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哈佛大學桑德爾教授的壹堂公開課。
火車疾馳時,司機正在駕駛室裏悠閑地喝著咖啡。他壹擡頭,突然看到前方軌道上有五個人在工作,按了警鈴,但沒有用。手剎失靈了,他正要撞上這五個人。突然他發現不遠處的鐵軌上有壹個岔口,壹個人站在岔口上。妳是轉向岔道殺了壹個人,還是繼續開車殺了五個人?如果妳是火車司機,妳會怎麽選?
這是美國哈佛大學政治哲學教授邁克爾·桑德在公開課《正義應該做什麽?中間,開頭設想的場景。邁克爾傑。桑德爾是美國著名的政治哲學家和當代美國最有影響力的公共知識分子之壹。他致力於“公民教育”,並深信任何社會的健康發展都需要積極參與和深思熟慮的公民精神。桑德爾教授認為,所謂的政治哲學是解釋人類各種行為的道德基礎,即在我們的行為選擇背後不斷追問,我們為什麽要這樣做?道德基礎是什麽?
對於桑德爾教授提出的這種情況,大多數人會很容易地做出選擇:轉向岔道並殺死壹個人。如果妳無法避免死亡的悲劇,妳只能在壹條命和五條命之間做出選擇,所以為了五個人的生存犧牲壹個人是值得的。其背後的道德基礎是:做法是否正確,行為是否道德,取決於我們選擇這種行為的結果。犧牲壹個生命可以挽救更多的生命,其結果是經濟的和道德的,因此轉向岔道的行為選擇是正確的。這種只註重結果的道德原則被稱為結果主義,以成敗論英雄的功利主義是在結果主義的土壤上綻放的花朵。
讓我們想象第二個場景:火車失控向前疾馳,警報沒有響起,剎車不起作用,前方沒有岔路口,火車與在鐵軌上工作的五個人相撞。這時,妳在鐵軌旁邊,壹個大胖子站在妳旁邊,把胖子推到鐵軌上。巨大的身體可以讓火車停下來,但胖子會死。推不推,妳會怎麽選?
根據後果主義的道德原則,應該把胖子推到軌道上,這也和犧牲壹條生命拯救五條生命是壹樣的。結果是道德的,推胖子的選擇應該是可以理解和正確的。這就是我們在第壹場戲中的選擇和做法。然而,面對後壹種場景,我們大多數人都對這個胖子無能為力。在前面這樣做是正確的,但在後面感覺不對。有什麽問題?
在後壹個場景中,我們不僅關註行為的結果,還關註行為本身和行為的過程。其背後的道德原則是:什麽是正確的行為與行為的結果無關,而只與行為本身或行為過程有關。關註行為過程的道德原則被稱為“程序主義”,它宣稱如果行為本身是不正確的,無論結果是好是壞,都是不道德的。我們不能為了拯救更多的生命而殺害無辜的人。我們之所以對胖子“難以下手”,是因為胖子“無辜”。
兩個場景,同樣是壹條命和五條命的選擇,結果相同,過程不同,行為選擇也發生了變化。我們發現行為結果中有道德,行為過程中有道德,行為過程的道德原則不依賴於行為結果的道德原則,兩者是分離的。換句話說,行為結果的道德原則不能淩駕於行為過程的道德原則之上,我們不能為了大多數人的利益而胡作非為,而是為了少數人的利益而胡作非為。因為“胡作非為”本身就是不道德的。我們之所以不能和胖子壹起做,並不是因為我們不認可“壹換五”的結果,而是因為我們無法認同這種“換湯不換藥”的方式。
在另壹個例子中,我們可以更清楚地理解這種差異。
壹名醫生要照顧六名車禍病人,其中五名病情中等,壹名病情嚴重。如果醫生照顧五個病情中等的病人壹天,他可以救這五個人,但病情危重的人會死。照顧壹名重癥患者壹天可以挽救他的生命,但其他五人將因病情加重而死亡。如果妳是醫生,妳會選擇什麽?
放棄壹個病危的生命,挽救那五個生命,可能是大多數人的選擇。在這裏,結果主義的道德原則幫助我們做出選擇。
如果這個醫生在車禍後面對五個病人,每個病人都有身體器官損傷,需要立即進行移植,否則他會死亡,但沒有器官可以移植。這時,壹個健康的年輕人來到隔壁病房做體檢,正躺在床上。為了挽救五條生命,醫生能從這個年輕人身上取出需要移植的五個器官嗎?答案不言而喻。程序主義的道德原則告訴我們,殺害無辜的生命是不道德的。無論挽救了多少生命,事情的道德性與結果無關,而只與行為本身有關。
從這個角度來看,人類的行為選擇是否正確,既取決於行為選擇的結果,也取決於行為過程本身。只看結果,不談過程,可以成為“肆無忌憚”的幌子;只談過程,不談結果,也可能“好心辦壞事。”當我們為了提高大多數人的所謂“社會福利”而犧牲少數人的所謂“個人利益”時,我們可以不擇手段地“強迫”嗎?在什麽情況下,結果主義和程序主義哪個更重要?這是人類面臨的道德困境。
當我們從政治哲學的角度來看待這些“理所當然”的事情時,它會使熟悉的行為變得陌生,並使“理所當然”和“理所當然”離我們很遠。這並不是說政治哲學提供了新的信息,而是它正在引導我們以壹種新的視角或方式重新思考這些問題。政治哲學將使我們遠離過去的慣例、約定俗成的習俗、固有的概念和習慣性的判斷。然而,壹旦我們不得不面對這種情況,因為我們生活在行為選擇的答案中,而這個答案就是我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