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道德是社會生活中的道德。它是指公民在維護社會秩序和公共生活中應當遵守的最低行為規範和道德標準。社會道德涵蓋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社會公德的具體規範包括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遵守法律法規等。我們應該大力倡導遵守社會公德的文明風尚,鼓勵人們做社會的好公民。
首先,禮貌
文明禮貌是做人的起點。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學會做人都是從懂禮貌開始的。在孩子牙牙學語期間,父母首先教他們禮貌;入校時,老師教他們禮儀;在社會上,人們總是被要求有禮貌。文明的舉止不僅給別人帶來快樂,給社會帶來和諧,還能創造壹個有愛的環境,給自己帶來快樂。文明禮貌不僅展示個人形象,也在壹定程度上反映公民的文明素質和社會的文明程度。在現代社會,文明禮貌直接影響壹個國家和壹個城市的形象,這已成為壹個投資環境。這壹點,越來越成為大家的* * *知識。北京申奧成功後,以“迎奧運、講文明、樹新風”為主題的文明禮貌教育活動在全國廣泛深入開展,只為向世界展示我們國家和民族的美好形象。可見,對壹個人、壹座城市、壹個國家講禮貌是多麽重要。禮貌有五個要求。
壹是要慷慨。註意個人衛生,面部清潔,頭發整齊,著裝整潔,簡潔大方,美觀大方。太隨意是對他人的不尊重。在社會生活中,外貌不僅影響個人生活質量,還直接影響個人形象。不註意個人外表的人容易自卑,甚至對生活失去信心。
二是語言文明。在社會生活中,我們應該註意場合,溫和溫和,適度,不要說臟話,更不要油腔滑調,強詞奪理和說臟話。多使用“妳好”、“請”、“謝謝”、“別客氣”、“對不起”、“沒關系”等禮貌用語。不文明的語言會直接影響人際交往。
三是舉止端莊。在公共場合舉止得體,不要發出任何聲音,也不要袒胸露乳。與人交往發生摩擦時,要禮貌避讓,化解矛盾,避免粗魯不道歉,無理激烈,甚至打人、罵人、侮辱他人。
第四是尊重他人。在公共場合與人交往時,我們應該善良友好。不要基於個人的好惡去評判和指責他人。我們應該尊重他人的個性和習俗。
五是關愛弱者。在社會生活中,我們應該尊老愛幼,尊重婦女,尊重殘疾人。照顧老人,避免歧視老人;關愛兒童,避免以大欺小;我們應該保護婦女,對她們有禮貌,避免侮辱她們;幫助殘疾人,我們應該特別尊重他們,不傷害他們的自尊心,並盡可能給予他們方便和幫助。
第二,幫助他人。
當壹個人遇到困難時,每個人都願意幫助他人,將他人的困難視為自己的困難,並給予溫暖和真誠的幫助和關懷。這是在幫助別人。在現實社會中,每個人都生活在壹定的人際交往中,每個社會成員都不可能孤立地生活。生活中,每個人都會遇到壹些困難、矛盾和問題,這些都需要別人的關心和愛護,更需要別人的支持和幫助。如果在社會生活中,每個人都能主動關心和幫助他人,從自己做起,從小事做起,使幫助他人成為社會的壹種風尚,那麽妳就可以隨時隨地得到他人的幫助,感受到社會的溫暖。從這個意義上說,“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因此,每個人都應該發揚助人為樂的精神,主動去愛和幫助他人。具體來說,我們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壹是替大家問我。每個人都應該從乘車讓座、幫助殘疾人過馬路等小事做起,養成關心他人的良好習慣和道德情操。
二是在危難中互幫互助。意外會發生。當別人有不幸和困難時,我們應該熱情地幫助他們,並為他們分憂解難。
第三是在危險時刻互相救助。例如,每個公民在遇到歹徒、欺淩、意外危險等危急情況時都應該挺身而出,舍己救人,弘揚正氣。
四是熱心公益。社會福利反映了社會主義的新型人際關系,與每個公民密切相關。每壹個公民都應該關註和支持社會公益事業,多獻愛心、多添真情,在社會生活中做壹個熱心人,如救災、捐資助學、無償獻血、為社會公益事業捐款捐物等。,從而賺錢並做出強大的貢獻。
第三,愛護公共財產
公共財產包括公共場所的所有設施,這些設施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使每個人都能享受各種服務和便利的物質保障。對待公共財產是愛護和保護它,還是浪費或破壞它是壹個公民是否有道德的反映。每個公民都應自覺遵守社會公德,愛護公共財產。
壹是愛護單位的公共財產。要分清公私,不能侵占公共財產,不能化公為私。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有些人在家裏盡力節約用電和用水,但他們對工作中的“長明燈”和“流動的水”並不在意,視而不見;有些人甚至把公共事務變成私人事務,隨意占用公共財產,並認為“公共的東西不是白拿的。”
二是愛護公共設施。如電話亭、路燈及相關通信線路、交通設施等。,讓它可以服務更多的人。有些人不愛護公共設施。我們遺憾地看到,街道上的公益廣告牌被故意損壞,宣傳櫥窗的玻璃被破壞,街景公園的雕塑被砸碎,壹些人甚至把盜竊公共設施當作致富的門道。
第三,要敢於同破壞公共財產的行為作鬥爭。有些人經常抱怨公共設施差,但他們對故意破壞和損壞公共設施的行為漠不關心,視而不見。每個公民都有責任和義務反對侵占、損害和破壞公共財產,並在任何時候都要愛護和珍惜公共財產。
第四,保護環境
環境問題是當前國際社會關註的熱點問題。環境能否得到有效保護,關系到每個公民的生活質量和切身利益,關系到人民的安居樂業,關系到我們子孫後代的可持續發展。保護環境意味著保護我們自己。要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堅持走生產發達、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保護環境不僅是我國的壹項基本國策,也是社會公德的基本要求。具體來說,要做到“三防”:
壹是防止環境汙染。第壹,要防止垃圾汙染,禁止亂扔垃圾和垃圾,並對生活垃圾進行分類。垃圾中的有機物,如蔬菜和飼料,經處理後可制成肥料;垃圾中的無機物,如建築渣土,可以加工成磚瓦等建築材料;塑料垃圾等垃圾中的有害物質可以回收,電池等有毒垃圾可以深埋。二是防止噪聲汙染。施工機械作業造成的噪聲擾民、高音喇叭拉客造成的噪聲擾民、燃放煙花爆竹造成的噪聲擾民等行為應予以制止。第三,我們必須防止空氣汙染。我們應該停止焚燒生活垃圾,酒店和餐館排放油煙,以及飼養家禽和牲畜產生的氣味。
二是防止植被破壞。我們應該積極參與植樹造林,保護綠化成果。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要堅決與踐踏草坪、砍樹攀折枝摘花等行為作鬥爭。
三是防止資源浪費。保護水資源,不將汙水排入河流和湖泊,無限制地抽取地下水,節約用水,保護水資源是人類的生命之源。
五、遵守法律
俗話說:沒有規則,就沒有方圓。對於壹個公民來說,他是否自覺維護公共場所的秩序,他的紀律意識和法制意識是否強烈,反映了他的道德水準和精神面貌。守法也是保護社會健康有序發展的基礎。具體要求是:
首先是知法。隨著普法教育的深入,公民的法律意識普遍提高。然而,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有壹些人因為對法律的無知,因為壹些雞毛蒜皮的事情而互相打架,互相傷害。這種慘痛的教訓並不少見。因此,每個公民都應該認真學習法律知識,不斷增強法律意識。首先,我們應該學習與我們的工作和生活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知識,了解我們能做什麽和不能做什麽,法律允許什麽和法律禁止什麽。
二是遵紀守法。遵紀守法是道德的底線,是每個公民必備的道德品質,也是現代社會生活對每個公民的基本要求。只有遵守法律才能成為壹個有道德的人,而壹個不遵守法律的人壹定是壹個不道德的人。因此,任何人都必須嚴格遵守所有法律法規,否則,他們將受到法律的懲罰。
第三是保護法律。有人認為“事與願違,高高掛起”。當違法犯罪行為沒有損害自身利益時,他們認為“事情與自己無關”,不必多管閑事。如果每個人都只考慮自己的安全,不與邪惡鬥爭,避免邪惡,甚至在看到有人與罪犯鬥爭時不提供幫助,這將使英雄流血和哭泣,這將使邪惡勢力上升,使社會不安。今天,流氓侮辱了路過的婦女。如果妳不問,明天可能就會發生在妳的家人身上。今天,小偷會偷別人的錢包。如果妳不阻止他們,明天,也許那只邪惡的黑手會伸進妳的口袋。因此,我們每個人都要敢於扶正祛邪,與壹切違法違紀行為作鬥爭,努力為他人和自己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