현재 위치 - 법률 상담 무료 플랫폼 - 온라인 법률 자문 - 急求清末至民國十大文化名人事跡!最好具體點!註意是文化名人!有教育意義!
急求清末至民國十大文化名人事跡!最好具體點!註意是文化名人!有教育意義!
王國維(1877—1927),浙江海寧人,中國近代具有國際聲譽的著名學者。1903以來,在通州、蘇州等地師範學校任教,教授哲學、心理學、邏輯學,著有《靜安文集》。1907起任教育部圖書館局編輯,從事中國戲曲史和歌詞研究,著有《曲律》、《宋元戲曲考證》、《任劍花刺》等。他重視小說和戲曲在文學中的地位,營造了研究戲曲史的氛圍,在當時的文藝界影響很大。辛亥革命後,他把自己當成了清朝的老人。到晚年,王國維還沒有剪掉作為時代象征的辮子。從1913轉向經學和史學研究,專攻古文字學、古器物學和古代史地理學。他致力於古器物、甲骨文、齊魯泥印、漢魏碑刻、漢晉簡牘、敦煌唐經、西北地理、殷、周、秦漢、蒙古史的考證,做了大量的研究。他治史嚴謹,考據細膩,忠實盡責,不帶偏見,主張利用地下史料查閱歷史文獻,比前代能做出更多的貢獻,在史學界有影響。1923年春,當時溥儀的小朝廷要在國內選壹個學識淵博的秀才,王國維被雲升推薦進京擔任荀皇帝溥儀(五品)的南書房。次年冬天,馮玉祥“逼宮”事件發生,王國維結束了“走南書房”的工作。胡適、顧頡剛等人邀請他擔任新成立的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王國維拒絕了,只當了教授。清華學人以其淵博的學識、紮實的學風、科學的研究方法、樸實的生活,影響了壹批又壹批的文字學、歷史學、考古學方面的專家學者。當時,梁啟超、陳寅恪、趙元任被稱為清華四大導師的“教授”。1927年,他在頤和園投水自盡,給中國知識分子留下了深深的顫栗和遺憾,也給後人留下了壹個謎。當時有清朝元老把王國維比作忠心耿耿,投水汨羅自盡的屈原。清史稿還為他立了忠義傳。壹向對人褒貶不壹的魯迅先生,認為“可以算是研究國學的人物”(熱風,音譯不詳)。郭沫若稱他為新史學的先驅。

魯迅,作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樹人,號育才。浙江紹興人。我七歲開始學習,十二歲跟隨壽吳京的壹位老先生在三潭印月中學習。十三歲那年,家裏發生了很大的變故,經濟狀況逐漸困難。後來父親生病了,讓他感到了冷漠和輕蔑,“看清了世界的真面目”。1898離開家鄉,考入南京江南艦艇學院;後來轉到江南盧氏學校附屬礦路學校。1902畢業後被選上日本留學,先學醫,後為了改變民族精神,棄醫從文。1909八月回國。辛亥革命後,蔡元培邀請他到南京臨時政府教育部工作,後隨部遷至北平。1918年,新文學第壹部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在《新青年》發表,正式開始了輝煌的創作生涯。到1926,《吶喊》《流浪》等短篇小說集陸續出版。“四·壹二”反革命政變使他的思想發生了飛躍,由進化論思想主導了馬克思主義階級理論思想。1930年3月“左聯”成立時,被推薦為常委,成為中國* * *產黨領導下的左翼文化運動領袖。最近十年的雜文更加深刻尖銳,像匕首和長矛,充滿了唯物辯證法的精神。這些作品被收錄在幾個專集裏,如《甲戌集》、《三紀弦》、《二心集》、《南強北集》、《偽自由書》、《準言情》、《花邊文學》、《切街亭隨筆》等。1936 10 6月19死於上海。毛澤東認為魯迅是“新文化軍隊中最偉大、最英勇的旗手”和“最熱情、前所未有的民族英雄”。“他不僅是偉大的作家,也是偉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梁啟超(1873-1929)字出類拔萃,是壹位公職人員,筆名主要有《悼客》、《飲冰淇淋》、《冰淇淋店老板》、《新民子》、《中國新民子》、《自由齋老板》、《舒曼房老板》、《中國少年》等。廣東新會人。他是中國近代著名的政治活動家、思想家、文學家、資產階級改良派學者。他的壹生經歷了晚清和民國兩個時期。他的成就包括政治和學術兩個方面。

梁啟超出生在壹個有兼職的家庭。他從小就很聰明。四歲開始學四書五經。九歲時,他就能寫壹篇有幾千字的八股文。十二歲,他是秀才,十六歲,他是秀才。65438年至0890年,十七歲,師從康有為四年。受康有為的影響,他開始探索變法維新的藝術,以挽救祖國危亡。1894年6月,隨康有為赴京參加考試。7月,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次年,中國戰敗,馬關條約簽訂。由康有為、梁啟超聯合參加北京中考的1300多名舉人上書皇帝,要求拒絕簽訂和約,遷都抗戰,變法圖強。這就是著名的“公交車上的文字”。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強烈反響。這年7月,第壹份推動維新變法的刊物《中外期刊》在北京創刊,梁啟超是主要撰稿人。8月,維新團體“強社”成立,書記梁任成為康有為進行變法活動的得力助手。

梁啟超晚年與圖書館事業有著密切的關系。1916年,反對袁世凱稱帝的蔡鍔將軍(字松坡)病逝。梁啟超上書校長李接受建立松坡圖書館,並請他撥北海特快建立圖書館。這個提議被批準了。松坡圖書館成立於1923,館前設立圖書館,祭奠蔡鍔及在保家衛國戰爭中犧牲的烈士。為此,梁啟超撰寫了《松坡圖書館》和《松坡圖書館勸捐》,呼籲社會各界關心這壹藏書的建設和經費準備,以便“同心協力,成就大業”。在很短的時間內,松坡圖書館已經運行得相當不錯了。

1925年5月,中國圖書館協會在北京成立。梁啟超出席並在會上發言,陳述了“建立中國圖書館學”和“培養管理圖書館的人才”的重要性,並提出了中國圖書館協會的具體任務:(1)“組織分類編目兩個專門小組,制作非常密集和方便的目錄,以保證這壹點。(2)“選擇壹個合適的城市,建立壹個大規模的圖書館,被全國各地的圖書館學者作為研究中心。”這是因為“壹個是財力不足,壹個是人才不足。與其貪大求全,不如專心致誌,先把‘壹個’模型館做好,免得以後的發展發愁。“(3)“在這個模範圖書館裏設立專門的圖書館學校,不僅教授現代圖書館學,而且特別重視‘中國圖書館學’的建設。“(4)與私立圖書館不同,這個圖書館“主張不收費”,“允許圖書外借”。(5)“另籌經費編書”。在這次會議上,中國圖書館協會召開了第壹次理事會會議,選舉梁啟超為理事長。

從1925開始,梁啟超還兼任國立史靜圖書館館長(位於方嘉胡同)和北京圖書館館長(位於北海蕭晴樓)。他於1927年6月離任,擔任董事壹年多。

從1925到梁啟超生前的1929,梁啟超為中國圖書館事業做了大量的實踐工作,其中重點是“建立中國圖書館學”和“培養圖書館管理人才”。1925 65438+2月20日,梁啟超在給副館長李四光和圖書部長袁同禮的信中說:“日本不可忽視圖書的購買...最重要的是幾本專門的雜誌,最好是從1號搜索買壹份全的,比如《歷史雜誌》、《修身》、《知納學》、《佛學》。1926 4月14給的信中說:“聽說東方圖書館購買了孟平《江密雲樓》的藏書,我很著迷。.....如果有壹份,但妳能看到,並願意為北京圖書館分壹杯羹,那麽南北方的讀書人都會從中受益,這將是寧非的壹件大事。"

在爭取圖書館辦公室和圖書方面,梁啟超做了很大的努力。1926年7月5日,梁啟超給李四光、袁同禮寫信:“頗有耳聞,日本東方文化將對方嘉老祖宅虎視眈眈,我館此時似乎要迎頭趕上了……”在給任誌清等人的信中說:“中國珍寶多,屍館館長姓名不提。如果有什麽危險,誰來負責?”“我為此已經坐立不安半年了。”1926 10 6月15給張寫信說:“這個博物館確實是辦的,但是經費極其有限。開辦費只有壹百萬,包括施工和購書(目前施工費用只有60萬,真的不是門面,剩下的35萬是購書),所以無法分攤。每月經常性費用只有3000耳。不得已,我把在永年保險公司買了十幾年的保險,交給了北京依桐信托公司,以支撐資金周轉。半年時間,* * *留出9750元。

1927梁啟超因身體狀況原因辭去策展人職務。1929 65438+10月19,梁啟超病逝於北京協和醫院。

康有為(1858 ~ 1927)是清末資產階級改良派領袖,後為保皇派領袖。又名祖義,字廣廈,號長。廣東南海人。1895(光緒二十壹年)進士。他早年受傳統儒家思想的影響來自劍鋒壹。朱熹學朱慈祺,朱熹“助人學天下,不言無用之事”,力求擺脫漢宋之見,回歸孔子。受其影響,康有為開始有了“天天埋在古紙堆裏,想把精神埋沒,所以棄之”和“靜坐養心”的感覺。國家的危亡和現實的刺激讓他對守舊派產生了懷疑。1879,我接觸了西方資本主義思想和當時的改革思潮。去香港旅遊後,我以為“西方人依法治國”。1882年,我去了上海,買看了各種翻譯的西方書報,開始從西方尋找真相。1885年撰寫《康子內外篇》和《實用公法大全》,旨在“平等平等”。1886年寫了《教學通議》,主張“言傳身教”,“談古切今”,尊周公,拜“李周”,企圖結合古今中西,提高政治。1888 10鑒於中法戰爭後“全國形勢日益萎縮”,形勢險惡。他第壹次上書光緒皇帝,指出日本“東等吉林,英國開藏守之,西見四川雲南,北有俄國修鐵路,逼北京繁榮。法煽動南方民眾取雲南、廣東,提出三件事:成法、打開局面、慎法。回到廣東後,他受到經學大師廖平的啟發,要“師從今人”。從1890到1893,他聚集在廣州、桂林講學,著有《向長興學習》、《廣西學習答疑》,認為“勉強學習是要逆正常緯度的。"本文運用儒家經典,講求變化,將《公羊傳》中的"三統"論闡述為"改制"論和"改革"論,並將"三統"論演繹為"亂世"、"升級時代"("小康")和"太平盛世"的社會歷史演進過程。1891《新學偽經考辨》發表,說東漢以來,更多的經典是劉欣偽造的,是辛莽曾經的研究,“非孔子之經”(見經典與古文)。用於推翻中國古代經典研究中“講而不做”的舊理論,打擊封建頑固派的“守祖遺訓”,為掃除變法維新的障礙準備理論條件。接著他又編修了《孔子變法考》,尊孔子為領袖,以儒家之名提出變法要求。1894,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次年,《馬關條約》簽訂,他在北京參加考試。聽到與日本媾和、割讓奉天與臺灣省邊界的消息,他感到震驚和憤慨。5月2日,他聯合1300多名即將赴京趕考的舉人發起“公車請願”,對時局極為擔憂,要求拒絕和平、遷都、練兵、改革,並提出了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具體改革措施,初步形成了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改革綱領。將測試列表,康德鐘石,並教工業部。5月29日,上清帝第三部書中,再次闡述了變法的原因和步驟,提出了強國、養民、育才、練兵的策略。然後,他到了“第四本”,正式提出了“立宅溝通感情”的想法。2007年8月65438+7日,《世界公報》創刊,宣傳新法的好處。165438+10月中旬(壹說是8月),他與文、等帝國黨內開明官僚創立強學會,將《天下公報》改為《中外新聞》。隨後到上海成立強社,創辦強刊,推動了各地社團、報刊的建立和變法維新的倡導。1897 165438+10月,德國占領膠州灣,康再次趕赴北京,上書光緒皇帝,要求“采用法、俄、日三國定國,只大簇謀政,允許新疆大臣自行改朝換代”,他還向光緒皇帝提出嚴重警告,如果不改,國家很快就會滅亡。1898 65438+10月24日,光緒皇帝命王、大臣傳康有為到總理衙門質詢。康駁斥了榮祿頑固的“祖宗之法不可更改”思想和李鴻章保守的維持現狀思想,闡述了變法的必要性和具體措施。在翁同龢的推薦下,康有為上書統籌全局,並要求手下大臣宣誓,要確定國家,設立制度局,實行新制度。4月,保加利亞國民議會在北京成立,宗旨是“保國家、保物種、保教育”。根據翁童、徐誌敬、楊深秀等人的建議,光緒皇帝於6月11日上書明朝,宣布變法。康有為也在16年6月被光緒皇帝召見,深得信任。康還介紹了他的論文彼得的政治改革在俄羅斯和日本的政治改革。維新變法期間,康有為奏折,起草詔令,提出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改革建議,與譚嗣同壹起努力謀劃新政,希望按照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模式改變中國的國體和社會制度,挽救民族危亡(見戊戌變法)。康有為等維新派在光緒皇帝的支持下,聯合了壹些帝國黨官僚。雖然他們極力革除舊觀念,決心改革,但遭到了以慈禧太後為首的頑固勢力的強烈反對,隨時準備擺出新政的架勢。21年9月,慈禧發動政變,以“任人唯親,濫政”為名,通緝康。康有為從北京逃到上海到香港,然後離開香港到日本,到達加拿大,跨過大西洋到英國,然後回到加拿大。1899年7月20日,他和李福記創立保皇會,目的是挽救光緒皇帝,排除慈禧太後、榮祿、剛毅等頑固勢力,成為保皇派的首領。第二年,發生了義和團運動。他主張“助外人攻寇救寇”,策動唐等人主持的自衛軍“秦王”。雖然同意在海外組織資金,但遲遲未能成行。自立軍因為宗旨模糊,資金匱乏,立即失敗。康也沒有什麽關系。1901 ~ 1903期間,在印度撰寫了《大同書》、《中庸註》、《論語註》、《春秋義註》等著作,闡述了“循序漸進”、“不可遲延”的理論,反對資產階級革命運動。1907年,保皇會改為國民立憲會(後正式定為“帝國立憲會”),成為推動清政府實行憲政的政治團體。辛亥革命成功後,康仍認為“* * *和政治制度在中國行不通”,主張“虛君* * *和”。1913回國,在上海編輯《忍無可忍》雜誌,發表反對* * *和保存國粹的言論,擔任孔教會長。1917和張勛策劃修復溥儀(見張勛修復),很快失敗。晚年在上海創辦天佑書院,教授國學。康的生平著作十分豐富,據統計有139種。臺灣省蔣桂林編纂了《康南海先生遺風集》、《萬畝草堂遺風集》、《萬畝草堂遺風集》。

章太炎(1869—1936):原名薛城,字梅叔,後改名,名太炎,浙江余杭人。本人師從俞樾學習經學史,曾在報1897任撰稿人兼編輯。因參加維新運動被通緝,1898逃往臺灣省,任臺北日報記者。1899年遊歷日本,結識孫中山,1902年在東京召開紀念支那亡國242周年紀念大會,呼籲推翻滿清政府。回到中國後,蔡元培* * *成立了中國教育協會,並成立了愛國學會。1903年在蘇報發表革命文章,被捕入獄。1906出獄後,遊歷日本,加入中國同盟會,主編《人民日報》。後來,他與陶重組光復會,並任會長。辛亥革命收復上海後,回國宣傳“革命軍興,革命黨亡”。宋被刺後,參加了反袁鬥爭。1965438+2007年7月任廣州大元帥府秘書長。1922年在上海組織聯省自治促進會,1924年脫離孫中山改組的國民黨,在蘇州創辦張國學研究會。1936死在蘇州。

嚴復(1853—1921),原名,本名淩,後改稱傅,字多,福建當官。少年時,嚴復考入家鄉的船政學堂,接受了廣泛的自然科學教育。1877年至1879年,嚴復等人被派往英國留學,先在樸茨茅斯大學,後在格林威治海軍軍官學校。嚴復在留學期間對英國社會政治產生了興趣,涉獵了大量資產階級政治學術理論,尤其欣賞達爾文的進化論觀點。回國後,嚴復從海軍領域轉入意識形態領域,積極倡導西學啟蒙教育,完成了著名的《進化論》翻譯。他的翻譯不同於赫胥黎的原著和斯潘塞的宇宙進化論。嚴復在《天演論》中,以“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生物進化論闡述了自己救亡圖存的觀點,主張鼓舞人的力量,啟迪人的智慧,提倡新民德,自強自立,提倡當時知識界廣為流傳的“以天取勝”。他的著名翻譯包括亞當斯密的《原富》,斯潘塞的《群學偏見》,孟德斯鳩的《法律與意義》等。他第壹次系統地將西方古典經濟學、政治學理論、自然科學、哲學理論引入中國,啟蒙教育了壹代人。辛亥革命後,史靜大學堂改名為北京大學。1912嚴復被袁世凱任命為北大校長,也說明了嚴復在思想學術界的令人信服的突出地位。此時,嚴復的中西文化比較觀走向成熟,進入自我反思階段,趨向於回歸傳統文化。他擔心中國會失去“民族特色”,“像離水而空的魚,像壹個拄著胳膊走路的跛子,像壹個比精神矮的人靠鴉片來飛躍,這叫失去本性”,“失去本性的人不能長久生存。”出於對中華民族前途命運的這樣壹種更深層次的憂慮,嚴復曾經試圖把北大的文科和經學合二為壹,完全用來治舊學,“以守我國代代相傳四五千年的綱常之義論的道德文章。”這種行為在當時是善意的,但也因為逆勢而為世人所詬病。

鄭(1842.7.24—1922.5),本名關英,本名鄭翔,本名陶齋,別號齊友生、穆永善、戴合山。廣東香山(今中山)人。他的父親,鄭,是壹個徒勞的學者。他在家鄉建立了壹個教學生的賬號,並敦促鄭向學習。鹹豐八年(1858),在童子試中失敗,即奉父親之命前往上海,放棄學業下海經商,在上海信德洋行做買辦的叔叔鄭廷江。次年,經親友介紹,進入上海壹流的英國商人寶順洋行工作。同年冬,被派往天津考察業務。回上海十年(1860)後,主管洋行絲樓,也負責輪船裝貨。與此同時,我進入英國人約翰·弗萊爾開辦的華英圖書館夜校學習英語,並對西方政治經濟知識產生了興趣。同治七年(1868),寶順洋行倒閉,鄭調任茶店總經理,並出資合夥經營正義輪船公司。十二年(1873),參與創辦太古船務公司。第二年,他被聘為公司的總理,並負責會計辦公室,儲藏室和其他事情。鄭著手在長江各大港口開設商業機構和金融機構,太古航運事業相當繁榮。與此同時,鄭還投資實業,先後入股招商局、開平礦務局、上海造紙公司、上海機織布局等企業,並捐資贏得博士、道士等頭銜,還與李鴻章等洋務官員多交錢。光緒六年(1880),反映其改良思想的著作《伊彥》編輯出版。書中提出了壹系列以國富為中心的內政改革措施,主張向西方學習,組織人員翻譯西方富強兵的書籍,在世界上廣為傳播,讓大家學習。並提倡使用機器生產,加速工商業的發展,鼓勵商人投資工業,鼓勵私人采礦、造船和鐵路。他對外商在華不平等征稅的關稅政策表示強烈不滿,主張“輕稅為華主廣開門路,重稅為華無商者遏制源頭”的保護性關稅政策。鄭還在大力推行西方議會制,敦促中國實行政治體制改革和君主立憲制。光緒四年(1878),直隸總督李鴻章任命鄭組織上海機織布局。民國六年(1880),正式任命鄭為織造布局總經理,任命鄭為上海電報局總經理。八年(1882),鄭在太古洋行聘期屆滿後正式離開太古,接受李鴻章聘為招商局副職,在當時幾乎難以為繼。李鴻章上任之初,就提出了《挽回劣勢大綱》第十六條,從得人用人、責職匹配、賞罰分明、增利降耗等方面提出了壹系列建議並付諸實施。為了制止太古和怡和的降價競爭,鄭親自與談判並簽訂了全價合同。由於他的內外治理,中海招商局的營業額和股票市值都有了很大的增長。九年(1883)十月,李鴻章升任鄭招商局輪船招商局總經理。光緒十年(1884),中法戰爭爆發,鄭自薦,由舉薦。廣東省國防部長將鄭調至廣東,主持湘營事務。和兩廣總督張之洞計劃進攻法國糧草的儲藏地西貢,派鄭到越南西貢、柬埔寨金邊等地刺探敵情,並尋求聯絡南洋各地的人進攻法軍。回到廣州後不久,法國艦隊襲擊了臺灣省。鄭建議與法軍決戰,並提出了七條作戰建議。宣受命援臺後,鄭立即赴港租船,將軍隊和糧食彈藥運往臺灣。與此同時,鄭還卷入了織造案和太古輪船公司索賠案。前壹個案例是由於中法戰爭期間上海銀根緊張,股票暴跌,使得織造局放出的錢無法收回。景遠山等人受清政府委派,清理該局事務,發現總經理龔守土挪用公款,但龔守土控告鄭管理不善,鄭須賠償兩萬元了結此案。在後壹種情況下,由於鄭離職時推薦的接班人楊貴軒管理不善,挪用公司資金,使太古公司損失10多萬元。太古援引法律認為保險人欠了錢,有償還的義務,在港扣留鄭要求賠償。經過這兩起案子,鄭已經是精疲力竭了。光緒十年(1884)十月十三日,他感慨地給盛宣懷寫信:“這些年來,命運坎坷,出了許多差錯。結果老板的朋友在外面負責,爸爸哥哥老婆都在抱怨。他們進退兩難,沒有追索權。但是,如今的名聲壞了,還不足以取信於人。雖處處求饒,難答其手。”於是他隱退澳門,寄情山水,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修改和改寫《伊彥》的工作中。直到光緒二十年(1894),壹套成熟完整的史聖魏延變法體系才最終完成。《盛世危言》貫穿了“盛世救亡”的主題,提出了切實可行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改革方案,為甲午戰爭後消沈迷茫的晚清提供了壹劑良藥。著名洋務官員張之洞看完《盛世危言》後評價說:“時事類書籍雖多,但不及此書整體策劃、精挑細選語言詳盡。”“是濟世的良藥;此儲之下,可當金針。”在政治上超越他同時代的其他思想家,對繁榮的恐懼提出了中國君主立憲的議會政治。這壹思想早在伊彥就已顯露,在史聖魏延身上更為明顯。他認為“專制有利於官員和外人。”有利官員者,以壓剝削百姓;利外人者,用官權欺壓百姓。“他強烈主張盡快實行君主立憲制。鑒於清政府在此問題上的頑固強硬態度,以及英、日君主立憲後的所作所為,鄭憤然道:“難道叫眾議院還不可行嗎?“而裘德說中國還不急?嘿!哎!”為順利推行君主立憲制,他還主張賦予議會“取常政之綱領”的權利,鄭還提出了壹系列內政改革,主張廣辦報刊以達到隱居的目的,並對大小官員起到輿論監督的作用,以勸善懲惡,興利除弊。主張改革選官制度,官員要民選,淘汰冗員,讓位給老。“廣招名師,拓寬藝術院”。認為要強國,必須重視西學,發展教育,註重培養掌握西方天文地理和人文科學的新型人才。他說,根據古今各國的教育規律,富國強兵的效果應該以學校為主。“藝術院校越來越多,圖書資料越來越多,制造業越來越廣,國情越來越強。”主張大力翻譯西學書籍,改革科舉,增設地理、電子、醫學等新科目,任用精通西學的人才。在經濟戰線上,鄭提出了著名的“商戰”理論。他認為西方列強侵略中國的目的是要把中國變成他們的“物資之地、牟利之地”,所以他們用“戰爭之戰”和“商戰”來對付中國,而且商戰比戰爭更隱秘,危害更大。所謂“兵兼並能讓人心疼,商戰能讓國家隱形”。主張“西方人以商為戰,……既然以商來,我也應以商為向”。既然“只要我的生意不興隆,我的貪欲也會如此。”只有以商立國,依靠實業發展商業,“如果要控制西方人來壯大自己,是沒有辦法振興商業的。”該書壹出,官民震動,各界人士爭相閱讀,求索者絡繹不絕,以至於壹再加印仍嫌不足。即使是應試的考試,也往往是以書中所論時事為基礎的。禮部尚書孫家鼐把這本書推薦給光緒皇帝,光緒看了加比嘆了口氣,又命發行大臣去讀。這本書的思想不僅影響了當時的思想界,也使後世受益匪淺,如康有為、孫中山等人都深受這本書的影響。毛澤東年輕時,經常閱讀《對繁榮的恐懼》。光緒十七年(1891)三月,鄭蟄伏已久,邀盛宣懷舉薦。李鴻章任命他為開平煤礦廣東局總經理,負責購地、建廠、填碼頭。第二年,李鴻章重新任命他為招商局副職,以整頓不景氣的招商局。在他進入之初,鄭與他最大的競爭對手太古和怡和簽訂了全價合同。並擬出“整頓招商局十條”,再為“上北洋大臣李福,報招商局情況,整頓條”寫十四條,涉及開源節流和具體經營策略。19年(1893),鄭隱姓埋名考察長江,了解各分店的優劣,考察怡和、太古在各地的經營情況,後又巡視汕頭、廈門、福州、浙江、天津分店。中日甲午戰爭前夕,鄭上書清廷,稱日軍將偷襲清軍。戰後,他多次上書警告提防日本間諜,采取禁止日軍用電碼報告日軍運送軍械等措施,並決定撥出招商局部分船只作軍用,運送人員軍械。日軍攻陷東北後,鄭等人向德、英等國洋行“出售”20艘招商局輪船,懸掛外國國旗,照常出航,赴“甲午戰爭”,反對向日本求和。戰後,鄭收回所有船只,堅決反對馬關條約。二十二年(1896)五月,張之洞任命鄭為漢陽鐵廠總經理。次年1月,兼任粵漢鐵路總局局長。5月由招商局副職改為共管。二十五年(1899)十月,兼任上海吉林礦業公司總經理,招股。李鴻章死後,北洋大臣、直隸總督的繼承人袁世凱將招商局、電報局據為己有。鄭離開招商局,應廣西巡撫之邀,赴廣西擔任左江道。同時還跑了粵漢鐵路工程局和粵漢鐵路購地局辦公廳。因王之春被革職而離崗到廣東,參與收回粵漢鐵路路權的活動。廣州商會副主任。三十二年(1906)三月,被粵商推舉為廣東商業粵漢鐵路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主持IPO和集資工作,因“守成制”離職。宣彤元年(1909)加入招商局任董事,負責招商局商務處向商務部註冊。次年,盛宣懷任命鄭為會議辦,並授權鄭整頓商辦後的輪船招商局,再次巡行長江各港口。武昌起義爆發後,從四川回到上海。民國後,鄭將主要精力投入到教育事業中,先後擔任招商局公學董事、理事和上海商業中學名譽校長。十年(1921)四月,鄭上書招商局董事會,要求辭職退休。壹年後,他在上海提籃橋招商學院宿舍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