輿論監督概述
所謂民意,就是大多數人同意。中國《辭海》中所謂的監察是怎麽解釋的?督促?換句話說,監督有兩層含義:壹是監督,二是被監督。監督的目的是發現問題,監督的目的是解決問題。那又怎樣?新聞輿論監督?它是通過新聞媒體揭示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問題並敦促其解決的壹種輿論監督。它是社會各界通過廣播、電影、電視、報紙、雜誌等大眾傳媒表達自己的意見和主張,形成社會輿論,從而制約國家、政黨、社會組織、公職人員的官方行為以及社會上壹切違背法律和道德的行為。
輿論監督雖然不具有強制性,但它具有精神和道德力量。當分散和個別的意見引起人們的普遍關註並通過傳播形成輿論時,它們代表了許多人的觀點和意誌,並對社會生活產生了重要影響。
作為社會主義國家政治發展和政治生活的成果,政治文明的核心是社會主義民主。充分發揚民主,保證人民真正享有管理國家和社會的權力,保證人民享有廣泛的權利和自由,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重要內容。擴大包括新聞輿論監督在內的公民民主監督,是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的手段,是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必然要求。可以說,新聞輿論監督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重要內容,是社會主義政治文明進步的重要標誌。
在中國,新聞輿論監督是人民行使社會主義民主權利的有效形式。其主要監督方式包括報道、評論、討論、批評和發送內部參考資料,但其核心是公開報道和新聞批評。因為?輿論監督的實現需要兩個環節:壹是提供足夠的輿論信息,即形成輿論的事實和情況,使人們能夠充分了解經濟生活、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二是用信息對各種政治、經濟、社會現象和相關人士進行理性、坦誠的評論。在信息日益豐富的情況下,輿論批評變得越來越重要。通過人們對共同關心的問題的論證、反駁甚至辯論,即許多個人意見的充分互動,最終達成壹種被普通大眾普遍認同並能產生心理嗡嗡聲的共識意見,從而推動人類社會的進步。?②整個過程就是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
新聞輿論監督作為黨內監督、人大監督、司法監督和群眾監督等社會不可或缺的高效監督形式,以其獨特的公開曝光形式具有不同於其他監督的功能和效果,具有較強的公眾震懾力。但據統計,近年來我國因輿論監督引發的新聞訴訟超過65438+萬起,新聞界敗訴率達30%。即使他們中的壹些人贏了,他們也筋疲力盡。這壹現象說明新聞輿論負有重大法律責任,但並未得到法律的有效保護,也說明壹些人對輿論監督的法律責任認識存在偏差。
輿論監督的作用
輿論監督是依法行政、嚴格治理的重要保障。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輿論監督的作用日益凸顯。今天,社會結構的變化,不同利益群體和不同利益訴求的出現,人民內部矛盾的內容和表現形式的變化,給輿論監督帶來了許多新問題。在此背景下,輿論監督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作用更加凸顯。媒體作為黨和人民的喉舌,要深刻認識協調社會利益的規律,準確把握新形勢下人民內部矛盾的新變化、新趨勢,不睜壹只眼閉壹只眼,不主觀武斷,不推波助瀾。他們要在掌握新法的基礎上,努力使輿論監督的方向更加準確、更加適度、更加科學。只有這樣,才能在構建和諧社會的新要求下,不斷提高輿論監督水平,做到不負重托、不辱使命。輿論監督是黨和國家六大監督體系中最特殊的壹種,其本質是人民監督。因為廣義的公民有輿論監督國家和社會事務的權利和自由,或者狹義的公民有依法利用新聞媒體充分發表意見、建議和聲音、表達意願的權利和自由,都是人民通過輿論對各級黨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工作和社會事務的監督。
輿論監督的法治思考
中國人民和中國憲法的有關規定確立了新聞媒體參與國家政治生活的法律基礎。它確定了公民應享有的權利和義務,規定了政府等公共權力的範圍和運作程序。憲法賦予全體公民言論自由和出版自由的權利,新聞輿論監督是言論自由的表現。
法治下的新聞輿論監督必須在憲法和其他法律允許的範圍內進行。新聞輿論監督權不是行政權力的延伸,也不是?在辦案嗎?。新聞媒體、司法監督和行政監督各有其功能和局限性。司法和行政監督是強制性的,但往往是事後進行的;新聞輿論監督雖然不具有強制性,但具有警示和教育作用。兩者優勢互補,都是法治監督體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要實現新聞輿論監督的法治化,新聞媒體和記者必須將自由與自律(守法)相結合。言論自由是新聞輿論監督對權力的要求,新聞媒體自律是權利對義務的承諾。法治對社會關系的調整功能使監督的主體和客體處於壹種規範的生活方式中。因此,就新聞媒體監管的要求而言,建立壹支高素質的新聞隊伍不僅是現代政治文明的標誌,也是社會法治化的必然要求。
實現新聞輿論監督的法治化,需要以程序為基礎。合理正當的程序不僅是實現公民權利平等的前提,也是政治制度安排的基礎。當前新聞輿論監督體系不完善的壹個主要原因是政府行政權力運行程序等信息不夠公開,導致公權力與監督對象之間存在距離和真空,從而導致新聞輿論監督缺位。盲點?。公眾只有在獲得足夠信息的基礎上才能做出合理的評價,形成輿論,達到監督的目的。因此,根據程序原則,促進包括立法、執法和行政管理在內的國家政治生活的公開透明,進壹步擴大公民參與的範圍,既是有序政治生活的基本要求,也是新聞輿論監督的重要使命。
要實現新聞輿論監督的法治化,必須有完備的新聞法律體系。作為壹個體系,新聞法不僅是壹部單行法,而且是壹個從基本法憲法到基本法刑法、民法、新聞法以及其他單行法律、法規和司法解釋的完整的新聞法體系。這壹制度賦予了新聞媒體基本權利,也相應規定了新聞媒體應承擔的義務和責任。就我國法制建設現狀而言,新聞法的基本框架已經形成,但存在體系不完善、不夠具體等問題,可操作性自然較差。新聞輿論監督需要立法。因此,從中國的國情出發,做好這方面的立法工作,對於推進新聞輿論監督、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輿論監督的法律規定
《侵權責任法》第三十六條規定:互聯網用戶、網絡服務提供者利用互聯網侵害他人民事權益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網絡用戶利用網絡服務實施侵權行為的,被侵權方有權通知網絡服務提供者采取刪除、屏蔽、斷開鏈接等必要措施。網絡服務提供者收到通知後未及時采取必要措施的,應當就損害的擴大部分與網絡用戶承擔連帶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