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瀕危動物的根本措施是保護它們的棲息地,而保護它們棲息地的主要方式是建立自然保護區。通過建立自然保護區,不僅可以保護瀕危動物及其棲息地,還可以很好地保護其他種類的野生動植物。
中國建立了數百個瀕危動物類型的自然保護區,使相當數量的瀕危動物得到有效保護,野驢、野牛、亞洲象、白唇鹿、羚羊、馬鹿、金絲猴、大鴇等數量大幅增加。
2.進行馴養繁殖。
馴養繁殖是保護、發展和合理利用瀕危動物資源的有效途徑。人工繁育種群的發展不僅可以防止或延緩相關物種的滅絕,而且可以滿足人們生產生活的需要,減輕野生種群的狩獵壓力,還可以為實施重新引入項目以重建或擴大相關物種的野生種群提供種子來源。
改革開放前,動物園系統是我國馴養、飼養、繁殖瀕危動物的主體,但其目的主要是為了展覽。
3.實施再引進工程。
復引工程是保護和擴大極危動物野生種群的重要手段。所謂重新引入,就是將壹個物種的活體引入到壹個曾經分布但現在已經滅絕的地區,建立壹個新的種群;或者是用新的活體來補充壹個物種現有的微小野生種群,以豐富野生種群並促進其發育和生長,這也稱為再富集。
4.資源監控
開展資源監測是瀕危動物保護和可持續利用的必要步驟。通過資源監測,可以了解瀕危動物野生種群數量的消長及其分布區域的變化,為國家制定保護、管理和利用政策提供科學依據。有關部門正在研究建立全國資源監測系統。
5、提高法律保護地位。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瀕危動物的市場需求將不斷擴大,保護和管理的難度將不斷增加。有必要通過法律手段規範瀕危動物的保護、管理和利用。對那些目前尚未瀕危但開發利用強度較高的壹般保護動物,要將其列為重點保護動物,限制對其野生資源的開發利用;
6.開展國際合作
瀕危動物是全世界的共同財產,對它們的保護和管理是當今國際社會關註的焦點之壹。中國是壹個發展中國家,瀕危動物保護管理資金嚴重不足,技術、設備和保護管理方法落後。要引進發達國家的資金、技術和設備,學習有關國家的先進經驗。
在壹定範圍內,如果沒有國際合作,壹些保護管理和科學研究工作將難以開展,壹些物種的瀕危動物將無法得到及時有效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