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喬治·阿克洛夫、邁克爾·斯彭斯和約瑟夫·斯蒂格利茨三位美國經濟學家,以表彰他們在20世紀70年代“分析充滿不對稱信息的市場”領域的重要貢獻。他們將信息不對稱理論廣泛應用於各個領域,得到了實踐的驗證,為現代信息經濟學做出了基礎性的貢獻。
1信息不對稱理論的基本內容
所謂信息不對稱,就是壹些事件的知識或概率分布在相應的經濟人之間不是對稱分布的。信息不對稱理論是微觀信息經濟學研究的壹個核心內容,用於解釋在不完全信息市場中,相關信息的不對稱分布對市場交易行為以及由此產生的市場運行效率的影響。在不對稱信息博弈的研究中,博弈中具有信息優勢的壹方通常稱為代理人,而信息劣勢的壹方稱為委托人。所有信息不對稱的模型都可以在委托代理框架下進行傳統經濟學的壹個基本假設是“經濟人”擁有完全信息。事實上,人們早就知道,在現實生活中,市場主體不可能擁有完全的市場信息。在信息不對稱條件下,代理人可能憑借自身的信息優勢,為了自己的利益而選擇不利於委托人的行為,這就導致了信息不對稱理論中的兩個核心問題——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
逆向選擇是事前研究信息不對稱的博弈模型,是指信息較多的壹方利用對方對信息的無知來隱瞞相關信息,獲取額外利益,客觀上導致不合理的市場分配行為。
道德風險是事後研究信息不對稱的博弈模型,是指具有信息優勢的壹方為了自身利益故意隱瞞相關信息,對另壹方造成損害的行為。道德風險的存在增加了交易的風險和交易成本。
信息的不對稱分布適用於任何市場主體,也正是由於信息的不對稱分布,人們才從事各種信息的收集、服務、生產和消費。壹切信息活動的目的都是為了減少信息的不對稱,使各方掌握盡可能多的信息。信息不對稱必然導致信息所有者為了自己更大的利益而損害自己的利益。為了減少或避免這種行為或降低信息搜尋成本,提高社會資源配置效率,經濟學家提出了許多理論和模型。
2信息不對稱理論綜述
傳統經濟理論通常假設市場交易雙方都具有完全信息。然而,在現實的經濟活動中,經濟行為主體不僅在大多數情況下不具備完全信息,而且發現信息的能力有限,這使得其決策行為面臨諸多不確定性,這與傳統經濟理論中的完全信息假設直接沖突。信息不對稱理論在彌補傳統經濟理論漏洞的基礎上,推動了現代經濟理論的新發展。
2.1信息不對稱理論是對傳統經濟學的重大突破。
由於信息不對稱的存在,信息優勢的壹方往往會做出“不道德行為”,信息劣勢的壹方在交易中會面臨“逆向選擇”。這兩類問題的直接後果是扭曲市場機制的作用,誤導市場信息,造成市場失靈。因此,需要設計最優的市場制度方案來防止信息不對稱導致的“市場失靈”。這壹理論不僅拓寬了理解市場經濟運行的理論視角,也為轉型經濟中的發展中國家進行制度設計和政策選擇提供了具有啟發性的思路。
2.2信息不對稱理論促使了行為經濟學的誕生。
因為人們的經濟行為在很大程度上是人們心理活動的反映,交易雙方的信息不對稱是人們心理活動的“屏蔽”造成的。因此,在研究信息不對稱時,需要研究造成這種信息不對稱的心理和行為動機,以及由此帶來的經濟利益。換句話說,經濟學必須開始轉向經濟學、行為科學和心理科學的結合。因此,可以說,信息不對稱理論的出現,實際上標誌著經濟學從基於許多嚴格假設的壹套脫離實際的“空中樓閣”理論模型,轉向基於現實經濟生活的理論解釋,因此具有革命性的意義,在壹定意義上推動了行為經濟學的誕生。
2.3信息不對稱理論促進了博弈論的發展。
雙方信息不對稱的問題,是人們心理活動的“屏蔽”造成的。所以交易雙方其實是在為了自己的經濟利益進行壹場心理博弈,而這種較量本身就是建立在信息不對稱的基礎上的。因此,對信息不對稱的研究在壹定程度上對博弈論的發展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
2.4信息不對稱理論促使人們重新認識信息。
傳統經濟理論認為收入是勞動或產出的結果,但人們很少認為信息不對稱的減少到壹定程度就意味著壹種收益。由於信息不對稱的存在,人們在決策時面臨著許多不確定性,而減少這種不確定性必然要付出經濟成本。因此,這種經濟成本的降低意味著收入的增加,這是信息就是財富的又壹有力證據。另外,信息不對稱的存在說明了信息傳遞的重要性,因為交易中存在著不完全信息和信息不對稱,所以人們需要溝通和交談,互相傳遞信息,這樣雙方才能實現交易的成功,這樣自由市場機制才能有效發揮作用,防止市場失靈。
3.基於信息不對稱理論的工程項目管理
信息在經濟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信息的不對稱分布對於任何市場主體來說都是存在的,也正是因為信息的不對稱分布,人類才會從事各種信息收集、交換活動、信息服務、信息生產和消費。壹切信息活動的目的都是為了減少信息的不對稱,使各方掌握盡可能多的信息。
信息不對稱分布和信息不對稱理論正深刻地影響著市場經濟的方方面面,改變著許多重要的市場概念。信息不對稱理論對項目管理也有很大的影響。
3.1項目管理中的信息模型
在項目管理中,還存在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就壹個項目而言,從項目策劃開始到項目竣工,項目的主要行動者,即項目組織,涉及業主、承包商、監理單位、中介咨詢機構、政府行政管理部門。業主,又稱建設單位、開發商或甲方,是項目產品的買方;承包商,包括勘察設計單位和施工單位,也稱為乙方,是項目產品的賣方;監理單位和中介咨詢機構受業主或其他經濟人委托,對工程全過程進行監督管理或提供咨詢服務;政府行政部門依據法律法規對項目進行管理和監督,不僅包括建設主管部門,還包括環保、市政、消防、衛生、規劃等相關部門。
根據現代項目管理理論和參與項目的行動者之間的關系,我們可以構建壹個如圖1所示的項目管理信息模型。
圖1項目管理信息模型
3.2項目管理中的信息不對稱分析
項目管理信息中的信息不對稱可能存在於兩個行為者之間,也可能同時存在於多個行為者之間。
本文主要研究業主和承包商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3.2.1信息不對稱投標階段是業主和承包商相互對抗、雙向選擇的過程。壹方面,業主要綜合考慮投標人的資質、業績、報價等因素來選擇承包商;另壹方面,承包商也有選擇業主的問題,希望選擇信譽高、資金實力強、手續齊全的業主。在這種相互選擇的過程中,雙方所擁有的信息是不對稱的,主要表現在:業主對自身的施工需求了解較多,而對投標人的信息了解較少,如承包商的能力、質量、技術、設備、管理、服務等,以至於業主屬於信息劣勢方,承包商是信息優勢方;而承包商對自身能力了解較多,對業主詳細的施工意圖、財務支付能力、工程程序等信息了解較少。反過來,承包商成為信息的劣勢方,業主成為信息的優勢方。在這個信息不對稱的領域,為了掌握對方的信息,雙方都會付出代價去搜索分析信息,討價還價,采取對策,在不斷的對策中達到平衡,達成壹致。壹方面,為了讓業主知道自己的技術、質量能力和信譽,承包商需要通過廣告、質量認證等方式向業主傳達自己的能力和信譽。另壹方面,為了選擇承包商,業主還需要對承包商進行調查、了解和評估。
3.2.2履約階段的信息不對稱業主在選擇承包商和簽訂合同時,在合同的履行過程中也存在信息不對稱。承包商比業主更了解自己的施工行為,比如用戶的素質,材料的質量,施工方法和技術。業主不可能完全掌握承包商是否嚴格按照合同進行施工,是否存在偷工減料行為和“偷懶”行為。這樣業主就是信息劣勢方,承包商就成了信息優勢方。同時,承包商不了解業主的信譽和經濟能力,因業主的道德風險故意拖欠工程款。這時候承包商對業主不利的選擇會給自己帶來損失。因此,在這種相互對抗的交易過程中,由於信息的不對稱,雙方都是不確定的,都無法完全控制選擇行為的最終結果,存在不利選擇可能導致的風險。根本原因是商業信譽,也就是存在道德風險。
3.3解決項目管理中信息不對稱的方法
信息不對稱引起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對市場行為的負面影響,以及由此產生的市場無效率是客觀存在的,必須采取壹定的措施加以控制,以保證市場的有效運行。
3.3.1加強信息網絡建設對信息的獲取,可以減少市場的不確定性,是克服信息不完全和不對稱的重要手段。為了減少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對市場的負面影響,可以通過獲取大量的市場信號來平衡交易雙方的信息不對稱。為了獲得高質量的信息,我們還應該加強信息基礎設施,建立壹個數據共享的綜合數據環境。在項目管理過程中,采用數據標準建立集成的數據環境,避免形成“信息孤島”,實現項目管理信息的數字化、自動化、網絡化和集成化。通過信息化手段的建設,將項目管理過程中的信息不對稱降低到最低限度,從而保證各行為主體的正確決策。
3.3.2設計合理的合同根據委托代理理論,業主與承包商之間的關系本質上是合同關系,雙方的交易行為本質上是訂立合同的行為。為了保證交易前後雙方的利益平衡,設計合理的契約是避免信息不對稱導致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的重要手段。其核心是建立激勵壹致性的信息機制,使委托人和代理人的目標壹致。為了使承包商不因為其不可觀測行為中的信息不對稱而損害自己的利益,業主需要設計壹個能夠達到業主目的,承包商也願意接受的合同。設計壹個滿足以下兩個約束的激勵合同。第壹個約束是個人理性約束,也叫參與約束,意思是承包人要積極參與。第二個約束條件是激勵協議約束,也就是說要激勵承包商按照業主的意願為自己的利益努力工作。
3.3.3加強政府政策引導隨著現代市場的完善,政府的宏觀調控作用日益加強。從信息分析的角度來看,政府作為壹個實體被納入建築市場,體現了政府通過相關信息來規範業主和承包商交易行為的作用。政府對建築市場的宏觀調控是引導項目管理正常發展、解決逆向選擇和不道德行為的有效途徑,尤其是在我國發展市場經濟、建立有序市場競爭機制的過程中。為此,我們必須貫徹國家的有關政策,建立健全各種建築市場管理的法律、法規和制度。門類齊全,相互支持,避免相互重疊、缺漏和沖突。同時,政府部門也要充分發揮和運用法律法規的手段,培育和發展我國的建築市場體系,確保建設項目從前期規劃、勘察設計、工程承包、施工到竣工的壹切活動納入法制軌道。
3.3.4加強誠信建設誠信是指壹個人、壹個單位的可靠性、社會責任感和可信賴性。在商品經濟社會的市場經濟環境中,企業和個人的商業信用狀況,以及整個社會經濟信用關系的信任和認同程度,是衡量壹個國家、地區或經濟組織的經濟環境和運行狀況,以及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標。因此,必須規範和整頓建築市場秩序,逐步在建築市場形成誠信的良好風尚。業主和承包商都應樹立誠信意識,規範自身行為,加強相互溝通,努力解決信息不對稱現象。只有加強誠信建設,才能在業主和承包商之間建立起相互信任、相互認可的經濟關系,降低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的概率。
3.3.5培育公正規範的中介機構為了減少信息不對稱,第三方即監理方可以對建設項目進行監督管理。主管有專業優勢。他們以自身信譽為保障,以信息服務為主要活動內容,這是建立和完善行業自律機制的重要因素。為此,需要培育公平規範的中介行業,建立能夠使信息對稱的機制。行業協會要建立“遊戲規則”,對信息披露做出壹系列明確的、可操作的約定,增加信息透明度,讓中介行業成為信息流動的中心和“公正、公平、誠信”的平臺。
3.3.6建立項目風險預警機制控制項目風險的壹個重要點是建立項目風險預警機制,加強“信息不對稱”的風險預警。項目風險預警主要是分析和預測項目運行過程中各種風險因素影響項目的可能性;項目風險預警機制是根據項目風險因素設計相應的指標體系和經驗目標參數,通過目標值與觀測值的比較,確定項目風險程度的預控。項目風險預警機制的建立有利於快速發現關鍵風險因素,並將這些關鍵因素作為風險管理系統的風險預警點,及時做出預警,從而達到事前控制和管理的目的。
參考資料:
[1]阿克洛夫。檸檬市場:質量不確定性和市場機制〔J〕。經濟季刊,1970,84:488-500。
[2]斯賓塞。market signaling:jobmarketsandrelatedphenomena〔D〕的信息結構.博士論文,Har vardUniversityPress,1972。
[3]斯賓塞。JobMarketSignaling〔J〕經濟學季刊,1973,87:355-374。
[4]張·。博弈論與信息經濟學[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5]姚紅。從信息不對稱看對外經濟公司海外項目的管理[J].對外經濟貿易會計,2003,(8):36
[6]張德群,管科。建築信息模型與信息不對稱分析[J].哈爾濱建築大學學報,2000,(8):93-94。
、趙成謀、紀。武器裝備采辦管理中的信息不對稱問題研究[J].智力理論與實踐,2003,(5):394-396。
[8]陳波。信息不對稱與建設項目管理——從2001諾貝爾經濟學獎談起[J]。中國投資,2001,(12):78。
[9]李建華,郭曉玲。信息不對稱與房地產市場效率[J].經濟與管理,2003,(2):59-60。
[10]蔡寧,江靜楠。信息不對稱理論在房地產市場中的應用[J].價值工程,2003,(1): 19-21。
方勝。論信息不對稱與信用經濟[J].現代信息,2003,(1): 15-17。
劉。信息不對稱理論及其意義——2001諾貝爾經濟學獎述評[J]。新疆社會科學論壇,2002,(1):47-49。
李元勝,張天森。建築市場信息不對稱問題研究[J].建築經濟,2002,(9): 11-13。
於蕾,李玉寶。建築市場信息不對稱問題研究[J].工業技術與經濟,2002,(4):87-88。
[15]沙開勛,宋濤,趙金華,等.從信息不對稱談建築市場的整頓和規範[J].建築經濟,2004,(1):82-85。
更多工程/服務/采購招標信息,提高中標率,可點擊官網客服底部免費咨詢:/#/?source=bdz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