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稅收的角度來看,如果直接將勞動者取得的壹次性經濟補償作為工資、薪金所得計入個人所得稅的征收基數,對勞動者是不公平的。在《關於個人與用人單位取得壹次性補償收入免征個人所得稅的通知》中,國家規定:個人因與用人單位解除勞動關系取得的壹次性補償收入(包括經濟補償金、生活補助費和用人單位發放的其他補助費用),免征個人所得稅;過剩...應與個人所得稅壹起計算征收。
也就是說,勞動者個人因與用人單位解除勞動關系而取得的經濟補償原則上免征個人所得稅。但是,為了防止壹些企業或個人利用這壹漏洞,他們會從事壹些變相的逃稅活動。因此,國家還規定,超過上壹年當地員工平均工資3倍以上的部分仍需納稅。
勞動合同法
第三十六條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協商壹致,可以解除勞動合同。
第四十六條有下列情形之壹的,用人單位應當向勞動者支付經濟補償:
用人單位依照本法第三十六條規定與勞動者提出解除勞動合同,並與勞動者協商壹致解除勞動合同的;
第四十七條經濟補償金按照勞動者在本單位工作的年限和每滿壹年支付壹個月工資的標準支付。六個月以上不滿壹年的,按壹年計算;不滿六個月的,向勞動者支付半個月工資的經濟補償。
勞動者月工資高於用人單位所在地直轄市人民政府或者社區公布的當地職工月平均工資三倍的,向勞動者支付經濟補償的標準為職工月平均工資的三倍,向勞動者支付經濟補償的期限最長不超過12年。
本條所稱月工資是指勞動者在勞動合同解除或者終止前十二個月的平均工資。
勞動法
第二十四條經勞動合同當事人協商壹致,勞動合同可以解除。
《違反和解除勞動合同經濟補償辦法》(勞動部1994481號)
第五條勞動合同當事人協商壹致的,由用人單位解除勞動合同,每滿壹年由用人單位支付相當於壹個月工資的經濟補償金,最長不超過12個月。工作時間不滿壹年的,按照壹年的標準支付經濟補償金。
第十條勞動合同解除後,用人單位未按規定給予勞動者經濟補償的,除全額支付經濟補償金外,還應當支付50%的經濟補償金。
關於個人與用人單位解除勞動關系後取得的壹次性補償收入免征個人所得稅的通知(財稅號。2001157)
1.與用人單位解除勞動關系取得的壹次性補償(包括經濟補償金、生活補助費和用人單位發放的其他補助費)個人所得,收入低於當地上年度職工平均工資3倍的部分,免征個人所得稅;超出部分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稅務總局關於個人取得解除勞動合同經濟補償金征收個人所得稅問題的通知》(國稅發199178)的有關規定計算征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