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報道:
近日,中儲糧總公司嚴肅處理吉林、遼寧兩個糧庫“以舊換新”問題。
據中儲糧官網消息,中儲糧黨組責成中儲糧吉林分公司、遼寧分公司對查實的問題進行嚴肅處理。經吉林分公司黨組研究決定:給予松原直屬庫主任鄧安福黨內警告、政務記過處分;松原市直屬圖書館副館長傅受到黨內嚴重警告、行政記大過處分;給予松原直屬庫購銷科副科長張慶祝(負責郭謙片區監管)行政記過處分;責成松原直屬圖書館對其他相關人員作出嚴肅處理。
經遼寧省分行黨組研究決定:給予開原直屬圖書館原館長遊連春留黨察看壹年、政務撤職處分;開原直屬圖書館原副館長李洪波受到黨內嚴重警告、政務記大過處分;開原市直屬圖書館監督檢查科科長宋立停受到黨內警告、政務記過處分;給予慶雲堡開元糧庫主管王科印行政記過處分;遼寧省分行倉庫管理處原主任肖亞斌受到政務記過處分。
對吉林白依拉嘎糧庫、遼寧青雲堡中心糧庫不符合國家標準的糧食,退出糧食庫存最低收購價,取消白依拉嘎糧庫政策性糧食收儲資格,取消青雲堡中心糧庫倉庫租賃點,追繳企業違法所得。
中儲糧要求全系統舉壹反三,加強監管,堵塞政策性糧食收儲監管漏洞。
擴展數據:
相關報道:“以舊創新”背後:我們還能吃多少新米?
超市裏賣的大米和包裝上的陳米沒有區別。新京報記者郭鐵攝
遼寧和吉林中儲糧“以舊換新”收取國家補貼的事件引發社會關註。
如何守好、管好“天下糧倉”,“以舊創新”只是我國現行糧食儲備機制的壹個切面。壹些業內人士和消費者對此事進壹步提出質疑:我們每年能吃多少新米?如何分辨新米和老米?
這個看似普通的問題很難得到確切的答案。不過,有大米加工企業向新京報記者反映,目前我國大米市場普遍面臨“強米弱米”的格局。為了生存,加工企業只能轉向加工更多的陳化糧以降低成本,這最終可能導致越來越多的陳化米流通到市場上。
內部人士還透露,為了爭奪市場,許多經銷商會壓低收購價格,而“勾兌大米”也成為中小加工企業的普遍做法。這些“勾兌米”通過經銷商進入糧油批發市場,最終走上百姓餐桌。
陳米是加工企業的目標。
2012以來,惠農粳稻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建秀感覺大米加工生意越來越難做了。
張建秀的企業位於長白山腳下的輝南縣。它的規模只是中小型的,但在當地可以算是大型的。在他的印象中,2012年之前,吉林有1900多家大米加工企業,但現在只有不到1000家,而且大部分處於半停業狀態。
談及困境,張建秀有些擔憂:“近年來,中儲糧、地儲收購量大,市場價格高。企業無法與儲糧競爭。只要他們打開倉庫,所有的糧食都歸他們所有。新糧下來後,我們只能在他們開倉前收壹部分,開倉時再高價收壹部分。”
張建秀說,去年65438+2月初,中儲糧倉庫僅用13天就完成了3萬多噸稻谷的收購。此外,吉林省內外其他中儲糧倉庫、省級倉庫和壹些大型糧油企業也將加入“搶糧”隊伍,中小加工企業普遍面臨糧源緊張的問題。
東北壹家大米加工企業魏經理告訴新京報記者,在2012之前,中央和地方存儲的糧食收購量沒有那麽大,企業很容易獲得貸款,因此在收糧時可以欠壹些農民的信用,加工企業收購的新糧遠多於今天。“現在農民需要現金。即使糧食儲存是賒賬的,農民也信任它,銀行也不會向私營加工企業提供貸款。收購新糧越來越難。”魏經理說。
面對收糧成本高、糧源緊張的現狀,許多中小加工企業開始將目光轉向陳糧以降低成本。對國家臨儲投放的糧食進行招標是許多加工企業獲取陳糧的重要來源。
據張建秀介紹,3月中旬,國家臨時儲備糧食開始競價投放。此時加工企業普遍缺乏倉儲資金,新儲存的稻谷基本處理完畢,因此企業會開始加工陳糧。“手裏沒有新糧,要麽加工陳糧,要麽停產,陳糧就會流向市場。”
據中國糧食網壹位研究員介紹,國家臨儲通常不會拍賣新米。“過去是每三年輪換壹次,也就是說今年是2015,大米拍賣年份集中在2012,但現在像粳稻壹樣每兩年輪換壹次。”
然而,拍賣情況並不樂觀。據中國糧食網數據顯示,今年3月安徽舉行的臨儲稻谷拍賣中,2013中晚秈稻成交率僅為0.59%,安徽、湖南、江西、四川臨儲全部拍賣。4月9日舉行的2013中晚秈稻臨儲拍賣率僅為0.02%,其中湖北、湖南、江西、四川、江蘇臨儲全部流拍。
魏經理認為老糧食的價格太高,糧食的質量不令人滿意。“我們公司主要推廣品質好、水稻產量高的單壹品種;臨儲拍賣的大米品種混雜在壹起,出米率不高。”
混合大米在市場上很常見。
“加工單壹品種的新米,原本收購價就高,加上利息和各種成本,價格自然就低了。但經銷商只看利潤,不看是新米還是老米,所以新米不好賣。”魏經理說。
她認為,在北方地區,市場上出現了較多的陳米和新米混合的“勾兌米”,尤其是在糧油批發市場。
“如果經銷商降低價格,我們就必須降低成本,要麽在新米中加入陳米,要麽全部都是陳米。”壹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大米加工企業老板告訴記者,“勾兌米”在貿易糧(糧油批發)中很常見,進入超市的企業都有壹定規模。為了做出壹個好的品牌,他們會更註重消費者的感受,但妳可以吃65,438+00公斤的新米摻8公斤的陳米,但妳摻三四公斤的陳米可能不會被發現。
“勾兌”大米的現象得到了中國糧食網研究人員的證實:“勾兌非常普遍,尤其是在新糧價差較大的情況下。大米加工企業特別分散,多為中小企業,到4月基本沒有新糧入庫。在市場上新糧不多的情況下,即使是大企業缺糧也需要拿陳糧。”
散裝大米中幾乎沒有新米。
那麽,目前市場上流通的大米是更老還是更新呢?
魏經理已經參觀了北京的幾家大型超市。根據她的經驗,她指出,超市裏的散裝大米幾乎沒有新米,尤其是每斤價格在2.5元以下的大米。由於袋裝大米無法打開,魏經理無法分辨。
張建秀說,“就近幾年長白山地區的情況來看,基本上從2012開始,新米下來後農民的口糧占20%左右,中間和地裏儲存的糧食有40%可以集中起來,剩下的40%可以流向加工企業,最後再加工成新米流通到老百姓的餐桌上。整個東北的情況也大致如此。"
如果按食用日期估算,中國食品網的研究人員認為,消費者更有可能在6月10至次年5月和6月食用新米;從地域上看,水稻主產區比非主產區更容易吃到新米。“價格方面,價格較高的大米品質更好,新米出現的概率更大”。
新米陳米難辨。
新京報記者走訪北京各大超市發現,目前,大米包裝上壹般標註有生產日期、產地、保質期和大米等級,但沒有標註大米收獲日期。在眾多大米品牌中,只有北新倉明確標註了大米收獲期。此外,“遼河香”大米還在產品介紹中註明是用同壹年份的大米和單壹品種加工而成,與其他產品並無關聯。
北京消費者楊先生曾經花“高價”買了壹袋大米,想吃到新米的味道。結果令人失望。“對於新米,老百姓還是有壹定需求的,大家也願意吃點好的,但確實不太容易分辨。”
北新倉農業總經理馬國武從去年開始籌備新的大米產品,希望提出“當年大米”的賣點。但他發現,國家目前對大米品質只有等級標準,沒有新米和老米之分。“沒有標準,消費者很難相信他們只自己喝。”
馬國武介紹,由於缺乏市場認可,新大米產品的許多成本都花在了營銷渠道上,這也提高了售價。
中國食品網研究員也告訴記者,“大米等級標準不是以品種、新舊來劃分的,而是以粗糙度、不完美顆粒和雜質來劃分的。”新米通常指當年的大米。如果現在是4月,那麽去年65438+10月種的新稻就是新稻。新米和老米的營養價值相差不大,但口感卻完全不同。“東北農村每年都有‘打新稻’的說法”。
魏經理透露,雖然新米在顏色和氣味上具有壹定的識別度,但以消費者的識別能力很難區分新米和老米。“香味可能加了香精,好顏色可能是陳米打磨的,不好說。如果在新米中摻入少量的陳米,即使是我們的專業人員也吃不到。”
對此,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鄭風田建議,“從消費者權益的角度來看,可以借鑒日本的做法,在大米包裝上同時標註大米收獲日期和生產日期,這樣更有利於保障消費者的知情權。"
人民網——“以舊創新”背後:我們還能吃多少新米?
人民網-儲糧加工“與舊”糧庫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