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商務部宣布將建立不可靠實體清單制度,這被外界解讀為針對美國挑起的貿易摩擦的重要反制措施。雖然輿論對這壹舉措表示贊賞,但也有壹些關於“不可靠實體清單嚇跑了外國公司”的說法。
外企會被嚇跑嗎?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看不可靠實體清單針對的是哪些企業。根據商務部發言人的說法,“不遵守市場規則、背離契約精神、出於非商業原因封鎖或切斷對華企業供應、嚴重損害中國企業合法權益的外國企業、組織或個人將被列入不可靠實體名單。”換句話說,這份名單旨在公平競爭。
需要指出的是,所謂的“嚇跑論”低估了中國市場的吸引力和跨國公司在產業布局上的判斷力。事實上,即使貿易摩擦的陰雲籠罩,外國商人也沒有離開中國市場。2065438+2009年前四個月,中國實際使用外資同比增長6.4%,美國對華投資同比增長24.3%。日本貿易振興機構近日發布報告稱,中國市場在日本企業的出口、投資和跨境電子商務戰略中排名第壹。中國美國商會最新發布的《2019在華美國企業白皮書》顯示,多達98%的受訪美國企業表示將繼續開拓中國市場。
對別有用心的規則破壞者采取適當的反制措施,不僅不會阻礙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反而會因為“有形之手”的介入而保護企業之間穩定、公平、可持續的貿易秩序。2018以來,中國著力完善市場化、法治化、便利化的營商環境,從放寬外資準入限制到降低外商投資門檻,從頒布外商投資法到醞釀自貿區擴區,都旨在為外資企業和國內企業提供公平競爭環境。然而,有壹些外國企業不僅在中國賺了大錢,還積極配合美國政府對中國企業實施“長臂管轄”、產品封鎖和科技打壓。對於這類企業來說,將其依法列入不可靠實體清單,恰恰是對全球化時代國際市場秩序的捍衛。
對外開放是中國的基本國策,擴大開放是中國的莊嚴承諾。中國願意與世界分享廣闊的國內市場,也致力於不斷優化營商環境,保護所有在華外資企業的合法權益。但前提是所有企業必須遵守中國的法律,尊重中國的法律,在中國法律的框架內經營。對於那些遵守中國法律的外國企業來說,中國的營商環境不僅不會變壞,反而會越來越好。(海外網評論員王發誌)
本文為版權作品,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海外視野·中國立場,登錄人民日報海外版官網-海外網或“海科”客戶端,搶先壹步獲取權威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