현재 위치 - 법률 상담 무료 플랫폼 - 온라인 법률 자문 - 蚌埠懷遠簡介
蚌埠懷遠簡介
懷遠縣,位於安徽北部、淮河中遊,始建於1291。全縣轄19個鄉鎮、365個行政村和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總面積2396平方公裏,總人口127.7萬人。懷遠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早在唐虞時代,懷遠就是屠山石的聚居地,是淮河文化和大禹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壹。塗山-白乳泉風景區現為安徽省重點旅遊景區,擁有禹王宮、白乳泉、七目山、汴河洞等名勝古跡。花鼓燈,壹種民間藝術,聞名中外,被譽為“東方芭蕾”。懷遠區位優勢明顯,水陸交通發達。縣城位於荊山、塗山腳下,渦河與淮河交匯處,距蚌埠機場僅10公裏。津浦鐵路穿境而過,206國道、307省道、225省道、合徐高速公路和邦高速公路穿境而過,淮河、渦河等九條河流縱橫其間,形成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懷遠資源豐富,發展潛力巨大。全縣屬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區,年平均氣溫65438±05.4℃,降雨量約900毫米,雨量充沛,土壤肥沃,氣候宜人。花崗巖、石灰石等礦產資源豐富,中國已探明優質石灰石6.3億噸、鐵礦石500萬噸。這裏是全國商品糧生產基地、安徽雜交水稻制種基地、全國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和水產品生產基地,盛產優質水稻、小麥、玉米、棉花、花生、蔬菜、淡水魚、螃蟹、畜禽等。懷遠石榴、白蓮坡貢米、王春雜交水稻、徐橋芹菜、仇和蟹、五茶烤全雞等名優農產品享譽全國,深受市場青睞。

位置交通

地處“長三角”經濟圈腹地,水陸貫通東西,連接南北。

歷史人文

懷遠是壹個傑出的人。漢代經學大師桓榮、曹魏四代侍郎蔣濟、東晉大司馬桓溫、明朝開國元勛常遇春、華雲都出自懷遠。清朝鹹豐年間的陜西巡撫林和光緒年間的內閣大臣林介弼以詩文聞名於世,被譽為“河左兩林”。黃花崗72名著名烈士中,宋玉琳、程亮也是懷遠人。近年來,懷遠在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等社會事業方面取得了長足發展。懷遠是安徽省首個通過國家“兩基”驗收的百萬人口縣。先後獲得1997、1998“全國教育先進縣”“全國體育先進縣”“省級衛生先進縣”稱號。懷遠花鼓燈是安徽兩大名花之壹。該劇被周總理譽為“東方芭蕾”,並多次獲得國家級獎項。它應邀在葡萄牙、摩洛哥和其他國家演出。1997年,懷遠縣被省政府命名為“全省花鼓燈藝術之鄉”。

歷史悠久的懷遠縣的設置與演變

懷遠縣位於安徽省北部,淮河中遊,淮北平原南端。

在懷遠縣境內,有荊、塗兩山在淮河和渦河之間對峙,形勢險要。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尤其是中國南北分裂對峙時,往往成為爭奪的戰場。因此,這個地方的名字在歷代被反復更改,其所有權也各不相同。

懷遠歷史悠久,可以追溯到4200多年前。當我國還處於原始社會的唐虞時期時,這裏就有了土山石國。於霞國王娶了塗山石的女兒,他治水和削山的遺跡今天仍然存在。禹五年(公元前2030年),在塗山南麓的壹個村子裏,天下的王公都到了這裏,這個村子後來被稱為村。

夏商時期,全國分為九州(註1),屬於徐州(註2)。西周時,徐州並入青州(註3),屬清、陽二州(註3)。春秋戰國時期,東周名存實亡,諸侯各自為政,相互兼並,天下大亂,連年戰亂。這裏的歸屬是不確定的,先後屬於吳國和楚國。

秦朝統壹中國,實行郡縣制,以淮水為界,淮北為泗水縣(註5),淮南為九江縣(註6)。

西漢時仍以淮河為界,設四侯二郡。在淮水以南設立當塗、曲陽,隸屬九江郡。平安、宜城、隆康、襄縣是淮水北部的兩個縣(註8)。王莽新朝時,當塗改名為山居,曲陽改名為延平閣,平安改名為平寧。東漢時,當塗改為縣,裴軍改為郭培(註9)。原縣未遷,僅將平阿、宜城改為九江縣。

三國時期,土地屬於魏國領土,龍康改為汝陰縣(註10),翼城、平安、曲陽三縣屬於淮南縣(註11)。當塗,至縣撤廢。

西晉太康九年(公元288年),改隆康為譙國(註12),復置當塗,與翼城、曲陽、平安阿三縣同屬淮南郡。東晉南遷,將當塗華僑安置在長江以南(即今天的當塗縣)。後來,它被搬遷到馬頭縣。

南北朝時期,競爭非常激烈。它首先屬於南宋,但縣治理保持不變,並建立了壹個新的縣。龍康合並為蘄縣。齊時,淮北地區完全喪失,屬於北朝的魏國土地,並設立為我們的縣,屬於馬頭縣(註13)。後來,南梁王朝再次占領了它。除隆康治下的蔡縣外,我屬沛縣,宜城屬臨淮縣(註14),設葛山縣。後來被北朝和北齊占領,京山縣(註15)改為馬頭縣。我已與翼城合並為臨淮縣,曲陽已與他人合並。

隋朝廢京山縣,改土山縣為中壢縣(註16)。

唐代,土山縣並入中壢縣(註17),隸屬於中壢縣。五代十國時期屬南唐,仍屬中壢縣。後來,當周世宗有淮北時,在這裏成立了“鎮淮軍”。

北宋仍因舊唐制。南宋時,淮北曾壹度落入晉國之地,並在此設荊山鎮。金死後,南宋將其收回,重新設立京山縣。寶祐五年(公元1257年),在這裏建立了壹支“懷遠軍”(註18),負責京山縣,橫跨淮河兩岸。“懷遠”這個名字也是從那時開始的。德祐二年(公元1276年),懷遠軍於二月向元軍投降。元至元二十八年(公元1291),正月廢懷遠軍,與京山縣合並,改名懷遠縣,隸屬濠州(註19),隸安豐路(註20)。此後,懷遠縣的名稱壹直沿用至今。

明初屬應天府(註21),後屬鳳陽府。

清初屬江南鳳陽府(註22),後改為安徽鳳陽府。

始建於辛亥革命後的民國時期,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屬安徽省壽縣第三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管轄(1914—1928)。民國二十七年(1938)屬安徽省阜陽第三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所轄縣,民國三十七年(1948)屬壽縣第十行政區所轄縣,直至懷遠縣解放。

抗日戰爭時期,懷遠縣被敵人部分擊潰。在* * *生產黨的領導下,蘇(縣)淮(遠)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與此同時,國民黨懷遠縣政府逃至龍亢區楚漢湖,偽懷遠縣政府占領懷遠縣城。

解放戰爭時期,在縣境內的渦河南北建立了懷遠、懷素兩縣人民民主政權。1949 65438+10月17懷遠解放,3月懷遠縣工農民主政府成立。這個縣轄5個區,即城關、胡疃、劉賀、寶雞和雙橋,以及57個鄉鎮。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數次對行政區劃進行部分調整。1952年5月,公基區由鳳陽縣遷至懷遠縣,更名為麻城區。7月,1955,梅橋區桃園鄉5個選區劃歸蚌埠市。同年9月,西泉街道劃歸鳳陽。1959、65438+年2月,季芹公社劃歸蚌埠市郊區,朱疃公社和吉梗公社劃歸淮南市,1964年又劃歸懷遠縣。曹老集區於1950年由靈璧縣劃入懷遠縣,更名為新馬橋區,7月1965年並入固鎮縣。

懷遠縣於1949年屬蘇仙縣專署管轄,1956年屬蚌埠縣專署管轄,1961年恢復蘇仙縣專署,1983年7月仍屬蚌埠市管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