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寫好論文的研究方法部分,畢業論文對於大學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內容,如果畢業論文失敗了,妳可能就無法畢業了,而論文的研究方法非常重要。下面我給大家分享壹下論文的研究方法部分怎麽寫,壹起來看看吧。
論文研究方法部分的1 1,調查方法怎麽寫?
調查是最常用的方法之壹,是指有目的、有計劃地收集與論文主題相關的有關實際情況和歷史情況的信息,並對收集的信息進行分析、比較和歸納。調查方法將使用問卷調查方法,將其分發給相關人員,然後回收並整理出對論文有用的信息。
2.觀察法
觀察是指研究者利用自己的感官或其他輔助工具直接觀察所研究的對象,可以使人們在觀察過程中有新的發現,更好地啟發人們的思維。
3.文獻研究方法
帶著壹定的目標調查文獻,從而對論文有更全面、正確的理解。文獻研究法有助於形成對研究對象的總體印象,並可以分析和比較相關材料,從而獲得事物的全貌。
本文最典型的研究方法是調查法、觀察法和文獻研究法,這些方法都值得采用。
如何撰寫論文的研究方法部分2?論文寫作中的研究方法和步驟。
壹、循環思維模式的研究
二、研究路徑
三、研究的分析方法
四、研究過程的設計和步驟
動詞 (verb的縮寫)對傳統研究思維方式的反思
在指導研究生寫論文的過程中,即使是從事研究的我們,也會情不自禁地思考壹系列與研究相關的基本問題。比如我們為什麽要寫論文?我們為什麽要做研究?在討論論文寫作的過程中,我們是在努力完成論文本身的寫作還是壹個研究過程?寫論文和做研究有什麽聯系和區別?如果論文寫作應該反映壹個研究過程,那麽研究過程應該是什麽樣的?我們用什麽樣的方法進行研究?我們發現這些問題的解決對指導研究生論文寫作非常有幫助。因此,本文將與您分享我在教學課題和指導研究生完成論文的個人研究中總結的有關研究方法和研究步驟的壹些問題。歡迎大家參與討論。
世界上任何壹個領域都有許多未知的事物和許多未知的規律。我們研究人員的主要任務是不斷從大量事實中總結規律,並將其上升為可以指導實踐的理論。然而,理論不是絕對真理,它必須在實踐中不斷修正。因此,有些人會對理論的前提和內容提出質疑,並提出新的猜想和新的思考。新猜想、新思維要在實踐中得到驗證,從而發展和完善理論體系。我們需要壹個探索未知及其規律的研究過程。這個過程被稱為研究周期。概念模型表示為【1】:
事實—理論—推測
事實理論推測
上述從“事實”到“理論”再到“猜想”的過渡構成了總體研究思路。從事科學研究的人不僅要關註從事實到理論的研究過程,而且要在研究中勇於質疑和猜測。而這個想法並不是壹個終極的過程,而是壹個循環的過程。當猜想和懷疑被事實證明時,理論將得到進壹步修正。
上述研究的循環思維模式是在理論與實踐的關系中理論來源於實踐的過程。這個過程需要壹個嚴謹的邏輯思維過程。演繹和歸納是普遍認為符合科學規律、合理有效的邏輯思維方法。這兩種邏輯思維模式應貫穿整個研究過程。
此外,從知識管理的角度來看研究過程,從某種意義上說,研究過程也可以理解為將實踐中具有經驗的隱性知識轉化為更多人可以享受的具有系統規律性的顯性知識。然而,享受顯性知識對具體實踐具有普遍影響。除了承擔研究過程並得出結論外,研究人員還應以適當的方式表達研究過程和結論,供每個人分享。任何不能傳播和與他人分享的研究成果對社會進步都是沒有意義的。
我們認為研究人員(包括研究生)撰寫論文是為了反映上述研究過程,不斷探索和總結未知事物及其規律,並對實踐產生影響。我們強調論文的寫作不是對想法的解釋,也不僅僅是對過程的陳述。論文的寫作應遵循壹定的研究方法和步驟,並在壹定的假設和前提下推斷和/或驗證事物的壹般規律。因此,掌握研究方法是寫好論文的前提。
研究方法是我們研究事物規律的出發點或角度。通常有兩種研究方法:實證研究和規範研究。
實證研究通常使用標準測量方法或通過觀察描述現象,主要用於總結情況。通常研究者采用這種研究路徑提出理論假設並驗證理論。規範研究:是解決應該是什麽的問題。研究者通常建立壹個概念模型和/或數量模型來推斷事物的發展規律。研究人員還將利用這壹路徑建立理論規範。
我們認為,上述兩條研究路徑是不可相互替代的。它們之間是壹種相互依存、相輔相成的關系。就反映事物發展規律的理論而言,實證研究和規範研究缺壹不可。前者為理論的創立提供了支撐和基礎。後者為理論的創立提供了研究框架和思路。
針對上述兩條路徑,在研究過程中有壹個分析過程,即解釋案例為什麽是這樣的,而分析過程需要具體的研究和分析方法來支持。
[2]。然而,更多的學者傾向於認為定量和定性方法與分析技術更不同【3】。因為任何研究過程都涉及到數據的收集,而數據可能是定性的,也可能是定量的。我們不能把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對立起來。在社會科學和商業的研究過程中,需要定量和定性的研究和分析方法。根據不同的研究問題和研究過程的不同階段,不同的分析方法各有優勢。兩者之間沒有問題。對於如何發揮各自優勢,國外壹些學者也在探索兩者的有機結合【4】。
因此,定性分析方法是對用文字或其他非定量數據表達的內容進行分析和處理的方法。定量分析方法是對用數量或其他可以轉化為定量形式的數據描述的內容進行分析和處理的方法。在壹項研究中,這兩種分析方法經常同時涉及【5】。定性分析用於定義和表達事物的基本特征或本質特征(the what),而定量分析用於衡量程度或多少。定性分析往往從定義、類比、模型或隱喻等角度總結事物的特征;定量分析假設概念成立,並對其進行數字測量【6】。
定量分析的主要工具是統計方法,用於揭示所研究問題的數量關系。基本的描述性統計方法包括:頻率分布、百分比、方差分析、離差等。探索變量之間關系的方法包括交叉分析、相關分析、多個變量之間的多因素分析和統計檢驗。研究人員之所以強調定量研究,是因為定量分析的過程和結果具有壹定的系統性和可控性,不受研究人員主觀因素的影響。定量分析被認為是實證研究的主要方法。它的優勢是檢驗理論,而不是創造理論。當然,與自然科學研究相比,社會科學和商業研究因人為因素而受到質疑。因此,定量分析被認為是壹種準實驗方法。
定性研究有其吸引人的壹面。因為文字作為最常見的定性研究資料,是人類獨有的,文字描述被認為是“豐富”、“全面”和“真實”的。定性數據收集也是最直接的。因此,定性分析與人的親和力最大。正是這壹點,定性分析也具有很大的主觀性。如果用系統性和可控性來衡量研究過程的科學性。定性分析方法比定量分析方法更受質疑【7】。然而,定性數據被認為在輔助和解釋定量數據方面具有重要價值【8】。事實上,定性分析方法往往貫穿整個研究過程,包括研究問題的形成、理論假設的形成和數據收集前描述性分析框架的建立,這需要定性分析過程,即數據的解釋和描述。如果我們遵循系統性和可控性的原則,那麽定性分析方法在數據收集過程中也有壹些輔助工具可用,如抽象法、卡片法、聚類編碼法等。在做出和描述研究結論時,矩陣圖、概念模型圖、流程圖、組織結構圖和網絡圖都是非常流行的定性分析工具。此外,還可以通過計算和分類等簡單的統計手段從定性數據中結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方法。
這裏需要指出的是,科學研究不能被思想本身所取代。科學研究需要壹個過程,這個過程就是以某種方式證明有價值的觀點並將其上升為理論;或者通過壹定的方法來證明、創造或完善理論,從而影響實踐和決策。研究過程的科學性決定了研究成果是否會對實踐和決策產生積極影響【9】。
第五步,處理和分析數據。
數據處理主要是確保數據的準確性,並對原始數據進行分類,以便將其轉換為可進壹步分析的形式。數據處理主要包括三個步驟:數據編輯、數據編碼和數據輸入。數據編輯是為了識別數據的錯誤和遺漏並盡可能糾正它們,以確保數據的準確性、壹致性和完整性,並便於進壹步編碼和錄入。數據編碼是對收集的第壹手數據(如問卷中開放式問題的答案)進行有限的分類,並賦予它們壹個數字或其他符號。數據編碼的主要目的是將許多不同的答案縮減為對未來分析有意義的有限分類。數據錄入是將收集到的壹手或二手數據輸入到可以觀察和處理數據的計算機中。輸入設備包括計算機鍵盤、光電掃描儀、條形碼識別器等。研究人員可以使用統計分析軟件,如SPSS,對形成的數據庫的數據進行分析。對於少量數據,您也可以使用電子表格來輸入和處理它。
數據分析就是使用上面提到的定性或定量分析方法對數據進行分析。研究者應根據回答不同的問題采用不同的統計方法和驗證方法。對於某些研究,只需要描述性統計方法,而對於其他研究,可能需要驗證假設。在統計學中,假設的驗證需要推理統計。對於社會科學和商業的研究,壹些研究驗證了所獲得樣本的統計顯著性,並最終得出是否拒絕或不拒絕假設條件的結論。其他研究是對關聯的測量,通常涉及相關分析和回歸分析。相關分析是通過計算來衡量變量之間的關聯程度;回歸分析是建立壹個數學公式來預測因變量的值。
值得註意的是,隨著我們研究和分析的問題變得越來越復雜,計算機和統計軟件的發展使多元統計工具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如果多元關系是從屬關系,我們需要依賴技術,如多元回歸分析、判別分析、多元方差分析(MANOVA,variance的多元分析)、典範分析、線性結構關系(LISREL)、聯合分析等。如果多個變量相互依賴,我們需要相互依賴的技術,如因子分析、聚類分析和多維標度。如果采集的數據具有明顯的時間序列,我們不考慮變量之間的因果關系,而是關註變量在時間上的發展變化規律,因此需要進行時間序列分析。目前流行的統計軟件,如SPSS,為上述分析方法提供了很好的支持。
第六步:得出結論,完成論文。
論文的寫作應結構合理,文字表達清晰明確,通俗易懂。形式應盡可能直觀,例如,應使用圖表來表達研究過程和結果。具體論文的寫作應包括以下內容:摘要、研究簡介(包括背景、研究問題、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和步驟(樣本選擇、研究設計、數據收集、數據分析、研究局限)、研究發現、結論(簡要結論、建議、啟示意義)、附錄和參考文獻。
對於社會科學和商業中的問題研究,我們遵循的傳統研究思維模式是“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我們承認這是壹個創造性的思維過程。遵循這種思維方式可以幫助決策者快速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然而,用這種思維模式來指導研究過程很容易混淆研究者和決策者的地位,很難找到研究者的位置。首先,這種研究思路和模式將問題解決與問題研究混合在壹起。其次,它沒有突出或掩蓋研究方法的討論和合規性。這種傳統的思維方式是壹種結果導向的思維方式。它忽略了發現問題的過程和遵循研究方法的過程。從科學研究的角度來看,發現問題的過程和遵循研究方法的過程是壹項研究中兩個非常重要的先決條件。問題識別的過程可以確保所研究的問題具有高度的針對性,與理論和實踐緊密聯系,防止出現表面文章,無法解決根本問題。研究方法的後續過程可以確保研究結果的可靠性並使研究結果具有說服力。當然,在這裏,我們並不是說“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傳統模式是錯誤的,也不否認研究的目的是為了指導實踐。但我們覺得這種傳統的研究思維模式過於籠統和結果導向,不足以解釋科學研究的壹般方法和研究步驟。
在社會科學和商業研究中,用這種傳統的研究思路和模式指導學生寫論文容易出現兩種不良傾向。首先,我們過於關註論文本身的寫作過程,而忽略了論文寫作背後的研究過程和研究方法。也就是只強調結果,不強調過程。在這種情況下,論文的寫作大多是對數據進行拼湊和整合。當然,我們不能低估拼湊和整合數據的價值。但如果將論文的寫作壹味定位於這樣壹個過程,顯然有實用之嫌,無助於問題的厘清和解決,也與知識創造的初衷背道而馳。特別是既沒有確定問題的過程,也沒有形成研究問題和研究假設,甚至對壹個問題的籠統描述沒有任何可遵循的研究和分析方法,然後提出感官解決方案。這種研究結果令人難以接受。第二個不良傾向是,上述傳統的研究思路和模型讓我們分不清自己是在做研究還是在做決策。研究通常是在有限的範圍內和壹定的假設條件下進行的,從而得出壹定的結論。我們希望這壹結論將對決策者產生影響。但是,決策者和研究人員的地位畢竟不同,他們考慮的問題可能與研究人員壹致,也可能非常不壹致。有價值的研究是為了啟發不同立場的決策者(或實踐者),並敦促他們做出雙贏的選擇。因此,傳統的研究思維模式缺乏判斷研究質量的標準,缺乏系統性、可控性和可操作性,這使得研究人員容易急功近利,盲目追求片面的終極解決方案。
在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指導研究生的實踐中,我們試圖改變傳統的思維模式,並試圖使我們的研究生將論文的寫作和研究過程結合起來,特別關註研究過程和研究方法,並要求在論文的寫作中體現這些研究方法和步驟。例如,2002級研究生萬蓮蓮撰寫的碩士論文《電子采購系統實施中的管理因素——以摩托羅拉電子采購系統實施為例》就是這方面的初步探索。本文的結構分為五個主要部分:概述、指導理論、方法論、數據分析、研究結論和啟示,並使用了問卷調查和深度訪談等各種定性和定量方法。研究結論很有說服力,因為研究者並不局限於二手資料的收集、整理和加工,而是借鑒前人的理論研究框架,運用問卷調查等手段,遵循案例研究方法,在收集、加工和分析壹手資料後得出結論,對實踐具有較強的指導意義。同樣的研究方法也被用於其他研究生的論文寫作,如龔拓2002年撰寫的《影響保險企業實施信息技術的主要因素研究》、王偉2003年撰寫的《中國銅套期保值現狀研究》以及馬2003年撰寫的《中國銀行業知識管理水平與互聯網銀行發展水平的關系研究》。通過論文寫作,這些研究生真正掌握了壹般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步驟。上述研究結論對教學和實踐具有直接的參考意義。在教學和咨詢過程中,其方法和結論得到了肯定。根據多方反饋,效果還是很不錯的。
註意事項:
【1】這是我在美國芝加哥自然博物館看恐龍展時從美國科學家的基本研究思路中得到的啟發。
【2】科林·羅布森(1993),《真實世界研究:社會科學家和實踐研究者的資源》。布萊克威爾出版社,303頁。
【3】布瑞曼,a .(1988),社會研究中的質量和數量。倫敦:昂溫·海曼。我們發現許多文獻稱定量和定性分析方法為定量和定性技術。
【4】Cook,T.D .和Reichardt,c . s .(1979)評價研究中的定性和定量方法。紐伯裏公園和倫敦:鼠尾草。比較方法:超越定性和定量策略。加州伯克利。:加州大學出版社。
【5】科林·羅布森(1993),《真實世界研究:社會科學家和實踐研究者的資源》。布萊克威爾出版社,P307。
【6】約翰·範·馬嫩、小詹姆斯·m·達布斯和羅伯特·r·福克納,《各種定性研究》(加州貝弗利山:Sage出版公司,1982),第32頁
【7】這是因為社會科學和商業研究包括人的因素,而人本身作為分析師也有自身的缺陷。例如,數據的局限性、先入為主的印象、信息的可獲得性、推斷的傾向、思維的連續性、數據來源的可靠性、信息的不完整性、判斷信息價值的錯誤、比較的傾向、過度自信、對並發事件和相關性的判斷以及統計數據的不壹致性。上述缺陷的總結和分析來自Sadler,d . r .(1981)直觀的數據處理是教育評估中偏見的潛在來源。教育評估與政策分析,3,P25-31。
【8】科林·羅布森(1993),《真實世界研究:社會科學家和實踐研究者的資源》。布萊克威爾出版社,P371。
【9】羅納德·r·庫珀、c·威廉·埃默裏(1995,第五版)商業研究方法,歐文出版社,P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