현재 위치 - 법률 상담 무료 플랫폼 - 온라인 법률 자문 - 歷史:是什麽導致了中法戰爭的爆發?
歷史:是什麽導致了中法戰爭的爆發?
1883 65438+2月至1885 4月(光緒11月9日-2月11日),法國先後入侵越南和中國引發的戰爭。戰場的第壹階段是在越南北部;第二階段擴展到中國東南沿海。戰爭雙方在軍事上互有勝負。由於清統治者的腐敗和昏庸,法國最終迫使清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當時人們說:“法國人是不可戰勝的,中國是不敗而被打敗的。”

法國侵略越南和覬覦中國,中國和越南自古以來就關系密切。在19世紀之前,法國天主教勢力曾入侵越南。英法侵華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法國開始武力入侵越南南部(南齊,西方稱為交趾支那),使越南南部六省成為法國殖民地。然後我從西貢出發,沿著湄公河探索通往中國的路線。在發現湄公河上遊不適合航行後,我轉向越南北部(北齊,西方稱為東京),企圖利用紅河作為入侵中國雲南的通道。1873 165438+10月(同治十二年),法國派遣安業和100多名軍隊入侵並攻占河內及其周邊地區。越南國王阮富詩請求當時駐紮在中越邊境保勝(今老街)的中國劉永福領導的黑旗軍幫助抵抗法國入侵。65438+同年2月,黑旗軍在河內郊區擊敗法國,安業陣亡,法軍被迫退回越南南部。1874年3月5日,在法國侵略者的壓迫和訛詐下,越南簽訂了《越南與法國和平同盟條約》,即《第二次西貢條約》。越南向法國開放了紅河,並授予法國在越南北部進行貿易等各種權益。1875年5月25日,法國向清政府發出照會,宣布條約內容,以爭取清政府的承認,從而排除歷史上長期形成的中國在越南的影響。6月15日,清政府答復不承認該條約。

1882年3月,法國政府命令中國海軍司令李指揮侵略軍第二次入侵越南北部。4月,它入侵河內市,然後用軍艦偵察紅河,直到河內西北部的山西附近。次年3月,攻占產煤基地洪基和軍事基地南定。越南朝廷多次要求清政府出兵相助。鑒於形勢的變化,清政府命令雲南、廣西兩省當局監督邊防部隊短暫進入,但強調“不可自尋煩惱。”2009年5月6日,劉永福率黑旗軍在懷德府紙橋決戰,李和副司令率領的30多名軍官和200多名士兵陣亡。法國軍隊被迫返回河內。法國利用李之死煽動了全面侵越戰爭。除了增援軍隊外,它還成立了北越艦隊,派遣部隊並積極部署。8月,法軍加強了對北越黑旗軍的進攻,同時用軍艦進攻越南中部地區,直抵越南首都順化。8月25日,越南被迫簽署了《順化條約》,獲得了對越南的“保護權”。法國侵略者為了實現對越南的殖民統治,盡快入侵中國西南地區,開始全力對付中國。中法對抗的危機正在逼近。

中法直接對抗《順化條約》簽訂後,越南向法國投降,中國成為法國占領越南的唯壹障礙。法國決定消除這壹障礙,立即禁止越南與中國的壹切關系,並迫使越南撤退以對抗法國軍隊,包括黑旗軍。這導致了與中國的直接對抗。

法國首先想通過外交手段達到目的。15年9月,法國政府向中國提出了解決越南問題的方案,即劃出壹條狹窄的中立地帶使中國撤出在越南的駐軍,承認法國對越南的整體殖民統治,並開放雲南為法國的商埠。這壹提議遭到清政府拒絕,談判無果。此時,鑒於中越兩國的特殊關系以及法國入侵對中國造成的嚴重威脅,清統治集團內部以左、、張之洞為代表的主戰派強烈要求朝廷采取反法政策;然而,掌握了清政府外交和軍事大權的李鴻章壹心追求和平。清朝的最高決策機構優柔寡斷。在軍事上,它出兵越南幫助越南,同時多次指示清軍不要主動進攻法軍。在外交上,在抗議法國入侵越南的同時,試圖通過第三國的談判或調解達成妥協。這壹矛盾的舉動極大地便利了法國侵略的部署。10年10月25日,駐法國東京的分艦隊司令被任命為北越法軍總司令。65438+2月初,決定對中國軍隊在紅河三角洲的防禦發起攻擊。

戰爭的爆發中法戰爭始於1883+02年的山西戰爭。法國軍事行動的第壹個目標是山西。山西的防衛力量主要是黑旗軍,還有桂軍和滇軍的七個正規營。法軍於14發起進攻,中國守軍被迫進行軍事抵抗。依靠優越的裝備,法軍於16占領山西。

1884年2月,米樂成為法軍總司令,兵力增至16000人,密謀入侵北寧,並計劃對中國軍隊進行更大的打擊,從而迫使清朝統治者徹底屈服。清朝時期,政府在北寧地區駐紮了大約40個營,但由於將軍們愚蠢、膽小、不協調,軍紀渙散,士兵毫無鬥誌。3月12日,法軍進攻,北寧淪陷;19日,太原下跌;4月12日,法軍進入興化。利用軍事勝利的優勢,法國對越南和中國發動了進壹步的政治脅迫。6月,法國政府與越南締結了《最終保護條約》。

在得知前線軍事失利的消息後,清廷更換了大量的新疆官員和朝臣以掩蓋失敗。兵部全面改組,太子恭親王奕欣被革職,由太子李世鐸接任。貝勒(後來的慶親王)奕劻主持各國總理事務的衙門,而實際權力掌握在醇親王(光緒的親生父親)手中。李鴻章被授權與法國代表舉行和談。5月11日,李鴻章與法國代表弗盧努諾在天津簽署了《中法會議簡明條約》(又稱《李府協定》)。主要內容如下:中國同意法國和越南之間的“所有條約”應被忽略,即法國保護越南的權利得到承認;法國同意“維護和保護中越邊境”,中國同意“駐紮在北齊的國防營立即調回邊境”;中國同意開放中越邊境進行貿易,並明確表示在未來與法國談判相關商業關稅時,應“對法國商業極為有利”;本協議簽署後三個月內雙方代表會議的詳細條款。17日,弗盧努諾交給李鴻章壹份節略,通知他法國已派巴德諾作為全權代表來華商談會議的詳細條款,並單方面規定了中國軍隊在越南北部原駐地分階段“接防”的日期。李鴻章沒有明確同意這壹規定,也沒有明確反對,更沒有上報清朝中央政府。

6月23日,法軍突然前往諒山附近的北裏(中國當時叫觀音橋)“迎防”,無理要求清軍立即回國。中國駐軍沒有收到撤退命令,並要求法國軍隊等待壹段時間。法軍依靠武力推進,開槍打死清軍代表,炮轟清軍陣地。清軍被迫反擊,兩天後,法軍傷亡近百人,尤其是清軍。這壹事件史稱“北黎沖突”或“觀音橋事件”。法國以此為借口擴大戰爭,並註意到清政府要求駐越部隊迅速撤退,並賠償軍方2.5億法郎(約3800萬白銀),並威脅法國將占領中國的壹兩個海港作為賠款抵押。盡管清政府認為這是不合理的勒索,但仍於7月下旬派兩江總督曾國荃與巴德諾談判,以解決爭端。談判失敗,法國再次訴諸武力。

法國將戰爭擴大到中國東南沿海,同時派巴德諾與曾國荃談判,繼續制造麻煩,再次挑起戰爭。從1884年5月《簡明條約》簽訂前後法國進攻基隆到1884年8月馬尾海戰結束,是以中國東南沿海為主的中法戰爭第二階段,越南北部的陸戰仍在繼續。

法國將其在中國和越南的艦隊合並為遠東艦隊,任命顧巴為總司令,並趁機分別進入福州和基隆。壹方面,它脅迫中國接受法國的條件,另壹方面,它準備隨時攻擊和占領這些港口。8月5日,法國軍艦轟炸基隆並強行登陸。中國軍隊在主管臺灣省事務的部長劉銘傳的指揮下頑強抵抗,法軍不得不返回海上待命。隨後,法國議會授權政府“使用壹切必要方法”使中國屈服,法國政府擬定了新的條件來要挾中國,要求賠款8000萬法郎,分十年付清。清政府沒有接受。中法外交關系正式破裂。23日,法國人用事先駛入福州和馬江的優勢戰艦襲擊了中國船只,中國海軍倉促應戰。壹瞬間,11艘戰艦被擊沈或受傷,近800名士兵喪生。法國船只炮轟馬尾造船廠(福州船政局)並將其摧毀。在對馬尾和海口之間的海防設施進行了幾天的肆意破壞後,他們駛出閩江口,在媽祖坳集結。

此後,戰爭壹直延伸到中國。8月26日,清廷發布詔書,譴責法國“索要無名兵費”和“先下手為強”,這使得陸上軍隊迅速入侵,阻止了法國人對所有沿海地區的入侵。這道聖旨實際上是向法國侵略者宣戰。

10年初,法艦分別入侵臺灣省基隆和淡水,劉銘傳鑒於兵力不足,放棄基隆堅守淡水。在基隆登陸後,法軍再次制造淡水,並壹度登陸海灘,但很快被擊退。法軍占領基隆壹角,無法深入,轉而從10年6月23日起對臺灣省實施海上封鎖。1885年初,法軍先後從基隆進攻臺北;法國船只騷擾浙江鎮海,攔截了五艘從上海開往福建的中國軍艦,並在浙江石浦擊沈了其中兩艘軍艦。3月底,法軍占領了澎湖島和漁人島。鎮海戰役中,法艦被守衛招寶山炮臺的中國軍隊英勇還擊,孤艦也被擊中。孤獨船於6月11日在澎湖島受重傷死亡。

在中越邊境和越南境內,中法之間的陸地戰爭仍然激烈。二月,法國軍隊進攻諒山,廣西巡撫潘丁鑫不戰而退。十天後,法軍攻入南關鎮(今友誼關)。由於兵力不足和補給困難,它撤退到文淵(今越南鄧通)和諒山,等待另壹個機會。當時,老兵馮子材奉命協助廣西外的軍務,趕赴鎮南關整頓部隊,部署部隊。據了解,法國軍隊將入侵南關鎮,並在關口修建了壹座高七英尺、長三英裏、寬十英尺的長墻,橫跨東西山脊。城墻外挖了很深的壕溝,構築了相對完整的防禦陣地。3月23日,占領諒山的法軍在人群中沖了出來,撲向南關鎮。24日,它入侵了長城。馮子材帶領士卒沖出城墻,鼓勵士兵們激烈戰鬥。最終,法國軍隊擊退並阻止了法國軍隊在中國邊境的間諜活動。清軍進攻文淵和諒山,將法軍趕到郎家以南,法軍東線總司令尼格裏受重傷。法國軍隊陷入了困境。鎮南關的勝利使清軍在中法戰爭中轉敗為勝。法軍戰敗的消息傳到巴黎後,魯菲力的內閣垮臺了。(見彩圖鎮1884南關(今友誼關)清軍保護圖。3月,南關鎮的勝利使清軍在中法戰爭中轉敗為勝。)

中法談判和法國發動侵華戰爭後,圍繞各方面和戰問題的外交活動和秘密談判幾乎從未停止。鎮南關的勝利原本使中國在軍事和外交上處於有利地位。然而,在整個中法戰爭期間,即使在被迫宣戰後,清政府也擔心“軍事災難”會激起“兵變”和“嘩變”,因此總是或明或暗、直接或間接地與法國侵略者講和。李鴻章等人主張“以勝制勝”,將鎮南之戰的勝利視為尋求妥協的絕佳機會,建議清政府立即與法國締結和約。1885年2月,經清政府同意,海關總稅務司赫德派英國駐倫敦中國海關稅務司金登幹赴巴黎促成中法和談。4月4日,金登幹和法國外交部政務司司長比勒在巴黎匆忙簽署了停戰協定(巴黎協定)。後來,清政府明確批準了李福的《天津簡明條約》,並命令北越駐軍分期撤退到中國。法國對臺灣省和北海的封鎖被解除。中法戰爭至此停止,慈禧太後頒布了停戰詔書。

中法戰爭地圖

1885年5月3日,清政府任命李鴻章為談判代表,與法國政府代表兼駐華大使巴德諾在天津開始談判正式的《中法條約》。6月9日,《中法越南條約》在天津簽訂,即《越南條款》或《中法新約》,又稱《巴麗條約》。主要內容有:清政府承認法國保護越南的權利和法越締結的條約;中國和越南之間的陸地邊界開放貿易,中國境內開放了兩個貿易口岸。“雲南和廣西邊境運輸進出的貨物應繳納各種稅收,現行貿易關稅降低”;未來,中國修建鐵路時,應該“與來自法國工業界的人做生意”;在這壹協議簽署後的六個月內,中法兩國派員赴中越邊境“共同劃界”;法軍撤出臺灣省和澎湖。10月28日,本條約在北京獲得批準。

中國本可以在這場反侵略戰爭中取得最後的勝利,但只是因為清統治者的懦弱和妥協,才葬送了勝利。從1886年到1888年,清政府被迫與法國簽訂了《中法越南邊境貿易章程》、《中法邊境事務條約》和《中法續商條約》等壹系列不平等條約,使法國獲得了許多權益。中國西南門戶大開,以印度支那為基地的法國侵略軍長驅直入雲南、廣西和廣州灣,壹度成為法國的勢力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