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財政支出管理的基本框架
2.部門預算制度改革
完整的部門預算,即每個部門壹份預算;二是內涵突破。改變過去內外資金管理的‘兩張皮’做法,將部門所有收入納入部門預算管理,即綜合預算;三是方法上的突破。預算編制方法從“基數加增長”轉變為零基數預算;第四是時間突破。將預算編制時間從過去的4個月延長至9個月,並按照法律規定的時間及時批準預算;五是監管的突破。通過政府收支分類改革、政府采購預算編制和部門預算編制範圍的不斷擴大,人大和審計部門細化預算、加強監督的要求已初步落地。"
改革進程、思路和重點
作為公共財政改革的先行者,部門預算改革已經進行了六年(自2000年以來),並正在逐步推進。目前主要解決以下問題。
(1)基本支出預算標準化。
②科學的項目支出預算
(3)推進政府收支分類和預算科目改革,在部門預算基礎上按不同分類生成預算數據。
存在的問題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基本支出定額核定方法有待進壹步完善,定額標準不夠準確,支出預算編制尚未完全擺脫基數法。
(2)項目支出預算缺乏壹套系統完善的管理辦法、評價標準和認證規範。項目滾動管理仍處於探索階段,部分財政資金難以落實到具體項目中,仍需通過部門二次撥付實現。
(3)非稅收入管理手段還比較薄弱。由於認識不統壹、配套措施不完善、監管不到位等原因,全面預算實施難度加大,“收支兩條線”改革將進壹步深化。
(4)預算績效評價制度試點工作在大多數地區尚未啟動,部門預算仍基本側重於資金的分配和投入,支出效果管理有待進壹步提高。
(五)提請全國人大審議的預算報告和表格需要規範統壹,提請全國人大審議的部門預算完整性有待提高,部門覆蓋面有待進壹步擴大。
(6)目前部門預算改革深度不夠,需要進壹步向市縣等基層財政單位延伸,逐步擴大改革範圍。
地方部門預算改革的下壹步方向
針對當前地方部門預算改革存在的問題,各地將在以下方面加強工作,鞏固部門預算改革成果,進壹步深化改革,全面推進公共財政體系建設。
(1)進壹步完善基本支出定額核定辦法,對暫不具備條件的市縣實行綜合定額並逐步細化。
(2)加強預算部門基礎信息采集和管理,準確掌握預算單位機構、人員、資產變動情況,確保基本支出的公平性、合理性。
(3)完善項目預算管理模式,建立項目庫,推進項目滾動管理,減少待下達項目預算指標,提高預算到位率。
(4)積極推進項目績效評估制度試點,在合理分配資金的同時加強資金管理,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益。
(五)深化“收支兩條線”改革,加強政府性基金管理,規範預算外資金收支,統籌各種資金來源,編制較為完善的綜合預算。
(6)繼續擴大部門預算改革範圍。壹方面,要擴大部門預算在財政系統內部的實施範圍,做好部門預算在市縣的推廣工作,力爭幾年後在市縣全面實施部門預算;另壹方面,要逐步增加向NPC提交的部門預算數量,自覺接受NPC的監督。
(七)在繼續紮實做好2006年部門綜合預算舊科目編制工作的基礎上,選擇部分基礎工作較好的省級部門和市縣部門,按照新的政府收支分類編制部門預算,為2007年起全面按照新的政府收支分類編制部門預算打下良好基礎。
3、實行政府采購制度
完善政府采購制度的步驟:根據我國財政支出改革的形勢和總體部署,完善政府采購制度將分三步走:
第壹步:在各級政府部門開展競爭性采購。積極擴大政府采購範圍和規模。政府采購改革的壹個重要目的是節約資金。根據財政部的統計,2004年全國政府采購預算為24069億元,實際支付(采購規模)為21357億元,節約271200億元,有力地說明了這壹點。)在過去的幾年中,政府采購發展迅速,取得了巨大成就。然而,與國際市場相比,我國政府采購仍處於初級階段。財政部提出,2005年政府采購力爭達到2500億元,平均占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的1.5-2%(2004年國內生產總值為15987.8億),與國際平均水平65438相差甚遠。因此,長期以來政府采購的主要任務是采取有效措施擴大采購範圍和規模。
第二步:完善政府采購程序,提高采購效率。要強化政府采購規則意識,采購程序要科學、細致、嚴謹,操作要便捷、有效。政府采購制度改革與財政支出其他改革相協調,編制實施政府采購預算,擴大采購資金直接支付範圍和規模。
第三步:加強對WTO的研究,為加入《政府采購協議》做準備。
4.建立國庫集中支付制度。
國庫集中支付管理制度改革的內容
改革目標:“十五”期間力爭基本實現以國庫單壹賬戶體系為基礎、以資金集中收付為主要形式的現代國庫管理制度。
改革的時機和步驟:2001年,國務院確定幾個具有代表性的部門率先開展財政國庫管理制度改革試點。地方政府可以根據當地情況決定改革試點的時間和步驟。在總結經驗、優化完善方案的基礎上,我們將進壹步擴大改革試點範圍。
改革內容:略
5、實行收支兩條線。
6.我國開展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的意義及改革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