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玉萍、賈菊才約1977字。
當代大學生的基本道德要求和價值取向趨於理性和成熟,思想道德素質總體上符合社會要求。但是也有很多缺點和問題。例如,在對與錯面前,中國傳統道德文化、道德認知和道德行為之間存在巨大反差。這些問題的存在不僅是因為市場經濟的負面影響,也是因為學校的道德教育。從高校德育工作的角度來看,我們認為應該在以下幾個方面開展工作。
1.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不斷創新和豐富德育內容。“三個代表”是與時俱進的理論。與時俱進就是黨的壹切理論和工作都要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於創造性。當前亟待解決的德育創新問題,仍然是關於市場德育內容的豐富和創新。壹是從市場機制出發,引導大學生充分認識市場經濟的道德需求,樹立正確的經濟道德觀。高校德育應在尊重每個人合法利益的前提下,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經濟行為中個人利益與社會和他人利益的辯證關系,樹立科學的義利觀。二是加強普法教育。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客觀上要求建立規範的法律體系,培養全民法律意識。法律意識本身就是壹種解決問題的理性精神和思維習慣。大學生法治教育應豐富培育法治精神的內容,註重大學生法律思維習慣和行為習慣的培養。三是進壹步加強和豐富與市場經濟和時代進步相適應的獨立、自由、平等、競爭、效率和創新等理念的教育。
2.加強民族精神教育,引導大學生積極傳承中華民族優秀道德傳統。傳統道德是在中華文明幾千年的發展中形成的,既表現為顯性的道德文章,也表現為隱性的民族心理積澱。我們應該對傳統道德進行必要的揚棄,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充分發揮其現實指導意義和價值。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和時代精神的集中體現,民族精神教育本身就蘊含著對傳統道德的積極揚棄,是對優良道德傳統的繼承和再創新過程。因此,只有加強民族精神教育,才能引導大學生自覺繼承中華民族的優良道德傳統,培養符合時代要求、具有優良道德傳統的高水平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3.加強德育實踐教學,促進大學生良好道德行為習慣的培養。從道德認知到道德行為的轉化是壹個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引導和體驗的過程。只有在實踐中才能真正鞏固道德認知的內容,產生強烈的道德情感體驗,磨練道德意誌,堅定道德信念,進而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高校要統籌道德實踐教育教學,促進大學生良好道德行為的培養。首先,要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實踐教學環節。其次,要組織開展大學生課外道德實踐活動,明確實踐活動的目標和任務,豐富實踐活動的內容和形式,強化實踐活動的考核和監督制度。再次,要重新審視和挖掘校規校紀的道德內涵,突出制度的育人作用,通過大學生自覺遵守校規校紀培養大學生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
4.加強校內外聯系,在大學生道德教育中形成學校與社會的良性互動。大學生道德教育不是簡單的數學推理,而是壹種復雜的社會現象。只有建立在堅實的社會土壤上,並獲得社會的認可,我們才能成功。因此,大學生道德教育在實施過程中必須加強與社會的聯系,形成高校與社會的良性互動。首先,高校應加強與周邊社區的溝通,與這些社區建立關系,優化高校周圍的教育環境,並通過組織大學生參加社區的各種公益事業和服務活動,將大學生道德教育延伸到社區。第二,建立大學生與專業對口單位的關系,定期組織大學生到這些行業參觀、學習和實習,逐步培養他們的職業精神和素養,提前加強職業道德教育。第三,采用介紹的方法,經常邀請各界有影響力的人士到學校講課,與學生進行討論,加強大學生與社會成功人士的交流。四是高校要鼓勵和支持高校師生積極參與社會道德熱點問題的討論,引導大學生正確看待社會發展中遇到的道德困境,通過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堅定道德理想。
5.加強校園網建設,充分發揮校園網的德育功能。網絡作為壹種新型的文化信息傳播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