현재 위치 - 법률 상담 무료 플랫폼 - 온라인 법률 자문 - 《中華人民共和國銀行業監督管理法》解讀:第壹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銀行業監督管理法》解讀:第壹條
第壹條為了加強銀行業監督管理,規範監督管理行為,防範和化解銀行業風險,保護存款人和其他客戶的合法權益,促進銀行業健康發展,制定本法。

【解讀】本條是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銀行業監督管理法》的立法目的。

壹。立法背景

目前,我國已建立起較為系統的金融體系,金融市場資源配置效率不斷提高。然而,隨著金融業的快速發展,金融風險也逐漸顯現。在銀行業領域,銀行不良貸款和違規經營問題已成為中國經濟和金融健康發展的隱患,對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構成潛在威脅。特別是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銀行業面臨的外部競爭壓力逐漸加大。如何在經濟全球化和金融市場壹體化的國際環境下提高銀行業金融機構的風險管理水平和國際競爭力,已成為我國社會經濟金融發展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在此背景下,為進壹步提高銀行業監管水平和銀行業金融機構風險管理能力,促進我國金融業健康可持續發展,2003年,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壹次會議決定改革我國現行金融監管體制,成立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對銀行、金融資產管理公司、信托投資公司等存款類金融機構進行統壹監管。

過去,銀行業金融機構的監管職能由中國人民銀行履行,有關銀行業金融機構監管的壹些基本法律規定主要體現在《中國人民銀行法》中。銀行業監管體制改革後,全國人大常委會作出決定,由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履行原由中國人民銀行履行的監管職責,銀行業金融機構的監管職責主要由銀監會行使。同時,《中國人民銀行法》和《商業銀行法》修改後,銀監會對政策性銀行、金融資產管理公司、信托投資公司等金融機構履行監管職責缺乏法律依據。因此,有必要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銀行業監督管理法》(以下簡稱《銀行業監督管理法》),賦予銀監會對銀行業金融機構的監管職責。

起草銀行業監督管理法,既是我國銀行業監管體制改革後加強依法監管、提高銀行業監管水平的需要,也是我國金融法制建設在新的歷史時期的發展和深化。在1995之前,中國的金融監管缺乏明確的法律依據。隨著金融事業的快速發展,金融風險也在不斷積累。65438年至0995年《中國人民銀行法》和《商業銀行法》的頒布實施,對規範金融監管、促進我國銀行業健康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國銀行業基本建立了風險管理體系,風險管理意識和水平顯著提高,銀行風險基本得到有效控制。然而,隨著經濟全球化和金融市場壹體化的發展,金融業務的信息化水平不斷提高,中國銀行業面臨的發展環境也在發生變化。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金融業進壹步對外開放,金融活動國際化趨勢日益明顯。與此同時,金融創新的深度和廣度也在不斷拓展。在此背景下,銀行的管理和監管面臨許多新問題。促進我國銀行業健康發展,維護金融秩序,降低金融風險,保護金融消費者利益,客觀上需要通過立法規範銀行業金融機構的經營行為和監管活動,調整金融主體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

從國外情況來看,近年來,隨著美國《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的頒布,金融業混業經營和監管成為壹些國家金融監管體制改革的方向。許多國家在改革金融監管制度時制定了專門的法律,並根據這些法律建立了相應的監管機構。例如,英國頒布了《金融服務與市場法》(2000年),建立了統壹的金融監管機構:金融服務管理局(FSA);南韓頒布了《金融監管機構設置法》(2000年),並設立了金融監管委員會(FSC)和金融監督院(FSS)等。

第二,立法目的

法律作為社會上層建築的組成部分,必須服從和服務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根據我國銀行業發展和監管的實際需要,銀行業監督管理法的起草既要充分考慮我國金融業對外開放的發展趨勢和國際金融業的發展變化,又要借鑒國外銀行業監管立法的先進經驗,堅持與我國國情相結合的原則, 基於我國銀行業穩健發展的實際需要,解決我國銀行業監管實踐中需要法律規範的重大問題。

從我國銀行監管體制改革的實際情況來看,本次銀行監管體制改革的主要目的是通過金融監管的專業化分工,進壹步加強銀行監管,降低銀行風險,維護國家金融穩定,保護廣大人民群眾的財產安全。從其他國家和地區制定銀行監管法律的壹般經驗來看,主要目的是加強監管和保護存款人的利益。例如,英國《金融服務和市場法》規定,監管機構應盡力維護市場信心,提高公眾金融意識,保護金融消費者,減少金融犯罪。《大韓民國設立金融監管機構法》總則第壹章第壹條規定:“通過設立金融監管委員會(FSC)和金融監管機構(FSS),將加強信貸市場的穩定性和金融交易的公平性;保護儲戶和投資者等金融服務消費者;才能促進經濟發展。”香港《銀行業條例》規定“銀行監管的目標是促進銀行體系的整體穩定和有效運作”。因此,制定《銀行業監督管理法》的目的之壹是根據我國金融監管體制改革和金融業發展的實際需要,通過明確銀行業金融機構的監管主體來規範銀行業監管行為、加強監管。

銀行業監督管理法的立法目的可以概括為:“加強銀行業監督管理,規範監督管理行為,防範化解銀行業風險,保護存款人和其他客戶的合法權益,促進銀行業健康發展。”

加強銀行業監管,首先要規範監督管理行為。規範監督管理行為包含兩層含義:壹是通過法律的形式賦予銀行業監督管理機構法定監管權力,明確監管機構應承擔的責任和義務,做到“有法可依”;二是在確保監管機構行使法定監管權的同時,對監管機構實施監管行為的權限、方式、程序和要求進行限制,防止監管權的不當使用,提高銀行業監督管理活動的透明度,實現“依法監管”,防止監管權濫用。

加強銀行監管、規範監管行為的目標是“防範和化解銀行業風險,保護存款人和其他客戶的合法權益”。“防範化解銀行業風險”是“保護存款人和其他客戶合法權益”的前提和保障,“保護存款人和其他客戶合法權益”是加強監管的最終結果。

中國仍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轉型仍需經歷壹個較長的時期,金融市場需要不斷發展和完善。在壹定時期內,間接融資仍將是我國配置資本資源的主要方式和手段。據統計,我國80%以上的金融資產由銀行資產構成,近10年銀行貸款增量仍是證券市場融資額的10倍以上。廣大人民群眾最重要的金融資產仍然是各種銀行儲蓄。銀行業能否健康發展涉及人民群眾的財產安全和切身利益,關系到我國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的大局。然而,由於歷史因素,中國銀行系統積累了大量不良貸款,對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穩定構成了潛在威脅。加強銀行監管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防範和化解銀行業風險,維護經濟金融體系安全,促進我國銀行業健康發展。

防範化解銀行業風險也是銀行業監管機構實施監管的出發點。20世紀80年代以前,國際銀行監管實踐側重於合規監管,監管的重點是監督和檢查銀行的業務活動和管理制度是否符合相關法律法規的要求。通過合規監管促進銀行穩健經營。20世紀80年代以後,銀行監管的理論和實踐取得了新的發展,合規監管逐漸被風險監管所取代。監管機構在對銀行經營管理活動進行合規監管的基礎上,重點推動銀行建立較為完善的風險管理體系,加強內部控制,降低並及時合理處置銀行面臨的各類風險。中國銀行監管的實踐也經歷了從合規監管到風險監管的轉變。當前,銀行監管應堅持風險監管和法人監管原則,在合規監管的基礎上積極防範和化解銀行風險。

銀行的脆弱性和外部性是銀行監管產生的重要原因。當銀行破產時,不僅銀行的股東,而且存款人的利益也會受到嚴重損害。由於信息不對稱,存款人很難在正常情況下對銀行的業務活動進行有效監督和管理。金融監管機構作為社會公眾的管理部門,其基本職責之壹是代表存款人的利益對銀行活動進行監督和管理,保護存款人的利益。

在中國,保護存款人和其他客戶的合法權益不僅是銀行監管的主要目標,也是加強監管、防範和化解銀行風險的立足點。由於銀行的經營活動涉及各類市場主體和大部分市場活動,為了防止存款人和其他客戶因與銀行的市場地位不對稱而受到損害,加強銀行監管有利於保護存款人和其他客戶的合法權益,從而有助於形成公平的市場環境,培養存款人和其他客戶對銀行體系的信任和信心,從根本上有助於金融體系的穩定和銀行業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