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議》將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作為壹項重大任務進行了專門闡述,強調要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增強針對性和靈活性,提高宏觀調控的科學性和可預見性,把短期調控政策和長期發展政策有機結合起來,加強各項政策的協調配合,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這主要是因為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深遠,鞏固和擴大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成果是“十二五”時期的重要任務。要處理好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調整經濟結構和管理通脹預期的關系,防範各種潛在風險,避免經濟大起大落。這裏強調了以下問題。
(壹)堅持擴大內需戰略,建立擴大消費需求的長效機制。擴大內需特別是居民消費需求是中國的壹項長期戰略方針。充分挖掘我國內需的巨大潛力,破解制約擴大內需的體制機制障礙,是促進我國經濟長期平穩健康發展的關鍵,也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方面。《建議》提出,要把擴大消費需求作為擴大內需的戰略重點,建立擴大消費需求長效機制。這是切實將居民消費潛力轉化為現實消費需求、促進消費持續穩定擴大的必然要求。從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征看,“十二五”時期要構建擴大消費需求的機制,必須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積極促進消費結構升級,合理引導消費行為。做好這些工作,不僅有助於從根本上消除制約消費需求擴大的因素,也有助於解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堅持擴大內需戰略,必須調整和優化投資結構。我國正處於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階段,投資需求增長空間較大,但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問題越來越突出。既要保持投資合理增長,又要不斷優化投資結構,提高投資質量和效益,有效拉動經濟增長。
(二)推進農業現代化,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十二五”時期,必須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壹方面,對於壹個擁有6543.8+0.3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來說,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解決糧食問題始終是頭等大事,任何時候都不能掉以輕心。近年來,自然災害頻發、農產品價格波動加劇的嚴峻形勢警示我們,農業基礎薄弱、糧食安全保障能力薄弱仍是現代化建設的瓶頸。另壹方面,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最大的結構性問題是城鄉二元結構。解決好“三農”問題,縮小城鄉差距,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現代化建設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和關鍵所在。沒有農業農村的現代化就沒有國家的現代化,沒有農民的全面小康就沒有全民的全面小康。在新發展階段,我們必須更好地協調城鄉發展,在工業化和城鎮化深入發展中同時推進農業和農村現代化,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的方針,加大強農惠農政策力度,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和農民生活水平。要突出抓好以下幾個重點:壹是加快建設現代農業。中國的人均耕地和淡水資源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農業受到自然資源的制約越來越大,因此通過增加自然資源投資來提高農業產出的空間越來越小。根本出路在於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動農業科技進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抗風險能力和市場競爭力。二是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在很長的歷史時期內,中國仍將有數億人生活在農村。必須按照推進城鄉經濟社會壹體化發展的要求,做好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規劃,加快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特別是要以水利為重點,大幅增加投入,全面加強農田水利建設。要加大扶貧投入,逐步提高扶貧標準,采取多種方式推動脫貧攻堅取得更大進展。三是拓寬農民增收渠道。農民增收難,主要是外出打工難,農業效益低。我們必須提高農民的專業技能和創收能力,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四是完善農村發展體制機制。要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現有農村土地承包關系將保持穩定並長期不變。完善城鄉平等要素交換關系,推動土地增值收益和農村存款主要用於農村。深化農村綜合改革。認真總結統籌城鄉綜合改革試點經驗,積極探索解決“三農”問題的新路子。
(3)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這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途徑和主要內容,是適應國際需求結構調整和國內消費升級新變化、提高經濟增長質量效益和國際競爭力的戰略重點。《建議》對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提出了明確要求和全面部署。主要是:改造提升制造業,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服務業,加強現代能源產業和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發展海洋經濟。在這裏,我將重點討論三個問題:壹是制造業轉型升級。中國制造業的規模已經很大了。在30多個類別的制造業中,有壹半以上擁有世界上最大的生產規模,但制造業整體水平仍然較低,產業結構調整的要求非常迫切,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必須優化產業結構、產品結構和企業組織結構,合理引導企業兼並重組,淘汰落後產能,支持企業技術改造,增強新產品開發和品牌創建能力,全面提高制造業水平和競爭力,推動制造業由大變強。二是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這是搶占經濟、科技制高點的重要舉措。我們必須抓住機遇,有所作為,盡快使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和支柱產業。三是加快服務業發展。服務業市場空間廣闊、需求潛力巨大,但由於長期發展滯後,服務業在拉動產業發展、擴大就業、帶動消費等方面的優勢尚未充分發揮。要把促進服務業發展作為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戰略重點,把發展服務業與擴大城鄉居民消費有機結合起來,與擴大就業緊密結合起來,使服務業發展再上新臺階。
(四)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現代化的重大戰略任務。《建議》從四個方面進行了全面部署。主要是:落實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完善城鎮化布局和形態,加強城鎮化管理。在這裏,我將重點討論三個問題:壹是落實區域發展總體戰略。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是“十二五”時期的重要戰略任務,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點和難點。深入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重要的是發揮各地比較優勢,解決各地發展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著力扭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差距擴大趨勢,增強發展協調性;著力加快完善公共財政體系,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要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全面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大力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積極支持東部地區率先發展,推動形成東西部互動、優勢互補、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格局。充分發揮經濟特區、上海浦東新區、天津濱海新區在改革開放中的重要作用。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支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和貧困地區加快經濟社會發展。二是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與區域發展總體戰略相輔相成,* * *共同構成了我國國土空間發展的完整戰略格局。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是尊重自然、因地制宜謀發展的必然要求。要抓緊制定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完善績效考核辦法和利益補償機制,引導各地區嚴格按照主體功能定位推進發展。三是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加強城鎮化管理。城鎮化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和強大動力。必須遵循城市發展的客觀規律,推動城鎮化健康發展。壹是完善城鎮化布局和形態,以大城市為依托,以中小城市為重點,逐步形成輻射力強的城市群,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要重視和解決城鎮化中的突出問題,特別是壹些大城市中心功能區過度集中、人口過快增長、土地過度占用、交通擁堵、環境惡化等問題。二要逐步把符合落戶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轉為城鎮居民。大城市要加強和改進人口管理,中小城鎮要根據實際情況放寬外來人口落戶條件。要註重從制度上解決農民工權益保障問題。三要完善符合國情的住房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住房問題涉及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需要形成合理的社會預期和有效的調控體系。要強化各級政府責任,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力度,增加中低收入居民住房供應。合理引導住房需求,抑制投機性需求,促進房地產業平穩健康發展。
(5)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提高生態文明水平。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是我們的基本國策。面對日益加劇的資源環境約束,我們必須增強危機意識,加快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建議》從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強資源節約和管理、加大環境保護力度、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構建防災減災體系等五個方面進行了全面部署。在這裏,我將解釋兩個問題。壹是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氣候變化是人類社會面臨的重大挑戰,需要國際社會的合作。加大應對氣候變化力度是推動科學發展的必然要求。去年,中央提出了中國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行動目標,並決定將其作為約束性指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實現這壹目標需要我們努力工作。《建議》提出,“十二五”規劃將大幅降低能源消費強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強度作為約束性指標,並對應對氣候變化作出了壹系列部署。這些都是根據中國國情采取的舉措。我們應該在“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下積極開展氣候變化國際合作。二是加強生態保護和防災減災體系建設。建設生態文明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條件,是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的重要保障。近年來,我國頻繁發生嚴重自然災害,給人民生命財產和經濟社會發展造成重大損失。這使我們更加清醒地認識到,生態環境惡化不僅影響發展,而且威脅人類生存。必須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堅持保護優先、自然修復優先,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建議》明確提出了構建以防洪、防地質災害為重點的防災減災體系的主要任務,要求推進大江大河支流、湖泊和中小河流治理,推進小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我們必須以高度的緊迫感和責任感做好這些工作。
四、關於“十二五”時期發展社會事業和改善民生的意見。
發展社會事業、改善民生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任務,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擴大內需的重要途徑。“十二五”時期,我們必須以更大的決心和力度,在發展社會事業、改善民生上取得新的更大進展。這裏強調了以下問題。
(壹)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建議》聚焦全面實施國家中長期科技、教育和人才規劃,部署科技、教育和人才改革發展重點任務。首先是提升科技創新能力。科技創新的關鍵是提升核心技術突破能力,為我國當前和未來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力支撐。這就要求堅持自主創新方針,聚焦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把技術進步與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改善民生緊密結合起來,努力在壹些關鍵領域取得新突破,攻克壹批核心關鍵技術。把握科技發展趨勢,加強基礎前沿研究,搶占未來科技競爭制高點。二是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切實解決科技與經濟脫節問題,加快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促進科技資源優化配置、開放獲取、高效利用,最大限度激發廣大科技工作者和全社會創新活力。保護知識產權對於鼓勵自主創新、優化創新環境具有重要意義。實施知識產權戰略,加強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和管理。三是加快教育改革發展。這是國家現代化的根本大計。在黨和國家的工作全局中,我們必須始終把教育放在優先地位。要按照優先發展、立德樹人、改革創新、促進公平、提高質量的要求,推動教育發展,提高現代教育水平。教育的發展要靠改革。要創新人才培養體系、教育管理體制和辦學體制,改革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質量評價和考試招生制度。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起點。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資源,完善國家資助體系,加快縮小教育差距。要繼續推進和完善免費師範教育制度,不斷提高教師隊伍水平。四是建設人才強國。人才是第壹資源。更好地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堅強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必須大力實施人才強國戰略,統籌推進各類人才隊伍建設。
(二)加強社會建設,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議》提出逐步完善符合國情、比較完備、覆蓋城鄉、可持續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並對“十二五”時期完善公共服務體系提出了總體要求。符合國情,即基本公共服務體系要與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與人民日益增長的需要相適應,把握好盡力而為和量力而行的關系;相對完整,即這壹制度應包括涉及基本民生保障的所有主要領域;覆蓋城鄉是指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既覆蓋城鎮居民,也覆蓋農村居民,特別是社會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和社會救助,實現城鄉全覆蓋,實現基礎養老金全國統籌和個人賬戶跨省銜接,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可持續性意味著制度的設計和財政資源的保證。要形成常態長效機制,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務的能力隨著國力的提升而不斷增強。《建議》從六個方面進行了具體部署:壹是促進就業,構建和諧勞動關系。就業是民生之本,是保障改善民生的重中之重。今後很長壹段時間,我們必須堅持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要多渠道開發就業崗位,提高勞動者就業能力,促進充分就業。要加強政策支持和就業指導,著力做好重點群體就業工作。要充分發揮政府、工會和企業的作用,努力形成企業和員工利益共享的機制,建立和諧的勞動關系。二是合理調節收入分配關系。這是群眾呼聲最強烈、全社會都非常關心的問題。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體現。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收入分配制度不斷完善,形成了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制度,有力促進了經濟社會發展,同時也出現了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的問題。黨的十七大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與公平的關系,再分配要更加註重公平。這對我們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充分認識到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必須堅持發展社會生產力;同時,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到,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的根本目的是讓全體人民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我們必須始終堅持* * *和繁榮的道路。我們的分配制度和政策要有利於提高經濟效率和增加社會財富;也有利於促進社會公平,充分調動各方積極性。“十二五”時期,要按照黨的十七大確定的方向,進壹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扭轉城鄉、區域、行業和社會成員收入差距擴大的趨勢。既要通過經濟發展做大社會財富“蛋糕”,又要通過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分好這塊蛋糕,讓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促進社會和諧穩定。三是完善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社會保障作為壹項基本制度,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安全網”和“穩定器”。讓人民生活基本有保障、沒有後顧之憂,是黨和政府的重要職責。經過多年努力,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初步建立,但總體上還不夠完善,主要是城鄉社會保障發展不平衡,壹些基本保障制度覆蓋面還比較窄,基礎統籌層次低,保障水平不高,與全體人民的期望還有很大差距。“十二五”期間,要按照廣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的基本原則,加快構建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在擴大覆蓋面、提高保障水平、提高統籌層次、實現制度統壹等方面邁出更大實質性步伐。四是加快醫療衛生事業改革發展。我國醫療衛生服務總供給相對不足,醫療衛生資源配置不平衡,城鄉醫療保障水平差距較大,“看病難”“看病貴”問題比較突出,醫療衛生事業發展水平與人民群眾對生活質量和健康的要求還有較大差距。中央作出了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重大決策。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這是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發展從理念到制度的重大變革,也是壹個漸進、長期乃至艱巨的過程。為此,中央提出,2011年底前,重點推進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公立醫院改革試點等五項改革。“十二五”期間,我們不僅要完成短期任務,還要朝著長期目標邁出堅實而重大的步伐。《建議》對未來五年醫藥衛生事業改革發展作出了全面規劃。我們必須把這些工作落實到位,讓人民群眾享受到醫改的重大成果,增強他們對醫改的信心和對政府的滿意度,確保醫改順利進行。五是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社會結構、社會組織形態和社會利益格局發生了深刻變化,必須創新社會管理機制,提高社會管理能力和水平。要加強社會管理法律、制度和能力建設,完善社會管理格局,切實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六是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堅持計劃生育基本國策,逐步完善政策,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切實保障婦女兒童合法權益,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支持殘疾人事業發展。
(3)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文化建設是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發展和民族復興不僅需要強大的經濟實力,還需要強大的文化實力。《建議》提出了三項任務。首先是提高全民族的文明素質。沒有全民族文明素質的提高,就不可能實現現代化。要加強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理想信念教育,倡導愛國、守法、誠信,構建傳承中華傳統美德、符合社會主義精神文明要求、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道德規範和行為準則。二是推進文化創新。要適應群眾文化需求的新變化新要求,弘揚主旋律、倡導多樣性,讓精神文化產品和社會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三是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文化的社會效益是第壹位的,但隨著現代經濟和文化因素的融合,文化的經濟效益越來越明顯。政府應履行發展公益性文化體育事業的責任,保障人民群眾的基本需求和權利。同時,要在政府的引導下,發揮市場機制的積極作用,繁榮社會主義文化市場,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
動詞 (verb的縮寫)“十二五”時期深化改革開放的主要任務
改革開放是決定中國命運的重大決策,是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中國過去30年的發展進步靠的是改革開放,未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仍然要靠改革開放。我國生產力總體水平還不高,影響生產力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和體制性障礙還很多。必須堅定不移推進改革開放,最大限度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不竭動力。《建議》強調,要加快改革步伐,以更大決心和勇氣全面推進各領域改革,大力推進經濟體制改革,積極穩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加快文化體制和社會體制改革,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使上層建築更好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變化,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為科學發展提供堅強保障。《建議》根據“十二五”時期面臨的新形勢,對深化體制改革、擴大開放作出了全面部署。在這裏,我將重點討論幾個問題。
壹是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要營造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平等受法律保護的制度環境。推進國有經濟戰略性調整,加快國有大型企業改革,深化壟斷行業改革,完善各類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健全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和收益分配制度。采取多種措施放寬市場準入,鼓勵非公有制企業參與國有企業改革。二是深化資源性產品價格和要素市場改革。這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關鍵任務。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必須完善重要商品、服務和要素價格形成機制,加快建設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健全土地、資本、勞動力、技術、信息等要素市場,使各種要素價格真正反映市場供求關系、資源稀缺性和環境損害成本,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三是深化財稅金融體制改革。改革的方向是進壹步理順各級政府間的財政分配關系,積極構建有利於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財稅體制。提高壹般性轉移支付的規模和比例,加強縣級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務的財力保障,繼續完善稅收制度,逐步完善地方稅體系,並賦予省級政府適當的稅收管理權限。深化金融體制改革是防範金融風險的重要舉措。穩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逐步實現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完善外匯儲備管理。建立健全系統性金融風險預警體系和處置機制。四是深化政府自身改革。近年來,雖然政府在自身改革方面取得了壹些進展,但與人民的期望相比,差距仍然不小。政府職能轉變不到位,對微觀經濟主體幹預過多,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相對薄弱;部分工作人員依法行政意識淡薄;有的領導幹部脫離群眾和實際,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嚴重;壹些地區腐敗現象易發多發。必須深化政府自身改革,加強制度建設,從制度上解決權力過度集中而不受制約的問題,保障人民的民主權利和合法權益,最廣泛地動員和組織人民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要加快建設法治政府,用法律法規調整政府、市場和企業的關系,依法管理經濟和社會事務,推進政府工作制度化、規範化、程序化。要加快建設服務型政府,持續優化政府結構、行政層級和職能職責。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加快政企分開,切實管好政府該管的事,減少對微觀經濟活動的幹預。要堅持科學決策、民主決策、依法決策,完善決策程序,強化決策責任。推進政務公開,加強對權力的有效監督和制約,堅決懲治和預防腐敗,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提高政府公信力。五是實施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進壹步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十二五”時期,我國對外開放的國內外環境和條件發生了深刻變化。對外開放進入新階段,從註重出口到進出口並重,從吸引外資到吸引外資與吸引外資並重,從註重數量到註重質量。中國國際地位的進壹步提高和內外聯系的更加緊密,也對中國實現與國際社會的良性互動和互利共贏提出了更高要求。“十二五”時期,我們要適應新變化新要求,進壹步提高開放水平,打造我國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的新優勢,擴大和深化同各方的共同利益,以開放促發展、促改革、促創新。《建議》明確了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的重點任務。壹要優化外貿結構,繼續穩定和擴大外需,推動出口結構轉型升級,積極擴大進口,促進進出口平衡發展。二要提高利用外資水平,進壹步優化結構、豐富方式、拓寬渠道、提高質量,更好適應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需要。三是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按照市場導向和企業自主決策的原則,引導各類企業有序開展境外投資與合作。維護我國海外權益,有效防範各類風險。四是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和區域合作,推動國際經濟秩序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