현재 위치 - 법률 상담 무료 플랫폼 - 온라인 법률 자문 - 防範供應鏈金融風險的基本措施
防範供應鏈金融風險的基本措施
供應鏈金融隱藏著多重風險。

(壹)核心企業信用風險和道德風險。在供應鏈金融中,核心企業掌握了供應鏈的核心價值,在整合供應鏈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商業銀行對上下遊中小企業開展信貸業務,正是基於核心企業的綜合實力、信用增級和供應鏈的整體管理程度。因此,核心企業的經營狀況和發展前景決定了上下遊企業的生存狀況和交易質量。壹旦核心企業的信用出現問題,必然會隨著供應鏈蔓延到上下遊企業,影響供應鏈金融的整體安全。

(2)上下遊企業信用風險。盡管供應鏈金融通過引入多種信貸支持技術降低了銀企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和信用風險,並通過設計機制弱化了上下遊中小企業的信用風險,但中小企業作為直接貸款的主體,仍然存在公司治理結構不完善、制度不健全、技術力量薄弱、資產規模小、人員流動頻繁、生產經營不穩定、抗風險能力差等問題。尤其是中小企業的經營行為不規範,經營透明度差,缺乏誠信約束力。同時,在供應鏈背景下,中小企業的信用風險發生了根本變化,不僅受其自身風險因素的影響,還受到供應鏈整體運營績效、上下遊企業之間的合作、業務交易等多種因素的綜合影響。任何因素都可能導致企業信用風險。

(3)貿易背景真實性風險。自償性是供應鏈金融最突出的特征,自償性的根本基礎是貿易背後的真實交易。供應鏈融資中,商業銀行以供應鏈各方在實體經濟中的真實交易關系為基礎,以交易過程中產生的應收賬款、預付賬款、存貨等作為抵質押物,為供應鏈上下遊企業提供融資服務。在融資過程中,真實交易背後的存貨、應收賬款、核心企業的補充擔保是信貸融資實現自償的根本保障。壹旦交易背景的真實性不存在,存在偽造的貿易合同,或融資對應的應收賬款的存在性和合法性存在問題,或質押的產權存在質量瑕疵,或買賣雙方惡意從虛構的交易中套取銀行資金,銀行對沒有真實貿易背景的借款人盲目授信將面臨巨大風險。

(四)經營風險。操作風險是供應鏈金融業務最需要防範的風險之壹,這是目前業界普遍認同的。供應鏈金融通過自補償交易結構設計、對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的有效控制、專業的操作流程安排和獨立的第三方監管,構建了獨立於企業信用風險的第壹還款來源。然而,這無疑對操作環節的嚴謹性和規範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並導致信用風險向操作風險轉移,因為操作系統的完善性、操作環節的嚴謹性和操作要求的執行力度將直接影響第壹還款來源的有效性,進而決定信用風險能否得到有效屏蔽。

(五)物流監管風險。在供應鏈金融模式下,為充分發揮監管機構在物流方面的規模優勢和專業優勢,降低質押貸款成本,銀行將質押物監管外包給物流企業,由物流企業代為監管貨權。但該業務外包後,銀行可能會降低動態了解質押物權屬信息、質量信息和交易信息的動力,進而引入物流主管風險。由於信息不對稱,物流監管機構會追求自己的利益,做出損害銀行利益的行為,或因其操作不當和缺乏責任感而失去銀行的品質。例如,壹些企業與物流倉儲公司相關人員串通,開具無實物倉單或倉儲憑證騙取銀行,或偽造倉儲登記表、未經銀行同意提取和處置質押物,或未嚴格按照操作規程履行監管職責,導致貨物質量不符或價值缺失。

防範風險需要多措並舉。

(1)嚴格確定供應鏈核心企業的準入條件。供應鏈金融的各種商業模式直接或間接關系到核心企業的信用水平。核心企業在上下遊企業融資中發揮擔保作用的同時,其經營風險也直接傳導至供應鏈上的其他企業,直接決定了供應鏈業務的整體景氣度和虧損程度,對其準入管理尤為重要。銀行應設定核心企業的選擇標準。首先,考慮核心企業的經營實力。如股權結構、主營業務、投資收益、稅收政策、現有信用、或有負債、信用歷史、行業地位、市場份額、發展前景等因素,按照往年采購成本或銷售收入的壹定比例,對核心企業設定供應鏈金融的信用額度。二是考察核心企業對上下遊客戶的管理能力。例如,核心企業是否有供應商和經銷商的準入和退出;是否向供應商和經銷商提供獨家優惠政策,如訂單保障、銷售返利、差價補償、營銷支持等。;對供應商和經銷商是否有激勵約束機制。三是考察核心企業協助銀行的能力。即核心企業能否借助其客戶關系管理能力幫助銀行提高供應鏈金融的違約成本。

(2)選擇基礎條件好的企業連鎖集團。要不斷優化供應鏈成員企業,重點關註鋼鐵、汽車、石化、電力、電信等幾個產業鏈相對完整、產業秩序良好、與銀行合作度高的行業。有必要通過閱讀財務報表、審查過去的交易記錄和電話調查來幫助核心企業系統地評估供應鏈成員企業。在選擇成員企業的過程中,應引導核心企業將信用的評價作為重要標準,並對所有關聯企業進行嚴格篩選,及時淘汰潛在的不良成員,以確保企業供應鏈和供應鏈金融的和諧發展。

(3)建立清晰詳細的操作規範。在貸前調查階段,考慮到信息要求比壹般企業信貸更復雜,銀行應建立專業的調查和審查模板及相關指南,調查人員應根據模板要求的框架收集信息,有效減少調查人員主觀能力對調查結果有效性的影響。在信貸業務的落地過程中,應細化與信貸主體及其上下遊企業簽訂合同協議、驗核印章、交付票據和文件的操作職責、操作要點和監管要求。在開票和貸後管理過程中,應明確資金支付、質押監控、款項支取等事項的操作流程、風險關註點和操作步驟要求,使操作人員有章可循,嚴格控制自由裁量權。

適應業務管理需要,明確職責。建立專業管理部門,設置專業管理崗位,明確流程環節各崗位職責分工,細化人員到崗到崗,實現業務推進、業務管理、價格管理、合同簽訂、核保、資金支付和支取監管等由專人負責,各崗位相互配合、相互監督,真正通過流程管理實現供應鏈金融業務的封閉運行和全流程監控,實現供應鏈金融業務專業化。

(4)慎重選擇抵押財產權。質押資產作為銀行信貸的物質保障,其流動性是信貸安全的重要指標。為了確保抵押和質押資產的流動性,銀行必須與專業資產評估機構和物流企業合作,對用於抵押和質押的資產進行客觀評估,並根據不同資產的特點進行謹慎選擇。在選擇用作抵押物的存貨過程中,應要求存貨質量足夠、易於儲存、流動性強、產權清晰;在選擇應收賬款時,應註意應收賬款所附的基礎合同應真實有效,應收賬款應在債權有效期內且易於背書轉讓。在選擇預付款時,應關註上遊企業供貨的充足性、違約賠償能力,以及企業在違約情況下的回購意願和能力。

(五)加強供應鏈財務管理信息化建設。為確保供應鏈金融中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的協調,確保各種信息流活動的無縫集成,應加大信息管理硬件的投入和相關專業人員的培訓,借助ERP系統平臺和EDI等互聯網技術和軟件建立物資和資金數據的高度共享,並借助信息技術平臺組織供應鏈上下遊企業,加強企業間的信息交流,降低信息傳遞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