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推進公共服務數字化是促進全社會共享發展紅利的必然選擇。
當今世界,新壹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方興未艾。以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數字技術不斷更新叠代。數字技術的滲透和普及已成為促進公共服務均等化、普惠化、高效化、便捷化的重要手段,讓廣大人民群眾享受到數字經濟發展成果。
(1)數字技術促進公共服務均等化和普惠化。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數字技術的應用可以有效促進區域之間、城鄉之間公共服務資源的優化配置。“十三五”時期以來,我國區域和城鄉數字接入差距不斷縮小,城鄉互聯網普及率差異從2016年末的36%縮小到20216年6月的19.1%。基於網絡的智力支持取得了顯著成就,大多數農村學校已接入互聯網。截至2021年底,我國中小學(含教學點)聯網率已從2015年的69.3%提高到99.7%。通過開展“專送班”“名師班”“同步班”,讓更多農村地區和貧困地區的孩子享受到更加優質的教育資源。
(2)數字技術促進了公共服務的效率和便利。隨著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廣泛應用,政務服務正逐步走向移動化、智能化。依托國家壹體化政務服務平臺,省級行政許可事項網上受理和“最多跑壹次”比例超過82.13%,全國半數以上行政許可事項平均承諾時限壓減40%以上。“掌上辦”“指尖辦”成為政務服務標配,“壹網辦”“壹地遠程辦”“跨省辦”越來越普及,企業和群眾辦事便利度、滿意度不斷提升。
二、聚焦四大領域,加快提升公共服務數字化水平。
與傳統公共服務模式相比,數字經濟時代的公共服務更加數字化、智能化、壹體化。《規劃》提出,持續提升公共服務數字化水平,協同推進四大服務領域,實現數字經濟發展紅利惠及全體人民。
(1)在政務服務領域,持續提升“互聯網+政務服務”效能。“十三五”期間,各地各部門依托國家壹體化政務服務平臺,大力推進“壹網通辦”,為深化“簡政放權、加強監管、改善服務”改革、推進數字政府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撐。截至2021和12年末,全國壹體化政務服務平臺實名用戶超過8億人,實現了工業產品生產許可、異地就醫結算備案、社保卡申領等事項“跨省通辦”。“十四五”時期,要更加註重提升政務服務效能。壹是加快政務服務標準化、智能化。以標準為引領,加快推進政務服務標準化、規範化、便利化,持續提升政務服務數字化、智能化水平,實現“高頻服務壹張網”。各地要編制高頻政務服務事項清單,推動事項清單“便攜化”,讓企業和群眾辦事更方便。二是推動數據共享和業務協同。建立健全政務數據共享協同機制,加快統壹數字身份認證、電子證照等互信互認,推動流程優化和業務協同。依托國家壹體化政務服務平臺,推進跨部門、跨區域並聯審批、聯合監管、協同決策,推動政務服務實現“區域通”“跨省通”“無感漫遊”。三是推動政務服務深化。推動政務服務向基層深入拓展,提高服務便利化水平。繼續加強省市縣政務服務三級聯動,同時加快服務資源上移,構建完善覆蓋省市縣鄉村的網上政務服務體系,擴大網上政務服務範圍,加快線上線下融合。四是促進政務服務的主動性和精準性。以需求為導向,重視政務數據集成應用,從“人找服務”向“服務找人”轉變,深化大數據分析技術,提升基於大數據的需求預測和預測能力,打造主動式、多層次的創新服務場景。五是推進重點領域數字化協同應用。從社會經濟全局出發,聚焦城市公共衛生、社會保障、應急管理等領域,深化數字技術應用,通過數據共享和部門間協同,促進重大突發公共事件的快速響應和聯動處置,提升實際應用效果。
(2)在社會服務領域,加快提升社會服務數字化普惠水平。社會服務數字化水平的提升對* * *建* * *治* * *享* * *的民生發展格局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社會服務供給取得突破性進展。“十五”期間,要進壹步提高數字社會服務的供給水平和覆蓋面。首先是推廣更廣泛的服務。深入推進和發展智慧教育、數字健康服務、智慧出行、智慧社區、社會保障服務數字化,優化會展旅遊、體育建設等服務資源的數字化供給和網絡化服務,推動優質資源深化應用和再利用。加強就業、養老、兒童福利、托幼、家政等民生領域供需對接,優化資源配置。發展智慧廣電網絡,加快全國有線電視網絡整合升級。二是推動社會服務更加普惠。深入開展電信普遍服務試點。聚焦革命地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和貧困地區,聚焦教育、醫療、社保、救助等重點服務,加快社會服務遠程供給和覆蓋,助力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強信息無障礙建設,提升面向特殊群體的數字化社會服務能力,讓更多人享受數字化帶來的便利。推動社會服務與數字平臺深度融合,探索鼓勵多領域跨界合作,激發社會參與活力。
(3)在數字城鄉領域,協調推進新型智慧城市和數字鄉村建設。新型智慧城市是城市新壹代信息技術應用的綜合載體,是城市實現全面數字化轉型和智能化發展的重要抓手。我國新型智慧城市建設近年來成效顯著,“十四五”期間有必要進壹步推動數字城鄉融合發展。壹是持續推進新型智慧城市建設。加強智慧城市總體規劃和頂層設計,有效推進城市數據整合和業務協同,分類推進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結合城市實際需求,完善城市信息模型平臺和運營管理服務平臺,探索因地制宜科學建設數字孿生城市。杜絕盲目跟風,強調應用效果,建設節約務實的新型智慧城市。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創新新型智慧城市建設、應用和運營模式,建立健全智慧城市長效發展機制,推動智慧城市規劃、設計、建設和運營協同,增強智慧城市建設造血能力。二是加快數字鄉村建設。改善農村地區信息和服務供給,提高信息惠農服務水平,構建農村綜合信息服務體系,推進農業生產生活數字化應用。推進鄉村治理數字化,促進涉農服務線上線下融合。完善城鄉常住人口動態統計數據發布機制,促進城鄉要素雙向自由流動和公共資源合理配置,形成以城市為動力、以* * *為構築力的數字城鄉融合發展格局。
(4)在數字生活領域,用智慧創造新型數字生活。數字經濟的發展將推動數字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進壹步豐富人們數字生活服務供給。“十三五”期間,我國信息消費實現較快增長,持續拓展數字生活新空間。2020年中國信息消費規模達5.8萬億,智能家居、可穿戴設備、車聯網設備等新型消費受到市場歡迎。“十四五”期間,要著力增加數字生活產品供給,提升人民生活便利度和幸福感。首先是發展智慧社區。打通信息惠民“最後壹公裏”,加快既有住宅和社區設施數字化改造,探索優化智慧社區建設運營模式,推動智慧社區由建設型向長效運營型發展,促進有效市場和服務型政府有機結合。二是推動智能家居發展。引導和推動家居產品與家居環境的智能交互,豐富數字家居生活應用,讓人們享受數字化帶來的便捷生活。三是提升智慧體驗,促進信息消費。創新發展“雲生活”服務,拓展社交、購物、閱讀、娛樂、健身、會展等領域微服務平臺內容和智能應用。推進公共服務壹體化提升場景消費體驗。(唐斯趙文靜國家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