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心理是指個體在生活中的異常心理活動。如果壹個人的心理活動與正常人相比異常、特殊、過於興奮或過於低落,我們可以將其定義為病態心理。
病態社會心理是指由社會病態文化引起的異常心理活動。
與病態社會心理相比,有兩個不同之處:
第壹,病態心理只是個別現象,往往與個人的生活經歷有關。身體狀況、性格特征和遷移,如戀鞋癥、辯論狂躁癥,它不是普遍性的,而是特定人在特定生活環境中的壹種特殊反應;病態社會心理是壹種群體現象,是壹定社會或群體中異常心理特征和狀態的總和。
比如相互攀比、迷信、偏見、自私、自我封閉、浮躁等等。病態社會心理往往發生在壹定數量的社會成員身上,社會成員之間的交流、溝通、暗示、從眾和服從進壹步加強了社會病態心理的擴張和鞏固。
其次,病態心理是壹種異常的心理狀態,可能是由人們的身體疾病引起的,如腦損傷、腦膜炎和內分泌失調,也可能是由社會生活或人們自身性格特征的刺激引起的,而病態社會心理主要是由病態社會文化的不良刺激引起的,這種不良刺激導致壹些意誌薄弱的人接受某些病態文化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並在認知、情感、意誌和人格方面產生偏離正常社會心理的異常心理活動。
二、病態心理的根源
病態心理的根源在於病態文化的存在。
文化是壹個動態系統,病態文化是大文化的壹部分。任何偏離社會主流文化,被不健康的社會生活方式和錯誤的價值觀所引導的文化都可以稱為病態文化。
具體而言,現階段中國的病態文化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壹,封建病態文化。比如“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自私思想,“光宗耀祖”的虛榮心,“佛爭壹爐香,人爭壹口氣”的面子觀念。
這些思想壹直深深地影響著中國的許多人。
第二,海外病態文化。主要指西方社會的病態文化,如個人名利至上、性虐待、家庭解體、崇尚金錢和暴力等。
第三,變革時期的病態文化。例如,拜金主義、以權謀私和不健康的行為。
第四,人口素質差產生的病態文化。例如,經濟“與貨幣壹致”
的繁榮;道德上的利己主義;文化中作家的媚俗現象;教育中的“讀書無用論”。
病態心理與病態人格的關系
病態心理和病態人格有相似之處,即不屬於精神病和神經癥,而是正常人大腦對客觀現實的扭曲反映。兩者都與社會病態文化的不良刺激有關,可能會出現類似的病態行為。兩者之間有嚴格的區別。病態社會心理是壹種異常的心理活動,往往與特殊情況有關。它在心理感染後存在於壹定數量的群體中,持續時間長,可塑性大,可以通過自我調節進行矯正。病態人格是壹種不正常的人格,是個體的壹種固定而持久的行為習慣。無論情況如何,他人的反應如何,他們仍然我行我素,需要心理治療才能恢復正常。
如果個體的病態社會心理持續時間過長,不能及時糾正,就可能轉變為病態人格,而個體的病態人格壹旦形成,就可能導致病態社會心理和病態行為。
四、病態心理的特征
1.傷害
病態心理導致的社會行為往往違反社會公認的行為規範和道德標準或在壹定程度上損害集體和個人的利益。
2.群體性質
病態社會心理是壹種群體心理現象,它必須有壹定數量的社會成員(或某壹階層的人,或跨越幾個階層的人,或整個社會的人)。由於社會病理文化的廣泛性,相當壹部分意誌薄弱的人也有類似的“社會癥狀”。
3.流行
病態社會心理是易感的、流行的、廣泛的。當某種病態的社會心理出現時,很容易引起人們的從眾心理。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或環境的變化;這種病態的社會心理通常會自動消失。
4.無意識
病態社會心理發生在壹定數量的人身上。在病態文化的沖擊下,觀念、感情、行為都是錯位的,所以是正常的,思維邏輯是不正常的。
5.壹般性
因為病態文化作為壹種邪惡的文化和社會中的醜惡現象將長期存在於社會中,病態的社會心理也將長期存在。
五、調節病態心理的原則
病態心理是由不良外界刺激引起的壹種病態心理和病態行為,是正常人對客觀現象的扭曲反映。有病態社會心理的人可以通過心理治療來糾正。當然,如果我們能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了解其危害並使用正確的方法,我們也可以調整自己。其監管原則主要包括:
1.內省原則
我們可以利用“我壹日三救”的古老格言,經常用壹些社會規範和道德標準的模範人物的言行來審視自己和調整自己。
2.情境遷移原則
對於意誌薄弱和心智不成熟的人來說,改變環境和隔離不良刺激是非常重要的。多和誠實開朗大方的人交朋友,接觸代表社會發展趨勢的主導文化,最後學會用正確的價值觀引導自己的言行。
3.完美人格原則
人格完美的人不會受到環境的影響。因此,樹立堅定的信念、塑造完善的人格是抵制病態文化、避免病態社會心理的根本要求,但完善人格需要很長時間。只有當人們善於學習、勤於思考並勇於不斷分析自己時,他們才能實現這壹目標。
4.行為矯正原則
病態社會心理通常表現為病態行為。病態的社會心理是無意識的,但病態行為具有負面後果,這是患者可以感知的。為了糾正相應的病態行為,患者還可以通過心理治療的方式進行自我調節,如厭惡療法來懲罰自己;系統脫敏是指不避免接觸病理培養物,但接觸範圍應由小到大,數量應由少到多,逐漸增加免疫力和對病理培養物的抵抗力。行為矯正的原則非常適合有病理行為的患者。
六、病態心理及其自我調節
1.自我封閉心理
自我隔離是指個體將自己與外界隔離開來,很少或沒有社交活動,除了必要的工作、學習和購物外,大部分時間都呆在家裏,不與他人互動。
自我封閉的人是孤獨的,沒有朋友,甚至害怕社交活動,因此是壹種環境不舒適的病態心理現象。
(1)功能
自我封閉心理有以下特點:
①普遍性。也就是說,可能會出現不同的年齡層次。例如,兒童有電視幽閉恐懼癥,青少年有恐懼癥和社交恐懼癥,中年人有社交厭倦癥,老年人有因“空巢”(指子女離家)和配偶去世而導致的自我封閉心態。
②不溝通。思想封閉的人不願意與人交流,也很少與人交談。他們不是說不出話來,而是害怕或討厭和別人說話。前者屬於被動型,後者屬於主動型。
③回避。有些人在生活和事業中遭受挫折和打擊,他們在精神上受到壓抑,並逐漸對周圍環境變得敏感和無法接受,因此他們避免社交。
④感到孤獨。
(2)自我封閉心理的成因
自我封閉心理是壹種心理防禦機制。它與個人在生活和成長過程中經常遇到的壹些挫折有關,因為挫折引起個人焦慮。當人的抗挫折能力差,使他們的焦慮越積越多,他們只能以自我封閉的方式逃避環境,減少挫折時,自閉癥就會發生。
自我封閉心理與人格發展中的某些偏差存在因果關系。就孩子而言,如果父母太嚴格或沒有時間管教他們,他們就會缺乏自信,寧願在家看電視也不願出去活動。在青春期,認同危機是產生自我封閉心理的重要原因。危機是指年輕人試圖重新認識自己在社會中的地位和角色而導致的自我意識混亂,即年輕人從各種社會角色中學習與人打交道的技能和策略。如果年輕人沒有掌握這些技能和策略,就意味著他們沒有在生活中獲得進入某種社會角色的自信心,他們不知道自己是誰,做什麽以及如何與他人相處。因此,他沒有發展與他人合作和接近他人的能力,而是回到了自己在哮天的土地上,不願意與他人密切接觸,從而導致孤獨和孤立。對於中年人來說,如果他們不能關心和照顧下壹代,並為下壹代(包括整個家庭)提供物質和精神財富,那麽他就是壹個“自我關註”的人。這種人只關心自己而不與人交往,或者自卑而懶得與人交往。對於老年人來說,失去親人的打擊很容易使他們失去信心和精神,對生活失去信心,不能適應自己,這往往表明他們非常想家。
(3)自我封閉心理的表現
不願意結婚。其中,大齡男性沒有結婚,他們大多不願意承擔建立家庭和撫養孩子的責任;不結婚的大齡女性期待壹對理想的夫妻。他們要麽逃避現實,要麽期望過高,因此自我封閉。
②社交恐懼。這大多發生在內向的人身上。由於童年時期受到過多的保護或欺淩,他們容易受到傷害,缺乏自信。他們最害怕公開場合,在陌生人面前往往顯得很無助。
③自責。有些人看不起自己,因為他們在生活中犯了壹些“小錯誤”,甚至侮辱和厭惡自暴自棄,總覺得別人在責怪自己。
於是他隱居起來,與世隔絕。
④消極的自我暗示。有些人非常註重自己的外表和形象,總是想看起來出眾但又覺得自己很醜。這種自我暗示使他們非常註意別人的評論,甚至別人的眼睛,最後幹脆拒絕與他人交往。
由於自我隔離阻斷了個人與社會的正常交流,會使人認知狹隘、情感冷漠、人格扭曲,最終可能導致人格的畸形和不正常。
(4)自我封閉心理的自我調節
①願意接受自己。學會把成功歸因於自己,把失敗歸因於外界因素,不理會別人的閑言碎語,“走自己的路”,願意接納自己。
(2)提高對社會交往和開放自我的認識。交往可以使人的思維能力和生活機能逐步提高和被提高;並讓人們的想法保持在新陳代謝中;溝通可以豐富人們的情感,維護人們的心理健康。壹個人發展的高度取決於自我開放和自我表達的程度。為了克服孤獨,我們應該向我們交往的人敞開心扉。我們不僅要認識別人,更要讓別人認識自己,在社會交往中確認自己的價值,實現人生目標,成為生活中的強者。
③心理遷移法。把過於關註自己的精力轉移到其他事情上來緩解心理壓力,比如練字、畫畫、唱歌、練琴等。
④系統脫敏法。自我封閉的人要敢於正視現實,勇敢地介入社會生活,尋找機會接觸和了解外人,擴大與外界的聯系。這樣可以從最容易的開始,逐步完成高難度動作。
2.吝嗇心理
刻薄,俗稱小氣。這是壹種有能力支持或幫助他人但拒絕付諸行動的行為。
(1)特征。
苦難有以下特征:
①自私。悲催的人很在意個人得失,總是害怕自己吃虧,貪尿容易,對錢吝嗇,還很貪心。
②冷漠。這種人非常重視自己的財產,為了既得利益,可以不認自己的親人,對別人的苦難更是漠不關心,毫無憐憫之心。
③關閉。這種人很少參加社交活動,他們不關心周圍的事情。他們不想幫助別人,所以他們幾乎沒有知心朋友,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都有自閉傾向。
(2)吝嗇心理的成因
(1)從外部因素看:
社會資源的分配和占有不平衡;社會上有欺詐行為;社會價值取向,即社會風氣;社交孤立的影響。現代民居鄰裏之間缺乏交流,有些“雞犬相聞,死不相往來”,這也滋生了人們吝嗇冷漠的心。
②從主觀方面看:
痛苦是壹種被動的自我防禦系統。精神分析學家認為,焦慮是人類行為的基本能力。有些人高估了現實生活中的風險,低估了自己的能力和實力。為了應對焦慮,建立了這種自我防禦機制。冷漠、刻薄和不負責任是這種機制的表現。
痛苦是個人早期人際關系的產物。這種人從小很少或根本沒有得到父母的愛和關心,他們不知道如何愛別人。他們很少與父母進行情感交流,因此他們不會對他人的艱難處境產生心理焦慮。
個人缺乏社會責任感。這種人自私冷漠,對社會、他人甚至親人不負責任,或者只從狹隘的立場看待自己的責任和義務。
③吝嗇行為的表現
不願意借錢給別人;
2 .不贍養老人的;
③遺棄女嬰;
4.重溫飽輕教育;
⑤不要在意身邊的事。“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知錯就改,少說為妙。”
④吝嗇行為的危害
作為壹種自私和冷漠的病態行為,卑鄙是非常有害的。
①它破壞了人類固有的愛和同情之心。
壹個吝嗇的人極其自私,不給別人任何幫助,將人性降低為動物般的本性。痛苦摧毀了人類美好的社會、倫理和道德關系。
(2)物質和精神上的吝嗇會對壹些社會成員造成精神和身體上的傷害。
(5)吝嗇心理的自我調節
①理解方法。從思想上理解吝嗇的錯誤。應該記住,生活在世界上的人需要錢,但他們更需要家庭和友誼。
(2)皈依宗教法。幾乎所有的宗教都主張揚善除惡。宗教是壹種信仰,具有助人為樂的暗示功能,可以消除人們的吝嗇心理。
3.貪婪心理
“貪”是指貪得無厭,意思是對與自身實力不相稱的目標的過度渴望。
(1)貪婪心理具有以下特征:不滿足、開放、僥幸和意誌薄弱。
②貪婪的原因
客觀原因:壹是社會病態文化的負面影響。“餓死膽小的人,支持膽大的人”的想法反映了不勞而獲的投機心理。它主張不通過辛勤勞動而致富,而是尋求不義之財;第二是輿論的誤導。改革開放初期,媒體詳細報道了“萬人戶”的收入和成就,但沒有報道萬人戶是如何通過辛勤勞動致富的,這激勵了各界人士致富和攀比。三是社會管控不嚴格。目前,壹些地區的壹些先富起來的人依靠非法手段,這在客觀上刺激了附近地區人們的貪婪。
②主觀原因:壹是錯誤的價值觀。社會為自己而存在,世界上的壹切都歸自己所有;第二是行為的強化。貪婪的人第壹次伸出黑手時往往會感到害怕。壹旦他成功了,他是快樂的,每壹次幸運的傳球對他來說都是壹種強化,不斷刺激著貪婪的心;三是攀比心理,心理失衡導致的不良心態;第四,心理補償。有些人曾經很窮,或者有過坎坷的生活經歷,覺得社會對他們不公平。壹旦他們的身份和地位上升,他們就會利用手中的權力瘋狂地、無原則地索要金錢,以彌補他們過去的缺點。
③貪婪行為的表現
貪婪是壹種過度的欲望。其表現有以下幾種:
不擇手段的金錢欲望:唯利是圖,忘義,不擇手段獲取金錢;
2貪得無厭;
(3)難以滿足的權力欲望;
(3)欺世盜名的欲望;
⑤大膽的欲望。
④貪婪的心理治療
①自我反思法。也就是我在紙上隨機寫了幾個問題“我喜歡……”。妳應該不假思索地回答,在1秒內寫下壹個問題,然後分析什麽是合理的欲望,什麽是過度的欲望,從而明確貪婪的對象和範圍,最後對貪婪的原因和危害進行更深入的分析。
(2)知足常樂。壹個人不能帶著過高的期望生活。最好的心理調節方式是知足常樂,這樣“知足”才不會有非分之想,“快樂”才能保持心理平衡。
4.自私
自私是壹種常見的病理性心理現象。自私是萬惡之源,貪婪、嫉妒、報復、吝嗇、虛榮等病態社會心理基本上都是自私的表現。
(1)功能
深層次。自私是壹種本能的欲望,存在於壹個人的內心。不考慮社會歷史條件的要求,只滿足自己私欲的心態就是自私的心理。
潛意識。自私是深藏不露的,它的存在和表現往往不是個人所能意識到的。壹個有自私行為的人並不認為他在做壹件自私的事情。相反,當侵犯他人利益時,他覺得理所當然,並感到心安理得。
隱秘。自私是壹種羞於見人的病態行為。自私的人經常通過各種手段隱藏自己,以維持他們的合作形式。
(2)自私心理形成的原因
從客觀角度來看,資源數量和分配的不平衡壹方面導致以權謀私,另壹方面導致以錢謀私,從事權錢交易和權錢交易。此外,病態文化的積累和法律制度的不完善也是客觀原因。
從主觀上看,當個人需求成為脫離社會規範的不合理需求時,就會導致自私自利。
此外,個人自我敏感、價值取向與社會行為有壹定的內在聯系。自我敏感是指壹個人關心自己的問題,覺得自己需要別人的幫助,並確實得到了別人的幫助後的心理感受;價值取向是指在社會過程中逐漸形成的評價事物的相對穩定的標準和態度;所謂社會行為是指壹切對社會有益的個人行為,包括幫助他人;高度的自我敏感可以外化為對他人的敏感,即“人人為我,我為人人“,但這也可能成為只關心自己的傾向。自私的人通常自我敏感,以自我為中心,極度依賴和要求社會和他人,沒有社會價值取向(缺乏對他人和社會的責任感)。
⑶表現形式
自私作為壹種病態的社會心理,具有很強的滲透性。大多數社會公民都有不同程度的自私分心。主要有以下表現形式:
①不談道德;
2羨慕別人;
③情感自私;
(4)技術壟斷或抄襲;
⑤用錢謀取私利;
⑥以權謀私。
④自私心理調試
①內省法。這是結構心理學派提倡的方法,指通過內省來研究自己的心理現象,即采用自我觀察的陳述方法。我們要根據社會道德和社會規範的客觀標準,時刻自我觀察自己的心態和行為,加強學習,更新觀念,強化社會價值取向,總結改正錯誤的方式方法。
②多做利他行為。平時多為他人著想,從正反兩方面考慮問題,關心他人,擺脫病態的想法。
③回避訓練。從心理學上講,它是壹種以操作反射為原理,以負強化為手段的對患者的訓練方法。任何堅決糾正自己自私心態的人,壹旦有自私的想法或行為,就會用綁在手腕上的橡膠彈性環打自己,以提醒自己先約束和糾正自己的不良心態和行為。
5.病態懷舊
社會上有些人認為今天不如過去,生活在今天,但他們的興趣卻停留在過去。他的言行總是與現實生活格格不入。比如堂吉訶德生活在當代,他想冒充古代武士,在世界上做俠客,結果到處都是。這種懷舊被稱為病態懷舊。
(1)功能
①過時了,不流行了。
2對社會報紙有偏見。在認識上極端保守,崇尚傳統,尤其反對任何形式的變革。
③回避現實。病態的懷舊,對現狀不滿,無能為力,往往是社會變革的反對者,是社會生活的不適應者。
④普遍性與差異性。病態懷舊存在於各個年齡段,但表現形式各不相同。兒童戀舊多見於人格發展滯後。雖然他們已經到了上學的年齡,但他們仍然依附於母親的懷抱和搖籃,渴望處處受到父母的保護,缺乏主動性和獨立性。青少年的懷舊情緒大多是由於他們生活環境的快速變化。他們本可以享受更多的自由,但他們對這突如其來的自由感到害怕和不安。中老年人懷舊是為了逃避現實,對社會有偏見,不合時宜。
②原因
(1)從社會原因來看,由於社會結構和階層的巨大變化,社會資源和利益的重新分配和組合,以及對社會地位和經濟利益的影響,那些人容易產生失落感,但他們無能為力。他們只能用懷舊的方式表達對現實的遺憾。
隨著現代文明和大都市的大規模崛起,原有的生活環境正在無情地瓦解,人們的心靈相互疏離。
②從主觀上看,懷舊本質上是對現實生活的逃避,是壹種特殊的機制。它隱藏並忘記了我們不想回憶的痛苦和沮喪,以至於我們永遠不會再次記住它。另壹方面,它極大地加強和美化了我們過去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以至於人們在經歷了幾次類似的記憶後,將自己的記憶視為真實。
懷舊源於個人的失落感。
(3)病態懷舊的表現。
①對過去的依戀。保存了很多老照片、衣服、書籍和報紙;給孩子取舊時代的名字;部分餐館仍采用知青時期的“向陽屯石村”和“黑土地餐館”。“老三樣餐廳”“北大荒火鍋城”等老字號;流行歌曲的歌詞越來越“土氣”,如《籬笆》《牛鈴搖春》《向妳借半塊橡皮擦》,歌曲的創作延伸到童年和鄉村。
兩個熱愛過去的朋友。現在,有些人非常熱衷於組織家鄉協會和同學協會。
③對過去經歷的依戀。有些人非常重視過去取得的成就,經常回憶當年的輝煌經歷。相比之下,這壹榮譽的光輝正在逐漸消失,人們經常感到失落。壹些童年被寵壞或早年生活富裕的人也有同感。
在懷舊中尋找童心和寧靜是可以理解的,但因為懷舊而感覺比以前更糟糕是有害的。病態懷舊行為阻礙個體適應環境,並對社會變革產生抵觸情緒。在人際交往中,他們可以“不忘老朋友”,但很難“結交新朋友”,他們的社交圈大大縮小。患有病態懷舊的人很難與時俱進,這阻礙了他們自身的進步和發展。
(4)病態懷舊的自我調適
①積極參與現實生活。
②學會尋找過去與現實的最佳結合點。
③發揮正常懷舊的積極作用。正常的懷舊具有尋求安寧、保持心靈平靜和回歸自然的積極作用。這方面的功能多了,病態消極的心態就會減少。
6.壓抑性心理抑郁是指個體在遭受挫折後,不釋放已改變的思想和情緒,而是將其壓抑在內心,不願意承認煩惱的存在。抑郁癥可以緩解暫時的焦慮,但它不會完全消失,而是成為壹種潛意識,從而使人的心態和行為變得消極和古怪。
(1)特征性心理抑郁癥有以下特征:
內向:過於自我克制和忍耐,無法達到平和;
2抑郁:總是逃避矛盾,逆來順受的接受壹切,時間長了會讓整個心理抑郁;
③潛意識:當挫折和自卑經常困擾妳時,這種情緒會轉化妳的潛意識,主導妳的動機。
②原因
(1)從外部環境來看,如果個人與環境不和諧,有太多的挫折,就可能產生抑郁情緒,這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首先是行為準則的影響。如果大多數行為規範過於嚴格,或者規範與個體的接受程度相差甚遠,個體就會容易感到抑郁。
第二是工作、學習和生活的壓力。
第三是緊張的人際關系。
(2)從主觀原因來看,易患抑郁癥有以下幾種情況:
第壹,個人的某些身心狀況不佳。比如,外貌醜陋,身體缺陷等等。
第二,有些氣質和性格的人更容易有壓抑感。根據氣質的特點,抑郁的人具有敏感和多愁善感的特點。對於同樣的事情,他們的壓抑感可能比其他氣質的人更明顯。性格內向的人經常把自己的感受壓抑在心裏,負面情緒會轉化為抑郁情緒。
③抑郁心理的表現。抑郁心理是壹種常見的病態社會心理現象。它存在於社會各個年齡段的人群中,它與個體的挫折和挫折有關,並進而導致自卑、抑郁、自我隔離、焦慮和孤獨等病態心理和行為。壹般來說,壓抑心理的行為有以下幾個方面:
①憂郁。主要表現為:失眠、神經衰弱、註意力不集中、不合群、自我封閉、不合群,個體覺得自己的存在沒有什麽價值,對未來失去信心,感到外界壓力太大,感到沮喪、羞愧、不知所措。
2無聊。對任何人任何事都失去興趣,表現出極大的不耐煩。
3優柔寡斷。凡事缺乏主見和自信,對未來感到失望。
④社交障礙。與人交往缺乏自信和刻板,但又多疑敏感。
⑤軀體化焦慮。焦慮感會明顯增強,自我感覺不好,而焦慮往往表現為身體不適。比如頭痛、腸胃不適、乏力等等。
⑥改變方向行為。越是壓抑的情緒和想法,越有可能在適當的時候以新的方式表達出來。
精神抑郁使人感到心理壓力,可能導致個體人格扭曲。
(4)抑郁心理的自我調節
①正確面對社會現實;
2正確對待自己;
③多讀聖賢哲思和名人傳記;
④積極做壹些建設性的工作;⑤主動幫助他人,樂於助人,使人心理健康;6.讓快樂進入妳的生活。讓微笑永遠寫在妳的臉上;⑦堅持鍛煉;回歸自然有益於身心健康。
7.空虛心理空虛心理指的是壹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