현재 위치 - 법률 상담 무료 플랫폼 - 회사 전체 - 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一)治疗

1.治疗目的和原则治疗心衰之目的是纠正血流动力学异常,缓解临床症状,提高运动耐量,改善生活质量,防止心肌损害进一步加重,降低病死率。为达此目的,治疗心衰必须遵循以下几项基本原则:

(1)必须重视心衰病因和诱因的治疗,这是治疗心衰关键之一。

(2)尽量减轻心脏负荷:包括休息、低盐饮食、适当应用镇静药、限制活动等。落实这些简单的治疗措施,对于轻度心衰病人,甚至可以不必应用利尿药和强心药就可以获得纠正;对于重度心衰者采取严格的低盐饮食和控制入水量,同样是减少心脏负荷、水钠潴留的重要措施,决不能因为现在有了各种利尿药、血管扩张药、正性肌力药物等,而忽视这些一般性处理方法。

(3)尽管目前有许多新型正性肌力药物,对于心功能属于Ⅱ~Ⅲ级的患者仍首选利尿药,视病情口服或注射;无效再根据适应证选用ACEI和洋地黄类制剂。非洋地黄类正性肌力药仅用于上述药物治疗无效时作为短期应用,不能作为一线药物长期使用。洋地黄类仍是目前最主要正性肌力药物。但对于单纯舒张功能不全性心衰,洋地黄治疗不但无效甚至有害。

(4)对于Ⅳ级心功能不全或急性肺水肿患者:目前治疗趋势是将血管扩张药、利尿药、ACEI和强心药联用,这样既能降低心脏前、后负荷,又能增强心肌收缩力,最大限度提高心输出量。

(5)在使用药物前后:特别是经静脉给予血管扩张药,应密切观察病情,监测心率、脉搏、血压、呼吸、尿量,对危重病人有条件单位应建立血流动力学监测,以指导临床用药。

心衰的治疗应包括病因和诱因的防治以及心衰本身的治疗两个方面,将分述如下。

2.病因的防治针对病因的治疗可视为治疗心衰的基本措施,若能获得彻底治疗,则心衰可因此而解除,心功能甚至可以完全恢复正常。因此,在心衰处理过程中,应千方百计寻找病因,对于可完全或部分矫正的病因,必须采取各种措施予以治疗。如先心病或心瓣膜病可通过手术或介入治疗予以纠正;甲亢性心脏病可用抗甲亢药、131I或甲状腺手术,使心衰消除或预防其发生;贫血性心脏病可通过少量多次输血、给予铁剂及纠正贫血的病因而治愈;对于高血压患者,应积极采用非药物治疗(如限盐、运动、减肥、戒烟酒等)和有效降压治疗,至于继发性高血压应寻找原因并予以去除,这样就可以防止高血压性心衰的发生;感染性心内膜炎应及时应用足量、有效、长疗程抗生素以防止瓣膜损毁,防止心功能减退等,余依此类推。

3.控制或消除诱因心衰的恶化往往与某些诱因有关,临床上最常见的诱因包括感染(特别是呼吸道感染、感染性心内膜炎)、严重心律失常、过度劳累、风湿活动、情绪激动或忧虑、妊娠或分娩、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等,必须进行相应处理。

4.心衰本身的治疗

(1)休息和限制活动:休息是减轻心脏负荷和能量消耗的重要措施之一,但休息的程度应视心衰轻重而定。心功能轻度降低者,可允许做一些轻度活动或从事一些轻便工作;反之,若心功能不全属于Ⅲ~Ⅳ级者,则应限制活动,甚至卧床休息。急性左心衰宜采取半坐卧位。但长期卧床休息易发生静脉血栓、肢体失用性萎缩、食欲减退等症状。因此待病情改善后应鼓励病人作轻度活动,做到动静结合才有利于康复。必须指出,休息不仅仅是肉体上休息,更重要的是精神和脑力上休息,对焦虑不安、失眠者可给予镇静药,如地西泮(安定,5mg)、硝西泮(nitrazepam硝基安定,5~10mg)、艾司唑仑(estazolam舒乐安定,1~2mg)等,同时要耐心细致地做好思想工作,给予心理治疗。

(2)限制水、钠摄入:心衰病人的饮食宜清淡和少吃多餐,食物应富含维生素和易消化,并注意热量平衡。对于肥胖冠心病者宜低热量、低脂饮食,适当减肥。长期营养不良的慢性病者,则要保证营养,增强体质。适当限制钠盐摄入对消除水肿有效。轻度心衰每天氯化钠摄入应控制在5g左右,中度心衰者为2.5g,重度者为1.5g,必要时采取戒盐饮食。但严格戒盐往往会影响病人食欲,必须全面考虑利弊。若能每周测体重1次,对发现隐性水肿和调节钠盐摄入量颇有帮助。在限钠情况下,一般水分可不加限制,但重度心衰、明显水肿者,每天水分摄入应控制在2000ml左右。

(3)利尿药的应用:经适当限制水、钠摄入仍有水肿者,可应用利尿药,它不仅可以消肿,且可减少血容量和改善血流动力学,降低肺动脉阻力和肺毛细血管楔压,扩张静脉,降低心脏前负荷;利尿药还能降低动脉血压而减轻心脏前负荷,从而增加心输出量,改善体、肺循环的淤血症状和心功能。此外,醛固酮拮抗药通过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尚能抑制心肌肥厚,改善心脏重塑作用。目前常用利尿药包括以下几类:

①噻嗪类:大多数噻嗪类利尿药口服后吸收迅速,2h左右达血浓度峰值,作用持续15h以上,多数以原形从尿中排出,属中效利尿药。常用制剂有:A.氢氯噻嗪12.5~25mg,1~3次/d口服;B.苄氟噻嗪2.5~5mg,1~2次/d;C.环戊噻嗪0.25mg,1~2次/d。本类药适用于轻、中度心衰治疗,对于重度或顽固性心衰则需与其他利尿药合用或改用强利尿药。服用期间要补充钾盐或与潴钾利尿药合用,合并有糖尿病、痛风者慎用。

②髓襻利尿药:该类药主要作用于髓襻升支的髓质部及皮质部,抑制其对钠、氯的再吸收,促进钠、氯、钾的排出和影响肾髓襻高渗透压的形成,从而干扰尿的浓缩过程;此外,对增加近曲小管、肾小球滤过率也有作用。本类药属强利尿药,视病情可口服、肌注或静脉给药,主要用于急性左心衰和重度心衰病人。常用制剂有:

A.呋塞米(速尿、呋喃苯胺酸,furosemide,Lasix)口服20mg,1~3次/d;20~40mg静注,1~3次/d,最大剂量可达400~600mg/d。

B.依他尼酸(利尿酸,ethacrynicacid)25mg,1~3次/d口服或静注。

C.布美他尼(丁尿胺,bumetanide)0.5~lmg,1~3次/d口服或静注。

D.吡咯他尼(piretanide)3mg,1~3次/d口服。由于本类药属强利尿药,应注意水、电解质紊乱,严格掌握剂量和应用指征。

③潴钾利尿药:主要作用于远曲小管的远端,有排钠、氯作用,对钾有相对潴留,属弱利尿药,常与排钾利尿药合用。常用药物有:

A.螺内酯(安体舒通,spironolactone,aldac-tone)属醛固酮拮抗药,一般剂量为20~40mg,1~3次/d。

B.氨苯喋啶(triamterene)50~100mg,1~3次/d。

C.阿米洛利(氨氯吡咪,amiloride)10mg,1~2次/d。

(4)血管扩张药:本类药物通过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和心室排血阻力,减轻心脏后负荷,或是通过降低静脉张力,扩张容量血管使回心血量减少,从而降低心室舒张末压和容量,减轻心脏前负荷,减少心肌耗氧量,改善心室功能。血管扩张药根据作用部位和血流动力学反应不同,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①扩张静脉为主:代表药物有硝酸酯类,对于急重心衰者可选用静脉制剂,一般病例可口服或舌下含服,最理想的使用对象是经洋地黄、利尿药治疗后仍有呼吸困难和端坐呼吸,左室充盈压增高>20mmHg(2.7kPa),低心输出量和外周阻力增高的病人。常用药物有:

A.硝酸甘油:常用量为0.3~0.6mg舌下含服,每半小时1次;治疗急性肺水肿一般为25mg加于5%葡萄糖液250~500ml,开始剂量为10?0?8g/min,视病情可每隔5~15分钟递增5~10?0?8g/min,有效量为20~200?0?8g/min;

B.硝酸异山梨酯:开始量为5mg,可渐增到20~30mg,每4~8小时1次口服;静滴量为15~30mg加于5%葡萄糖液250~500ml,开始剂量为10~15?0?8g/min,视病情增减剂量。硝酸酯类易产生耐药性,使其治疗慢性心衰受到一定限制,可采用间歇用药,以减少耐药性。此外,硝酸酯类与肼屈嗪合用可提高心输出量,改善心功能。

②扩张小动脉为主:主要降低心脏后负荷,对外周血管阻力增高为主、心排血量降低的心衰者最为理想。常用药物有:

A.哌唑嗪(prazosin):属选择性突触后α受体阻滞药,不仅扩张动脉,也扩张容量血管,故有人将它归于动静脉扩张剂,常用量为0.5~2mg,3次/d,治疗心衰通常量为4~20mg/d。

B.特拉唑嗪(terazosin):属长效α受体阻滞药,一般口服量为1mg/d,可渐增至4mg/d。

C.酚妥拉明:为α1和α2受体阻滞药,也能直接松弛血管平滑肌使血管扩张,尤适用于急性左心衰伴外周阻力明显增高者,静滴量为10~20mg加于5%葡萄糖液100~250ml内,开始量为0.1mg/min,每10~15分钟增加0.1mg,直至有效,一般量为0.3mg/min左右。

E.肼屈嗪(肼苯达嗪,hydralazine)10~25mg,3次/d。

F.卡屈嗪(cadralazine)10~20mg/d。

③动静脉扩张剂:临床上最常用是硝普钠,但在急性心衰时其突出作用是扩张静脉,尽管它也明显扩张动脉,尤适用于急性心肌梗死、高血压合并左心衰。本药需静脉滴注,并用黑纸或黑布包裹输液瓶避光使用。用时应临时配制并于4~6h输完,一般剂量为25~50?0?8g加于5%葡萄糖液500ml以内,开始滴速为10?0?8g/min,每5~10分钟增加5~10?0?8g/min,直至获效。常用量为25~150?0?8g/min,高血压患者可酌情增量至300~400?0?8g/min。滴注过程中应密切注意血压、心率和全身情况。其他药物如樟磺咪芬(咪噻芬,阿方那特)等,因目前应用较少,不予赘述。

④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ACEI)和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受体A拮抗药:ACEI和AngⅡ受体AT1拮抗药,尤其前者经许多大型临床应用证实,不仅能缓解心衰症状,且可降低心衰患者病死率和改善预后,在心衰Ⅰ、Ⅱ级的预防中发挥积极作用,不仅能降压,减轻心脏前后负荷,更重要的是能逆转心室肥厚,防止心室重塑,逆转心衰病理过程。此外,还能抑制醛固酮的产生,改善水钠平衡,防止血管中层肥厚,对肾脏也有保护作用,目前已成为心衰治疗的最常用药物之一。本类药适用于轻、中、重心衰,尤其是循环中和组织中血管紧张素Ⅱ增高的患者,且可纠正低钾、低镁血症和降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但明显肾动脉硬化、双侧肾动脉狭窄和妊娠者禁用。ACEI常用制剂有:

A.卡托普利(captopril,capote,开搏通)12.5~25mg,2~3次/d。

B.依那普利(enalapril,renitec,悦宁定)2.5~10mg/d。

C.雷米普利(ramipril)5~10mg/d。

D.贝那普利(benazepril,lotensin,洛汀新)5~20mg/d。

E.西拉普利(cilazapril,inhibace,抑平舒)2.5~10mg/d。

F.培哚普利(perindopril,雅施达)4~8mg/d。

G.福辛普利(fosinopril,monopril,蒙诺)10~40mg/d。以上制剂均1次/d或分2次口服。AngⅡ受体ATl拮抗药的常用制剂有:

a.氯沙坦(科素亚,losartan,cozzar)50~100mg/d。

b.缬沙坦(代文,valsartan,diovan)80~160mg/d。

c.厄贝沙坦(伊白沙坦)25~100mg/d,均1次/d口服。

选用血管扩张药的基本原则是:若以肺充血、肺水肿为主,心室充盈压明显增高而明显外周灌注不足,宜选用静脉扩张剂;如心排出量降低,外周灌注不足,心脏指数<2.5L/(min·m2)而肺充血不严重者,用小动脉扩张剂;若两者兼有宜用动静脉扩张剂。应用血管扩张药最好能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尤其是静脉内给药,若用药后肺毛细血管楔压<15mmHg(2kPa),动脉收缩压<90mmHg(12kPa),舒张压<50mmHg(6.67kPa),或用药后血压下降超过20mmHg(2.67kPa)者应减量或停药。

5.正性肌力药物的应用增强心肌收缩力的药物大致分为两类:洋地黄类和非洋地黄类。

(1)洋地黄类强心苷:迄今仍是治疗心衰主药,传统认为洋地黄的作用是直接增加心肌收缩力,通过迷走神经张力增高和心功能改善而减慢心率;此外尚可减慢房室传导、缩短心肌细胞的复极过程,使外周血管收缩,抑制肾小管对钠的重吸收而产生直接利尿作用等。目前认为洋地黄改善心功能主要与下列作用机制有关:

①具有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作用:系通过作用于肾脏,降低血浆肾素活性,使肾素释放减少,从而降低交感神经紧张度。

②直接降低交感神经的紧张度。

③改善压力感受器的敏感性:心衰时心肺血管压力感受器的压力反射功能降低,洋地黄通过抑制Na-K-ATP酶的活性和对压力感受器的直接刺激,从而使其敏感性得以改善。

④增加心房利钠激素分泌:洋地黄类药物可刺激心房肌分泌利钠激素,后者有直接扩张血管产生利尿作用,且能抑制肾素合成。

(2)适应证:

①心功能Ⅲ、Ⅳ级收缩性心衰。

②心衰伴快速性房颤(肥厚型心肌病、预激综合征所致者禁用或慎用)。

③对于窦性心律的慢性心衰应先用利尿药、血管扩张药(包括ACEI和AngⅡ受体拮抗药),只有上述药物治疗无效且无低钾血症情况下才给予洋地黄。

④非洋地黄引起的心律失常,包括快速心率性心房扑动或颤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预激综合征所致者应慎用)。

⑤曾有心衰史患者或疑有潜在心功能低下者,在施行手术、妊娠、分娩或并发其他严重疾病时,可预防性酌情应用洋地黄,以防心衰发生。

(3)禁忌证:①预激综合征合并房颤;②Ⅱ、Ⅲ度房室传导阻滞;③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无起搏器保护者),特别是老年人;④单纯舒张功能性心衰,如肥厚型心肌病,尤其伴流出道梗阻者。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头24小时内)、心肌炎、肺源性心脏病、巨大心脏等情况下合并心衰,洋地黄应慎用或不用,即使应用剂量宜小,并密切观察病情和作相应处理;对于二尖瓣狭窄(房颤或合并右心衰除外),除能减慢心率外,往往作用不大;对大量心包积液或缩窄性心包炎,洋地黄疗效欠佳。洋地黄中毒所致心肌收缩力减低或引起心律失常,是洋地黄绝对禁忌证。此外,对室性心动过速洋地黄也属禁忌。

(4)洋地黄类制剂及用法:根据给药后奏效的快慢,大致可分为速效、中效和慢效三种制剂。常用速效制剂有:

①毒毛花苷K(stophanthinK)用法:静注首剂0.125~0.25mg,加入5%葡萄糖液20~40ml以内缓慢注射,1~2h后重复1次,总量为0.25~0.5mg,有效后改用洋地黄类(如地高辛)口服。

②毛花苷C(毛花苷丙,西地兰)用法:首剂静注量为0.4~0.6mg,加于5%葡萄糖液20~40ml内缓慢注射,2~4h后可再给予0.2~0.4mg,负荷量为1~1.2mg。

③去乙酰毛花苷(毛花强心丙,西地兰D,deslanoside,CedilanidD)0.4~0.8mg用葡萄糖液稀释后静注,2~4h后再注0.4~0.8mg,负荷量为1.2~1.6mg。上述药静注后多在5~30min内起效,主要用于急性心衰和严重心衰,有效后改用中效或慢效制剂。

④常用中效制剂有:A.地高辛(digoxin)用法有每天维持量法,即每天口服0.125~0.25mg,7~8天后达洋地黄负荷量,尤适用于病情不太急的慢性心衰患者,或作为心衰治疗后维持剂量;也有人采用负荷量加维持量法,即地高辛0.25mg,3次/d***2~3天,以后改为0.125~0.25mg/d,个别病例为0.5mg/d维持;B.甲地高辛(metildigoxin,β-methyldigoxin)口服或静注0.1~0.2mg,2~3次/d,2~3天后改为维持量,0.1~0.2mg/d。

⑤慢效制剂有:A.洋地黄毒苷(digitoxin)0.7~1.2mg,于3~4天内分次口服,维持量为0.05~0.1mg/d;B.洋地黄(洋地黄叶,digitalis)负荷量为0.7~1.2g,3~4天内分次口服,维持量为0.07~0.1g/d。

(5)洋地黄治疗心衰时剂量与心肌收缩效应呈线性关系(并非全或无):即使小剂量也可使心肌收缩力增强,随剂量增加收缩力也随之增强,但剂量超过一定限度后,收缩力不仅不再增加甚至下降,因此盲目增加洋地黄剂量不仅易引起中毒反应,且可能加重心衰。传统的先给予饱和量(负荷量)继以维持量疗法,易致洋地黄中毒,现已少用,除非属于较急重病人,一般情况下可采用每天维持量疗法。

(6)治疗终点:①伴有房颤的心衰,宜将心室率控制在60~70次/min,轻度活动后心室率增加不超过10次/min;②窦性心衰患者,可参考临床充血症状消失和血清地高辛浓度(适宜范围1.5~2mg/ml),大于上述范围,正性肌力作用不再增强,因此达到上述治疗终点后,即以维持量长期应用。洋地黄对心衰死亡率的影响尚不明确。

(7)洋地黄的毒性反应:洋地黄治疗量与中毒量十分接近,使用不当易产生中毒。

毒性反应的常见诱因包括:①电解质紊乱,特别是低血钾、低血镁和高钙血症;②甲状腺功能减退;③老年患者因肾小球滤过率降低而延长洋地黄半衰期,易导致洋地黄积蓄;④肾功能减退;⑤风湿活动、心肌炎等对洋地黄敏感者;⑥心肌缺血缺氧或有急性病变,如肺源性心脏病、缺血性心肌病、重度心衰和心脏极度扩大等对洋地黄的耐受性降低,易于中毒;⑦同时使用提高洋地黄浓度的药物如胺碘酮、卡托普利、维拉帕米、硝苯地平、尼群地平、β受体阻滞药、潴钾利尿药、消炎镇痛药等。

洋地黄中毒的临床表现:①心脏方面的毒性主要表现为频率和节律的变化,其中以室性期前收缩最常见,可呈现二联律、三联律或多源性;其次是伴与不伴有传导阻滞的房性心动过速、交界性逸搏心律、非阵发性交界性心动过速伴房室分离,严重中毒者可引起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洋地黄也可引起心动过缓,包括窦性心动过缓、窦房阻滞或Ⅰ、Ⅱ、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及房颤伴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等。但洋地黄引起的心电图ST-T改变只能说明洋地黄作用,不能据此诊断中毒。②洋地黄心外毒性反应包括胃肠道症状,如厌食、恶心、呕吐(属中枢性)、腹泻等;视觉障碍包括视物模糊、黄视或绿视、出现盲点、复视等;神经系统反应有头痛、忧郁、失眠等。

(8)洋地黄中毒的治疗:一旦发现中毒应立即停用。一般情况下,若属快速性心律失常(无论室上性或室性),即使血钾不低也可补钾,只要血钾不高就可以了。心律失常轻者可口服10%氯化钾10~15ml,3次/d,也可服用控释氯化钾片(如补达秀)500mg,2~3次/d,直到心律失常纠正。较重者应静脉滴注,一般用量为10%氯化钾10~20ml加于5%葡萄糖液250~500ml内静滴,滴速为0.5g/h左右,并用心电监护,直至控制异位心律。危重室性心律失常时,立即静注利多卡因50~100mg,必要时隔5~10min重复1次,但1h总量不宜超过300mg,有效后静滴维持。也可选用苯妥英钠首剂100mg加于20ml注射液中缓慢静注,必要时5~10min后重复给药,总量不宜超过300mg,以免发生低血压及呼吸抑制;待症状改善后改为口服100~200mg,3次/d。洋地黄中毒引起缓慢性心律失常,则不宜在无血钾检查情况下补钾,待测得血钾结果后再决定是否补钾。高度房室传导阻滞、肾功能衰竭、少尿者不宜补钾。心动过缓伴阿-斯综合征者宜安装临时起搏器,一般情况也可应用阿托品类治疗。由于硫酸镁不仅能纠正低镁血症,且可兴奋受洋地黄抑制的Na-K-ATP酶,制止心肌钾的丢失,也用于洋地黄中毒所致心律失常,一般剂量为25%硫酸镁10ml加于5%葡萄糖液250ml内静滴,当血钾低于3.5mmol/L,加10%氯化钾5~7ml,此为1剂量,每天可给予1~2剂;心律失常纠正后预防用药为隔天或每天1剂。对于严重心律失常者用25%硫酸镁10ml加于5%葡萄糖液20ml内,直接静脉推注。此外,亦可用天门冬氨酸钾镁20ml(2支,每支含镁盐、钾盐500mg)加入5%葡萄糖液250ml中静滴。经上述非特异性疗法仍不能控制的严重心律失常,可采用特异性地高辛抗体进行治疗,用法为治疗前即刻记录心电图及有关电解质(钠、钾、镁、钙等)检查,常规作地高辛抗体F(ab?0?7)皮试:先将F(ab?0?7)0.1ml加于生理盐水0.9ml作皮试,若皮试阴性,在心电图或心电示波器监护下,将F(ab?0?7)800nag用生理盐水20ml稀释后缓慢静注;如30min后无任何好转,可重复注射1次,直至心律失常消失,一般情况下总量为800~2400mg,必须指出,使用F(ab?0?7)之前应肯定为洋地黄中毒才能使用,更不可将洋地黄不足误诊为中毒,因为使用F(ab?0?7)后有可能使心肌内的地高辛急剧转移到抗体上,使原先正性肌力作用锐减,导致心衰加重。电击复律因可能导致心室颤动,一般应属禁忌,若多种治疗措施均无效,在严密监护下可考虑小能量(5~10J)直流电复律。

6.非洋地黄类正性肌力药临床上常用的有以下几类:

(1)β-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药(简称β激动药):本类药通过与心肌细胞膜β受体结合,通过G蛋白耦联,激活腺苷酸环化酶(AC),催化ATP生成环核苷酸(cAMP)。cAMP使L型钙通道的钙内流增加,细胞内Ca2水平上升而具正性肌力作用。此外,肌浆网对钙离子摄取增加,细胞内Ca2水平迅速下降而具正性松弛作用;另外还有外周血管扩张作用。β激动药的常用制剂有:

①多巴胺(dopamine):本药尤适用于心排出量降低、左室充盈压低、体循环血管阻力正常或低下,特别是合并低血压者。常用量为20~40mg溶于5%葡萄糖液250~500ml内静滴,开始量为0.5~1?0?8g/(kg·min),可渐增至2~10?0?8g/(kg·min),若剂量>10?0?8g/(kg·min)可使外周血管明显收缩,增加心脏后负荷而影响左室功能,应予注意。

②多巴酚丁胺(dobutamine):主要兴奋β1受体,对血压、左室充盈压、心率影响较小,且能降低体循环血管阻力,因此尤适用于心排血量低、左室充盈压高、体循环血管阻力和动脉压在正常范围的患者。一般剂量为20~40mg加于5%葡萄糖液100ml内,按2.5~10?0?8g/(kg·min)静滴,滴速不能太快,以免引起痛、恶心、呕吐、心悸,甚至诱发心律失常或心绞痛。

③多培沙明(dopexamine):通过降低心脏前、后负荷和正性肌力作用,能明显提高心输出量和降低心室充盈压;通过增加肝、肾等内脏器官的血流,可改善重要脏器的功能,增加尿量和钠排泄;此外,尚能改善心室顺应性。一般认为最适宜剂量为0.25~1?0?8g/(kg·min),若>1?0?8g/(kg·min)可产生心悸、诱发心绞痛等副作用。

上述药物只能静脉内给药,故多用于急性心衰或危重病例。

④奥昔非君(oxyfedrine,hdamen):本药具有直接兴奋心脏β受体作用,但作用较弱,同时具有扩张冠脉、降低冠脉阻力、增加冠脉流量和增加心率作用。口服8~16mg,3次/d;静注为4~8mg加于5%葡萄糖液20ml内缓慢注射。

⑤扎莫特罗(xamoterol):属新型β受体兴奋和心肌保护双重作用的药物,用法:静注每次0.2mg/kg;口服为200mg,2次/d。

(2)磷酸二酯酶(PDE)抑制剂:常用药物有:

①氨力农(氨利酮,amrinone,inocor):口服100~200mg,3次/d;静滴每次0.5~3mg/kg,滴速为5~10?0?8g/(kg·min)。本药若与肼屈嗪联用可明显提高心输出量,降低肺毛细血管楔压。但长期使用可引起血小板减少和严重胃肠道反应,故口服制剂已趋淘汰。

②米力农(米利酮,milrinone,corotrope):本药兼有正性肌力与扩张血管双重作用,增加心肌耗氧量不明显,可改善心衰的外周血循环紊乱,增加心衰病人运动耐量和改善生活质量;对β受体兴奋剂敏感性降低的心衰病人,本药仍然有效;正性肌力作用无快速耐药现象,对动脉压和心率无明显影响。用法:口服2.5~7.5mg,3~4次/d;静滴为10~20mg加于5%葡萄糖液250~500ml内滴注,开始头10分钟剂量为50?0?8g/kg,然后以0.375~0.75?0?8g/(kg·min)维持,每天最大剂量不超过1.13mg/kg。

③依诺昔酮(enoximone,perfane):口服为50~100mg,3次/d;静注为0.5~3mg/kg;静滴为90?0?8g/(kg·min);维持量为5~20?0?8g/(kg·min)。

④咪苯哒酮(imazodam):一般剂量为0.01~0.1mg/kg,可口服或静注。

(3)其他正性肌力药:

①环己酚乙胺(alifedrine):属α去甲肾上腺素衍生物,一般剂量为40mg静注。

②葡甲胺环腺苷酸(美心乐,megluminecyclicadenylate,MCA):60mg加于5%葡萄糖液250ml内滴注。

③磷酸肌酸(creatinephosphate,CP):对缺血心肌有保护作用,能改善心功能,用法:2~4g静滴或分次静注。

鉴于非洋地黄类正性肌力药物仅有短期内改善血流动力学效应,长期应用时缺乏持续血流动力学效应,应用不当可诱发严重心律失常,甚至增加死亡率,因此,仅适用于:①心脏手术后心肌抑制所致急性收缩性心衰;②充血性心衰急性恶化时;③心衰患者对利尿药、洋地黄和血管扩张药的联合治疗无效时;④心脏移植前的终末期心衰患者短期支持。

7.β受体阻滞药在心衰中的应用实践证明,β受体阻滞药对某些类型扩张型心肌病可改善症状、心功能和预后,尤其是心率较快、心功能Ⅱ~Ⅲ级的患者,可在洋地黄基础上酌用β受体阻滞药。宜从小剂量开始,如美托洛尔6.25mg/次,若无不良反应,可给予6.25mg,2次/d;视病情增减剂量,最大剂量可达100mg/d,若有效可长期服用。最近心功能不全应用比索洛尔的研究(CIBS):对NYHA心功能Ⅲ、Ⅳ级的心脏病患者,病种包括扩张型心肌病、缺血性心脏病、高血压和心瓣膜病等,应用比索洛尔(bisoprolol),最初剂量为1.25mg/d,若无不良反应48h后增至2.5mg/d,1个月后增至5mg/d,若能谨慎给药,逐渐加量,患者多能耐受并使心功能提高,对心功能不全严重者和某些扩张型心肌病有可能提高生存率。对于血压低[收缩压<90mmHg(<12kPa)]、心率慢或房室传导阻滞的病人不宜使用β受体阻滞药。对于缺血性心脏病、急性心肌梗死,在严密监测下可按上述方法应用。二尖瓣狭窄和(或)二尖瓣关闭不全,应用洋地黄后心率仍快者,可酌用β受体阻滞药,如美托洛尔6.25~12.5mg,1次/d;如无不良反应可渐增加剂量,直至心率减慢,心功能改善。此外,β受体阻滞药对舒张功能不全心衰有效。应用β受体阻滞药必须掌握小量、缓慢增加剂量和长疗程的原则。β受体阻滞药改善心功能的可能机制包括:①β受体阻滞药可减慢心率,延长心室舒张期充盈时间,增加冠脉血流灌注,且可改善心肌弛缓性和顺应性。②抑制交感神经过度兴奋,以及由此引起的血管收缩作用,可降低心脏后负荷。③能阻止过量儿茶酚胺引起的心脏损害和灶性坏死。④有证据证明,心衰患者有β受体调节异常,心肌内儿茶酚胺耗竭,使用β受体阻滞药后心肌内去甲肾上腺素储备增加,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恢复正常。⑤负性肌力作用可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心肌缺血和心活动的非均一性。

8.其他治疗措施包括吸氧,支持疗法,口服或静注氨茶碱,对症治疗和加强护理等均不容忽视。

(二)预后

慢性心衰一直是预后不良的严重状态,虽经早期诊断和积极治疗,4年病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