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妳跟德國家長的決策權和教育理念有關。小學升初中後,德國學生將升入幾種不同類型的中學,如職前中學、實用中學、綜合中學和文理中學。其中,文科中學是壹種聲望很好的中學,它立即導致高校,而郵政學前教育是最低聲望的機構,它立即導致高等職業教育。小升初是德國孩子人生的重要環節。學校和老師會給每個學生明確的意見,讓他們選擇就讀哪種中學,但最終的決定權在德國家長手中。在德國,這被稱為“家長的教育權高於高校”。雖然大多數家長都會聽從老師的建議。然而,如果父母願意,他們可以不顧老師的建議把孩子送到他們想去的機構。有了升學的決策權,德國家長又減少了壹個焦慮的原因。此外,德國父母對孩子的期望與中國父母不同。與雄心勃勃的中國父母相比,德國父母可能只想讓孩子成為自己。
第三,德國沒有“高考”,教學體系具有連續性和均衡發展的特點。德國沒有“高考”的壞情緒。初中畢業後,學生被分開,近壹半的學生在高中畢業後進入職業教育系統。中國沒有類似百萬軍人高考擠過獨木橋的現象。學生進入初中後去不同類型的中學。然而,不同類別的高校之間存在連續性:壹方面,學生應根據學習成績在不同類別的高校之間轉學,另壹方面,同壹所學校會給學生獲得不同類別畢業證書的可能性供其選擇。因此,在德國教育界,學生向上或向下流動的安全通道全部暢通。妳上什麽大學至關重要,但它還不足以決定壹切。即使學生從小學到初中進入後行為中學並參加高等職業教育,他們仍然有機會上大學並且很可能不會走進死胡同。
4.德國是壹個有社會保障制度的國家,壹個法制國家,壹個經濟發達的國家。作為壹個有社會保障制度的國家,德國可以給人們提供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即使人們在教育和工作上不成功,也有國家福利援助作為最後的保障。作為壹個法治國家,德國確保法律法規面前人人平等,平均每個人都必須依法行事。妳不壹定要“飛黃騰達”才能走向更好的生活。即使是沒有權力或潛力的“普通人”也可以有尊嚴地生活,而不必擔心受到不公平的待遇。
5.小學教育的從容與淡定,也得益於德國客觀的社會環境和輿論,沒有跟上攀比的潮流。每個人都靜靜地過著自己的生活。德國人往往註重實際,註重簡單,並能靜下心來做事。教育的熱點問題並不是德國社會關註的焦點。媒體上很少有宣傳和策劃課外輔導的教育廣告,也很少有制造緊張氣氛和市場競爭氛圍的文章。新聞媒體大多向德國父母傳達科學、合理、健康的育兒理念,包括抨擊過度關註和保護孩子的“直升機父母”和對成績過於苛刻的父母,讓父母明白課外輔導和家庭作業並不能提高大多數孩子的成績,讓他們不要盲目做事。正是在上述因素的影響下,德國家長及其小學教育才能從容淡定。值得註意的是,這種“輕松”的教育不僅使德國兒童的身心更加健康,而且不會使他們在未來獲取知識和技能方面處於不利地位,也不會阻礙社會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