현재 위치 - 법률 상담 무료 플랫폼 - 온라인 법률 자문 - 如何進壹步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
如何進壹步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
壹是建立以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為主要考核指標的地方各級黨政領導任期制度保障體系。

十壹屆三中全會後,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經濟結構的重大調整和勞動力市場的開放,農村勞動力長期停滯不前的狀況逐漸被打破,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或流向非農部門或跨地區流動,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農村勞動力流動規模急劇擴大。據調查,近年來,每年約有9000萬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其中3000多萬人跨省流動。對於農村來說,這種流動使農村剩余勞動力資源變成了財富,有力地促進了我國的經濟發展。然而,由於農村剩余勞動力流動的盲目性,給中國的交通、社會秩序、城市治安和計劃生育帶來了負面後果。對此,第壹,我們必須加強和改善政府的宏觀調控,建立相應的宏觀調控體系,減少農村剩余勞動力的盲目流動。增加農民收入事關全局。要切實加強對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和發展勞務經濟的領導,加快建立農民增收考核指標體系,把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到農場以外增加農民收入作為各級黨政班子任期內的主要任務之壹,把抓農民收入的實際成效作為對各地州縣幹部考核的重要內容, 各市、鎮和有關部門,加強對各地勞動創造的組織和指導,落實各級農民外出務工增收任務,明確責任,加快建立和完善勞動二是建立健全就業服務體系,即發展和培育多種形式的就業中介服務組織,逐步形成包括信息、咨詢職業介紹和培訓在內的社會化就業服務體系。 堅持勞動力資源市場化配置方向,逐步形成城鄉統壹、開放、競爭的勞動力市場,實現農村勞動力有序流動。三是加強農民綜合素質培育。勞動力素質對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速度和規模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實踐證明,勞動者素質越高,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難度就越小、越穩定。相反,勞動力素質越差,可利用的就業空間越窄,轉移越困難、越不穩定。然而,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是壹個長期的過程。當前形勢下,除了切實落實普及農村義務教育和基礎教育、消除新型文盲的基本國策外,加強農村勞動力職業技術培訓,構建適合農業勞動力就業的新機制勢在必行。建議國家建立統壹的農村勞動力培訓制度,實行政府全額補貼政策,不斷加大農村勞動力培訓力度,加強實用技術培訓,培養有技能、會管理、會致富、高素質的新型農民,鼓勵就業企業和培訓機構開展訂單式培訓,鼓勵更多農村剩余勞動力通過綜合培訓提高非農就業技能,走出農業農村。

2.有效控制農村人口增長,最大限度緩解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矛盾和壓力,避免勞動力惡性增長。首先是減少勞動力總供給。勞動力的增加隨著人口的增長而增加。首先,必須有效控制農村人口的增長。雖然近年來新疆農村人口增長速度有所放緩,但增長幅度仍然過大。農村勞動力供過於求的主要原因之壹是歷史決策失誤導致的人口基數過大和自然增長率過高。我們不可能糾正歷史決策錯誤,改變當前過大的人口基數,但我們可以密切關註當前的計劃生育工作,控制人口過度膨脹,以緩解農村勞動力持續膨脹的問題。二是讓非勞動年齡人口擺脫工作(主要指童工)。據專家估計,中國非勞動年齡人口參與勞動力供給的比例相當於總供給人口的10%。如果這部分人能夠脫離工作崗位,他們在就業之前就可以學習壹兩項滿足社會需求的技能,壹方面可以減少剩余勞動力的數量,另壹方面可以提高勞動者的基本素質和競爭力。二是保持和擴大耕地面積。耕地是農民的命根子。耕地作為農業的主要生產資料,具有不可替代性。就新疆而言,土地儲備資源極其豐富,有許多可以耕種的荒地。如果解決了水問題,完全有可能耕種654.38+00萬畝土地。國家可以安排內地耕地稀缺的省份到新疆投資開發土地,以替代建設用地造成的耕地損失。同時,要提高節約用地、保護土地資源的意識。要使每個公民都明白土地的價值,就要求人們少占土地,無論是城市建設、工礦建設、農業基本建設、農村住房建設還是其他基本建設。要充分運用經濟、行政和法律手段,切實加強土地資源管理,逐步改善生態環境,防止現有土地資源遭到破壞。

第三,要有組織地拓寬農民轉移渠道。這是目前中國農村剩余勞動力的主要出路。壹是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加快農村剩余勞動力在農業內部的轉移。農業包括種植業、林業、畜牧業和漁業。農業剩余勞動力在農業內部的轉移實際上是種植業勞動力向林業、畜牧業和漁業的轉移。根據國家統計局提供的數字,從現實情況來看,中國農業內部就業的天地非常廣闊。目前,中國有待開發的農業資源前景非常可觀。三分之二的耕地屬於需要改造的低產田,還有5億畝適宜開發的荒地,654.38+0.8億畝宜林宜草的荒坡,2000萬畝灘塗和3000萬畝可耕種的淡水。如果這些資源中的654.38+0.3得到有效開發,可吸納的勞動力將數以千萬計。如果進壹步做好農副產品深加工,實現農村集約化經營,就可以吸納更多的勞動力。因此,在農業發展中,必須綜合開發利用耕地、水面和空間資源,發展資本、技術和勞動密集型高效農業;在投資政策上,要進壹步強化政府支持,加大農業綜合開發投入力度,實施科技、資金、物資、政策綜合支持;在稅收政策上,我們應該對發展型農業給予優惠待遇。通過農業綜合開發,充分挖掘農業內部的就業潛力。第二,通過發展農村二三產業,實現農村剩余勞動力在農村內部的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在農村的轉移意味著從農業生產中解放出來的勞動力向工商業等非農產業的轉移。首先,要繼續大力發展鄉鎮民營企業。改革開放後,由於鄉鎮企業的迅速發展,到1994年,鄉鎮企業共吸納了120萬農村剩余勞動力。然而,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大多數鄉鎮企業已轉變為私營企業。從我國農村資源現狀和鄉鎮民營企業發展潛力來看,鄉鎮民營企業仍然是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的主要渠道和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潛力。因此,針對當前東南沿海地區鄉鎮民營企業開始走向資本密集型,吸納勞動力能力相對下降的趨勢,應順勢而為,推動部分鄉鎮民營企業提高層次、檔次和規模,拓展發展空間和領域,吸納更多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同時,促進中西部地區鄉鎮民營企業的發展,即從東南沿海向地域遼闊、資源豐富的中西部地區發展。隨著鄉鎮私營企業的大發展,其吸收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能力將得到增強。其次,要大力發展農村第三產業。第三產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是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的重要領域。國外勞動力轉移的經驗表明,在產業發展的早期,吸收農村剩余勞動力的主要是工業,而在後期,吸收農村剩余勞動力的主要是第三產業。因此,總的來說,只有工業化、工業和第三產業的大發展才能為農村剩余勞動力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然而,目前我國第三產業發展相對滯後。其中壹個重要原因是鄉鎮民營企業的區域分布相對分散,無法發揮非農產業的集聚效應,促進第三產業的崛起。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必須貫徹合理布局和相對集中的原則,促進鄉鎮私營企業的連片發展和加工工業的適當集中,從而促進第三產業的發展,並為農村剩余勞動力提供大量就業機會。第三,通過發展縣域經濟並將其轉移到工礦企業和小城鎮,將農民培養成產業工人。發展縣域經濟和小城鎮不僅是中國現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未來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重要場所。改革開放20多年來,小城鎮吸納了5000多萬農村勞動力就業。城鎮建設的發展對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有很大潛力,因為小城鎮有自己的優勢:第壹,投資少。根據相關數據,大中城市每個勞動力需要投入1.2萬元,而小城鎮只需要4000元。第二,小城鎮更接近農村,農民留在家中,不僅可以降低轉移過程中的成本和風險,還可以充分利用當地的資源優勢,這更符合中國的國情。新疆的富蘊縣、哈巴河縣、伊寧市、沙灣縣、瑪納斯縣在這方面有比較成熟的經驗。通過發展縣域工商企業推進現代農業和新農村建設,以工促農、以企引村,實現農業變工業、農村變城鎮、農民變市民,使新農村建設與工業化、城鎮化高度融合,既解決了城鄉二元結構和“三農”問題,又避免了人口湧入城市帶來的“城市病”,走出了壹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城鎮化和工業化道路。四是要組織向本地區大中城市和沿海內陸地區輸送勞動力。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鎮轉移。農村人口在減少,城市人口在增加,第壹產業的勞動力在減少,第二、三產業的勞動力在增加。這是經濟發展的普遍規律。因此,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轉移是客觀的、必然的。要穩妥有序向大中城市轉移。我國大中城市經濟實力雄厚,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物質條件優於農村。此外,目前壹些城市居民不願意在城市第三產業工作。隨著未來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城市第三產業將得到大力發展,其發展潛力仍然很大。因此,在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各種途徑中,大中城市的通道不能完全阻斷。五要大力發展對外勞務輸出。也就是說,在遵守中國和輸出國家法律的前提下,可以實現多形式、多渠道、多層次、多方面的勞務輸出,以減輕國內的就業壓力。新疆具有向周邊國家發展勞務輸出的優勢和潛力。建議國家制定新疆勞動力向周邊國家輸出的優惠政策,在做好農村勞動力培訓的同時,組織有壹定技能的農民到周邊國家進行勞務創收,增加農民收入。通過不斷探索農外增收新途徑,力爭5年內完成300萬農民就業技能培訓任務,實現400萬農民農外轉移就業。非農產業和勞務收入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壹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