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概述了生態旅遊的概念、特征和內涵,以大石圍天坑群景區為例,分析了生態旅遊景區規劃的基本要素和存在的問題,闡述了生態旅遊資源保護和開發的途徑,提出了生態旅遊可持續發展的對策,旨在為生態旅遊的建設和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生態旅遊景區規劃,資源保護,開發,可持續發展
序
20世紀以來,隨著世界經濟的快速發展,帶來了嚴重的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人類面臨著生存環境的危機,世界範圍內興起了保護自身生存環境的綠色浪潮。人們在厭惡城市噪音和環境汙染的同時,更傾向於走向自然,融入自然,把旅遊、學習、教育和休息留在大自然中。因此,以“回歸自然”為主題的生態旅遊應運而生。XX年,世界旅遊組織明確指出,生態旅遊是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措施之壹,生態旅遊已成為本世紀世界旅遊業的發展方向。
廣西樂業縣大石圍天坑群旅遊景區是發展生態旅遊的典型範例。景區位於廣西西北部,雲貴東南麓,素有“世界天坑之都”、“世界天坑博物館”之稱,集“國際喀斯特洞穴探險基地”、“國家森林公園”、“國家地質公園”、“中國青少年科學探險基地”於壹體。經過中國巖溶地質研究所朱教授的全面科學考察,得出百色大石圍天坑群旅遊景區於XX日正式啟動,大石圍天坑、補柳河、羅美蓮花洞、川東天坑國家森林公園、活脈生態文化村六個景區同時建成開放的結論。經過短暫的建設和發展,大石圍天坑群作為廣西旅遊業“三極”的優勢開始凸顯,旅遊接待條件日趨成熟,遊客量紛至沓來,知名度與日俱增,這主要得益於科學合理的規劃。
生態旅遊景區規劃
生態旅遊的概念和特征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特別顧問Ceballos-lascuráin首先提出了“生態旅遊”壹詞。直到世紀末,生態旅遊的概念才開始傳入中國。有學者認為,生態旅遊是引導廣大公眾,了解和欣賞自然和文化遺產,確保旅遊區不受破壞和汙染,使旅遊業能夠持續發展的旅遊活動。詳細劃分,生態旅遊可分為廣義和狹義:
廣義的概念——壹切註重人與環境的關系,不破壞和汙染環境,保證旅遊區可持續發展的旅遊活動統稱為生態旅遊。
狹義概念——人們到自然中去認識、享受和保護自然,接受環境教育,提高環境意識的旅遊活動。
生態旅遊具有其他傳統旅遊所不具備的獨特特征。壹是遊客品位高,文化素質壹般,可以通過觀看自然和人文景觀獲得自然和人文知識;第二,計劃性強。壹般在生態環境可行性論證後,旅遊經營者在科學規劃的指導下進行有目的的遊覽,以獲取自然的知識,探索自然生態的奧秘。第三,它強調自然。旅遊者和旅遊經營者都強調自然品質,旅遊活動以自然生態品質為中心。所需旅遊設施簡單,基礎設施投資成本很低,僅為傳統旅遊的/左右。第四,重視環境保護,無損利用環境資源,是壹種無汙染、無破壞、生態安全的遊覽方式。
風景名勝區規劃的意義
規劃是對未來事務的合理組織和安排。應該說旅遊活動開始的時候是沒有規劃的。隨著人類歷史的發展和社會經濟條件的改善,旅遊業發展日新月異。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我國的旅遊發展已經從城市擴展到農村,旅遊需求規劃的思想開始被更多的人所接受,旅遊規劃的編制也開始在理論和實踐上向縱深發展。,
生態旅遊景區規劃與資源保護開發途徑
景區規劃的對象從系統中的簡單要素到整個復雜系統,規劃方法從單壹的審美形態規劃方法逐漸發展到資源導向、市場導向、產品導向相結合,形態規劃方法、經濟理論、環境方法、數學模型方法的綜合參與。它既根據資源和市場進行調整,又充分註意生態環境和社會的反應。應用系統科學和可持續發展的思想來指導旅遊景區的規劃已成為壹種引人註目的方法。
生態旅遊景區的規劃應包括以下基本要素
..旅遊資源
景區規劃是以旅遊資源為基礎的。生態旅遊被稱為“陽光工程”,已成為中國旅遊業發展中最具活力和潛力的新興產業。隨著人類價值取向和消費意識的多樣化以及個性化消費的流行,旅遊資源呈現多樣化,海陸空無處不在。利用自身資源優勢發展生態旅遊,成為激活當地社會經濟的“催化劑”。即使是在某些時期被認為是“窮鄉僻壤”的貧困農村地區,也憑借其相對良好的生態資源成為城市居民的熱門度假勝地,如樂業縣火麥生態文化村。旅遊資源是旅遊產品的核心,要選擇有意義的區域、有價值的自然區域和具有特殊生物、生態或人文價值的區域進行旅遊。
..行業間的融合。
產業間融合不僅包括旅遊業與直接與之相關的交通、通訊、商貿等服務規劃的融合,還強調旅遊業與當地傳統壹、二產業關聯度的提高。雖然產業鏈的建立是旅遊業的學問,但是旅遊業的發展也會因為其乘數效應而對傳統產業起到相關的帶動作用。然而,在旅遊規劃中,經常談到旅遊業,更多地關註與旅遊業直接相關的產業的內在聯系,而很少討論通過旅遊發展促進當地傳統產業升級和改善當地居民社會經濟條件的具體措施,缺乏旅遊業與當地社會經濟融合的組織規劃。生態旅遊規劃必須充分體現產業融合,滿足旅遊者、供應商和旅遊目的地居民的利益,更加符合全面小康、和諧社會等戰略目標。應當有利於當地人民的生產生活和當地經濟的發展。樂葉縣在“十壹五”規劃中提出“農業穩、工業富、科技興、旅遊強”,將“旅遊強”、發展生態旅遊列為促進當地社會經濟發展、強縣富民的重中之重,綜合采取道路、交通、城建、旅遊等部門統壹規劃、整合。經過幾年的實踐證明,行業之間的整合是成功的。
..區域性合作
發展旅遊業,要樹立大區域思想,加強旅遊區域合作,以旅遊資源特色而非行政區劃為背景設計開發旅遊產品。這樣既能避免旅遊業“遍地開花”的低水平發展現象,又能保持資源的完整性,避免同類競爭造成遊客分流甚至互損。雖然很難突破行政區域,以資源特色進行規劃,但通過區域協調加強優勢互補已成為旅遊規劃發展的壹個方向。大石圍天坑群旅遊景區在開發之初,就有意識地通過旅遊組織和部門,加強與田陽布洛陀莊文化遺址、靖西銅陵大峽谷、那坡黑衣莊、淩雲南嶺洞、茶山金字塔、百色畢成湖等周邊旅遊景區的橫向聯系。XX正式將百色列為國家“紅色旅遊”區後,這種聯系更加緊密。
..保護與發展的平衡。
規劃要有利於旅遊景區的保護,這是它的出發點和歸宿。過多的保護影響了旅遊業的運行,也不利於提高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如果開發多了,生態環境容易失衡,旅遊資源面臨滅絕。因此,我們必須找到它們的平衡點,走生態與經濟良性循環的“保護-開發-發展-保護”之路。要充分關註旅遊資源環境的未來態勢,正確分析旅遊景區各子系統的未來發展趨勢,積極規劃,做好長遠打算。景區規劃不僅要著眼於滿足遊客的需求,還要通過旅遊業的發展促進當地文化經濟水平的提高。很多去過大石圍天坑景區的遊客或多或少都有些惋惜,因為他們只能俯視天坑,無法下到坑底壹探真相,揭開神秘之旅。壹些相關部門和人員已積極提出在大石圍天坑修建地下隧道或電梯,為遊客提供通道。專家學者隨即對此予以否認,認為在現有條件下,這種發展遠比原有的生態環境更具破壞性,應該維持現狀和平衡。,
生態旅遊景區規劃與資源保護開發途徑
..獨立發展與支持發展的關系。
樂業縣生態旅遊是壹個大系統,每個景區子系統都是這個大系統的有機組成部分。所以任何壹個子系統的發展,都只能作為整個景區的配套建設。特別是樂業縣大石圍天坑群旅遊景區,其中布流河、黃義洞天坑等景區基礎設施建設總體上還相當落後,區位優勢不明顯,整體旅遊氣候還不成熟。規劃者也充分意識到,這些生態旅遊景區的開發應作為支持樂葉旅遊業發展的壹部分,應擺正支持開發(發展)和獨立開發(發展)的位置。
..旅遊市場
旅遊客源是景區規劃的價值所在。沒有客源,就沒有規劃,規劃也沒有意義。應從開發各類旅遊市場、擴大旅遊產品的市場吸引力範圍等方面做好規劃。
..規劃組織部門的多樣化。
旅遊業涉及多個區域和行業,規劃組織架構也應多元化,由主牽頭單位組織多個規劃部門共同完成,充分發揮科技、社會、經濟、文化、生態、民俗等方面的優化組合和優勢互補。大石圍天坑群旅遊景區從規劃到正式開園,得益於區委區政府,下至百色、樂業縣等部門的通力合作。在決定開發大石圍天坑群之初,自治區就決定由區副主席袁鳳蘭女士牽頭策劃。
..社會福利
計劃和管理的目的是獲得利益。當然,運營商是最先直接受益的。中國的旅遊景區規劃已經從城市發展到鄉村,從大都市發展到小城鎮。越來越多的地區將旅遊業作為拉動地區經濟增長、增加居民收入的有效途徑,特別是對於那些資源相對優勢但社會經濟發展滯後的地區,經濟目標仍然是制定旅遊規劃、發展旅遊業的首要目標。在這樣的背景下,樂業縣大石圍天坑群旅遊景區的規劃必須立足於當地社會、環境、經濟的實際情況,與區域社會發展的總體戰略緊密聯系,使旅遊業的發展能夠有效提升當地的發展能力,在保證生態環境可持續的基礎上拉動區域經濟增長,增加當地人民收入,增加就業機會,從而提高公眾的環保意識和科學文化知識。
旅遊景區規劃中應註意的問題
..調查和評估
生態旅遊景區規劃必須開展資源調查和評價等前期工作。沒有調查評估,就沒有規劃。旅遊業是區域性產業,生態旅遊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資源、氣候、交通區位等自然地理條件和區域社會經濟發展水平,需要區域社會經濟系統的有力支撐。要認真調查當地的經濟結構、社會文化和生態環境,深入研究當地旅遊業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同時,尊重資源的完整性,深化區域合作,在規劃的區域範圍和推廣市場方面,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旅遊資源。大石圍天坑群景區的資源調查與評價壹直是整個景區規劃的首要工作。在正式規劃前,以朱為首的家鄉和海內外學者對大石圍天坑群的旅遊資源進行了多次全面的科學研究和論證,陸續發現了天坑在世界上的分布數量、大石圍天坑在世界上的綜合欣賞價值、世界布流河仙人橋、世界白浪地下河水系的規模、世界羅梅蓮盆地的單流域面積等諸多優勢自然旅遊資源。,為未來的規劃、發展和定位提供參考。可以說,這對整個旅遊景區的規劃和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生態旅遊景區規劃與資源保護開發途徑
..突破局限,統壹指導。
從國內現有的旅遊策劃機構來看,屬於各行各業,各有不同。不同的行業和專業背景使得旅遊景點的規劃有不同的側重點。有重點就有重點,有偏心就有短板。所以在規劃的時候,壹定要統壹導向,統壹發展方向和目標。比如,在規劃旅遊景區時,要加強引導性專項規劃的研究,通過制定旅遊景區規劃,對當地壹二三產業的發展給予引導,特別是對於壹些具有壹定特色旅遊資源但仍處於經濟發展初級階段的落後地區,通過旅遊景區的規劃,整合當地資源,在政府的引導下,通過開展“農家樂”、農業觀光等旅遊項目,將旅遊業與當地農業發展有機結合起來。從XX年開始,樂葉縣組織部組織開展“農家樂班”培訓活動,對“農家樂”、“農業觀光遊”等旅遊項目內容進行培訓、規範和指導。目前,樂業縣活麥生態文化村已有“農家樂”和“譚佳山莊”兩個廣西農業旅遊示範點。
..整合空間,共同繁榮。
在旅遊開發中,基於行政區域的旅遊規劃往往破壞了旅遊資源的完整性,造成同類旅遊區之間的競爭。但如果相關地區和部門能在資源共享、利益共享的基礎上實現協調合作,就能保持這種資源特征的完整性,相互促進,共享繁榮。因此,生態旅遊景區的規劃應加強空間整合,通過區域合作,將旅遊目的地的競爭關系轉變為相互促進的互補關系,有利於促進所有相關旅遊區的可持續發展。
當然,旅遊規劃的空間整合不僅僅關乎性,更關乎特色。相反,性和身份必須存在。區域之間的旅遊資源有壹定的特色,才有整合的基礎;同樣,只有不同地區的旅遊資源具有不同於其他地區的自身特點,才有可能激發遊客的旅遊動機,實現資源優勢互補、遊客的享受和各相關旅遊區的共同發展。
保護和開發旅遊資源的途徑
生態旅遊資源的概念
“生態旅遊資源”壹詞是隨著生態旅遊活動的發展而出現的。它不僅是以生態美吸引遊客回歸自然的對象,也是發展生態旅遊的物質基礎。生態旅遊資源是以自然生態景觀和人文生態景觀為吸引物,滿足生態旅遊者生態體驗的生態物質的總稱。楊桂華認為,生態旅遊資源是指以生態之美吸引旅遊者進行生態旅遊活動的對象,能在保護的前提下產生可持續的生態旅遊綜合效益。其內涵包括四個基本點:吸引功能、利益功能、客體屬性和保護需要。
保護生態旅遊資源的途徑
保護與發展是生態旅遊景區規劃中不可或缺的壹部分。然而,市場經濟本身與生態旅遊的可持續發展是不相容的。在生態旅遊的規劃和運作中,保護和發展是同時存在的壹對矛盾的方面。稍不註意,發展就會變成破壞。XX專家考察大石圍天坑群,發現大量海洋動物化石。這些生物出現在通往大石圍天坑景區的第壹條道路旁的懸崖上,成為獨特的“化石走廊”。他們還驚訝地發現,鋪路用的石頭都是挖掘出來的古生物化石,成了壹條不折不扣的“化石路”。中國科學家進壹步調查後,確認這是壹條化石路。如何解決和協調保護與發展的矛盾,既保證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又改善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建設,實現經濟與生態、人與環境的和諧發展,是風景名勝區規劃者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目前,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高度重視生態旅遊景區規劃的保護和發展,並制定相應的法律和政策來規範景區規劃。本文認為發展生態旅遊是建立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相結合的最佳模式之壹。樂業縣大石圍天坑景區的任何規劃,都要統壹規劃,統壹開發,在開發中要有保護。這樣做的目的是在不破壞生態環境的情況下,發展他們所有的文化、歷史和自然遺產,發展旅遊業,促進經濟發展,提高當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生態旅遊景區規劃與資源保護開發途徑
未被破壞的自然可以保證資源的可持續性,但不能帶來經濟的繁榮。因此,只有采用科學的管理方法來保護和發展生態環境,才是實現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唯壹途徑。
首先,景區的開發和管理。生態旅遊資源保護的關鍵在於規劃。規劃不當會導致各種資源破壞和環境汙染的問題。在規劃生態旅遊景區時,首先要堅持可持續發展和市場導向的原則,在深度上正確把握,在具體操作中恰當運用。這必須以旅遊資源為基礎,以旅遊市場為導向,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
生態旅遊的管理也是壹個關鍵問題。我國許多生態旅遊區,尤其是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意識、設施建設和管理水平較低。由於旅遊旺季和景區(區)集中,部分保護區出現了人滿為患的現象。再加上壹些景區管理者的短視行為,在壹時的經濟利益驅動下,以生態旅遊的名義,在自然景觀中亂建人造景觀,在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域修建道路,破壞了景區的環境。據報道,中國20個省級以上自然保護區中有%受到生態旅遊的破壞,有%的旅遊資源退化。加強生態旅遊景區的管理可以逐步解決這些問題。
其次,註重對遊客的管理。生態旅遊不僅是壹種旅遊模式,也是壹種管理模式。學術界認為,生態旅遊者至少應具備兩個特征:生態旅遊者的動機是享受、認識、了解和親近自然;生態旅遊者必須承擔壹定的環保責任。目前很多人對此認識不足,在景區亂扔垃圾,亂塗亂畫,亂踩亂踩。隨著實踐,我們相信越來越多的人會認識到生態旅遊和資源保護的真正意義。目前,考慮到景區旅遊資源的保護和資源本身的容量限制,九寨溝等部分景區已經明確提出控制遊客數量,減少開放時間。大石圍天坑群景區提出“除了腳印,什麽都不要留下;除了印象不要帶走任何東西,為遊客宣傳保護生態資源。
最後,重視導遊的重要作用。導遊是旅遊過程中的壹個重要角色,能夠主動、直接地規範和引導旅遊者的行為和活動。樂業縣景區導遊的素質也是生態旅遊管理中的薄弱環節。很多導遊沒有經過專業培訓,有的導遊除了把自然現象編造成神奇離奇的傳說外,無法向遊客講解地質地貌的形成、動植物的分布以及生態資源保護的意義,未能使遊客了解自然,增強環保意識。加強導遊的素質培訓,可以為保護樂業縣生態旅遊資源提供更好的宣傳窗口。
生態旅遊資源開發的基本途徑
..循環經濟與生態工程。
在壹些地區,目前實施的生態旅遊開發,除了產品的介紹,整體系統的生態旅遊特色並不突出,給人的感覺是生態旅遊只是壹個招牌。究其原因,壹方面是發展生態旅遊缺乏戰略高度,另壹方面是發展生態旅遊需要正確的方式。國家高度重視科教興國、發展循環經濟以及科學技術在經濟和社會發展過程中的主導作用。因此,要保證生態旅遊戰略目標的實現,基本途徑是循環經濟和生態工程。
旅遊是壹種消費行為,傳統的“吃、住、行、遊、購、娛”六大要素與能源消耗、資源消耗密切相關。循環經濟是壹種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為原則,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征的經濟增長方式,符合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是對“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傳統增長方式的根本性變革。發展生態旅遊不是約束遊客消費,而是倡導生態保護理念,倡導合理消費,在消費過程中自覺註意環境保護;在社會消費中,要大力提倡綠色消費。樹立可持續消費理念,倡導有利於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鼓勵使用綠色產品,如低能耗標識產品、節能節水認證產品和環境標誌產品;抵制過度包裝等資源浪費;政府機構應發揮主導作用;節能、節水、節材、節糧、垃圾分類回收、減少壹次性物品的使用,逐漸成為每個市民的自覺行動。,
生態旅遊景區規劃與資源保護開發途徑
同時,通過運用科技手段和生態工程方法,實現廢物的“減量化、再利用和循環利用”。積極推進清潔能源利用、節能設施開發、綠色酒店標準實施、酒店和景區汙水處理、汙水回用技術采用、生態步道建設、無水生態廁所建設、自然河流保護、景區大氣汙染治理、旅遊區植被恢復和野生動物保護工程技術實施等。在傳統旅遊的基礎上,運用生態學原理,設計壹個結構與功能協調、系統優化、良性運行的生態旅遊系統。因此,發展生態旅遊要以科技為支撐,加強循環經濟發展,利用生態工程設計資源的配套利用,促進旅遊活動的和諧美,最大限度地減少旅遊發展對環境的影響,實現區域發展的戰略目標,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
..進壹步開發和創新產品。
規劃的核心問題是形成有特色的產品體系,堅持深入分析旅遊資源的特點,通過大規模問卷調查的方式研究遊客的心理特征、價值取向和消費水平,並考慮開發區居民的意見和參與。從目前的具體情況來看,旅遊資源豐富的旅遊區非常有限,而且大部分是非優區。因此,要充分發揮規劃者的創造力,對旅遊資源進行深度開發:壹是挖掘非常規資源,充分合理利用其環境中的各種有益因素,如空氣質量、地表水質、放射性輻射劑量水平、空氣細菌含量、空氣負離子濃度、植物精華含量等。二是文化挖掘,對本地區的文化現象進行深加工。第三,項目翻新,配合市場上流行的產品,合理擴張。黃義洞天坑國家森林公園別出心裁。它把攀巖和速降運動“搬”進了天坑,建立了世界天坑攀巖和速降基地,開辟了三條全國攀巖路線和四條高速降路線。
生態旅遊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可持續發展的歷史和概念
人的生存離不開環境,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空間依賴於環境的提供。20世紀,科技飛速發展,人類盲目而驕傲地喊出了“征服自然”的口號。就在人類為自己的能力沾沾自喜的時候,自然災害、環境汙染等壹系列嚴酷的現實不得不引起人們的思考——人與自然必須和諧相處,才能可持續發展。為了尋求壹種環境和自然資源可持續、生態和經濟協調的長期發展模式,世界環境與發展理事會(wecd)發表了《我們的未來》(ourcommontfuture)壹文。研究報告指出,可持續發展是“既滿足當代人需求,又不危及後代人滿足需求的發展”。國際生態聯盟和國際生物科學聯盟聯合召開可持續發展研討會,完整地將可持續發展定義為“積極調節自然-社會-經濟復雜系統,使人類在不超過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的前提下,促進經濟發展,維持資源可持續,提高生活質量”。加拿大溫哥華召開全球可持續旅遊大會,將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明確定義為“引導所有資源管理滿足經濟、社會和美學需求,同時保持文化完整性、基本生態過程、生物多樣性和生命支持系統”。
生態旅遊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過去,在以景觀美學、產業和經濟學為主導的旅遊規劃中,旅遊的規模和旅遊經營者的經濟效益大大增加,但壹系列的資源、環境、生態和社會問題卻使人們對旅遊產業產生了困惑。作為壹種可持續發展的旅遊活動,生態旅遊的開發和建設日益成為許多國家實現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和改善環境的有效途徑。,
生態旅遊景區規劃與資源保護開發途徑
規劃是為了發展,保護是為了發展。為了使旅遊業繁榮和資源可持續,我們必須以旅遊資源為基礎,以旅遊市場為導向,以可持續發展為目的,走“保護-開發-發展-保護”的道路,重視生態資源保護在景區規劃中的地位,確保保護與發展的平衡,將旅遊規劃的目標從單純追求美感和經濟效益轉變為尋求經濟、資源、環境、社會文化等各種利益的協調。
結論
隨著中國旅遊業的蓬勃發展,旅遊規劃如雨後春筍般湧現。但是,在規劃熱中也存在著許多問題,如規劃本身缺乏特色、受當地條件限制、可行性差等。本文認為,雖然旅遊業已經從資源導向型、產品導向型向市場導向型、消費導向型發展,越來越關註旅遊者的利益,但不可忽視的是,旅遊業已經成為新時期許多地方政府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發展區域經濟的突破口。生態旅遊是壹個大系統,其可持續發展是壹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自然、文化、社會、經濟等諸多方面。單純使用壹種手段往往難以達到預期目標。因此,旅遊景區的規劃必須系統地整合當地的各種因素,既要保證旅遊資源的可持續性,又要通過旅遊規劃的實施帶動其他產業的發展,從而提高居民的生態文化意識和經濟福利水平,而不是簡單地談旅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