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可以說是人類社會最古老的活動之壹,幾乎與語言同時誕生。從原始部落的友好往來,到絲綢之路上不同民族之間的經貿往來,再到今天世界各國在文學、藝術、哲學、科技、政治、經濟等方面的頻繁交流和交往,正是因為翻譯的存在,人類社會才從相互隔閡變成了相互交流。借助翻譯,人類社會不斷交流自己的文明成果,相互促進,實現了發展和進步。可以說,翻譯對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正如季羨林先生在《中國翻譯大辭典》序言中所說:“只要語言不同,壹個國家或民族(中華民族包括許多民族)或許多國家或民族之間都有翻譯的必要,否則思想無法溝通,文化無法交流,人類社會無法前進”。
中國的翻譯歷史悠久。最早有記載的譯文出自《周禮》中的“徐翔”,是四位譯者的總稱。由於中國文化的近鄰長期沒有自己的文字,翻譯活動並不廣泛存在。直到佛教傳入,為弘揚佛教,以玄奘、鳩摩羅什為代表的僧人將佛教典籍帶回中國,開啟了中國從後漢到宋代,歷時1200余年的翻譯史。當時的翻譯主要是私人翻譯。明朝永樂年間,鄭和七下西洋。為了服務於國家政治需要,他成立了專門的翻譯機構“四乙亭”,翻譯了大量的西方天文學、幾何學和醫學經典。明朝滅亡後,清朝逐漸收緊海防政策,官方翻譯機構幾乎消失。直到鴉片戰爭,中國的仁人誌士才感受到學習西方先進科學的迫切性,以曾國藩、李鴻章為代表的清廷官員創立了它。新中國成立後,國內翻譯機構也主要服務於國家政治文化工作的宣傳。可以說,長期以來,專業翻譯機構主要是以國家需求為背景,服務於國家層面的政治經濟需求。
改革開放後,隨著全球經濟貿易體系的建立和互聯網技術的進步,民間商業和文化交流日益頻繁。尤其是2001,中國加入WTO,對外經濟快速發展,產生了巨大的翻譯需求,使得國內以商業服務為主的專業翻譯公司進入快速發展階段。中國翻譯工作者協會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6月底,全國在職企業3600家。2018年末,以語言服務為主營業務的在業企業9734家,比2018年末增加82家。語言服務總產值372.2億元,單個企業平均營業收入382.3萬元,分別比2065.438+07年增長654.38+0.29億元和654.38+0.00萬元。從地區分布來看,截至2018年2月底,各省市均有語言服務企業,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廣東、江蘇、山東等地。其中北京、上海、廣東占比最高,分別為2231、2072和1、11,集中了全國55.62%的語言服務企業。
今天,在中國的任何壹個省份,我們都可以很容易地接觸到專業的翻譯公司,尤其是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壹線城市。但翻譯服務作為專業性很強的商業服務,對專業翻譯機構的要求更高。壹家真正的專業翻譯機構至少應該滿足以下要求。
資格專業
在中國,翻譯機構的資格主要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授予。根據我國《公司法》的相關規定,從事商業翻譯經營活動並為客戶提供翻譯服務的企業或行業主要是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翻譯機構作為法人,依法向國家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提出申請,提交相關申請材料,依法申報包含翻譯服務的經營項目,取得唯壹社會信用代碼工商營業執照。經營範圍包括。
需要註意的是,由於在國內工商審批過程中可以同時申報多個業務類別,所以即使營業執照中包含翻譯服務,也不代表公司的主營業務是提供專業翻譯服務。壹般以翻譯服務為主要業務的專業翻譯機構,其公司名稱中包含“翻譯服務”字樣,英文名稱中包含“翻譯”字樣,以“* *翻譯服務有限公司”命名。這類公司必須是以翻譯服務為主營業務的專業翻譯機構。其他打著“商務咨詢”“咨詢服務”名義的公司,不壹定是專業翻譯機構。
人事專業
翻譯行業作為知識型行業,對從業人員的專業素質要求更高。專業翻譯機構在業務活動中可能會接觸到各行各業不同領域的專業文獻。為了保證翻譯工作的順利進行,專業翻譯機構會從各行業招聘專業翻譯人員,為兼職翻譯人員儲備豐富的資源。在合作過程中,他們可以根據翻譯項目的需要,提供各個領域的專業翻譯人員,以滿足客戶的實際需求,保質保量完成客戶委托的翻譯公司。
協同過程專業
翻譯作為壹種中高端的商務服務,壹般由有涉外需求的個人或企業提供服務。為了保證客戶的消費權益,在合作過程中,專業翻譯機構壹般會采用標準的業務合作流程,以合作協議的形式保證雙方的權利義務,同時也會簽訂保密協議,以法律法規的形式保護雙方的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