현재 위치 - 법률 상담 무료 플랫폼 - 법률 자문 무료 플랫폼 - 發生交通事故後,雙方協商壹次性賠償。如果後期治療費用不夠,我們可以反悔嗎?
發生交通事故後,雙方協商壹次性賠償。如果後期治療費用不夠,我們可以反悔嗎?
當發生重大交通事故時,壹般會涉及保險公司的理賠,而且往往會由法院解決。發生壹般交通事故,當事人達成調解協議的,責任方會在約定協議中約定:“此事故壹勞永逸,以後雙方無異議。”如果受害者的醫療費用遠遠大於賠償金額,受害者可以反悔嗎?這涉及到民事撤銷權的規定,當事人需謹慎!

1.模擬案例(改編自真實案例):2065438+2005年5月,張三飲酒後駕駛二輪摩托車與李四相撞,致李四受傷,經醫院診斷為右鎖骨骨折。交警部門認定張三負這起交通事故的全部責任。2065438+2005年7月,經交警部門組織雙方調解,張三、李四自願達成如下協議。張三壹次性支付李四各種費用,並約定事故壹次性理賠,以後雙方無異議。

從2016到12,李四進行了第二次手術。2016年5月,當地勞動鑒定委員會評定李四傷殘等級為十級。李四於2008年2月因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損害賠償糾紛向法院提起訴訟。李四抱怨說,根據目前的傷情,他已經殘疾了。經交警部門調解,我與張三雖達成賠償協議,但協議約定的賠償項目不包括殘疾賠償金和精神撫慰金,故我請求法院依法判令張三賠償我殘疾賠償金和精神撫慰金28萬元。

法院審理後認為,事故發生後,原、被告在交警部門的調解下自願達成調解協議,並作出“此事故壹次結案,雙方今後無異議”的約定,不違反中國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即使該協議是可撤銷的協議,在法律規定的可撤銷期限屆滿後,當事人也不能再行使撤銷權,該協議對雙方都具有約束力。現原告李四欲超越約定要求被告張三賠償殘疾賠償金、精神損失費,缺乏法律依據,難以支持。判決駁回原告李四對被告楊某的訴訟請求。

二、根據案例:民事撤銷權規定1。當事人之間的法律關系原本是交通事故引發的侵權行為。因雙方協商達成壹次性賠償協議,當事人協商將原侵權債務轉化為合同債務,此賠償協議系當事人處分自己民事權利的法律行為。

2.根據《民法典》第143條規定,法律行為的效力取決於三個方面:壹是行為人是否具有相應的行為能力;二是意思表示是否真實;三是內容是否違反法律和社會公共利益。如果符合上述三個條件,則應認為補償協議是當事人的真實意思表示,簽訂協議的行為是有效的民事法律行為,協議內容應受法律保護。即使補償金額與法律規定不同,根據誠實信用原則,各方都應受補償協議的約束,不得隨意反悔。

3.交通事故人身損害賠償不同於壹般的民事法律關系。交通事故人身損害賠償是壹種復雜的糾紛形式,涉及法律、醫學、國家政策等諸多專業知識。普通公民很難全面獲取和掌握這些專業知識,在處置權利時也容易陷入誤區。如果盲目相信雙方只需按約定履行義務,可能導致賠償權利人實際損失巨額個人賠償。從法律上講,這顯然是不公平的。因此,法律必須賦予當事人撤銷或變更的權利,從而恢復當事人的真實意思並平衡其利益。同時也規定了相應的時限。超過期限的,撤銷權消滅。

民法典第壹百五十二條有下列情形之壹的,民法典消滅:

(壹)當事人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撤銷事由之日起壹年內,或者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撤銷事由之日起九十日內未行使撤銷權;

(2)當事人受到脅迫,自脅迫解除之日起壹年內未行使撤銷權;

(三)當事人在知道撤銷事由後明確放棄撤銷權,或者以自己的行為明確放棄撤銷權。

當事人自民事法律行為發生之日起五年內未行使撤銷權的,撤銷權消滅。

4.本案中,原告李四在2017和12進行了第二次手術,她本應知道自己的受傷情況,但她沒有在2017和12之前的壹年內向法院申請撤銷協議。即使勞動鑒定委員會於2016年5月作出的傷殘鑒定視為李四對撤銷事由的明知,其直到2018+08年6月才明確向法院申請撤銷原協議,故其撤銷權行使期限已過,撤銷權消滅。因此,法院的判決並無不當。

結語:在不了解醫療情況的情況下,受害人在簽署賠償協議時不要輕易簽署“壹次性結清”協議,否則將失去相關權利,使自身利益受到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