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南音
南音,又稱弦管。發源於福建泉州,唱於閩南,是中國歷史悠久的漢族古樂。琵琶輕彈,笛聲幽幽,淺吟低唱,音符與旋律,穿越千年,在空中徘徊。
南音被譽為中國音樂史上的“活化石”。漢晉唐宋時期中原移民將音樂文化帶入以泉州為中心的閩南地區,並與當地民間音樂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原古樂韻味的文化表達。
南音起源於唐代,形成於宋代。南音的唱法保留了唐代以前傳統而古老的民族唱法,其歌者和表演者的二度創作非常隨意,而南關的演奏也保持了唐宋時期的特色。其音樂主要由“指”、“譜”、“曲”三大類組成,是我國古代音樂體系豐富完整的壹大類音樂。
2006年5月20日,南音被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第二,閩南民居
閩南民居是福建、臺灣省等地的傳統民居。其他地區傳統民居的相同特點是坐北朝南,註重內部采光。木梁承重,磚、石、土護墻;以大殿為中心,他擅長雕梁畫棟、裝飾屋頂和飛檐。
閩南傳統民居的建築技術源於泉州,始於唐五代。它是閩南古建築技法的主流,流傳於泉州、漳州、廈門以及臺灣、香港、澳門和東南亞地區。
泉州古建築以其獨特的建築風格和文化底蘊,壹直占據閩南文化圈古建築技法的主流。鑒於泉州的地理、氣候和文化習俗也形成了獨特的建築風格,本文總結了壹套建造泉州傳統建築的規則和技術。
2010年9月,中國傳統木結構建築(閩南民居)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第三,泉州日偽
福建泉州被譽為“戲曲之鄉”和“木偶之城”。
據傳說,當王在唐朝末年進入福建時,木偶戲被引入泉州。到了宋代,它已經在福建泉州的民間廣為流傳。明代泉州木偶戲已脫離了屬於片段和雜技表演的“戲偶”形式,可以演出大型歷史劇。
清朝道光、鹹豐年間,木偶制作技術有了很大的提高,藝術家們根據目連、西遊記、神格的特點創作了大量的彩繪臉譜和鬼臉頭像。同時,改進了可移動的化身,這使木偶向前邁進了壹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