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的孩子剛上初中。和童年相比,他們不再乖巧懂事,總是和父母作對。如果不開心就拒絕交流躲在房間裏,父母說多了就會吵架。
面對這種情況,朋友和老公很焦慮,不知道怎麽和孩子相處,經常找我傾訴。
壹個朋友說,孩子和父親的關系比較好,但是看到自己就像看到了敵人,像變了壹個人。
其實朋友只是千千萬萬個“敵對”的母親中的壹個。青春期的孩子就是這樣。他最依賴的母親,在青春期成了他最想遠離的人。這背後有心理因素。
大多數媽媽都比較“小心”,孩子想逃避。
青春期的孩子,最明顯的變化就是叛逆,反對父母管教自己,造成大人和孩子都不開心。
心理學家也看到了孩子更容易“敵視”母親的現象,並找到了原因:
孩子之所以更容易對媽媽產生敵意,是因為大部分媽媽更關心孩子的大事小情,管得更細。說白了,母親比父親管得多,所以孩子想逃避,想反抗。
母親有更高的“期望”,孩子有壓力。
父母希望孩子變得更好,對孩子寄予很高的期望。父母會在孩子身上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而且大部分家庭父親在外掙錢,教的話也多是母親說的。當孩子不聽話或不上進時,母親可能會嚴厲批評,無形中讓孩子覺得母親在給自己施加壓力,慢慢對她產生敵意。
父親往往善於解決孩子的情感問題,在管教孩子時得過且過。所以母子矛盾不斷,但和父親關系很好。
每個人都不是完美的,有時候父母會討厭自己的孩子,當然,孩子有時候也會討厭父母。
父母教育孩子沒有錯,但是有些媽媽本身確實脾氣太暴躁,或者經常對孩子使用語言暴力,孩子會逐漸委屈失望,最後變得憤怒,討厭媽媽。
哪個母親不愛自己的孩子?只是在青春期這個特殊的階段,矛盾太容易發生了。
解決孩子對“媽媽”有敵意的情況,有壹個可行的辦法。家長了解背後的心理原因,就能很好的解決。
1)爸爸的作用很重要,不要引戰。
當孩子對媽媽有“敵意”的時候,爸爸千萬不要在孩子面前不問原因就說媽媽不好或者護著孩子,這樣會讓孩子對媽媽更加不尊重。
爸爸首先要扮演好“和事佬”的角色,讓兩個人先冷靜下來,就事論事不考慮人的講道理。在壹個家庭中,丈夫尊重和關心妻子,孩子也會受到積極的影響。
2)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事情,想想自己的青春期。
孩子小的時候,父母是他的“監護人”。隨著孩子的成長,他知道的事情越來越多。這個時候,父母不再有以前的“權威感”。
父母要承認孩子已經長大了,多傾聽孩子的想法,多和孩子溝通,平等相處,共同解決問題。有孩子的想法沒有錯。
最後,在對待青春期的孩子時,家長也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青春期的孩子自尊心很強,父母暴躁、憤怒甚至羞辱的態度很容易“反彈”。
面對壹些小事盡量不要和孩子斤斤計較。鼓勵孩子做正確的事,同時給他足夠的自由,當然也要警惕孩子走向歧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