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主義戲劇
現代戲劇流派之壹。它興起於20世紀30年代末的法國,在20世紀40年代達到頂峰,尤其是在戰後。存在主義戲劇的思想和哲學基礎是廣泛流行於歐洲的存在主義理論。這個理論認為,人的存在先於人的本質;認為人有絕對的選擇自由,但不具備理性基礎;認為世界是荒謬的,人生是孤獨的,沒有意義的。存在主義迎合了戰後西方人悲觀沮喪的精神狀態,存在主義戲劇是傳播這種哲學的有力手段。
存在主義戲劇的代表作家有J.-P .薩特(1905 ~ 1980)和a .加繆(1913 ~ 1960)。薩特的劇作有《蒼蠅》(1943)、《密室》(1944)、《窮途末路》(1946)、《臟手》(1948)和《聽話的妓女》(65438)。他作品中的所有人物都面臨著許多選擇,他們不得不重新評估自己的人生觀,創造新的生活規則。薩特試圖讓人們看到對自己行為的責任,把個人道德置於社會和政治忠誠之上。加繆在存在主義戲劇家中有著同樣重要的地位。他的劇作有《誤會》(1944)、《卡利古拉》(1945)、《戒嚴令》(1948)、《正義者》(1949)。加繆強調世界的荒誕,主張人的“反抗”。他對戲劇的特殊貢獻來自於他的論文《西西弗斯的神話》,其中對“荒誕”壹詞的定義是對未來荒誕派戲劇的壹個證明。加繆拒不承認自己是存在主義者,但他的結論與薩特壹致。
薩特和加繆雖然認為世界是荒誕的、非理性的,但他們的戲劇保持了傳統的形式,人物和情節相對完整,結構上用理性的手段表現非理性的內容,這不是以後荒誕派戲劇所采取的,而是存在主義戲劇為哲學上的荒誕派戲劇做準備。存在主義戲劇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有所減弱,但薩特和加繆的存在主義戲劇作品仍然擁有廣泛的觀眾。
現實主義戲劇
戲劇的主要流派之壹。它強調客觀細致地再現舞臺上的生活,塑造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在世界戲劇史上,現實主義從戲劇最早形成時就包含在內,這種帶有現實主義色彩的戲劇隨著時代、民族和社會條件的不同而變化發展。但作為壹個具有完整藝術理論和戲劇體系的相對自覺的流派,通常指的是19世紀下半葉現實主義主導歐洲文藝之後興起的壹個戲劇運動和流派。
從19開始,從30年代到70年代,隨著文學領域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兩大流派的出現,現實主義戲劇開始活躍在歐洲舞臺上。在法國、德國、英國等國家,這壹時期的現實主義戲劇尚未與浪漫主義劃清界限。許多劇作家都遵循了浪漫戲劇的口號,或者說他們是從浪漫主義運動轉向的。莎士比亞是他們反對新古典主義的同壹面旗幟。這壹時期,俄羅斯現實主義戲劇在理論和實踐上都取得了顯著的進步。在提出文學中“現實的”(即現實主義)與“理想的”(即浪漫主義)之分的基礎上,別林斯基還對戲劇創作中的現實主義作了進壹步的探討。在創作上,俄羅斯人нв尼古拉·果戈理的《欽差大臣》和ан奧斯特羅夫斯基的《雷雨》是現實主義戲劇早期的傑出代表作。但總的來說,這壹時期歐洲現實主義文藝的主要成就在於小說。20世紀70年代以後,歐洲出現了壹股以批判現實主義為特征的獨立戲劇潮流,在創作和舞臺藝術上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批判現實主義戲劇在北歐(主要是挪威)和俄羅斯取得了最為突出的成就,其代表作是由h .易蔔生開創的“社會問題戲劇”。易蔔生的《玩偶之家》、《公敵》等劇作以嚴謹的戲劇結構和成功的人物描寫,提出並探討了當時社會的道德、法律、女性等重大問題,對資本主義世界流行的倫理觀念進行了尖銳的批判和否定。
在批判現實主義戲劇逐漸成熟和壯大的過程中,發端於法國、繼而席卷歐美的“小劇場運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1887年,a .安托萬等人響應左拉的自然主義戲劇思想,在巴黎建立了自由劇院。他們不滿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背離自然的原則,提出新時代的戲劇應該成為生活的“實驗室”,戲劇家應該像科學家壹樣“直接觀察和解剖自然和人”,“只借鑒生活中壹個人或壹群人的故事,忠實記錄他的行為。”他們的觀點有明顯的消極因素,但在很大程度上傾向於批判現實主義。事實上,自由劇院除了上演壹些自然主義戲劇外,還上演了許多現實主義作品。接著,德國的自由劇院(1889)、英國的獨立劇院(1891)、俄羅斯的莫斯科藝術劇院(1898)以及美國的各種實驗性小劇院相繼成立,形成了壹股強大的“小劇院運動”。這場運動不僅進壹步擴大了易蔔生和批判現實主義戲劇的影響,也培育了更多的現實主義劇作家。代表人物有德國的g·豪普特曼,英國的蕭伯納和j·約翰·高爾斯華綏,愛爾蘭的格雷戈裏夫人,俄國的ап契訶夫,高爾基,美國的e·奧尼爾。與此同時,隨著現實主義戲劇文學的繁榮,相應的現實主義舞臺藝術也迅速發展起來,並趨於成熟和理論化。20世紀初,終於形成了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為代表的現實主義戲劇體系。
特征由於社會歷史背景和文學思潮的影響,19年末至20世紀初盛行的現實主義戲劇,基本特征大致相同。
①在題材和主題上,現實主義戲劇擴大了反映生活的範圍,特別註重揭露社會的黑暗現象,力圖在舞臺上揭露現實的真相,喚起人們對生活本質的思考。在契訶夫等晚期批判現實主義劇作家的作品中,也表現出改變現實的迫切願望和對美好“新生活”的追求。
②在藝術表現上,現實主義戲劇以客觀真實地再現生活為基本原則。他們主張嚴格按照舞臺上的生活邏輯來組織沖突和場景。無論是人物的心理刻畫,還是動作細節的描寫,都要盡可能的真實準確。劇作家必須堅持“第壹人稱敘述者”的格式,不能像浪漫劇那樣,直接通過人物的口來表達作者自己的感受和評論,而必須通過客觀的舞臺形象自然地揭示作者的社會理想和道德激情。為了使舞臺形象真實可信,現實主義戲劇的結構通常具有時間、地點、事件集中緊湊的特點。臺詞是用生活化的語言說的,壹般不用韻文。同時,現實主義戲劇強調藝術的類型化原則,反對將生活現象胡亂搬上舞臺的自然主義傾向。它們要求戲劇通過典型的環境、事件(情節)、沖突來烘托和突出典型人物,從而深刻揭示社會生活的某些本質方面及其發展趨勢。這些要求完全符合現實主義創作方法的基本原則。
(3)根據上述特點,現實主義戲劇的表演形式必然要求美感來自於生活的真實再現,力求在舞臺上營造生活的現實幻覺。他們嚴格劃分了舞臺與觀眾的界限,主張在兩者之間築起壹堵對觀眾透明、對演員不透明的“第四堵墻”,讓演員更好地“活”在舞臺上。現實主義戲劇表演藝術產生了к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系統的表演理論。他們要求演員在“指定場景”中從“自我”進入角色,以“感性的精神真理及其揭示的肉體真理”創造“美好而高尚的人類精神生活”。在舞臺藝術方面,現實主義戲劇依靠現代科技提供的物質條件,也盡力在舞臺上布置虛幻的真實場景。壹般不采用寫意或裝飾性設計,更反對壹切華而不實、虛假的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