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務運動原名“同光新政”。1860以後,在中外聯合鎮壓太平天國革命的過程中,在清朝封建集團中逐漸形成了壹批買辦和近代官僚軍閥。在與外國資本主義列強的交往過程中,他們不僅認為清政府與外國侵略者的矛盾可以調解和妥協,“以洋助剿”,鎮壓國內人民的反抗,而且還采用了壹些資本主義生產技術,以達到維護搖搖欲墜的封建統治的目的。這些人就是當時清政府中當權的洋務派。他們從65438年到1960年從事的洋務運動被稱為洋務運動。所謂“洋務”,是指壹切與對外關系和對外交往有關的事情,如洋務談判、簽訂條約、派遣留學生、購買洋槍洋炮、按照“洋法”訓練軍隊(北洋、福建、南洋艦隊)、學習外國科學、使用機器、開礦設廠等。
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清朝的內外外交舉步維艱。統治集團中壹些比較開明的官員主張利用西方先進的生產技術,使強兵富裕起來,擺脫困境,維護清朝的統治。1860 65438+2月曾國藩說,目前外國勢力可以幫忙剿運糧食,可以減少壹時之憂;以後可以學習國外的技能,建造加工船,還可以領取永久福利。第二年,他充分發揮上述觀點,主張購買外國船炮,拜訪能工巧匠,先練,後試造。不過,再過壹兩年,汽船就會成為官民喜聞樂見的東西。這時候可以打壓(指太平軍),可以扭(扭軍),以救為第壹要務。1862年李鴻章到達上海後,得到外國侵略者的幫助,訓練洋炮隊,設立洋炮局。在他看來,清軍的戰鬥力往往是外敵的數倍,但還是打不贏。原因是武器不好,槍支(yǔ)過多。若能用火器與西方抗衡,則“平定中國綽綽有余,不缺外敵”。從現在起,我們終於可以實現自治了(《李文忠公權書之友草案》第3卷)。哎?看到曾、李學會了造外國艦炮,決定派人去學習。他們在奏折中說,治國要自強,自強要以練為本,練以制器為本。“我可以自力更生,可以和平相處。”《準備外事始末》)。洋務派
哎?有人認為只要在封建制度中加入壹些西方的先進技術,就可以鎮壓人民,封建統治就可以維持很久。他們還認為準備西化壹定會得到列強的支持。為了挽救清政府的統治危機,曾國藩、李鴻章、左、張之洞等封建統治階級的壹些成員,主張引進和模仿西方的武器裝備,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創辦現代企業。比如曾國藩的安慶內軍械所,李鴻章的江南制造總局和招商局(上海),左的福州船政局,張之洞的漢陽鐵廠和湖北織造布局。這些官員被稱為“洋務派”。
守舊派
慈禧攝
以慈禧太後為首的頑固派,高唱“立國之道在於尊禮而不在於戰術,根本目的在於人心而不在於術”,主張“忠為鎧甲,禮為幹神”抵禦外侮。洋務派反對守舊派,認為守舊派“很高大上,論點很正確”。但“以禮義為脊梁,以忠為鎧甲,不利於自強。這二三十年來,中外官員未能管住敵人,只用空話來填充責任,導致了庚申的變化。”洋務和頑固派互相攻擊,鬥爭十分激烈。總理府是推進洋務運動的中央機構。但洋務派的影響主要不在清朝中央政府,而在掌握地方實權的督撫、督撫。慈禧明白,在內憂外患的形勢下,要維持清朝的統治地位,必須依靠有實力、受外國侵略者賞識的洋務派。於是她暫時采取了支持洋務派的策略。
編輯本段開發流程
主持和倡導洋務的洋務派,在鎮壓太平天國革命的過程中幫助了李鴻章政府。
清朝統治集團的壹個派系。起初,人數很少,但他們的力量與日俱增。在朝廷,是齊壹和文祥這兩個宰相府的大臣;在地方,是曾國藩、李鴻章、左、張之洞等人掌握實權。其中,以曾國藩為首的湘派、以李鴻章為首的淮派以及後來的張之洞派影響較大。
編輯此段落的代表
Aisingiorro宜欣
愛新覺羅益心(1833-1898),愛新覺羅。道光帝六子,鹹豐帝同父異母的弟弟,1851(鹹豐元年)被立為恭親王。1860年9月,鹹豐帝在英法聯軍攻陷通州八裏橋後逃往熱河,留義信在北京“督和局”。10年10月24日、25日,義新先後與英法代表交換《天津條約》批準文件,締結《北京條約》。1861年1月,總理國際事務辦公室成立,任命易信、桂良、文祥為總局部長。八月,鹹豐帝死於熱河。165438+10月,宜信勾結慈禧,利用重兵駐京的聖保發動政變,罷免了以肅順為核心的贊鄉政務八大臣。從此慈禧聽政,以心為議政王,掌管軍部和丞相衙門。易烊千璽力主“借洋兵助剿”,鎮壓太平天國革命;支持曾國藩、李鴻章、左等地方實力派組織近代軍事工業,開展洋務活動,成為清廷中樞主持洋務的領袖。1865年,由於慈禧的懷疑,他被免去了審議王的職務。1884中法戰爭期間,他被免去壹切職務。1894年復任丞相衙門大臣,後奉命監軍事。1898死於戊戌變法之初。
曾國藩
曾國藩
曾國藩(1811—1872),湖南湘鄉人,出身於地主家庭。1838年進士,1839年任侍郎。他提倡朱成的理學。1853年,鹹豐帝任命他為應永侍郎,監管湖南地主武裝應永。他建立了壹個地主武裝,所有的士兵和將軍都用湖南人,所以他被稱為“湘軍”或“項勇”。湘軍以地域和封建關系為紐帶鞏固內部;以朱成的理學為思想武裝;用戰利品和官銜鼓舞士氣;將軍多選自“留儒”“學生”等所謂地主知識分子。1854年2月,湘軍成為約17000人的軍隊。江南大營崩潰後,清政府提拔曾國藩為兩江總督,掌管浙、蘇、皖、贛四省軍務。曾國藩主張“多捕多殺快”,以鎮壓太平天國軍。曾國藩被太平天國軍稱為“剃了光頭”。他組織洋務,建立新式軍火工業,制造武器,武裝湘軍。1864年,太平天國運動被成功鎮壓。以曾國藩為首的湘系成為當地最有實力的壹派。1870年任直隸總督時,查處天津教案,被認為是媚洋、賣國、屠殺百姓、激起民憤。1872年初,死於南京。
李鴻章
李鴻章
李鴻章(1823—1901)晚清大臣,洋務派地方代表人物。字邵荃,安徽合肥人,道光進士。1853年在家鄉組織青年團訓練,幫助鎮壓太平軍,屢遭失敗。他投靠曾國藩,做他的幕僚。1861年,淮軍按湘軍建制。1862年4月,李鴻章及其淮軍轉移到上海。4月25日,清政府任命李鴻章為江蘇巡撫代理人。在上海,李鴻章聘請外國侵略軍首領訓練淮軍,招募外國工匠制作新式兵種,壯大淮軍軍事實力。1862年,淮軍配合常鎮壓江浙太平軍。1865年,清政府任命李鴻章為兩江總督。第二年165438+十月,被任命為欽差大臣,鎮壓撚軍。鎮壓完撚軍起義後,淮軍越來越強大。大量淮軍盤踞在長江中遊,另壹部分駐紮在直隸和山東。李鴻章的影響力遍及長江黃河。1870年,在曾國藩的推薦下,李鴻章接替曾國藩出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掌管軍事、經濟、外交大權,成為滿清統治階級舉足輕重的人物。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他先後建立了兵工廠和北洋海軍。同時,他還興辦了壹些民用工業,如中國海運局、開平煤礦、天津電報局、津榆鐵路、上海紡織布局等。對於外來侵略,在大環境下,他不得不妥協退讓,被認為是投降賣國。從19年70年代到他去世,清政府與外國侵略者簽訂了壹系列條約,其中大部分是委托給他或由他本人簽署的。比如中英煙臺條約,中法新約,馬關條約,辛醜條約等等。上世紀90年代,他被認為兩次收受俄羅斯巨額賄賂,共計350萬盧布,並與俄羅斯簽訂《中俄密約》和《租地條約》,出賣中國領土主權。阻礙了民族復興的發展。但是現在也需要從多方面客觀評價人。從某些方面來說,他可以算是慈禧太後的替罪羊。據說在簽署《馬關條約》後,他發誓這輩子再也不踏上日本的土地。即使後來他遇到了日本,日本官員也邀請他去小許休息,但他拒絕了。但無論如何,滿清政府的垮臺是歷史的必然。
左唐宗
左(1812—1885)晚清大臣,洋務派地方代表人物。字季高,湖南湘陰人。1860年經曾國藩推薦,統率部分湘軍。他曾招募約5000人組成楚軍,左湘軍由此形成。1862年初,經曾國藩推薦,升任浙江巡撫,與法共組織“常傑軍”,困於寧波、紹興。1866年,福州船政局成立,為閩浙總督。次年,他調任陜甘總督。"雖然我去了西部,但我的心仍在東部。"督陜甘時期,因西北羊毛豐富,成立蘭州制造局,蘭州織造局。65438年至0875年任欽差大臣,監管新疆軍務。次年,他率軍進入新疆,打擊阿古博反動政權。1878年,收復除伊犁以外的新疆全境,建議設立新疆行省,開發新疆。1881年,升任軍務尚書,調任兩江總督。1884中法戰爭期間為主戰派,督福建軍務。次年,他因病辭職,去世。他創辦的福州船政局,在70年代以後廢除洋工,與李鴻章的江南制造總局說洋人要做洋工匠的情況不同,體現了他自己辦洋務的思想特點。
張之洞
張之洞
張之洞(1837—1909)生於直隸南皮(今河北南皮)。1863年進士,1882年歷任山西巡撫。中法戰爭爆發,張之洞主張與法國決戰。清廷封他為兩廣總督,張捐銀3200兩給抗法將領劉永福,並謁見原廣西知府馮子材。馮子材在南關、諒山擊敗法軍,張之洞聲名大振。1889年任湖廣總督,建湖北織造布局、漢陽煉鐵廠、漢陽兵工廠等。在湖北,成為與李鴻章比肩的洋務人物。在維新運動中,張之洞加入了“強社”。當得知慈禧太後反對變法時,張之洞退出了“強社”。並下令取締上海的“強刊”,鎮壓湖南維新運動。義和團運動興起後,張之洞主張抑痛。清廷宣戰後,張之洞、兩江總督劉坤壹等人與英國訂立所謂“東南互保”憲章。1908年,張之洞奉命在湖北監管粵漢鐵路和川漢鐵路,次年六月病逝。謚號“文祥”,其手稿本系列是《張文祥全集》。
編輯此段落的內容
中國第壹條鐵路誕生了。
洋務運動的內容非常復雜,涉及軍事、政治、經濟、教育、外交等。,並以“自強”為名,主要內容是建立軍事工業和圍繞軍事工業的其他企業,建立擁有新式武器裝備的陸海軍。20世紀60年代以來,江南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安慶內軍械所等現代軍事工業相繼建立。其中,江南制造局是中國最大的官辦軍工廠。由李鴻章於1865年在上海創立。全廠約有2000人,主要制造槍支彈藥、地雷等軍用物資,還有艦船。1867後開始制造船舶。福州船政局是清政府創辦的最大的修船廠。它是由左於1866在福州創立的。全廠約1700人,主要制造大小戰艦。安慶內軍械所是清政府開辦的最早的近代兵工廠。是曾國藩於186165438年2月在安慶創立的。這家工廠很小,主要生產子彈、火藥、炮彈和其他武器。除了建立上述工廠,我們還派遣海外學生學習技術。然而,洋務派在建立軍事工業的過程中遇到了壹些難題,其中最主要的是資金、原料、燃料和運輸方面的困難。於是洋務派在“求財”的口號下,於70年代開始興辦招商局、開平礦務局、天津電報局、唐山徐各莊鐵路、上海機織布局、蘭州織造局等民用企業。與此同時,洋務派也開始籌劃海防,並於1884年初步建立了南洋、北洋、福建海軍。洋務派控制海軍衙門後,進壹步擴充北洋艦隊,修建旅順碼頭和阿哈瓦軍港。
編輯這壹段中的重要項目。
安慶內軍械研究所
1861年,曾國藩在安慶建立軍事工業,制造近代兵器,也是洋務派模仿西方兵器創辦的第壹個軍事工業。主要制造子彈、火藥、爆破槍等。“內部”是指該軍械所屬的安慶軍的設置。1864年,清軍攻陷南京後,工廠由安慶遷至南京,改名金陵機械制造局。
江南制造局
致遠全體戰士合影
又稱江南制造局,由李鴻章於1865年在上海創辦。1867年由虹口遷至高昌寺,經過不斷擴建,成為清政府最大的軍事工業。這家工廠的技術和機械設備主要依靠外國。除了制造槍支彈藥,它還制造機器和船只。1905年造船部分獨立出來,稱為“江南碼頭”,兵工廠部分稱為制造局。後來分別改名為江南造船廠和上海兵工廠。是洋務派辦的最大的近代工業。它用自煉鋼仿制火槍,趕上了19世紀後期德國新式火槍的水平,其研制的無煙火藥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但江南制造總局是官辦的,經費由清政府撥付。生產不算成本,不考慮經濟效益,缺乏發展動力。它采用封建衙門式的管理,通過管理軍隊來約束工人。工人缺乏生產熱情,產品質量無法保證。
福州航務管理局
福州船政局是清政府經營的設備最齊全的新造船廠。1866由左在福州馬尾創立。聘請外國人做技術人員。主要由鐵廠、船塢、學校組成,在1884馬尾海戰中損毀嚴重。雖然恢復了,但是不如以前了。辛亥革命後,改名為海軍造船廠。
漢陽鐵廠
洋務運動
1889年春,兩廣總督張之洞擬在廣州建立煉鐵廠。同年調任湖廣總督,煉鐵廠遷至漢陽。1890年大別山下開工建設,1893年漢陽鐵廠基本建成,六個大廠,四個小廠,兩個煉鐵爐。1894投產,壹開始都是官辦的。從準備到1895,* * *花了580多萬。甲午中日戰爭後,清政府無力籌集資金,於1896改為“官督商辦”。辛亥革命前夕,漢陽鐵廠工人約3000人,年產量7萬噸。抗日戰爭時期,漢陽鐵廠的部分設備被國民黨政府遷到重慶,成立大渡口鋼鐵廠。解放後,歸人民所有。
船舶投資促進局
招商局的壹艘船
簡稱“招商局”。中國最早成立的船舶運輸企業。1872(清同治十壹年)李鴻章邀投籌辦。1873 1成立。總局設在上海,在煙臺、漢口、天津、福州、廣州、香港、橫濱、神戶、呂宋、新加坡設有分支機構。1885(光緒十壹年)改為官督商辦。1909(宣彤元年)屬郵電部管轄。1912改為商業辦公,更名為商業招商局輪船公司,後更名為商業招商局輪船股份有限公司..1932年,國民黨政府收歸國有,改稱國營招商局,隸屬交通部。抗日戰爭時期,總局先遷至香港,後遷至重慶。戰後搬回上海。1947 * * *有460艘船,超過33萬噸。招商局輪船有限公司成立於1948。1951年更名為中國人民輪船總公司,香港仍保留舊名。招商局集團有限公司成立於1985。
同文館
我國歷史上長期從事翻譯工作的人,但外語學校的正式建立,卻是遲至清政府1862年在京建立的文同博物館。當清政府與外國簽訂《南京條約》、《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時,連懂外語的中國人都找不到,他們被侵略者欺騙了。1861年?請成立外國語學校,培養外語人才和外交人才。1862文同博物館的學生
2008年8月,同治皇帝正式批準設立“史靜文同館”。除了漢語,學生主要學習外語。有外籍教師,如英國的保羅·騰,法國的微笑和比利根,俄羅斯的柏林,美國的丁韙良,約翰·弗萊爾和哈林頓。丁韙良從1869擔任總教師,主管教育事務30年。首席稅務官赫德同時兼任督察,實際掌控資金和人事大權。文同圖書館完全由正規學校管理,英語圖書館、俄語圖書館、德語圖書館和東方(日語)圖書館相繼開放。只招收13和14歲以下的八旗子弟,然後招收15-25歲的滿族學生,以及任何年齡的滿族學生。學習年限初步定為3年,以1876分為兩種:壹是外語和天文、化學、大地測量等學科的學生,學制8年;第壹,只靠中文翻譯學習天文、化學、大地測量等學科的大齡學生,學制五年。1867增加了數學、化學、國際法、醫學生理學、天文學、物理學、外國歷史和地理。學生人數上限為120。大部分畢業生是翻譯、外交官和清政府其他洋務機構的官員。有壹個印刷廠翻譯和印刷萬國公法以及數學、物理、文學和歷史方面的書籍。1902文同博物館並入史靜大學堂。
新中國成立後,到了50年代,前面提到的《範文瀾》和《胡繩》兩本書,完全否定了洋務運動和洋務派的觀點,自然占據了主導地位。1954年8月,《中國近代史》第9版出版。範老在解釋中特別強調:“漢奸曾國藩的生平,是我在延安時寫的,從1944。曾國藩是近百年來反動派的創始人,但他的虛偽對社會影響很大。他的繼任者,公敵蔣介石,稱贊他是“聖人”,認為他是毒害青年、欺騙群眾的偶像。為了澄清當時壹些人的混亂思想,有必要揭露曾國藩這個漢奸劊子手。本文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寫的。我仍然把它附在書的背面。“1956 65438+二月,牟安石的洋務運動出來了。該書在導言中明確指出:“所謂洋務運動(或稱‘廣廣新政’),是清朝統治者在漢族地主官僚和外國侵略者的支持下,以保存封建政權殘余為目的,出賣中國人民的利益,換取外國槍炮船只武裝自己的運動。毫無疑問,這是壹場反動的、賣國的、以軍事為中心的運動。“這進壹步宣判了洋務運動的死刑。這壹時期,雖然很多作品對洋務運動的經濟活動有相當的關註,但並沒有占據主要地位。值得註意的是,當時許多關於洋務活動的史料陸續發表,為進壹步的討論準備了條件。
1960年代的辯論:
這場辯論是我在《文匯報》理論版1961、65438+2月28日、1962、65438+10月、12、21上發表的,關於洋務運動對早期民族資本的推動。這三篇,本來是壹篇文章的三段,因為太長,所以分三篇發表。我是1957從政府調到上海經濟研究所從事科研工作的。當時我負責編纂江南造船廠的歷史,負責寫江南制造局的壹章。由此,我開始接觸洋務運動和洋務派。由於本人對洋務運動沒有研究,所以只能在本書開篇對範文瀾和牟安石的全面否定的基礎上,盡力貶低江南制造局在近代中國的歷史地位和作用。後來我仔細看了中國歷史學會和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出版的《洋務運動》8卷本中國近代史叢書。在歷史事實面前,我開始懷疑全盤否定論,逐漸形成自己的觀點,寫出了文章初稿,並在經濟所會議上提出討論。當時很多同事都勸我不要輕易發表,以免自找麻煩。當時黨中央準備開七千人的擴大會議,政治氣氛比較寬松。《文匯報》理論版負責人鄭信勇為了活躍學術氣氛來征文,我就把文章初稿修改了壹下,交給他發表。
個人觀點:
當時對洋務運動的主要看法,已經初步形成了此後壹直堅持的兩點論,即洋務運動在中國近代史上的歷史地位和作用,既有反動消極的壹面,也有進步積極的壹面,兩者應同時兼顧,不可偏廢。之所以選擇以上三個話題,是為了單方面突出其進步性和積極的壹面,以打破片面全面否定論的沈悶局面,便於深入探討。平心而論,這種兩點論並不是“發明”。如上所述,呂振羽早在20世紀40年代就提出來了。在中國近代史資料叢書《洋務運動》的序言中也提到:“持續三十多年的洋務運動,在十九世紀下半葉的中國歷史上也有壹定的作用”;我的文章只是強調和突出了壹下。文章發表後,眾所周知,在新中國史學界引起了很大的爭議,全國報刊發表文章近50篇,大部分不同意我的觀點,支持者只有少數,可見全盤否定論的巨大影響。起初,這種討論是正常的學術爭論。後來因為中共中央毛主席在北戴河會議和北京會議上反復強調階級和階級鬥爭,政治氣氛變得緊張,有些文章無限期地上網,變成了圍攻和批判,迫使我保持沈默。這場爭論不得不停止。盡管如此,這場論爭對全盤否定論產生了巨大影響,為下壹階段全面深入研究洋務運動提供了依據。關於這個爭議,我在前述《徐聞》壹章第四節也做了詳細而恰當的評論,我是贊同的。十年動亂期間,在“四人幫”的“影射史學”的惡劣影響下,我和黃壹峰被扣上了“美化洋務派”的帽子,受到了種種折磨,這已經不在學術範圍之內了。
新時代的新辯論:
1978黨的十壹屆三中全會所倡導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精神,不僅為我國四化建設開辟了新的歷史時期,也為洋務運動的研究創造了良好的社會環境,使這項研究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新爭論、新情況、新成果。先說新辯。這場新的論戰是20世紀60年代論戰在新時代的必然延續和發展。幸運的是,這場新爭論的導火索是由我和黃壹峰合著的《重新評價洋務運動》(歷史研究,第2期,1979)點燃的。1978下半年,《歷史研究》編輯部約見我和黃壹峰,對洋務運動進行重新評價。投稿後,他們對我們的兩點理論不太滿意,建議刪除或壓縮反應的消極面,以突出進步的積極面。我們不同意改,他們就組織徐泰寫了《評洋務運動》,和我們的文章同時發表,和我們討論。然後我們在《歷史研究》第6期1980上發表了《應該恰當地評價洋務運動的積極作用——答徐泰來同誌》。於是這個新的爭論就展開了。新辯的陣容是:徐泰來,他的老師李和,壹方面認為洋務運動是中國近代的進步運動,與戊戌變法、辛亥革命齊名,批判我們洋務運動反動消極的壹面——五惡之品、三惡果。我和黃壹峰則認為洋務運動既有進步的壹面,也有反動的壹面,反動的壹面是主要的。我們不同意稱之為進步運動。就這樣,我在新辯論中的立場,從壹個60年代反對全盤否定論的“激進派”,變成了反對全盤肯定論的“保守派”,多少有些戲劇性。在這場新的論爭中,學風較之六十年代有了很大的進步,真正出現了百家爭鳴、暢所欲言的可喜局面。這是有利於學術發展的好學風。
學術研討會:
談談新的情況。這裏主要指的是連續舉辦七屆全國洋務運動學術研討會的盛況。首屆洋務運動學術研討會於1980年2月由吉林大學歷史系及其學報編輯部發起,在長春召開。會議的主題是洋務運動的歷史地位和作用。近50位學者出席了會議,李是東道主。會後出版了洋務運動討論專集,共24篇論文。第二次會議於1982年冬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召開,夏東源主持,100多位學者參加,提交論文70余篇。會議的主題仍然是洋務運動的歷史地位和作用,討論氣氛比第壹次會議更加熱烈。第三次會議於8月在蘭州召開,1985,由杜主持。會議的主題是洋務企業的性質和作用。近90名學者參加了會議,提交了60多篇論文。第四次會議於1987年2月在汕頭大學召開,由調任汕頭大學副校長的李和調任汕頭大學歷史系主任的杜共同主持。近80名學者出席了會議,提交了50多篇論文。會議的主題是評論洋務人物。第五次會議於6月1989在山東省東營市召開,由山東大學孔令仁主持。130多位學者參加了會議,提交了90多篇論文。會議的主題是洋務運動和中國的現代化進程。會後,文集出版了。這是五屆中最盛大的壹屆。第六次會議於2002年5月在宜昌水利學院召開,由武漢市社會科學院皮主持。會議的主題是洋務運動與早期城市發展。10多位學者參加了會議,提交了80多篇論文。
洋務運動是中國現代化的最早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