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以實現和保障人民的“自由”為己任。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以“建立壹個獨立、自由、民主、統壹和繁榮的新中國”為目標。新中國成立後,憲法規定公民享有言論、出版、集會、結社自由以及宗教信仰和通信自由。
平等:社會主義社會的重要標準
中國* * *生產力黨自成立之日起,就以建立人人“平等”的新社會為己任。該黨通過的《中國* * *生產性政黨綱領》提出消除“社會階級差別”。中國* * *產黨關於當前形勢的主張明確提出保護人民民主權利和承認婦女平等權利。抗日戰爭時期,各抗日根據地政府制定的壹系列規章制度規定了人們在法律和政治上壹律平等。新中國成立後制定的憲法規定“各民族壹律平等”“公民在法律面前壹律平等”。
公正:社會主義社會的內在要求
中國* * *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以實現和維護社會公正為己任。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同誌提出了“公私兼顧”、“勞資兩利”、“城鄉兼顧”的思想。鄧小平同誌認為,“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消除資本主義和其他剝削制度不可避免地造成的各種貪婪、腐敗和不公正。”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社會公平正義是社會和諧的基本條件,制度是社會公平正義的根本保障。”黨的十八大強調,“要堅持維護公平正義,加強對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發揮重要作用的制度建設。”
法治:社會主義社會的重要保障
中國* *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以實現國家和社會的“法治”為己任。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建立了憲法、土地法、組織法、行政法、選舉法、刑法、婚姻法、經濟法、勞動法等壹系列法律制度,以及較為系統的司法制度和機構。以毛澤東同誌為代表的黨的第壹代中央領導集體將馬克思主義法治思想與中國法治實踐相結合,為新中國法治建設奠定了基礎。改革開放以來,鄧小平同誌強調“有法必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黨的十五大正式提出了“依法治國”的方略。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了“依法執政”的要求。黨的十八大強調“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
總之,自由、平等、公正和法治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要求。這也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壹貫價值追求,體現了社會主義的基本社會屬性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社會價值追求。它們將內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精神動力,外化為推動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積極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