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課個人收入分配
中國的基本政治制度: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社會主義的本質: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消除剝削和兩極分化,最終實現富裕。
1,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
1)按勞分配為主體:
○1基本內容:在社會主義公有制範圍內,勞動者向社會提供勞動,社會以勞動為尺度,向勞動者分配個人消費品,多勞多得,少勞少得。
○2作用:激發勞動者的勞動熱情,推動他們努力學習科學技術,提高勞動技能,有效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3地位: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下個人消費品分配的基本原則。
○4生產資料公有制是實行按勞分配的前提。
社會主義公有制條件下的生產發展水平是實行按勞分配的物質基礎。
社會主義條件下人們勞動的性質和特點是實行按勞分配的直接原因。
2)多種分配方式並存:主要包括:按勞動者個人勞動成果分配和按勞動要素分配。
○1按勞動者個人勞動成果分配:勞動者個人使用自己的生產資料從事生產經營活動,其勞動成果直接歸勞動者所有,構成其個人收入。
○2按生產要素分配:為了進行社會生產和管理而必須投入的各種經濟資源。
按勞動要素、資本要素、土地要素、管理要素、技術和信息要素分配。
3)以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客觀必然性
○1適應了我國目前的生產力發展水平;
由中國的所有制結構決定:
這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
實踐證明,這種分配制度對加快經濟發展、實現富裕起到了促進作用。
○2
2.兼顧效率與公平。
1)
○1定義:效率是指經濟生活中產出與投入的比值,表示資源的有效利用程度。提高效率意味著節約資源和增加社會財富。效率是人類經濟活動追求的基本目標之壹。
○2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現在收入分配的相對平等(公平的含義)。
○3公平的收入分配是基於社會的分配原則的體現。遊助協調人與人之間的經濟利益,實現經濟發展與社會和諧。
2)正確處理效率與公平的關系:效率與公平是壹致的。
○1效率是公平的物質前提;公平是提高經濟效率的保證。
○2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應體現“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
○3收入分配中如何平衡效率與公平的關系?
考慮到效率和公平,有必要命令和鼓勵壹些地區和個人通過誠實勞動和合法經營先富起來,以帶動其他地區和個人致富,最終實現* * *與繁榮。
兼顧效率和公平,既要反對平均主義,又要防止收入懸殊:要落實分配政策,倡導奉獻精神;他們在鼓勵人們創業致富的同時,主張先回報社會、幫助富人。
兼顧效率與公平,必須正確處理初次分配中的效率與再分配中的公平的關系。初次分配註重效率,就是要把個人收入與其對經濟活動的貢獻掛鉤,充分調動人們參與社會財富創造的積極性,提高工作效率和經濟效益。在有國家參與的再分配中,要加強政府對收入分配的調節,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通過完善稅收和社會保障制度,將收入差距控制在壹定範圍內,防止兩極分化嚴重,實現合理公平的分配,以兼顧各階層人民的利益,特別是確保低收入人群的基本生活。
第八課國民收入的分配
財政收入和支出:
1)財政收入:
○1財政的定義:國家的收入和支出都是財政。
金融的本質:分配關系
財務的目的:為了履行內部和外部職能。
○2由政府提出並經法定程序審查批準的國家年度基本收支計劃稱為國家預算。
關於上壹年度國家預算執行結果的會計報告稱為國家決算。
○3國家通過壹定形式和渠道籌集的資金是財政收入。稅收是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
財政收入和支出是國家參與社會分配的兩個方面。
○4影響財政收入的主要因素:經濟發展水平和分配政策。
經濟發展水平對財政收入的影響是根本性的。
○5國家應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保證國家財政收入的穩定增長,又促進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
增加財政收入:大力發展經濟,增強國家綜合經濟實力;
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正確處理國家、企業和個人的關系;
大力做好稅收征管。
2)財務支出:
○1財政支出是國家分配和使用集中的財政資金的過程。可分為經濟建設、科教文衛、行政管理和國防支出、社會保障支出和債務支出。
目前,我國經濟建設支出居財政支出首位。
近年來,中國實行“兩個確保”:確保國有企業下崗職工的基本生活費;確保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
○2財政收支關系:入不敷出,產生盈余;支出超過收入,出現赤字;收入和支出相等。
財政赤字必須控制在壹定範圍內。
3金融的巨大作用:
a .國家財政對基礎設施和工程建設的支出充分體現了財政在促進資源合理配置方面的作用;
b .國家可以通過調節財政收支水平來促進經濟平穩運行;
c .各國可以通過金融手段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
d .財政是鞏固國家政權的物質保障;
e .財政是建立和完善社會公共服務體系的物質保障;
f .財政是實現收入公平分配、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和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質保障。
第9課稅收和納稅
1,稅及其種類:
○1稅收是國家為實現其職能而憑借政治權利獲得財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稅收主體:國家稅收的特點:無償取得
稅收的目的:實現國家職能。征稅的內容包括貨幣和實物。
稅收手段:基於政治權利的稅收地位:財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稅收依據:稅法
○2稅法是稅收的法律基礎和法律保障。
○3稅收是強制性的、免費的和固定的。
稅收的自由性要求其具有強制性,強制性是自由性的保障。稅收的強制性和五大場景的覺醒要求它必須固定下來。
○4根據征稅對象,目前我國稅收分為流轉稅、所得稅、資源稅、財產稅和行為稅。
影響最大的是稅種:增值稅和個人所得稅。
增值稅是以生產經營中的增值額為征稅對象的稅種。增值稅基本稅率為17‰。
個人所得稅是國家對個人所得征收的壹種稅。(個人所得稅包括:○1個體工商戶生產經營所得○ 02工資、薪金所得○ 03稿酬所得○ 04利息、股息所得○ 05國務院財政部門確定的其他稅收所得○ 07財產轉讓所得○ 08勞務報酬所得○ 09企事業單位承包經營、租賃所得○ 165438。
○5個人所得稅是國家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是調節個人收入分配、實現物質利益和公平的有效手段。
2.依法納稅:
○1納稅人是指稅法規定的負有直接納稅義務的單位和個人。
納稅人是最終承擔稅收的單位和個人。
○2稅收的本質:取之於民,用之於民。
○3偷稅漏稅:是指納稅人故意違反稅收法規,采取欺騙、隱瞞等手段不繳或少繳應納稅款的行為。
欠稅:是指納稅人在稅務機關規定的納稅期限後未按時繳納稅款的行為。
騙稅:指納稅人通過欺騙手段從國家獲得稅收優惠待遇的行為。
抗稅:是指納稅人以暴力、威脅手段拒絕繳納稅款的行為。
政治模塊(1)第四單元面向市場經濟的陳近南
第十課進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1,市場配置資源:
1)市場調節:社會必須合理配置有限資源。
○1計劃和市場是資源配置的兩種基本手段。
○21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的經濟就是市場經濟。
○3面對市場競爭,商品生產經營者受到利益杠桿的影響。積極調整生產經營活動,從而推動科學技術和管理的進步,促進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和資源的有效利用。
○4市場中似乎有壹只“看不見的手”(價值規律)在引導生產經營者,調節人、財、物在全社會的配置。
○5供不應求,價格上漲,利潤增加。
生產萎縮,生產擴張。
利潤減少、價格下降、供過於求
二、市場秩序:
○1市場規則的重要性:只要有公平公正的市場秩序,市場就能合理配置資源。
市場規則的內容:市場規則主要包括市場準入規則、市場競爭規則和市場交易規則。
市場配置資源的方式:價格、供求、競爭。
市場配置資源的優勢: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
○2市場規則以法律法規、行業規範、市場道德等形式對市場運行的各個環節作出具體規定。
市場交易必須自願、平等、公平、誠實守信,禁止強買強賣、敲詐勒索、牟取暴利和欺詐等違法行為。
○3誠實守信是現代市場經濟正常運行不可或缺的條件。
○4形成道德支撐、法律保護的社會信用體系是規範市場秩序的治本之策。要加快建立信用監管和失信懲戒制度。
3)市場監管的局限性:
○1市場解決不了國防、公安、消防等公共產品問題。槍支、彈藥、危險物品、麻醉品等。不能由市場調節。
○2市場監管存在自發性、盲目性和滯後性等固有弊端。
2、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1)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征與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相結合,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發揮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
○1市場經濟作為壹種資源配置手段,具有經濟關系市場化、企業行為自主化、宏觀調控間接化、經濟運行法治化等特征。
○2社會主義經濟的特點:a .堅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堅持公有制地位就是社會主義市場)
經濟的基本標誌)。
B * * *以繁榮為根本目標。
c .可以實行強有力的宏觀調控(加強宏觀調控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
經濟的內在要求)。
2)加強宏觀調控:加強宏觀調控不僅是為了彌補市場調節的不足,也是由我國的社會主義性質決定的。社會主義公有制和* * *繁榮的目標要求國家發揮宏觀調控作用。
○1宏觀調控(壹種國家行為)是指國家綜合運用各種手段對國民經濟進行調控。
宏觀調控的主要目標是增加就業、穩定物價和保持國際收支平衡。
○2國家運用經濟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實現宏觀調控目標。
經濟手段:是國家運用經濟政策和計劃,通過調整經濟利益來影響和調節經濟活動的措施。
法律手段:是國家通過制定和適用經濟法律法規來調節經濟活動的壹種手段。
行政手段:是國家通過行政機構調節和管理經濟,采取強制性行政命令、指令和規定等措施的壹種手段。(反映客觀經濟規律要求,不能過度使用)
○3國家宏觀調控應以經濟手段和法律手段為主,輔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充分發揮宏觀調控的整體功能。
第11課小康社會的經濟建設
1,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經濟目標:
1)從全面小康到全面小康:
○1從微觀上看,城鄉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明顯提高;
從宏觀角度來看,國家的整體經濟實力已經大大增強。
○2中國現在達到的小康社會仍然是低水平、不完整、不平衡的小康社會。
○3全面小康社會:經濟更加發達、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先進、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富裕。
2)經濟建設的目標: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經濟建設主要有以下目標:
○1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的基礎上,到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兩番,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顯著增強。
○2基本實現工業化(工業化是現代的主要內容和基礎),建設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更具活力、更加開放的經濟體系。
○3城鎮人口比重大幅提高,工農差異和地區差異擴大的趨勢逐步扭轉。
○4社會保障體系比較健全,社會就業比較充分,家庭財產普遍增加,人民生活更加富裕。
2.促進小康社會的經濟發展:
1)樹立科學發展觀:
○1片面追求經濟快速增長往往會帶來壹系列社會問題,甚至“有增長無發展”會導致資源短缺、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
○2樹立科學發展觀:核心是堅持以人為本。
全面發展(四位壹體):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面推進經濟、政治、文化建設,實現經濟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協調發展:要統籌城鄉發展、區域發展、經濟社會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促進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相協調,推動經濟、政治、文化建設各方面協調發展。
可持續發展:要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實現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確保世代可持續發展。
2)促進經濟持續協調發展:
○1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壹要務,科學發展觀的主旨在於更好發展。
○2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黨的十六大提出)。
○3統籌城鄉發展:(三農):要落實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推進農業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引導農村勞動力合理有序流動;逐步提高城鎮化水平;堅持黨在農村的基本政策;減輕農民負擔,保護農民利益,促進農村發展。
協調區域發展:推進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形成東西部互動、優勢互補、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新格局。
經濟全球化和對外開放
1經濟全球化:
1)經濟全球化趨勢:
○1經濟全球化是指商品、服務、技術和資金在全球範圍內流動和配置的趨勢,使各國經濟日益相互依存和相互關聯。
○2經濟全球化有多種表現形式,包括生產、貿易和資本的全球化。
○3經濟全球化是通過跨國公司實現的。
跨國公司的定義:總部設在本國而子公司設在其他國家或地區的國際企業。
跨國公司的目的:實現自身的最大利益。
跨國公司的作用:A .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強有力的載體;
b .促進資本、技術、人力和商品的全球流動;
c .促進了國際分工的改善。
2)經濟全球化的影響:
○1經濟全球化是生產力發展的產物,反過來又促進生產力的發展。
○2經濟全球化的積極影響:A促進生產要素在全球範圍內流動;
b .國際分工水平的提高;
國際貿易迅速發展;
d促進了世界範圍內資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和各國生產力的發展。
會展為各國經濟提供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經濟全球化的負面影響:它加劇了全球經濟的不穩定性,特別是對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安全結構而言。
已經成為壹個巨大的威脅。
○3經濟全球化本質上是由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主導的。
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經濟全球化是壹把“雙刃劍”,既是機遇也是挑戰。我們要抓住機遇,積極參與,趨利避害,防範風險,勇敢地迎接挑戰。
2.積極參與國際經濟競爭與合作;
1)對外開放新階段:
○1世界貿易組織(WTO)是世界上最大的多邊貿易組織,成立於1995,1。
世界貿易組織、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已成為世界三大經濟組織。
○2世貿組織在國際經濟和貿易領域發揮著積極作用。它積極組織多邊談判,制定壹系列國際貿易的基本原則和協議,並為成員提供解決貿易摩擦和沖突的場所。
○3世貿組織的基本原則包括非歧視、市場準入、互惠、公平競爭和公平貿易以及貿易政策和法規的視角。
最重要的是非歧視原則,包括最惠國待遇原則和國民待遇原則。
最惠國待遇是指壹締約方在貿易、航行、關稅和公民法律地位方面給予另壹締約方的優惠待遇和特權,應無條件地給予所有締約方。
國民待遇是指在民事權利方面,締約雙方保證對方的公民、企業和船舶在本國境內享有與本國公民和船舶同等的待遇。
○4中國於2006年2月5日正式加入世貿組織。
○5加入世貿組織的重大意義:
a是中國應對經濟全球化的重大戰略決策,標誌著中國對外開放進入了壹個新階段。
b .有利於擴大對外開放,為中國經濟發展贏得更好的國際環境;
有利於推進經濟體制改革和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增強我國發展活力和國際競爭力;
c .總體上符合我國的根本利益和長遠利益。
2)全面對外開放:
○1是我國壹項長期的基本國策。
○2我國對外開放取得巨大成就,逐步形成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對外開放格局。這壹格局的基本形成,極大地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綜合國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3為適應經濟全球化趨勢和我國加入世貿組織資格的新形勢,我國必須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在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高水平上參與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和競爭,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優化資源配置,拓展發展空間,推動我國經濟發展。
○4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是我國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的基本方略。
“引進來”和“走出去”都是中國對外開放的組成部分。
○5實施“走出去”戰略是中國外交進入新階段的重要舉措。
從“引進來”到“走出去”,意味著中國對外開放發展邁上新臺階。
○6“走出去”是指通過在國外投資辦廠、承包工程和勞務輸出等多種形式與其他國家開展經濟技術合作。
主要內容:鼓勵和支持具有比較優勢的各種所有制企業對外投資,促進貨物和勞務輸出,形成壹批有實力的跨國公司和知名品牌;積極參與區域經濟交流合作。
7中國在對外開放和發展對外經濟關系時必須始終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則。但是,獨立自強不是閉關鎖國,不是壹味排外,而是立足自身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