현재 위치 - 법률 상담 무료 플랫폼 - 법률 자문 무료 플랫폼 - 儒家和道家法家有什麽區別?
儒家和道家法家有什麽區別?
第壹,思想內核不同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即“人”。

因此,儒家在強調人的修養和與周圍人的積極關系的基礎上,發展出自己的理論體系。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以“道”為中心,即真理。

所以道家思想的核心目的是追求壹般事物的普遍規律。強調人作為萬物中的壹員,要適應自然事物發展的壹般規律,講究隨波逐流,無為而治。

法家思想的核心是“利”,也就是利益。

這是壹種非常功利的思想,強調如何用藝術、法律、權力等手段幫助君主加強統治。所以,法家強調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生產活動要按照法律法規來協調,從而按照法律法規辦事。

第二,不同的治國方式

儒家的治國之道是“仁政”、“王道”、“禮制”,追求的目標是“大壹統”。

主要闡述了階級社會中各階級之間的各種關系,如君臣關系、父子關系等。

道家的治國之道很簡單,可以用幾個字概括,就是“無為而治”。

“無為”的意思不是“不作為”,而是“沒有經過深思熟慮、沒有目的的行動”。

法家的治國思想很功利,其治國之道是通過國家的法律法規來治理國家,鞏固君主的權利。

法家思想割裂了傳統文化中各個社會階級的關系,否定了傳統的階級制度,以利益為導向,通過法、術、權三種手段達到治國的目的。

第三,主題不同

儒家的主要思想是仁義,舍生取義,以仁孝治國。它是以仁為核心的思想體系。該體系的主要內容包括:仁、義、禮、智、信;忠、孝、恥、榮等。崇尚禮樂仁義,崇尚忠恕中庸,崇尚德治仁政,註重三綱五常,重視倫理道德的關系。

道教的主要思想是自然和諧。道家的核心是“道”。認為“道”是宇宙的本原,是宇宙萬物運動的法則。道教追求清凈無為,修煉長生不老,追求真理。

法家的主要目的是以法治(以法律統治世界,即以法律治國)來領導社會。其理論基礎是“萬物以道為本”。“法”是道在社會中的體現,法家提倡法治的根本目的是充實強兵。

第四,“無為”不同

儒家的“無為而治”的境界,正是孔子心目中的聖王舜帝的形象,恰好代表了孔子評價舜帝說的三個字。孔子第壹句話就說:“其雄偉,舜有天下,而無道。”這是力量的源泉。順得天下,不是靠他自己,也不是靠姚私下。這裏表達的是“天下為公”的主權觀。

道家的“無為”命題是與“棄聖棄知”的反智主義聯系在壹起的。漢初的“黃老之術”是典型的道家“無為”之治,表現為政府的不作為。

梁武帝強盛時代,申朝之術有所回潮,酷吏政治大行其道。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董仲舒“復古而多”的意義凸顯出來。“復古”是部分恢復先秦治國之道,“更”是改革秦制中苛刻的法家色彩。

法家大政府的絕對主義“無為”的理想狀態就是商鞅所說的“有道之國不聽君,民不從官。”法家的“無為”,就是實現國家專制機器流水線的自動運轉,民眾和官員自覺自動地服從君主的立法,做到“不聽君主的話”,“不服從官方”。但“君”仍然掌握著絕對的權力,不可違抗,不可質疑。

擴展數據:

儒、道、法的淵源;

起源於中國的儒家思想影響並傳播到東亞的其他鄰國。它由孔子於5世紀創立,脫胎於周朝的禮樂傳統,以仁、恕、誠、孝為核心價值觀,強調君子的道德修養,強調仁與禮的互補,重視五倫和家庭倫理。

崇尚教育和仁政,漠視賦稅,抨擊暴政,試圖重建禮樂秩序,移風易俗,護國利民,富於入世理想和人文精神。

道教起源於漢代的文藝記載。據記載,道教典籍包括《黃帝四經》、《黃帝銘》、《黃帝陳俊》、《雜黃帝》、《李牧》、《易經》、《太公》、《辛甲》、《荀子》、《管子》等。

法律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是社會變革時期的壹場思想大辯論,基本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和文化發展的基礎。尤其是儒法對於“禮”與“法”的態度發生了激烈的爭論。

其中法家多源於三晉之地,從中國法制第壹部成文法典的作者李悝,到禮法並重的荀況,提出權力制約論的韓非,還有吳起、商鞅、沈導。他的法治精神和法治思想構成了三晉法家文化的精髓,為中國法制的形成和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儒家思想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道教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法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