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肇事者在事故發生後逃到了那裏。他們不怕罪加壹等嗎?
第壹條。從事運輸或者非運輸的人員違反交通運輸管理法規,發生重大交通事故的,在區分事故責任的基礎上,依照刑法第壹百三十三條的規定定罪處罰。第二條發生交通事故,有下列情形之壹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壹)死亡壹人或者重傷三人以上,負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責任的;(二)死亡三人以上並負事故同等責任的;(三)造成公共財產或者他人財產直接損失,負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責任,數額在三十萬元以上無法賠償的。發生交通事故造成壹人以上重傷,負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責任,並具有下列情形之壹的,以交通肇事罪定罪處罰:(壹)飲酒、吸毒後駕駛機動車的;無駕駛資格駕駛機動車的;(三)明知安全裝置不全或者安全部件失靈而駕駛機動車的;(四)明知無牌或者報廢的機動車而駕駛的;(五)嚴重超載行駛;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離事故現場的。第三條交通肇事後逃逸,是指行為人發生交通事故後,具有本解釋第二條第壹款和第二款第(壹)至第(五)項規定情形之壹,逃避法律追究的行為。第四條發生交通事故,有下列情形之壹的,屬於“有其他特別惡劣情節”,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壹)造成二人死亡或者五人重傷,負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責任的;(二)六人以上死亡並負事故同等責任的;(三)造成公共財產或者他人財產直接損失,負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責任,無力賠償60萬元以上的。第五條“因逃逸致人死亡”是指行為人在發生交通事故後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逸,導致受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形。發生交通事故後,單位負責人、機動車所有人、承包人或者乘車人指使行為人逃逸,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以交通肇事罪的* * *犯論處。第六條行為人發生交通事故後為逃避法律追究而隱藏、遺棄被害人,造成被害人死亡或者嚴重殘疾的,分別依照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條、第二百三十四條第二款的規定,以故意殺人罪、故意傷害罪定罪處罰。第七條單位負責人、機動車所有人或者機動車承包人指使、強令他人違法駕駛造成重大交通事故的,具有本解釋第二條規定情形之壹的,以交通肇事罪定罪處罰。第八條在公共交通管理範圍內發生重大交通事故的,依照刑法第壹百三十三條和本解釋的有關規定處理。在公共交通管理範圍以外駕駛機動車或者使用其他交通工具致人傷亡或者使公共財產、他人財產遭受重大損失,構成犯罪的,分別依照刑法第壹百三十四條、第壹百三十五條、第二百三十三條的規定定罪處罰。第九條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高級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本地實際情況,在30萬元至60萬元、60萬元至100萬元的幅度內確定執行本解釋第二條第壹款第(三)項、第四條第(三)項的起點數額標準,並報最高人民法院備案。近年來,交通肇事犯罪案件呈逐年上升趨勢,嚴重威脅公民生命財產安全。為依法懲治交通肇事犯罪活動,根據刑法有關規定,最高人民法院制定了《關於審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幹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解釋》)。這壹司法解釋的出臺,對於正確適用法律審理此類案件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作用。在司法實踐中,應重點關註以下問題。壹、關於交通肇事罪的主體根據1988國務院3月9日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管理條例》第四條“凡在道路上行駛的車輛、行人、乘車人和從事與交通有關活動的人員,都必須遵守本條例”,交通肇事行為的主體範圍非常寬泛。從實際發生的交通事故案例來看,利用各種機動、非機動車輛引發事故的情況屢見不鮮,因行人違章引發的交通事故也時有發生,對公民的生命健康和公私財產安全造成了極大的危害。鑒於修訂後的刑法第壹百三十三條將交通肇事罪的主體擴大為壹般主體,《解釋》第壹條規定:“從事運輸或者非運輸的人違反交通運輸管理法規發生重大交通事故,在分析事故責任的基礎上,構成犯罪的,依照刑法第壹百三十三條的規定定罪處罰。”二是關於交通肇事罪的認定,《解釋》第壹條強調,違反交通管理法規發生重大交通事故的,在分析事故責任的基礎上,對構成犯罪的,依法定罪處罰。首先,分析事故責任是認定交通肇事罪的重要依據。1991國務院9月22日發布的《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第十八條規定:交通事故責任分為全部責任、主要責任、同等責任和次要責任。從有關部門提供的信息來看,負事故次要責任的案件,因其違法行為在交通事故中所起的作用較小,造成損失的後果也不大,壹般受到行政處罰,不需要追究刑事責任。對重大交通事故負有其他責任的,確需追究刑事責任。在論證過程中,壹種意見認為,由於缺乏統壹的責任認定標準,事故責任認定存在隨意性和責任認定不平衡等問題。建議不將交管部門出具的責任認定意見作為認定交通肇事罪的依據。誠然,交通肇事罪的重點在於事故認定和責任分析,具有特殊性和復雜性。但如果不以此為前提,就無法認定交通事故行為人與事故後果之間的因果關系,更無法認定其應承擔行政責任還是刑事責任。雖然關於事故責任認定的統壹執法標準仍需國家有關主管部門進壹步規範,但在當前條件下,交管部門認定的事故責任仍應是認定交通肇事罪的前提條件。此外,高亮8月21987發布的《關於依法從嚴處理道路交通事故案件的通知》中也有類似表述,《解釋》延續了相關規定。三。交通肇事罪中財產損失的認定《刑法》第壹百三十三條規定:發生重大交通事故,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在某些情況下,“公私財產”是否包括行為人的個人財產成為罪與非罪的界限。在某些情況下,行為人造成的公共財產和他人財產損失數額不大,但行為人遭受的財產損失較重(例如,昂貴的汽車和低檔汽車都被毀壞)。有壹種意見認為,在上述情形下,如果僅認定公共財產和他人財產損失,且數額不大的,不構成交通肇事罪;如果他自己的財產包含在損失金額中,他可能符合定罪的條件。因此,為嚴懲此類犯罪,應將行為人的個人財產損失計入損失數額。但是,交通肇事罪的危害在於給公共財產、他人及其財產造成的損失,其自身財產損失應視為行為人對自己的違法行為承擔的經濟責任,而不應作為追究刑事責任的條件。因此,《解釋》第二條關於“造成公共財產或者他人財產直接損失的”承擔刑事責任的規定符合立法初衷。四。論交通肇事逃逸的認定“交通肇事逃逸”是修訂後的《刑法》中關於交通肇事罪的加重情節。實踐中,交通肇事後逃逸行為危害性很大,往往導致受害人得不到幫助、損失得不到賠償、案件偵辦困難等。,必須依法嚴懲。《解釋》第三條規定:“發生交通事故後逃逸,是指行為人具有本解釋第二條第壹款、第二款第(壹)項至第(五)項規定的情形之壹,發生交通事故後逃逸的行為。”首先,《解釋》將交通肇事後逃逸的前提條件界定為“逃避法律追究”。在實踐中,肇事者逃跑的目的大多是為了逃避法律追究,但也有少數人因害怕受害方或其他圍觀者毆打他們而逃跑。同樣是逃逸,但這些人往往逃離現場,可以通過向單位領導報告或報警接受法律處理。因此,有必要對逃逸行為作出上述區分,從而確保法律的準確適用,而不致浪費法律。其次,《解釋》規定的“逃匿”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在論證過程中,有觀點認為交通肇事後逃逸應當理解為“逃離事故現場”,實踐中也是如此。然而,根據交管部門提供的信息,壹些肇事者在事故發生後沒有立即逃離現場(有些無法逃脫),而是在將傷者送往醫院或等待交管部門處理後逃離。類似的情況還有很多。如果僅將逃逸定義為逃離現場,那麽對於同樣性質惡劣的逃避法律追究的行為將不會受到嚴厲處罰,這可能會影響對此類犯罪行為的打擊力度。因此,只要是發生事故後逃避法律追究的行為,就應當認定為“交通肇事後逃逸。”《解釋》采納了這壹意見。五、逃逸致人死亡的認定實踐中,發生交通事故後被害人死亡的情形有多種,應根據不同情況進行定性:《解釋》第五條規定:“逃逸致人死亡”是指發生交通事故後,行為人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逸,導致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形。該規定強調“被害人因未得到救助而死亡”,主要是指行為人主觀上不希望被害人死亡,但沒有救助被害人或采取有效救助措施,導致被害人死亡的情形。此外,針對實踐中較為常見的駕駛人所在單位主管人員、機動車所有人、承包人或者乘車人指使行為人發生交通事故後逃逸的行為,《解釋》第五條規定“發生交通事故後,單位主管人員、機動車所有人、承包人或者乘車人指使行為人逃逸,導致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應當以交通肇事罪的* * *行為人論處。”在論證過程中,有壹種意見認為交通肇事罪是過失犯罪,對教唆逃逸者進行處理明顯違背* * *論。不可否認,司機造成交通事故屬於過失,不存在按* * *處罰的問題。但鑒於《刑法》第133條將這種故意行為規定為交通肇事罪的加重情節,且在肇事後逃逸問題上,行為人具有主觀故意,他人指使其逃逸,具有相同故意的,當然符合* * *罪的構成條件。因此,最好不要逃避。最好本著對自己和他人負責的態度妥善處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