현재 위치 - 법률 상담 무료 플랫폼 - 온라인 법률 자문 - 阻礙經濟發展的環境立法的例子
阻礙經濟發展的環境立法的例子
論證:(可用於論證)

所謂環境立法是指立法機關通過制定法律法規來調整人與環境關系的法律行為,主要表現為保護自然資源和限制其利用。這裏需要澄清的是,環境立法的目的在於環境保護,並不是所有包含環境的法律都是環境立法。例如,環保產業的稅收立法屬於稅法而非環境法;要求政府加大環保產業投資的立法屬於財政收支法而非環境法;規範經濟轉型的立法屬於經濟法而非環境法;促進環保科技進步的立法屬於科技法而非環境法。總之,環境立法僅限於對自然環境的直接保護和對自然資源使用的限制。如果對方堅持認為所有與環境有關的立法都是環境立法,那麽刑法中的所有規定都與人民有關。刑法是民法嗎?

發展經濟學家克拉克將“經濟發展”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1,生產財富總額的增長;2.技術進步;3.產業結構的變化;4.資本積累;5.國際經濟關系的進展;6、經濟制度的進步。首先,經濟發展應該符合經濟規律,合理利用自然資源,並有效利用自然資源,並將其分配到產生最大社會和經濟效益的地方。

我們認為環境立法阻礙了經濟發展,原因如下:

1,由環境立法的目的決定。經濟立法的目的是促進經濟發展,而環境立法的目的是促進社會發展。它通過犧牲經濟發展和保護環境來實現社會發展。資源按用途可分為經濟資源和環境資源,但它們是統壹的。例如,木材可以既是經濟資源又是環境資源。環境立法限制了資源用於經濟目的,限制了總生產財富的增長和資本的積累,當然也阻礙了經濟發展。雖然環境立法的目的是促進社會發展,但在促進社會發展的過程中,它不可避免地具有阻礙經濟發展的後果。

2、由法律本身的局限性決定。法律規定嚴格但僵化,立法過程復雜,法律修改困難,因此往往無法隨時調整,因此立法總是滯後於實際情況。法律的這壹特點決定了它必然會阻礙經濟發展。美國曾經立法禁止獵殺野狼。起初,這條法律阻礙了狩獵業的經濟利益。後來,野狼在法律的保護下過度繁殖,成為農業和旅遊業的禍害。因此,美國政府不得不花錢雇人捕殺多余的野狼。在這種情況下,法律無法根據實際情況及時調整,這成為阻礙經濟發展的壹股力量。後來,美國政府轉向經濟措施來控制環境。政府每年向獵人出售壹定數量的“捕殺野狼許可證”,而不是禁止捕殺野狼。當科學家觀察到野生狼的數量增加時,許可證價格就會下降,反之亦然。這樣,既保護了環境,又為政府增加了財政資源,還節省了政府雇傭獵人捕殺多余狼的支出,真正實現了經濟和環境的雙贏。這壹案例表明,經濟發展有其內在的經濟規律——即因時因地制宜,而環境立法由於其剛性而無法隨時調整,因此阻礙了資源的合理利用,當然也阻礙了經濟發展。

3.法律行為參與市場機制導致不合理的價格,從而限制經濟發展。環境立法通過強制手段配置資源,本質上是通過國家強制力而不是市場機制來設定資源價格。這種強制力會導致不合理的價格。例如,臺灣省的水資源法規定,農業用水優先於其他用水。事實上,低價格是為農業用水制定的,高價格是為其他目的制定的。今年,臺灣以外發生了缺水危機,這項法律的弊端立即顯現出來。臺灣省新竹的高科技園區也缺水,但政府長期以來沒有限制農業用水,而是優先供應農業用水,這給新竹工業園區造成了巨大損失,遠遠超過了農業效益。臺灣省大都市臺北的主要用水是生活用水。然而,為了保證臺北縣的農業用水,政府犧牲了臺北的餐飲、旅遊和教育行業,損失大大超過了收益。本來法律追求公平,但是對方認為這樣的環境法公平嗎?制度經濟學鼻祖科斯曾用“環境汙染”的例子說明“資源產權”比“環境立法”更重要我們還是以臺灣省的案例為例。假設政府制定壹項經濟法,規定水資源的產權屬於農民,農民可以自由出售自己的產權,那麽新竹工業園區或臺北市的經營者可以出高價向農民購買水。顯然,農民願意出售水資源,因為如果農民不出售,他們使用水資源的收入低於新竹和臺北運營商提供的收入。只有通過市場機制在更合理的地方使用水資源,才能促進經濟發展。

我們認為,雖然環境立法會阻礙經濟發展,但它可以促進社會發展。我們提倡環境立法,也希望大家能夠看清環境立法的局限性,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盡量用經濟手段而不是法律手段來保證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反駁:(可用於攻防總結)

展望21世紀,可持續發展是人類追求的目標。我們在哪裏,目前的辯論地點,以及我們目前的坐標是太陽系中唯壹的藍色星球——地球。是母親生我養我,這裏萬物生生不息。為了我們的下壹代,也為了讓這個藍色星球上的萬物繼續生存,我們都有壹個共同的目標,那就是捍衛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在這個目標上我們彼此沒有矛盾,但在手段上我們有不同的看法。另壹方認為可以通過環境立法來促進經濟乃至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我們認為這是錯誤的,原因有三:

1.維持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不是環境治理或環境立法,而是科學技術的發展。讓我們舉兩個例子來說明:第壹,另壹方認為環境立法保護了自然環境,因此它促進了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那麽如果我們立法規定全國所有汽車都不能使用汽油,這將不會保護環境,節約能源,並在未來給經濟帶來更可持續的發展機會。但問題是:它促進了經濟發展嗎?第二,如果我們發明了汽車尾氣凈化器,我們還需要立法規定每個人都不應該使用汽油嗎?科技的發展可以使消費者以更低的成本購買汽車,刺激更多的消費,並保護環境,從而同時確保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從上述兩個例子可以看出,環境立法至少只能防止不可持續的經濟發展,但另壹方將這種“預防”作用稱為“促進”。推廣作用在哪裏?請不要把科技發展的全部功勞都歸於環境立法,環境立法並不壹定導致科技發展。例如,禁止所有人使用汽油並不壹定會導致汽油替代品的誕生,禁止所有人伐木也不壹定會導致木制品替代品的誕生。正是因為環境立法不能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中國才提出了“科教興國”的口號,而不是“環境立法興國”。

2.環境立法可以防止經濟的不可持續發展,但它具有嚴重的局限性,這決定了它不能促進經濟的發展。它的作用只是最低層次的預防,而不是促進。立法只是規範和約束人類行為的第壹步。法律在現實中的有效性只能通過政府強制執行和公民遵守來實現。另壹方認為環境立法改善了環境,但沒有嚴格的執法和良好的守法公民,立法只是壹紙空文,更不用說經濟發展了。中國人大早在1984年就頒布了森林法,但執法不力間接導致了1998年的長江洪水。青海省在1994頒布了《草原承包管理辦法》,但這部法律可執行性差,等於壹紙空文,從未實施過。我們不否認立法的積極作用,立法是執法守法的前提。另壹方的邏輯是:環境立法促進環境改善,然後環境改善促進經濟發展。然而,第壹個推理環節根本不成立。環境立法如何必然導致環境改善?請稍後解釋清楚。

3.管理環境的方法有很多,但環境立法有嚴重的局限性,主要是因為它過於僵化,無法適應當地情況。制度經濟學和法律經濟學都告訴我們,實現經濟發展最重要的是經濟手段,而不是法律手段,更不用說環境立法了,這早已被世界各國的實踐所證明。我們再舉壹個例子:北京市規定,全市所有企事業單位和居民住宅不允許使用煤炭和柴火。雖然這壹環境立法至少保護了環境,但我們知道正宗的北京烤鴨必須用特殊的梨木烤制才能有其風味。由於北京的立法,所有北京烤鴨店都必須使用煤氣來烤北京烤鴨。這樣的烤鴨不僅失去了原有的風味,而且對消費者的健康產生不利影響,阻礙了餐飲業的發展。如果我們用經濟手段對使用煤炭和柴火的用戶征收環境稅,那麽效益好的北京烤鴨店就可以承擔環境稅並繼續使用柴火。法律之外的寬容促進了經濟和環境的雙贏。總之,我們認為環境立法由於其剛性,在時間上不能適應時間和空間的變化,也不能適應經濟發展的要求,因此阻礙了經濟發展。

自由辯論中的攻防;

要點:解釋環境立法促進經濟發展是相當困難的。主要問題是環境立法對經濟發展的作用不是直接的,必須通過立法、執法和守法來實現。即使立法、執法、守法都做到了,也只是達到了環保的目的。他們將繼續從環境保護中推斷經濟發展,這並不壹定導致產業結構的優化,還取決於科技進步和政府的稅收優惠政策。需要註意的是,對方將與環境有關的壹切都稱為“環境立法”,在自由辯論時必須指出這壹點。

辯護:

1.中國憲法規定發展經濟和保護環境同時進行。如果環境立法阻礙了經濟發展,這是否意味著憲法相互矛盾?

憲法並不矛盾,因為它不僅鼓勵經濟發展,而且鼓勵社會發展,保護環境是社會發展的壹部分。當社會發展和經濟發展之間存在矛盾時,我們不得不通過環境立法來阻礙經濟發展,以確保社會發展的總體目標。

2.漁業法規定,我們應該充分利用水域發展漁業。這是否也阻礙了經濟發展?

告訴對方漁業法屬於經濟法,不是環境立法。經濟立法的目的是經濟發展,而環境立法的目的是社會發展,這需要經濟成本。如果對方認為漁業法立法促進了經濟發展,請告訴我們如何促進。如果沒有執法和守法,單靠立法能促進經濟發展嗎?

3.對方是不是贊成環境立法,認為環境立法阻礙經濟發展,那我們還要不要發展經濟?

當然,我們需要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當兩者發生沖突時,我們需要舍棄壹方以確保另壹方。例如,環境立法是尋求社會發展而不是經濟發展的壹個例子。我們知道,無論是經濟發展還是社會發展,我們都應該始終把人民放在第壹位。我們不應該為了經濟發展而犧牲後代的生活環境,也不應該為了環境而讓這壹代人餓死。許多非洲國家沒有環境立法,西方發達國家紛紛將高汙染工廠轉移到那裏,非洲是壹個面臨饑餓威脅的大陸。按照對方的邏輯,妳是不是要告訴非洲領導人,只要對環境立法,吃飯問題就解決了?

4.環境立法保障環境發展,將促進旅遊業和環保產業的發展。

但它阻礙了制造業的發展。經濟發展是壹個整體概念。對方怎麽知道旅遊行業和環保行業的收益壹定大於制造業的損失?此外,立法只是第壹步。環保立法能保護環境嗎?中國在1984年有森林法,但為什麽1998年長江發了洪水?最後,我們是依靠森林法來保護森林,還是依靠嚴格執法和守法公民來保護環境?我們已經指出,要解決經濟與環境的雙贏,不能依靠僵化的環境立法,而必須利用經濟手段保護產權、調節稅收和科技進步,從而實現經濟與環境的雙贏。

5.立法規定使用環保產品,這促進了經濟的健康發展。

首先,環保產品是科技進步的結果,推動經濟發展的是科技進步而不是立法。第三,環境立法阻礙了傳統產業的發展。這不是阻礙嗎?最後,經濟發展是總體概念。請對方分析壹下為什麽環保產業的收益壹定大於傳統產業的損失。

攻擊:

1.經濟發展是美國總統喬治·布什的夢想目標。既然環境立法可以促進經濟發展,為什麽小布什拒絕簽署《京都議定書》?

2.另壹方認為環境立法可以促進經濟轉型。經濟轉型的關鍵因素是什麽?為什麽中國在20世紀80年代就有了森林法,但其經濟直到20世紀90年代才實現轉型?是環境立法促進了經濟轉型嗎?

3.環境立法壹定會帶來經濟轉型嗎?沒有科技進步和執法,環境立法如何引領經濟轉型?

賽後評論:

這場比賽是壹場典型的技能大戰。電子科技大學用了很多文字遊戲和概念遊戲,而中國科技大學用了很多邏輯遊戲。應該說雙方勢均力敵,從比分差距上基本可以看出來。這場比賽不夠精彩,主要是雙方沒有把展示自己的風采作為參加辯論的目的,而是過於註重勝負,所以用了這麽多技巧試圖出奇制勝,對辯論的挖掘顯然不夠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