현재 위치 - 법률 상담 무료 플랫폼 - 온라인 법률 자문 - 《會計法》規定的法律責任形式有哪些?
《會計法》規定的法律責任形式有哪些?
《會計法》明確規定了違法行為的法律責任。《會計法》主要規定了兩種責任形式:壹是行政責任;第二是刑事責任。

(1)行政責任。行政責任是行政法律關系主體因在國家行政活動中違反行政法律規範、不履行行政義務而承擔的責任。《會計法》規定的行政責任有兩種形式,即行政處罰和行政處分。

行政處罰有六種,分別是警告、罰款、沒收違法所得和財產、責令停產停業、暫扣或者吊銷許可證、暫扣或者吊銷許可證、行政拘留。

行政處罰的形式包括警告、記過、記大過、降級、撤職、開除。

②刑事責任。刑事責任是指犯罪行為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即依照刑法規定應當追究犯罪分子的法律責任。刑事責任與行政責任的區別:壹是追究的違法行為不同:行政責任是壹般違法行為,刑事責任是犯罪行為;二是追究責任的機關不同:追究行政責任由國家具體行政機關依照有關法律的規定決定,追究刑事責任只能由司法機關依照刑法的規定決定;第三,法律責任的後果不同:刑事責任是最嚴厲的制裁,可以判處死刑,比行政責任嚴厲得多。

43.違反會計制度規定應承擔法律責任?

根據《會計法》第四十二條的規定,違反會計制度規定應承擔法律責任的行為包括:

(1)未依法設置會計賬簿。是指依法應當設置會計賬簿的單位和個人,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不設置會計賬簿、設置虛假會計賬簿或者設置不符合要求的會計賬簿以及設置多套會計賬簿的行為。

(二)私設會計賬簿的行為。它是指依法應當設置會計賬簿的單位和個人,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在法定會計賬簿之外設置會計賬簿的行為,是對第壹種違法行為的補充。俗稱“兩頭賬”“賬外賬”。

(三)未按照規定填制或者取得原始憑證,或者填制或者取得原始憑證的行為不符合規定的。是指出擁有原始憑證的單位和個人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出具的原始憑證不合法;或者取得原始憑證的單位或者個人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取得的原始憑證違法。

(四)依據未經審核的會計憑證登記會計賬簿或者登記不符合要求的會計賬簿的行為。

(五)擅自變更會計處理方法的行為。

(六)向不同會計數據使用者提供不壹致的財務會計報告的行為。

(七)未按照規定使用會計記錄或者記賬本位幣的。

(八)未按照規定保存會計資料,導致會計資料損毀或者丟失的。

(九)未按照規定建立和執行單位內部會計監督制度,或者拒絕依法進行監督,或者未如實提供有關會計信息和有關資料的。

任命不符合本法規定的會計人員的行為。

44.違反會計制度規定應承擔的法律責任?

根據《會計法》第四十二條的規定,違反會計制度規定的行為應當承擔以下法律責任:

(1)責令限期改正。

(2)好。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財政部門可以根據上述行為的性質、情節和危害程度,對單位處三千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罰款,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處二千元以上二萬元以下罰款。

(3)給予行政處分。

(4)吊銷會計資格證書。

(5)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45.什麽是偽造、變造會計憑證、會計賬簿?什麽是編制虛假財務會計報告?

(1)偽造會計憑證是指以虛假的經濟業務或者資金往來為前提,編制虛假會計憑證的行為。主要表現為:①偽造不存在的經濟事項的原始憑證;(二)以現有的會計、經濟事項為基礎,通過誇大、縮小或隱瞞事實的方法偽造原始憑證,如制作假發票、假收據和假工資單等假原始憑證;(3)由於審核不嚴或失職失原則,會計人員根據偽造的原始憑證填制會計憑證,如根據偽造的發票憑空編制會計憑證的行為;

(二)變造會計憑證是指通過塗改、拼接、修補或者其他方法改變會計憑證真實內容的行為。主要表現為:①塗改原始憑證中的日期、數量、單價和金額;(2)使用計算機、復印機等先進工具對原始憑證進行二次加工;(3)由於審核不嚴或玩忽職守而喪失原則,會計人員根據變造的原始憑證填寫會計憑證,如根據變造的發票編制會計憑證的行為。

(三)偽造會計賬簿是指不按照國家統壹的會計制度的規定,根據偽造、變造的虛假會計憑證填制會計賬簿,或者不按規定記賬,或者采用不同的計算口徑、計算方法和計算依據對內、對外登記會計賬簿的行為。

(四)變造會計賬簿是指通過塗改、拼接、挖取或者其他方式改變會計賬簿真實內容的行為。如改變會計賬簿中記載的日期、單位名稱、摘要、數量和金額等。

(五)編制虛假財務報告是指按照國家統壹的會計制度的規定,以真實、合法的會計憑證和會計賬簿為依據,擅自編造有關數據和資料的行為。

上述五種行為的共同特點是均為故意違法行為,即當事人主觀上知道自己的行為屬於違法行為。這種偽造、變造會計憑證、會計賬簿、編制虛假財務報告的行為是嚴重的違法行為,壹般具有欺騙的目的,會造成嚴重的後果,因此應受到嚴厲的制裁,情節嚴重的應追究刑事責任。46.偽造、變造會計憑證、會計賬簿,或者編制虛假財務會計報告,應當承擔什麽樣的行政責任?

偽造、變造會計憑證、會計賬簿或者編制虛假財務會計報告,情節輕微,社會危害不大,根據刑法有關規定,尚不構成犯罪的,依照會計法第四十三條第二款的規定承擔行政責任,包括:

(1)通知。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財政部門應當對違法行為人進行通報批評並予以公告。告知決定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財政部門送達被告知人,並通過壹定媒體在壹定範圍內公布。

(2)好。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財政部門可以視違法行為情節輕重對單位處5000元以上65438+萬元以下罰款,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處3000元以上5萬元以下罰款。

(3)行政處分。對上述違法行為負有直接責任的國家工作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由其所在單位或者上級單位、行政監察部門給予撤職、留黨察看直至開除的行政處分。

(4)吊銷會計資格證書。對有上述違法行為的會計人員,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財政部門吊銷會計從業資格證書。

47.偽造、變造會計憑證、會計賬簿,編制虛假財務會計報告,應當承擔什麽樣的刑事責任?

對於偽造、變造會計憑證、會計賬簿、編制虛假財務會計報告,我國刑法明確規定為犯罪,主要有以下幾種情形:

(1)根據《刑法》第二百零壹條的規定,納稅人通過偽造、變造會計賬簿、會計憑證,或者在會計賬簿上多列支出、少列或者少列收入,不繳或者少繳應納稅款。偷逃稅款占應納稅額10%以上不滿30%,偷逃稅款10000元以上不滿6544。偷稅數額占應納稅額百分之三十以上,偷稅數額在654.38+萬元以上的,處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偷稅數額654.38+0倍以上5倍以下罰金。扣繳義務人采取上述手段不繳或者少繳已扣、已收稅款,且金額占應納稅額10%以上且金額在10000元以上的,依照上述規定處罰。多次實施上述行為未被處理的,按照累計數額計算。

(2)根據《刑法》第壹百六十壹條規定:公司向股東和社會公眾提供虛假的財務會計報告或者隱瞞重要事實,嚴重損害股東或者他人利益的,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二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罰金。

(三)根據刑法第二百二十九條的規定進行資產評估。負責驗資、驗證、會計、審計和法律服務的中介機構人員故意提供虛假證明文件(包括虛假財務會計報告)。情節嚴重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罰金。上述人員敲詐勒索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財物,犯本罪的,處5年以上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罰金。

此外,行為人虛報註冊資本、虛假出資、抽逃出資、貪汙、挪用公款、侵占國有資產、侵吞罰沒財物、偽造、變造會計憑證、會計賬簿或者編制虛假財務會計報告的,依照刑法有關規定分別定罪處罰。

48.隱匿、故意銷毀依法應當保管的會計憑證、會計賬簿、財務會計報告的含義是什麽?

所謂“隱瞞”是指通過隱瞞、轉移、封鎖等手段隱瞞會計信息,不讓他人知道的行為。該行為的特點是以秘密手段掩蓋會計信息,防止他人發現或知悉。其目的是逃避執法部門的監督檢查,掩蓋犯罪事實。

所謂“故意銷毀”,是指在明知銷毀會計資料的後果的情況下,有意識地采取焚燒、撕毀等方式銷毀會計憑證、會計賬簿和財務會計報告的行為。該類行為的特征是行為人主觀上具有故意,而非過失;客觀上,必須進行銷毀。否則不構成違法行為。具體表現為:

(1)故意銷毀應當保存的會計憑證、會計賬簿、財務會計報告超過保存期限的;

(二)故意銷毀到期未清償的債權債務原始憑證和涉及其他未了結事項的原始憑證;

(三)故意不按照銷毀會計檔案的有關規定銷毀會計憑證、會計賬簿和財務會計報告的。

49.隱匿、故意銷毀依法應當保管的會計憑證、會計賬簿、財務會計報告,應當承擔什麽樣的行政責任?

隱匿、故意銷毀依法應當保管的會計憑證、會計賬簿、財務會計報告,情節輕微、社會危害不大,根據刑法有關規定,尚不構成犯罪的,依照《會計法》第四十四條第二款的規定追究行政責任:通報、罰款、行政處罰、吊銷會計從業資格證書。50.隱匿、故意銷毀依法應當保管的會計憑證、會計賬簿、財務會計報告的,應當承擔什麽樣的刑事責任?

隱匿、故意銷毀依法應當保管的會計憑證、會計賬簿、財務會計報告,我國刑法並未將其規定為單獨的犯罪,而是根據犯罪的情節和手段,按照不同的罪名予以處罰。比如《刑法》第二百零壹條規定,納稅人采取隱匿、擅自銷毀賬簿、憑證等方法不繳或者少繳應納稅款,偷稅數額占應納稅額10%以上不滿30%,偷稅數額在10萬元以上不滿10萬元的,或者因偷稅被稅務機關二次行政處罰的偷稅數額占應納稅額百分之三十以上,偷稅數額在654.38+萬元以上的,處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偷稅數額654.38+0倍以上5倍以下罰金。扣繳義務人采取上述手段不繳或者少繳已扣、已收稅款,且金額占應納稅額10%以上且金額在10000元以上的,依照上述規定處罰。多次從事上述違法行為且未被處理的,按照累計數額計算。行為人出於貪汙、挪用公款、侵占企業財產等非法目的,隱匿、故意銷毀依法應當保管的會計憑證、會計賬簿、財務會計報告,構成犯罪的,可以依照刑法有關規定分別定罪處罰。

51.違反會計法等法律規定的行為如何處罰?

除《會計法》外,其他法律也對相關單位的會計工作進行了規範,並賦予稅務、審計、人民銀行、證券監管、保險監管等部門對會計工作進行監督管理和對會計違法行為進行處罰的權限。根據《會計法》第四十九條的規定,違反會計法和其他法律的,由有關部門在各自的職權範圍內予以處罰。也就是說,對同壹違法當事人的同壹違法行為不得給予兩次以上罰款的行政處罰。這是《行政處罰法》規定的壹項行政處罰原則。要理解這壹原則,我們應該把握以下兩點:

(l)同壹違法行為同時違反兩項以上法律規範,應當給予罰款的行政處罰時,由某壹法律規定的處罰機關依照該法律的規定處罰。

(二)處罰機關對違法行為人處以罰款的,其他機關不得對同壹違法當事人的同壹違法行為處以罰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