현재 위치 - 법률 상담 무료 플랫폼 - 법률 자문 무료 플랫폼 - 讀《12個憤怒的人》有感
讀《12個憤怒的人》有感
相信大家都很熟悉12怒漢197這部電影改編自美國作家雷金納德?羅斯劇本的電影在北美上映,至今仍是超越時代的經典。本科期間看了美國原版電影,研究生期間看了俄羅斯改編電影,下班後在電影院看了中國改編的《十二公民》。幸運的是,我能夠閱讀原劇本的翻譯,這歸功於我們學院的圖書漂流活動。這本書是冰藏書店眾多好書中的壹本。

故事很簡單:壹個在貧民窟長大的18歲男孩被指控謀殺了他的父親。審判結束後,12名陪審員將決定男孩是否被定罪。由於各方面的人證物證都很充分,11名陪審員未經討論就認定少年有罪,只有8號陪審員對案件提出了合理懷疑,並引導大家重新審視證據,克服內心的偏見、私利和冷漠,最終根據“疑罪從無”原則裁定少年無罪。好的作品值得反復品味,能在不同階段給觀眾帶來不同的感受。《憤怒的男人12》就是這樣壹部作品。如果說在學習期間電影帶給我更多的是對正義的向往和對陪審團制度利弊的學術思考,那麽在工作之後,尤其是這次研究劇本之後,司法實踐帶來的認知提升讓我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和體會。

首先是把握“不容置疑”原則。事實上,劇本中沒有發現其他犯罪嫌疑人,這個少年可能是真正的兇手。只是因為證據本身的瑕疵,根據“疑罪從無”的原則,他被判無罪。“疑罪從無”的形成是人類認知能力和證明技術問題的必然。經過幾年的司法實踐,我認為“疑罪從無”應分為兩類。第壹類是指事實不清、證據不足,無法判斷有罪無罪的案件。第二類是案件性質的認定。在對案件事實作出準確認定後,沒有辦法判斷行為是罪與非罪、此罪與彼罪、重刑與輕刑之間的行為。這就要求我們在辦案過程中認真細致地審查案件,摒棄“有罪推定”思想的狹隘性,從案件的事實和性質出發判斷案件是否存在疑點。我們要有壹種“雞蛋裏挑骨頭”的韌勁,在心裏打上幾個問號和疑問,把審查案件的過程變成壹個答疑解惑、說服自己的過程。

二是對理性思維和法律程序的堅持。十二位陪審員,有著十二種不同的職業背景和社會層次,他們與十二種懷疑進行了對抗,始終遵守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並始終堅持投票程序的公正和完整性。8號陪審員用充滿理性和智慧的言語和行動維護了秩序,推動了討論的進展。在審查案件的過程中,我們的判斷不可避免地會受到我們個人身份和理解的局限性的影響。有時候,主觀和個人情緒會形成我們的思維定勢。雖然我相信每個辦案人都會盡力克服這種刻板印象,但客觀上,總會有難以擺脫桎梏的時候。這個時候,制度的合理性可以幫助我們最大限度地避免不理性、不合理的結果。比如我們的檢察官聯席會議制度和檢察委員會制度,通過集思廣益、傾聽不同聲音,最大限度地保證了公平正義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