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1-14 19:50老師/壓力
(1)什麽是“劇場效應”?
關於“劇場效應”,百度有兩種解釋。
首先是偉大的學者盧梭提出的概念。他認為當時的巴黎已經變成了壹個大劇場,每個巴黎人都在這裏看戲,主動和被動地參與演出。每個人既是觀眾,又是參與表演的演員。
第二個是經濟概念。如果劇院突然著火,大家都選擇迅速跑出去。結果大家都擠在大門口,形成了集體悲劇。寓意是:個人利益的最大化會導致集體秩序的失衡,最終形成整體悲劇。
在這兩個概念中,相似之處是個人角色與社會環境的失衡。
當大家都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時候,必然會破壞別人的利益。大家都這麽做,最後的結果是誰的利益都無法最大化,甚至可能整體利益最小化。
這就是“秩序不好”比“沒有秩序”好的原因。所以,秩序重要,法律重要。
(二)另壹種“劇場效應”
是壹種類似但略有不同的“劇場效應”。
壹個劇場,大家都在看戲。每個人都有座位。突然有觀眾站起來看戲,但周圍人勸阻,管理員不在值班。最後全場的觀眾從坐著變成了站著。
但是,每個人都付出了比以前更多的身體成本,得到了和以前壹樣(甚至更差)的效果。更悲劇的是,雖然大家都比較累,但是沒有人會選擇坐下來看戲。
如果有人開始站在椅子上看戲,就會引起更多人站在椅子上看戲。結果是,破壞秩序的人得不到持久的利益,而服從秩序的人是受害者。表面上看,是觀眾打破了秩序,先站起來的。其實真正的責任人應該是影院的管理者。畢竟他是秩序維護者。
(三)“劇場效應”綁架教育
而我們的教育正在被惡性紊亂的“劇場效應”綁架,加速每況愈下。
例1:不斷增加的課時。
學生每天應該學習多長時間?國家有規定,生理上有規律。但“劇場效應”卻屢屢突破國家規定和學生健康的底線。
以人口大省的高中為例;
第壹階段(坐觀劇):所有學校按國家規定執行。
第二階段(個人站起來看戲):突然有學校加了額外的課,取得了很好的辦學效果,贏得了家長的好評和追捧。
第三階段(所有人都站起來看戲):結果其他學校迫於績效考核和家長壓力而跟進。終於大家的在校時間達到了新的平衡。
第四階段(坐在椅子上看劇):有的學校不斷加更多。於是,其他學校被迫再次跟進。
當大家都延長了學生在校學習時間的時候,壹些初校的優勢也逐漸喪失。與初五時的原始情況相比,學校成績和排名沒有本質變化。
不同的是,所有的學校,學生,老師都更累。然而,沒有人敢回去。
例2:強化補課。
以上例子壹般都是高中。到了初中和小學,國家政策還是比較嚴格的,於是另壹個替代品登場了:補習班。
第壹階段(沒人去補習班)
第二階段(個人去補習班):短時間內成績排名提升,引發其他家長跟風。
第三階段(大部分人去補習班):競爭越來越激烈,班裏的同學幾乎都去補習班了。結果大家的成績都回到了初始狀態。
第四階段(追求名牌補習班和名校老師):“名牌補習班”難求,“名校老師”更吃香。以前學習差的去補習班,現在學習好的要去補習班。
矛盾的是,補習班如此惡性競爭的結果卻是和以前壹樣的排名和入學成績。
不同的是父母的經濟負擔更重,孩子的童年很慘。但是,沒有人能回去!因為沒有人敢也不想先停下來!
例3:瘋狂的作業。
作業現象,同樣可以在“劇場效應”中找到。
第壹階段(作業不多)
第二階段(作業多):部分科目或老師增加作業,科目成績立馬提高。迫於評價的壓力,其他科目也紛紛效仿。
第三階段(作業很多):處理作業成了家庭和睦的頭等大事。
第四階段(作業狂):作業成為衡量學生學習態度和家長對學校支持程度的最重要維度。
同樣悲劇的是,當每個學生都寫了那麽多作業後,成績也不會有明顯變化。然而,所有的老師、學生和家長都更累、更疲憊。更嚴重的問題是,寫了那麽多作業,學生對學習充滿了厭惡。尤其可怕的是,誰也停不下來。
這樣的話,孩子未必能贏在起跑線上,可能要先在作業本上下功夫。
例子4:尷尬的優秀老師。
瘋狂的惡性競爭不僅吞噬了學生和家長,也蹂躪了老師,甚至讓課堂生態逆轉。
前幾天和壹個初中老師聊天。她是壹名優秀的政治教師,有近20年的教學經驗。她的教學成績壹直很優秀,她的課既有趣又有知識性。她深受學生歡迎,在各種公開課比賽中名列前茅。然而,這位公認的愛崗敬業的資深優秀教師,卻成了學校評價體系中的“落後教師”。
事情是這樣的,這所中學師資力量不夠,學校有壹名工作人員(完全沒有教學經驗,也不是政治專業)。)政治上代理了幾個班。代理老師就是在課堂上畫重點,在剩下的時間裏采取各種措施讓學生背誦。
壹個學期下來,老師遙遙領先。學校領導表揚代課“外行老師”。
但是當所有的課都還原為背靠背的時候,經過練習,學生的成績回到原來的順序,老師的表演也全部回到原來的位置。
但是,學生更累,學習更累,老師更累。本該是讀書、思考、討論、滋養心靈、激發心靈、孕育智慧的課堂生態徹底淪陷了。
(4)“劇場效應”的受害者是誰?
在“劇場效應”的掩蓋下,每個人都是受害者。。
孩子是首當其沖的受害者,但是他們這麽努力,得到的結果和以前幾乎壹樣。在被這種單調的機械束縛了十幾年之後,當他們離開學校的時候,他們往往會厭倦閱讀。妳能期待這壹代人有什麽創新精神?
父母也是受害者。為了孩子的未來,透支孩子的成長,為了所謂的分數,破壞家庭的和諧。結果到最後才發現,所謂的高分並不能帶來傳說中的成功。在孩子身心俱毀,家庭紐帶斷裂的情況下,這樣的成功還有什麽意義?
老師是逃不掉的。學生辛苦,家長苦,老師苦。工作時間那麽長,法律規定的周末和寒暑假,對於高中老師來說,壹直都是壹個遙遠的傳說。更關鍵的是,在付出如此高強度的勞動後,他們發現自己培養出來的學生除了拿分數,很難在人格、道德、思想、創新意識等方面有所建樹。
(5)“劇場效應”是誰創造的?
是學生嗎?但是好好學習出人頭地也沒錯。
是家長嗎?但是期待兒子成功,期待女兒成功,並沒有錯。
妳是老師嗎?提高考試成績是老師的責任。
是學校嗎?學校不得不在各種壓力下生存。
秩序的破壞是集體勾結的結果。每個人既是秩序失衡的破壞者,也是受害者。
雪崩來的時候,每壹片雪花都說與自己無關。但卻是無數無辜的雪花合謀雪崩。
單壹的評價尺度,過度的惡性競爭,監管的缺失,資源的相對稀缺,對生存的焦慮,對下壹代不能輸的恐懼,綁架了家長,孩子,老師。
當然,責任要分清輕重緩急。
首先是監管缺位。
上述國家早就規定了限制,但這些規定只是壹紙空文。“劇場效應”的失衡,監管者應該負主要責任。
二是教育者欲拒還迎。
面對惡性競爭,利益的誘惑,家長的壓力,教育工作者應該有起碼的良知和操守:不違法,不違規,不傷害學生的身心健康。
第三,是無良商家和媒體的肆意攪局。
大量補習機構為了盈利,利用各種媒體制造“不要輸在起跑線上”、“升學秘籍”、“給分”、“名師指導”等虛假信息,加劇家長和學生的學習焦慮。
第四,家長和學生。
是被困在洪流中的弱勢群體,無法制定政策、改變規則、甄別信息,只能在洪流中掙紮自救。大部分結果都是既害了別人,又沒幫到自己。
(6)夢想:學校的未來
有人形容這樣的學校。未來,有這樣的學校。上午有文化課,下午有興趣班和社團活動,有體育、音樂、美術、手工、舞蹈、戲劇、詩歌、哲學、遊戲、科技制作等。晚上看書,寫文章,看電影,散步,聚會,或者發呆。周末是郊遊,體育比賽,社會實踐或參觀博物館。這種學校不貴,至少不比補習班貴。
或許,這壹天並不遙遠。
或許,這個未來正在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