현재 위치 - 법률 상담 무료 플랫폼 - 온라인 법률 자문 - 嚴德信的平衡之道
嚴德信的平衡之道
◆他繼承家業,進入隨班就讀,率先在綜合醫院開辟中醫病房。

◆提出白血病的中醫辨證和有效藥物,提高了中醫對急性發熱的診治能力。

◆他發展了氣血學說,創立了“平衡法”,豐富了中醫治療理論,揭示了人類衰老的奧秘,為治療疑難雜癥和保持健康長壽開辟了新途徑。

在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原上海鐵路局中心醫院)的大樓裏,矗立著壹座有著近30年歷史的中醫樓。上海中醫心腦血管病臨床醫學中心坐落於此。綜合醫院設立中醫樓是非常罕見的,這壹切都是因為這裏有壹位著名的中醫大師嚴德新。

在中醫界,顏德新最為人稱道的是創立了理氣活血的“平衡法”,將傳統的氣血理論發展到了壹個新的高度,為各科疑難雜癥和老年病的治療開辟了新途徑。對於有誌於活血化瘀的科研人員來說,顏德新是這壹領域不可回避的高峰。既有傳家寶又有大學學歷。

嚴德信是壹位名醫的後人,更是壹位科班出身的人。他深厚的中醫知識源於他的家庭背景和學校教育。他總是渴望學習,向他人學習並奠定了堅實的臨床基礎。

89年前,江蘇丹陽名醫顏給兒子取名為德信,希望他能繼承詩書禮樂的傳統。

顏德馨祖籍山東,是孔子弟子顏回的後裔。他的父親嚴曾在贛南著名的醫學院何紀恒那裏學醫,後來在丹陽縣北曹巷的家中開了壹家吃唐智的診所。他以擅長治療胃腸疾病、婦科疾病和各種疑難雜癥而聞名。

嚴德信七歲開始學習書法,之後通過拜師當地著名儒學家學習傳統文化。九歲進入新小學,12歲開始學習中醫著作。後來,他經常和父親壹起參加診所,他壹直渴望繼承父親仁慈的醫術。

關於讀書的方式,嚴德信後來經常說:“大火煮,文火燉”,這正是陸毅先生在法庭上說的話。所謂猛煮,就是博覽群書,廣泛學習,死記硬背;所謂慢燉就是需要反復復習學習。如果妳不能忽視這兩者,妳會壹起學習和思考,妳自然會成功。

第壹次讀《黃帝內經》時,老師要求他每天背壹章。如果他背不出來,他就會用木尺拍打自己的手掌作為懲罰。當嚴德新不能理解其中的含義時,他的父親鼓勵他說:“壹本書讀壹百遍,妳就會明白它的含義。”時間長了,妳自然會有所感悟。“為此,他經常熬夜看書。

稍大壹點時,他經常隨父親外出,確診後還要陪父親整理醫案診治處方,對路易先生的脾胃理論和臨床經驗有了壹定的體會和認識,逐漸確立了保護脾胃的學術思想。

顏德新以16歲的高齡考入上海中華醫學院,能夠與上海不同流派、不同學科的名中醫同門學習,使他的學業躍上了壹個新的臺階。學校的課程非常齊全。中醫基礎課程除了學習中外文外,還包括《黃帝內經》、《傷寒論》等。臨床上涉及雜病、外科、婦產科等。此外,還專門開設了生理學、解剖學、西醫外科學和傳染病等西醫課程。

嚴德新對學習有濃厚的興趣,課後非常活躍。他參加了“課後醫學研究會議”,與同學壹起建立了中醫苗圃,研制了壹批中藥制劑,並編輯出版了《康寧醫學雜誌》,討論交流學習經驗,促進學業。

在近兩年的臨床實踐中,他跟隨徐小樸、秦伯未、盛心如、丹養和、費同福、朱維舉等中醫專家抄寫和收集整理醫案,並與老師們壹起指導和評論,受益匪淺。

即使畢業後,他去了醫院工作,或者和父親壹起在丹和上海之間吊死。嚴德新仍然保持著鉆研和提問的進取精神。當時,上海名醫程門雪、盛心如和張贊臣深受醫學界的贊譽。嚴德新經常來串門,要好處,每次都有所收獲。他能用石楠葉治療頭痛,用天竺、蠟梅和鳳凰衣治療兒童百日咳,用白茅花蒸豆腐治療大咯血,用附子開竅。70年的臨床實踐取得了許多成就。

他率先在綜合醫院開辟了中醫病房。他首次提出白血病的中醫分型和治療方法,並發現療效顯著的中藥;抗擊非典取得的成就提高了中醫對急性發熱的診治能力。

作為壹名年輕的中國醫生,剛剛畢業的嚴德新很快就讓人們刮目相看。有壹位肺膿腫患者,他因肺纖維化而出現空洞,並且高燒不退。他病情危重,幾個西醫治療方案都收效甚微。嚴德新主動提出使用中藥。他診脈辨證,以魚腥草為主方治療。他親自煎藥,並陪伴病人三天三夜,仔細觀察服藥反應,最終使病人發高燒並改善了癥狀。

嚴德新用中藥治愈了壹批肺膿腫和肺吸蟲病患者。隨著臨床癥狀的積累,他總是在深入了解和全面掌握患者體質、病因、病證的基礎上拓寬治療思路,以良好的療效贏得了良好的聲譽。

1945抗日戰爭勝利後,嚴德新看到百姓窮困潦倒,缺醫少藥,於是著手創辦“德社”,免費為兒童接種疫苗,免費提供醫療和藥品,並為丹陽兩家報紙開辟了60多期《中醫》和《民族醫學》副刊,普及了醫學知識,在當地影響很大,於是被推選為丹陽縣中醫協會會長。

新中國成立後,嚴德新關閉了私人診所,轉入上海鐵路中心醫院,擔任中醫科主任。為充分發揮中醫藥的治療功能,他在上海市綜合醫院率先建立了中醫病區,提出了“創新與傳承相結合、理論研究與臨床實踐相結合、科學研究與中醫藥特色相結合”的原則。幾十年後,他成為上海乃至全國為數不多的中醫。

20世紀50年代末,血液病發病率上升,西醫治療方法單壹,療效不佳。他迎難而上,開始積極探索中醫治療血液病的有效藥物。為此,他壹方面尋找機會,盡可能多地觀察病例,並在多家醫院參與血液病患者的治療;壹方面,我深入研究了醫學著作,特別是清代名醫王清任的《醫林辨偽》,並深入研究了中醫的氣血理論。他與同事合作觀察了565例疑難病患者的“甲襞循環”和“血液流變學”數據,證實了血瘀證陽性指征的普遍性,並證實經過活血化瘀治療後,不僅白血病患者的癥狀得到改善,而且相應的實驗室指標也有明顯改善。

他認為白血病屬於中醫溫毒、勞、病、積範疇。通過文獻查閱,他發現犀牛角可以迅速降低白細胞,快速退燒和止血。在臨床觀察中,他還發現砒霜可以治療各種急性白血病,並率先提出雄黃是抑制白血病的有效藥物。

“文革”期間,嚴德新曾壹度被下放,但他仍盡力尋找臨床機會,尤其註重中醫氣血理論的研究和應用。文革後第二年,他就出版了《活血化瘀臨床實踐》壹書。

2003年,非典來襲。嚴德新被聘為上海市中醫藥防治專家組顧問、上海市中醫藥治療指導組組長、華東地區非典防治首席科學家。他不顧年齡和風險,深入傳染病醫院,總結了SARS的發病要點:熱、濕、瘀、痰、虛。創立了“扶正祛邪方”。他指出,要“有證用藥”,堅持辨證論治,才能收到良好的治療效果。早期要註意外表,公布真相,驅除邪惡,註意不要丟失桌子;中期註意兼治,如痰、瘀、濕;後期需要根據邪正鬥爭的變化來強身健體。實踐表明,這些經驗和方法凸顯了中醫藥治療發熱的優勢。廣東、香港等地的非典防治工作也得益於他的指導。

此後,為系統研究SARS、登革熱、禽流感等急性發熱的辨證論治,嚴德新作為首席科學家參與了上海市科委重大項目“中醫藥防治急性發熱應急網絡”的建設。近年來,網絡日益完善,豐富了中醫急診診療內涵,提升了中醫應急能力。發展氣血理論開創“平衡法”

他認為氣血是臨床辨證的基礎,提出了“久病必有瘀,怪病必有瘀”的學術觀點。他倡導中醫治療“八法”之外的“平衡法”,揭示了人類衰老的奧秘,為疑難雜癥和老年病的診治開辟了新途徑

“妳必須超越我,才能真正成為我的繼承人”,這是他父親教給他的,他也做到了。在氣血學說的深入研究中,嚴德新是登峰造極、收獲頗豐的當代探索者。

他提出了“氣為百病之長,血為百病之胚”、“久必有瘀,奇必有瘀”的學術觀點和“平衡法”原理,在中醫治則研究上開辟了新天地。這壹原理在20世紀80年代也被應用於“血瘀與衰老”的研究並取得了壹系列成果。

雖然他從小就欽佩父親的成就,但顏德新逐漸發現父親的健脾理論仍然不完善,並且顏德新發現許多雜病的根源不是脾胃而是血瘀。

在臨床上,他積極運用活血化瘀法治療各種內外科疾病,多年來壹直潛心鉆研。他總結說,雖然中醫“辨證八綱”中沒有“氣血”二字,但氣血的內容貫穿於八綱之中,因此可以認為氣血之病是臨床辨證的基礎,也是疑難病辨證的基礎。氣為百病之長,血為百病之胎。血瘀是氣血不和的重要因素。活血化瘀可以疏通氣血,調節陰陽,平衡氣血,其功能超越了前人“活血化瘀”的含義。

他的研究發現,中醫講究陰陽的奧妙,根據病人陰陽消長的過程來用藥。有“發汗、吐、瀉、和、溫、清、補、消”八法,但在臨床上確實有局限性。通過臨床總結和實踐驗證,他提出了人體健康長壽在於“調其氣血以達平和”的平衡理論。所謂平衡法具有平衡和稱重的意義。平衡法的組成以活血化瘀藥為主,配以行氣益氣藥,可調理氣血,平衡陰陽,起到扶正祛邪、固本固源的作用,適用於寒熱、陰陽虛實等多種疾病。

顏德新的平衡法可分為升降氣、降氣平逆、益氣升陽、清熱活血等十余種治療原則和方法。這些方法對冠心病、白血病、肝硬化等有效。

基於此,嚴德新在隨後的研究中提出,人體衰老的主要機制在於氣血失衡和內環境失衡,這是由於血瘀的存在。他的通過調節氣血延緩衰老的理論與過去的補腎健脾理論完全不同。基於此,上海科教電影制片廠拍攝了科教電影《抗衰老——氣血長壽》並參加了以“生命的科學”為主題的國際科教電影節,引起了國內外學術界的廣泛關註和強烈反響。他研制的益氣活血系列中成藥“恒發方勝”是抗衰老研究的重大成果。服用後可以促進身體的氣化,降低血液粘稠度,加快血液流動速度,使身體的主要內臟器官得到正常的血液供應,發揮正常的生理作用。

顏德新強調血瘀證的診斷應以四診為主,實驗室檢查為輔,結合病史,從癥狀、體征、病史、實驗室四個方面綜合分析診斷,稱為“顏氏血瘀證診斷法”。在治療中,將平衡法融入其中,對治療各種老年病,尤其是心血管疾病非常有效。

他主持的課題《血瘀與衰老的關系——恒發二號抗衰老的臨床與實驗研究》提出了血瘀實邪是人體衰老主要原因的新觀點,獲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技進步二等獎,相關課題被列入國家“973”計劃。我只希望中醫能代代相傳。

他寫信抒發情懷,呼籲中醫發展;他講學帶徒,致力於人才培養;他著書立說,為學術傳承做出了貢獻。

老馬充滿勇氣。嚴德新仍然充滿激情,堅守中醫的立場。雖然他已經90歲了,但每個月還是要出去半天。多年來,他寫信寄情,講學授徒,著書立說,為中醫藥的傳承和發展而努力。他經常笑著說他不知道自己多大了。

他曾多次與鄧鐵濤、任繼學聯名上書中央領導,表達他對中醫創辦和教育的看法。

他多次往返於北京和上海之間,並獲得了鐵道部的支持。1980年,他在上海鐵路局中心醫院修建了中醫實驗樓。

1992年,他發起成立了在香港註冊的中醫藥研究中心,並成立了第壹個面向上海、臺灣和香港的中醫藥學術聯盟。他收了臺灣省中醫師邱偉昌為徒,成為海峽兩岸第壹對中醫學徒。

他還多次應邀出國講學,並被美國、香港、澳門和臺灣機構聘為特約研究員和學術顧問。

1999在2月份他行醫60周年之際,他捐贈了20多萬元設立了“嚴德新中醫藥人才獎勵基金”,隨後又追加了更多資金。2005年擴大為“上海市顏德新中醫藥基金會”,鼓勵中醫藥青年人才脫穎而出。

他主張舉辦“中醫大師傳承班”,加強學生對中醫原創經典和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首次啟動綜合性大學中醫藥教育改革試點。

中醫藥人才的培養關系到職業發展的基礎。為此,他傾註了大量心血,積極教導進修生、博士生和學術繼承人。他孜孜不倦地工作,在舞臺上講課,勤奮地查房,隨時講解,理論聯系實際,從善如流。他經常用哲學家墨子的“弱誌弱智”來鼓勵學生。他還教育學生多讀經典,早讀,尤其是《黃帝內經》。敞開胸懷,廣泛閱讀。除了熟悉經典著作外,還應系統學習各種理論,廣泛涉獵筆記和小說、醫案、醫談和藥談等。多尊重老師,多學習各種學校的經驗。

他曾幽默地說:“相傳清代名醫葉曾拜過十七位老師,但恐怕遠不止十七位。”“我繼承先賢遺誌幾十年,我願意做壹個弟子,我善於說服向我的老師報告。我希望我的同行們能把中醫學術壹代壹代傳承下去,發揚光大。”

為了傳承個人臨床經驗,他著書立說多年。其出版的《活血化瘀臨床實踐》獲雲南省優秀科技圖書三等獎。上海科教電影制片廠根據他的氣血理論拍攝了壹部抗衰老科教片,並向全世界發行。1992年,他的專著《氣血與長壽》出版,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贊譽。次年,《中國中藥抗衰老的秘訣》出版。在此期間,先後出版了《顏德新醫術集》、《顏德新先生診斷疑難病的秘訣》、《顏德新卷》、《中國百名臨床醫生叢書顏德新卷》、《顏德新臨床經驗總結》等,全面反映了他60多年的臨床經驗。

他曾用三句精彩的句子總結教學方法:第壹句是教學中絕對保持中醫的主題;第二句話是:中醫是實用醫學,“與其臨床出診多,不如熟悉王叔和”;第三句話,學習中醫必須在思想上消除民族虛無主義,堅信中醫有光明的前途,中醫將為人類創造最大的財富,中醫工作者在學習和工作中必須嚴謹、勤奮和雄心勃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