩儀立。陽變陰,產生水、火、木、金、土。五氣順補,四點怎麽辦。五行,壹陰壹陽;陰陽者,阿泰之氣也;太極是終極目標。五行的生辰也不壹樣。無限的真理,25的本質,是奇妙的,濃縮的。大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氣相生,萬物皆化。萬物生生不息,變化無窮。
《舒同·動態十六》:
動而不靜,靜而不動,物也。動而不動,靜而不靜,神也。動而不動,靜而不靜,不動而不靜。事情沒有意義,壹切都很美好。水陰根陽,火陽根陰。陰陽五行,陰和楊泰之氣。四點跑步,壹切從終點開始。把事情搞混了,沒完沒了。
舒同,理性生活二十三:
二氣五行,化萬物。五異兩實,二本合壹。壹個壹萬,壹個壹萬。萬壹壹切順利,小的大的就定了。
以上三段,加上太極圖標註的文字,加起來只有253個字。《阿泰誌圖》有253個字,完整系統地表達了周敦頤的宇宙觀,即宇宙生成論。周敦頤通過“土”和“說”,建立了壹個完整的宇宙生成序列和序列間的關系,即從無極到太極,從太極到陰陽,從陰陽到五行,從五行到萬物;提出了貫穿宇宙中所有大序列、小環節、不同現象的動靜概念,闡述了動靜(運動和平衡)對宇宙萬物的產生和發展的絕對意義。用壹張圖和這麽少的文字表達如此復雜的哲學思想,是壹個不可想象的奇跡。
(2)“無極太極”這壹哲學命題有何奧妙
“太極無窮”是太極圖說的第壹句話,是對後世影響很大的著名結論。這篇著名的論文是周敦頤的宇宙生成理論,是周敦頤整個哲學思想中最光輝的思想和最偉大的成就。這是自宋代以來關於宇宙起源最有爭議、分歧最大的重大理論問題。說它是周敦頤最輝煌的思想和最偉大的成就,是因為這個論斷把宇宙的起源推到了太極之前,比以前的思想家和哲學家都前進了壹大步。之所以說是後世爭議最大、分歧最大的重大理論問題,是因為在周敦頤之後,關於表述方式、理論淵源、哲學屬性等,出現了很多爭論。對這壹論斷,甚至在壹些問題上有不同的看法。
——“無極太極”的表述。除了陸、陸九淵兄弟從根本上否定周敦頤的《太極圖》和《太極圖說》之外,學者們最大的分歧壹直是“太極無諾”。其中,對這句話的原始表述有不同看法,對這句話的內涵有根本分歧。
這句話在原文中主要有三種表達方式:壹、太極為無極而生。這是舒同的舊家書。周敦頤去世後,除了第二版總論外,又相繼出版了《九江》、《零陵》、《涪陵》三個版本的總論。《九江本》是周的家藏。如果《九江本》中記載的真的是周敦頤的原文,那麽周敦頤“無極太極”的表現形式應該是“無極太極”。朱誤以為《九江本》多了壹個“聲”字。第二,是“自許太極”。這是南宋國史館編的國史,也就是北宋的歷史。這壹說法,有朱見證,曾據理力爭,要求修改這壹說法。負責編纂國史的洪邁拒絕了朱的請求,這引起了朱的不滿。第三,太極是為了“無限”。持這種觀點的是延平總書。延平版和零陵版、涪陵版、九江版壹樣,都是總書的較早版本。朱在整理周敦頤著述時,將九江版的“太極生於無窮”改為延平版的“太極生於無窮”。後來由於朱成為理學的集大成者,在當時和後來的學術界都有很高的地位,所以官方和學術界都以“無極太極”的表述為標準。
但其實無論是“太極生於無極”、“太極生於無極”還是“太極生於無極”,所表達的意思都是壹樣的。“太極生於無窮”,意思是無窮是太極的本源,太極來源於無窮或生於無窮。“太極從無極”就是太極從無極進化而來。“無極太極”還是可以解釋為太極從無窮開始,太極從無窮誕生,太極從無窮進化而來。從周敦頤的文筆來看,他惜墨如金,除非太簡單,否則絕不會落筆。因此,“無極太極”可能是朱所堅持的表現形式。其實,在周敦頤的著作中,“無極與太極”的句式並不是最簡單的。比如《舒同第十六樂章》:“陰陽五行,陰陽太極”。這裏的“陰陽五行,陰和楊泰太極”顯然是壹個簡單的逆公式,其中五行來自陰陽,陰陽來自太極。比如太極插畫中的“五行壹陰壹陽”就是按照這種格式簡化的;陰陽者,阿泰之氣也;太極,是無窮的,可以用“陰陽五行,陰陽楊泰之氣,太極無窮”來表示。那麽反過來,我們也可以講“太極無極,太極陰陽,陰陽五行”。在太極插圖的具體語言環境中,無極太極的內涵與“無極為太極”、“無極為太極”、“無極為太極”是壹樣的。換句話說,爭論“無極與太極”的幾種表達方式是沒有實際意義的。
─“太極無極”的內涵。從《太極圖說》和舒同所構成的思想體系來看,周敦頤不僅把無極置於太極之上,而且認為太極源於無極。他在《太極圖說》中說:“五行為陰陽,陰陽為太極,太極無窮。”所謂“太極以無窮為基”,就是說無窮是太極的本源,太極屬於無窮,來自無窮。而朱對“太極無極”的堅持,並不是堅持周敦頤原來認為太極來源於無窮,而是為了證明他的“無窮無形,太極合理”的哲學命題,為建立自己的客觀唯心主義思想體系提供理論依據。他既不同意太極來源於無窮的解釋,甚至也不同意把無窮放在太極之上或之前。他把“無極與太極”解釋為“所以明夫之道其實是萬物之根”,即“太極”是無形的理,“無極”只是太極的修飾語和“無形”。簡而言之,朱把“無限太極”解釋為“無限無形太極即合理”甚至“無形太極”。這樣,雖然“無極”在組合詞中排在“太極”之前,但在宇宙生成的序列中並沒有排在“太極”之上。
─“無極太極”的由來。“答應”這個詞不是周敦頤發明的。但用“無限”這個詞來指代宇宙,絕對是周敦頤的發明。在周敦頤之前,佛教和道教文獻中都可以找到“無限”這個詞。佛教經典華嚴部“漸備智慧德行經,初享生活品”壹章中,先後用了多達32處,如“魏堯普照,除暗,已超越眾,宣道無極”,“真積功德,天生涵養,六度無極”,“惜諾,渴法,亨通”。在道家經典中,老子第壹個提出了“無限”二字。”《老子》知其英雄篇有“常德不特,其歸無窮”之句。”《莊子·蒂奇》有“入無極門,行於無極場”,《靈寶自然經》有“真人說:無極大道高矣”。然而,所有這些“無限”只是無限、無邊、無邊的意義。周敦頤《無極太極論》說,首次用“無極”壹詞指代宇宙。儒家經典《易傳》中有“太極易產生,為兩儀”之說,將宇宙鎖定在“太極”之中。
如果說周敦頤的“無極”出自《老子》,那麽周敦頤的“太極”顯然出自《易傳》。易經是建立在“太極”的基礎上的,其中“兩種工具”(陰陽)是不分的。周敦頤也以“太極”為原點。他的“太極動則生陽,靜則生陰”是對“太極易生兩儀”的具體描述。但周敦頤的“太極”與《易傳》中的“太極”明顯不同。《易傳》中的“太極”是宇宙的終極本源。但周敦頤的“太極”只是宇宙形成中的壹個序列,其終極原理是“無限”。而這個“無限”可能不是指“太極”那樣的某個序列,而是包括“太極”之前的幾個未知的、無形的序列。因為周敦頤在宇宙生成序列中“太極”之前加了“無極”,周敦頤的“太極”出自《易傳》,但不是《易傳》本身的思想。
周敦頤將宇宙推定為“無限”,認為“無限”先於“太極”,太極由“無限”產生。周敦頤這樣定義“無限”,並提出“無限即太極”的著名結論,明顯受到老子的影響和啟發。老子《道德經》說:“無名世界之始,名世界之母。”老子也說:“世間萬物皆生而有之,萬物皆生而無之。”這裏說的是宇宙萬物產生的順序。老子把宇宙萬物的最初發生分為兩個階段:初始階段和母體階段。初始階段是壹個無形的階段,因為它是無形的,不可描述的,所以它也是壹個未知的階段。母親的階段是成型的階段,是可以命名的階段。在這裏,老子從方法論的角度追溯宇宙萬物的起源,認為萬物由未知而著名。周敦頤受老子啟發,將老子的“無名天地之始,名天地之母”移植到自己的學術思想中,並加以簡化,以說明自己的宇宙生成學說,從而形成了“無極太極”學說。
當然,周敦頤《無極與太極》中的“無極”並不是簡單取自老子或佛經。這是因為道家或佛家所說的無限,並不是周敦頤《太極圖說》中的無限。太極圖中的無限,用的是範疇的意思,指的是宇宙的本原。道家和佛家的“無限”,用的是文字的意思,指的是事物的特性。換句話說,用“無限”來指代宇宙,是周敦頤的首創。
(三)太極孕育了陰陽的動靜觀
運動和靜止是周敦頤宇宙生成理論中的壹對非常重要的範疇。動就是運動;靜就是靜,就是平衡。作為劃時代的哲學家,周敦頤已經初步認識到,宇宙萬物的產生和發展都是在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中實現的。為此,他提出了整個宇宙大序列、小環節、異現象生成的動靜觀,特別是太極生成陰陽的動靜觀。
周敦頤雖然把宇宙的起源推到了“太極”之前的“無限”,但在他那個時代,他無法理解“太極”之前的“無限”階段的具體形式,所以他解釋宇宙的具體形成,仍然遵循《易傳》的思想,仍然以“太極”為出發點。他的“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引陰,靜極又動。動靜互為根。其實“分陰陽,立二儀”的思想是對《易傳》中“太極生二儀”的繼承和發展。太極是如何產生陰陽的?周敦頤認為,太極動則生陽,太極動則極靜。靜引陰,靜極又動。換句話說,陰陽都是由太極演化而來,演化的具體過程和形式就是太極本身的運動,包括相對靜止。陽是太極運動的結果,太極運動本身就是太極運動。陰是太極靜的結果,太極靜是太極本身的相對靜止。這裏的動與靜,比《易傳》中的“生”字“易有太極,是兩儀之生”更具體,更貼近問題的本質。同時,周敦頤所說的運動和陰陽,具有宇宙形成和物質屬性的雙重關系。就宇宙而言,有太極才有運動,有運動才有陰陽。太極不動無陽,太極不動無陰。運動是通向陰陽的橋梁,轉化為陰陽的形式。從物質屬性來說,動和靜分別是陰陽屬性。這是因為,按照傳統的解釋,動是剛,靜是柔,動是強,靜是弱。動時強,故屬陽;靜則弱,故屬陰。因為動屬陽,所以說動生陽;靜為陰,所以說靜為陰。為了說明運動無始無終,還說運動極靜,靜極又動。
太極是動的,靜的,這是周敦頤思想的深刻表現。運動的主體是太極,有動有靜。動極靜止,靜極再動。它的動能是靜止的,動極是靜止的,靜極又是運動的。原因是動中有靜,靜中有動。靜中有動,故能動;動中有靜,故能靜。動根植於靜,所以動極必靜;靜源於動,所以靜極又動。周敦頤的動靜互根說來源於老子、易傳、董仲舒關於陰陽互根、陰陽交替的思想。《老子》四十二章“萬物負而抱陽”,易傳銜接,“壹陰壹陽謂道”,可視為周敦頤動靜互動思想的基礎。董仲舒“夏至陽極滿轉陰,冬至陰極滿轉陽”的思想是周敦頤“動極而靜,靜極又動”的主要依據。雖然之前的材料啟發了周敦頤,但以陰陽屬性作為陰陽之代,仍然是壹種理論創新。
(四)周敦頤世界觀的唯物主義傾向和樸素辯證法。
哲學的根本問題是思維與存在的關系,精神與物質的關系。古今中外所有哲學流派,根據對這個基本問題的不同回答,分為兩大陣營。凡是斷定精神是世界的本原、第壹性的,都屬於唯心主義陣營;任何認為物質是世界的本原、第壹性的人,都屬於唯物主義陣營。從周敦頤的哲學思想,尤其是他的宇宙生成論來看,具有樸素唯物主義的性質,閃耀著樸素辯證法的光輝。
——“無極太極”的唯物主義因素。“太極無止境”是周敦頤的哲學命題。在周敦頤的宇宙論中,有無窮、太極、陰陽、五行、萬物等諸多序列。這些序列,無壹例外都是物質序列,是物質世界的生成和發展序列,而不是精神序列。正因為如此,周敦頤的“無限”不是對某個事物的描述,而是客觀的物質形態,是先於太極的物質存在形態,是先於太極的宇宙生成序列。“承諾”當然是看不見的。這種無形性是“無限”的內涵所固有的。無極先於太極,體現在無極和太極的先後順序上。無極在前,太極在後,太極源於無極。縱觀周敦頤的《無極太極》,確實帶有明顯的唯物主義色彩或者說唯物主義傾向。
需要說明的是,周敦頤提出的宇宙從無限進入太極的猜想,是壹個偉大的科學猜想,也是壹個革命性的猜想。他的哲學命題或科學猜想與現代宇宙科學的結論驚人地相似。18世紀,德國哲學家、德國古典唯心主義創始人康德在1755年發表了《自然通史和天體論》,提出了關於太陽系起源的星雲假說。康德認為,太陽系中所有的恒星,無壹例外,都是由彌漫宇宙的“混沌粒子”雲形成的,是由引力聚集而成的。當時的德國哲學家卡爾·歐根·杜林對康德的星雲假說持輕蔑態度。而恩格斯則不僅肯定了康德的星雲假說,還在《反都靈》壹書中認為“物質在原始星雲之前已經經歷了其形式的無限序列。”
在當時的宇宙科學水平下,恩格斯的論斷只能算是壹種科學假設或猜想。後來宇宙學的進壹步發展證明恩格斯的論斷是正確的。在原始星雲形成之前,宇宙確實經歷了許多其他形式的序列。尤其是20世紀以來的大爆炸理論表明,原始星雲是在大爆炸之後形成的。在大爆炸之前,宇宙是壹個非常密集和熱的奇點或起源。宇宙的奇點是如何形成的?是不是需要很多序列才能形成?這個問題至今沒有答案。回過頭來,我們再來看看周敦頤的《無盡太極》。如果把康德的“原始星雲”看作是周敦頤的“太極”階段,那麽恩格斯所說的物質在原始星雲之前經過的其他無限序列就相當於周敦頤的“無限”階段。
總之,在周敦頤的宇宙生成論中,把“無限”作為最高本體,解決了宇宙萬物和人類的發生、發展和統壹問題,既溝通了天人關系,又摒棄了佛、道、舊唯心主義的“創世論”,包容了漢唐以來的宇宙生成論,為宋代理學的產生奠定了本體論基礎。
——太極動陽靜陰的唯物色彩和辯證因素。周敦頤的動靜觀體現了宇宙本身永恒的運動,也就是物質的運動。“無極和太極。太極動則生陽,動則極,靜則靜;靜引陰,靜極又動。動則靜,彼此為其根。”這些話表明了以下含義:第壹,宇宙產生的各種序列的運動,都是源於宇宙本身的運動,包括相對靜止,而不是源於上帝或其他力量的推動。二、宇宙產生的序列,後壹個序列是前壹個序列運動產生的,是前壹個序列運動的結果。第三,強調動與靜、靜與動的緊密聯系、相互依存、相互轉化。周敦頤認為,動與靜是壹對矛盾的統壹體,“互為根源”。動根植於靜,所以我們可以“動極而靜”。靜根植於動,故“靜極又動”至於陰陽向五行的轉化,陰陽相生水、火、木、金、土、行,兩性分工奇妙而凝聚,萬物化生中兩氣的相互作用,萬物的無窮變化,都是各序列自身運動的結果。這些解釋,在周敦頤的思想體系中,從無限到萬物、壹切序列、壹切環節、各種發展,都是宇宙本身的運動(包括相對靜止)。因此,我們可以說,周敦頤的動靜觀具有明顯的唯物主義和樸素的辯證法。
(5)朱和陸九淵對“無極與太極”的曲解
朱和陸九淵都是宋代理學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們都很崇拜周敦頤,想把周敦頤的治學引入自己的思想體系。因為兩人的學術之爭,引發了壹場關於無極太極的長期而激烈的爭論。這場爭論在他們之後持續了數百年。
陸九淵、陸兄弟對“無極太極”的曲解,即否認《太極圖》、《太極圖說》是周敦頤所作,否認“無極太極”是周敦頤的思想。他們的學術思想是主觀唯心主義,是宋明理學的重要流派之壹,被稱為“薛鑫”,與朱成的理學相對。陸九淵提出了“心即理”的理論,斷言自然之理、人之理、物理之理只在我心中,心才是唯壹的實在。“宇宙是我的心,我的心是宇宙”。他認為“心”與“理”是永恒的:“千代之前,有聖人出,心相通,理相通;千代之後,有聖人出,同心同理;東南西北海有聖人,同心同理。”正因為他們主張“心即理”,所以堅決反對宇宙“太極”之上有更高的本原“無限”的觀點。換句話說,如果他們承認在宇宙本原“太極”的基礎上還有更高的本原“無限”,那麽他們以心為唯壹的學術思想就不能成立。為此,他們幹脆來了個釜底抽薪,認為“太極無極”和“舒同”的理論不同,所以不可能是周敦頤的思想,並進壹步推斷《太極圖》和《太極圖說》不是周敦頤寫的。
由於朱的太極無極說與他自己的“理學”相似,他采取了改造和利用的方法為我所用。朱對“無極太極”進行了曲解,即他把它解釋為“無極無形,太極有理”。簡而言之,“無極太極”就是“無形而理性”。他這樣告訴他的學生:“無極太極”只有無形和合理。周子害怕人們會在太極之外尋找太極,所以他遵守了自己的諾言。如果稱之為無限,就不可能有強搜索。”他又說:“無極是無形的,太極是合理的。周子害怕人們會把它當成壹個東西,所以雲是無限的。“朱認為‘無極’只是壹個修飾語,對太極進行修飾和解釋,表示其特點和程度。”無限太極”是指無形的太極,或者太極已經到了極致,沒有理由去搜索。但周敦頤的“無限”是作為宇宙生成的序列,是太極之前的序列,不是修飾語。因此,朱對“答應”壹詞的理解顯然違背了周敦頤的本意。
如果說朱對無限不可見的誤解是由於猜測和推論的失誤,那麽他把“太極”理解為“理”,顯然是壹種刻意的扭曲。《齋藤優子流派》第94卷有如下段落:
“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八卦四圖,都有形狀。至於太極,它是什麽形狀的?所以周子說,“無極而太極。”蓋雲沒有這樣的形狀,但是有道理。
“無極太極”就是無形而合理的意思。所謂太極,只是二氣五行的原理,太極沒有別的。
太極是壹個極好的真理。每個人都有阿泰之氣,每個事物都有阿泰之氣。周子所謂的太極是天地之善的體現。
無極和太極,不是說有壹個東西在那裏發光,而是說當初這裏什麽都沒有,只有這個道理。有此理,就有此氣;有了這個氣,陰和就分開了,這樣這輩子就可以做很多事情了。原因很多,所以事情也很多。
從以上幾段可以看出,朱完全從自己的理論需要出發,並沒有把“太極”解讀為壹個道理,而是把這個道理強加給了周敦頤。通過對周敦頤“無極太極”的改造,朱建立了壹個以“理”為核心範疇的哲學思想,即理學。隨著朱成的理學成為官方哲學,以太是極其理性和不為物的,幾乎成為壹種未發表的理論。其實,朱的話很有道理,但這與程顥和程頤的思想發展無關。周敦頤在《太極圖說》和《通書》中多次提到“太極”。但無論是“無極太極”還是“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生陰,靜極又動”,“陰陽合,阿泰馳”;太極,本無窮”,或“陰陽五行,陰楊泰之氣”,其中“太極”指的是宇宙的本原而非宇宙的終極本原;它是宇宙產生的序列,而不是原始序列。所以周敦頤的“太極”指的是物質實體,不是精神實體。
希望對妳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