현재 위치 - 법률 상담 무료 플랫폼 - 온라인 법률 자문 - 五殺電影法
五殺電影法
法律存在與否是壹個問題——電影《羅生門》的法律解讀

時間:02-05 08:49作者:陳洪國新聞來源:中國民商法網

我的壹個朋友曾經說過,黑澤明的《羅生門》是壹部讓妳覺得有必要再看壹遍的電影,但妳沒有勇氣重溫它。我不知道他的評論是否過分,但就我而言,當我今天再次觀看《羅生門》時,距離我第壹次看這部電影已經過去了三年。三年來,我對法律和社會的理解應該說有所提高,但可以說,正是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增長的困惑驅使我再次想到羅生門,並試圖品味它的法律意義。

然而,我似乎走錯了地方。對於《羅生門》這部偉大的作品來說,帶著任何特定的目的、關註或取向走進它註定會失望。這種挫敗感並不是黑澤明無法滿足妳的提問的失望,而是妳的視角成為了妳進入羅生門的最大障礙。妳原本想從電影反映的某個方面深入了解社會、人性和制度,但面對黑澤明的廣泛關懷和深刻洞察,妳的所有嘗試都變成了對電影的肢解,結果是觀眾面臨更大的困惑。但是,我還是不甘心,因為這部電影講述了邪惡的故事和對邪惡的審判,所以我相信如果我用法律的眼光看這部電影,我會有所發現。

《羅生門》中的人物總是以下幾個:樵夫、武士的妻子珍莎、強盜哆香婉、她的丈夫吳紅、普通人、和尚和壹個嬰兒。故事發生的地方只有三個:犯罪發生的樹林、進行審判的糾察隊辦公室和案件重述的羅生門。電影講述了壹個普通的案件:強盜多香丸在樹林裏遇到了壹個武士和他的妻子珍莎,他產生了邪惡的想法,將武士捆綁起來,強奸了他的妻子,然後殺死了她的丈夫。影片的重點是不同的參與者如何圍繞這個案件從自己的立場描述案件的故事。因此,它是壹部直接以人的“敘事”為表現對象的電影。我們可以先看看以下四個人對案件的不同描述:

樵夫的敘述:在影片開頭的第壹段敘述中,他在穿過樹林的路上遇到了被丟棄的妻子和武士的頭顱,壹個城市女孩的帽子,繩子,最後是武士的屍體。然後他跑了,並向警方報案。在影片的最後,他的第二個敘述是:他看到強盜在他完成後向甄沙求婚,他的妻子割斷了丈夫身上的繩子,希望兩個男人決鬥。武士拒絕為她而戰,認為她是壹個“無恥的婊子”。強盜們也開始鄙視她。她很生氣,說這兩個人是真正的懦夫,這鼓勵他們拔出劍來努力戰鬥。最後,筋疲力盡的強盜用劍而不是匕首殺死了武士。在他看來,女人很狡猾,兩個男人都是懦夫。

強盜的敘述:樹林裏的風吹起了壹個女人的面紗,這讓他很難受。他先是騙武士從墳墓裏拿走了財寶,然後把貪婪的丈夫綁了起來。出於對武士的嫉妒,他在丈夫面前羞辱了妻子。當他準備離開被襲擊的夫婦時,妻子撲倒在他的腳下,說:“要麽妳死,要麽我丈夫死”,不願在這兩個人面前出醜。他割斷了武士的繩子,在決鬥中英勇地殺死了武士。他欽佩武士,武士可以與自己戰鬥二十多個回合,以顯示他的勇敢。

妻子的敘述:被劫匪占了便宜後,她乞求丈夫的幫助,但當她哭泣時,她面對的是丈夫的冷漠和蔑視。她痛苦地回憶說:“到現在,當我想起那個眼神時,我仍然覺得我的血液凝固了。”他眼中閃現的既不是憤怒也不是悲傷,...僅僅...只是壹道鄙視我的寒光。絕望的她手裏拿著匕首撲向丈夫。她暈倒了,醒來時,她看到刀插在她丈夫的胸口。

丈夫的敘述:把靈魂附在女巫身上說話。強盜強奸了他的妻子後,他好心地安慰她。他看到他的妻子從未如此容光煥發。她背叛了丈夫,要求強盜殺死他:“如果他(丈夫)還活著,我就不能嫁給妳。”但是強盜鄙視他的妻子,把她摔在地上,問她的丈夫如何對待這樣的女人。這時,妻子跑了,強盜追她。後來,繩子解開後,武士羞愧地將匕首刺進自己的胸膛。

我們發現每個人的敘述在關鍵點上有很大不同。完全相同的情節是:妻子被強奸;丈夫被殺,這兩個事實誰都無法否認。但是,至於丈夫是如何被殺害的,是被誰殺害的,從四人的供詞中無法明確判斷。正如樵夫最後所說:“每個人只會為他自私的行為辯護。”樵夫的謊言是為了掩蓋他偷匕首的行為;強盜、丈夫和妻子的供詞是為了掩蓋他們的弱點,特別是他們的三個敘述都試圖證明他們殺了自己的丈夫而不是其他人。事實的真實性是不確定的,但恰恰相反,它表明這些涉案人員在人性中有壹些壹致和不可改變的東西。正是人性中這種永恒的自私傾向和強者勝於弱者的心態使他們超越了法律,這使敘述者不在乎真正的罪犯是否能被法律抓住,也成為導演黑澤明在影片中刻意回避法律存在的原因。

這在糾察隊辦公室的審判場景中得到了體現。在這裏,法官的角色被故意隱藏起來,法官從未出現過,也沒有說話。導演用平面打開鏡頭,讓每壹個被審判的證人和當事人都跪在觀眾面前。然而,雖然沒有法官,但審訊過程仍然可以相繼進行,因此整部電影並不缺乏程序。缺少的實際上是最終的結論和判決。法官的缺席不僅表明法官是不必要的,而且表明審判無處不在。只有沒有評委,所以所有觀眾都有機會成為評委;正是因為沒有法官,這些被審判的證人和當事人無形中成了法官。每次他們出現緊急情況時,都是在審問和挑戰觀眾(這種情況下不也要撒謊嗎?),並使跪著的審判顯得比我們這些坐著或站著的人更有尊嚴。需要註意的是,在審判中,作為證人出現的樵夫和和尚,以及抓住強盜的商人,看起來要謙卑和謙遜得多。相反,強盜夫妻作為當事人,在描述問題和表達形象時都振振有詞,而且打得頭破血流,甚至義正詞嚴。因此,這裏的審判實際上成了當事人自我行為的另壹種表現,審判的權威性和神聖性最終喪失殆盡。

然而,是什麽促成了這壹切?我們知道黑澤明的這部電影是在二戰結束後幾年拍攝的。也許他想表達的是,沒有必要對過去的事件進行評判,也沒有必要調查事實的真實性,因為這些不會取得任何結果。然而,我不在乎這部電影在這裏的政治含義,因為黑澤明的偉大之處在於他的電影可以揭示壹些普遍性的東西。法官在這個時候失蹤可能表明法律的沈默。黑澤明想宣揚道德力量以及在道德力量下恢復人性光輝的可能性,他也在進行自我探索和道德反思,於是就有了壹出戲,壹個樵夫和壹個和尚在羅生門向老百姓重述案情。

如果說糾察部的證人和當事人所做的是面對審判的敘事策略和自我辯護,那麽在《羅生門》之下,樵夫和和尚這兩個曾經出現在法庭上的人所面臨的是不是法官的普通人的質疑,他們所做的是再次重述和面對事件的詢問。只有面對這種重申,他們才感到困惑。重述由此開始具有反思的意義。黑澤明用他出色的導演技巧告訴我們,案件的真正解決必須等到審判之後,而內心的審判並沒有結束。這時,法庭上的辯護變成了巨大的焦慮和恐慌。樵夫壹直喃喃自語:“我不明白,我不明白。”作為道德正義的化身,和尚開始了與憤世嫉俗的普通人的對話,盡管這種化身在他身上是如此微弱。

普通人:在戰爭和混亂的時代死去不算什麽。羅生門上每天都有五六具無主屍體。

和尚:是的,死亡的人數比這個多,比如士兵短缺、地震、風暴、火災、饑荒和疾病,但沒有比這個更可怕的了。為什麽?“根據剛才發生的事情,世界如此流行,人們根本不敢相信。這比什麽強盜,什麽流行病,什麽荒年,火災,軍事災難更可怕。”

和尚的反思直接指向了這種人與人之間的不穩定感和不信任感。他認為,正是這種維護人與人之間關系的道德意識支撐著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正因為如此,我們不能以戰爭的混亂為借口,不勇於承擔責任。道德因此取代了法律,成為人類復蘇和人類救贖的希望。這種反思在電影的結尾達到了高潮,也就是在案件被描述之後,壹個哭泣的棄嬰剛剛出現在羅生門。如何看待這個棄嬰,成了審判和反思能否成功的最終考驗。老百姓試圖剝去嬰兒的衣服,被樵夫阻止。普通人爭辯說:“這是壹個個人不如狗的世界,沒有人能不照顧自己而生活。”無情拋棄嬰兒的父母不是更邪惡嗎?樵夫拿走匕首難道不是壹個骯臟的舉動嗎?羞愧的樵夫無言以對,但在故事的結尾,樵夫終於說服了和尚讓他收留這個棄嬰。他說:“我自己有六個孩子,多生壹個也沒什麽不好吧?”這時,雨停了,陽光出現了。以這樣壹個具有象征意義的結局,黑澤明為道德勝利和人性之光畫上了完美的壹筆。

也許這就是電影《羅生門》的核心寓意:人類如何面對自己的內心,所有的審判和折磨。然而,這樣的洗禮能在沒有外力幫助的情況下,僅靠內在道德完成嗎?我們想起了《陽光之下的罪惡》中的強盜,以及電影中引發這場罪惡的暴雨。這壹切都放大了參與者對自身行為英雄主義的追求——有了崇高,他們就會因同情而死;這壹切也表明,法律以及法律之後的道德在這樣的人的尊嚴面前完全喪失了信譽。他們不再強大。在現代生存的語境中,制度和法律的存在當然不能從根本上糾正人性的惡,避免人類的災難,但如果沒有制度和法律,壹切道德終究不能顯示其力量和其邊界。這是壹個雙輸的結局,所以導演在最後刻意表達的樵夫收留棄嬰的情節確實有點老套甚至無聊。這是黑澤明的錯誤還是必然?

在這部電影中,黑澤明無意向我們展示任何批評,他只是在深入挖掘。正因為如此,在這部關於“自我審問和自我回答”的電影中,他不會問法律是否可以拯救愛情、生命和人性,也不會問法律是否可以像基斯洛夫斯基的三部曲《藍、白、紅》刻意揭示的那樣被這些愛情、生命和人性所拯救。因此,《羅生門》所展現的是東方人對人的自我滿足和自我喪失的關註,無法揭露人與制度、人與法律、甚至人與人之間的劇烈沖突。因此,在影片中不同敘述者相互對立的謊言背後,有壹個非常壹致的陰謀。他們有著同樣的自私,同樣的害怕軟弱,同樣的渴望在法律和他人面前表現出驕傲。然而,害怕軟弱本身就是巨大的軟弱。這樣,就不會有沖突中的掙紮,不會有生存困境和對困境的焦慮。因此,電影中的敘述者可以嘲笑別人,但他們不敢對自己的人投以哪怕是輕微的壹瞥。他們認為他們可以通過在謊言下堅持這壹陰謀來實現自我安慰和和平。這也深刻地反映在導演黑澤明近乎執著的敘事手法上:似乎他已經安排好了所有的情節,所有的故事只是以另壹種方式重復上演,壹切都在他的精心策劃和安排之下,包括裏面的陽光、樹林和雨水。這時,我似乎明白了朋友的評論:為什麽我們沒有勇氣再看壹遍這部電影?就是因為我們和電影裏的人壹樣有逃避的心態,逃避所有對自己的反復考驗。

黑澤明的《羅生門》是壹部真正能敲開觀眾心門的電影。它不像《布拉格之戀》那樣不堪,也不像基斯洛夫斯基的電影那樣凝重甚至壓抑。黑澤明的表演並不感人和人情,也不是法律和道德與生活沖突的尖銳痛苦,因此他無意面對這些問題並提出現代解決方案。如果這個“現實”不再是我們所期待的制度和歷史現實,我不知道它會是什麽。是人性嗎?而它所展現的人性顯然處處蘊含著道德危機。黑澤明在電影中沒有給出案件的答案,這似乎擋住了所有人類問題的答案。

這是我的困惑。作為法律人,我們似乎更願意從電影中看到對規則的追求、對法律的依賴以及法律和制度在拯救人類過程中發揮的巨大作用。我們甚至希望看到法律與道德、政治與人類欲望之間無休止的沖突,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證明法律是壹種獨立而獨特的力量。帶著這樣的期望進入羅生門,法律人肯定會感到失落。有人可能會說黑澤明沒有把法律帶入他的視野,但這顯然是壹部與法律密切相關的電影,其中有謀殺、強奸和審判這壹切的機構,但偏偏最重要的武器被遺忘了。黑澤明展現了法律缺位後人類尋找自我的過程,因為劇中破敗的羅生門可能已經暗示了人類曾經有過這樣壹個沒有規則和法律的時代。在這樣壹個時代,人類不得不生存,這就是問題所在。那麽,在法律可以依賴和不得不依賴的時代,如何避免人類在法律中蒙受恥辱,完成法律真正參與人類事務的壯觀表演,進而實現法律對人類文明的拯救也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的根本問題。

===============================

===============================

以上是對電影的法律觀點。

妳覺得有啟發嗎?

我沒看電影。從大綱中,我們可以談論證據的可采性和證據的自由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