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廣播電臺
近年來,在我國各類電視節目中,法制節目異軍突起,對黨和政府的宣傳工作、電視市場和社會的影響日益擴大。中央電視臺的《法制報道》和《社會經緯》、北京電視臺的《法制進行時》、山東電視臺的《道德與法制》、上海電視臺的《案例大集》等許多法制節目成為其電視臺的名牌節目,收視率和觀眾滿意度屢創新高。黑龍江衛視的《法與妳我他》、山西衛視的《公民與法》、河南衛視的《法制時間》、陜西衛視的《社會檔案》相繼推出,短時間內成為專業頻道的領頭羊。央視還把原來的西部頻道改成了社會法制頻道,由國際總公司運營。四川、雲南、重慶電視臺的法制節目也成為黃金時段的強勢節目。從1995開始,中國廣播電視學會正式成立了法制節目委員會,法制節目有了第壹個專業機構,確認了法制節目作為電視節目特殊類別的法律地位。2002年7月,河南、山西、黑龍江、陜西、北京、青島、長沙等七省市的法制節目主任發起成立了“法制頻道主任論壇”和“七省市法制節目協作會”,對法制電視節目的現狀、政策和未來發展趨勢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討。電視工作者通過電視這個窗口,讓法律走進千萬人的生活,讓人們通過寓教於樂、以理服人、以情服人,得到法律知識的普及和提高。法制節目的快速發展得益於我國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大環境,也便於國家電視臺把握時機和宣傳導向,及時將法制節目的發展推入快車道。然而,隨著法制節目的快速發展,如何使其健康、高效、與時俱進地持續發展等壹系列理論問題並沒有得到充分的研究。因此,本文對法制節目的現狀、拓展空間和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探討。法制欄目的特點及現狀據國家廣電總局收聽中心2000年8月的統計,全國45個衛星頻道中,已有33個開設了法制欄目。目前,法制節目已經成為中國電視臺的主流。以法律為準繩,用鏡頭記錄中國法律生活的精彩瞬間,從法律和道德的雙重視角審視社會生活,審視情與理、情與法、是與非,展現轉型期中國的社會矛盾,尋求法律的解決方案和過程,同時在道德層面給予深刻的評判,使之更耐人尋味、發人深省, 在全社會營造濃厚的法制氛圍,喚起公眾依法自律、依法行為、守法意識。 在推進法制建設的過程中,豐富了中國特色電視媒體的概念,同時也極大地拓展了電視傳播的空間。每個電視臺的法制欄目都有自己的特色。本文以幾家電視臺為例,分析了欄目內容的特點和現狀。央視法制報道:1999 65438+10月2日,央視推出全新的法制節目《法制報道》,采用以案說法、公眾參與、專家點評的節目風格。以普法、監督執法、推動立法、為民辦實事為欄目宗旨。2002年8月15日,擴大後的欄目推出了壹個響亮而務實的新口號:記錄中國法律進程的點點滴滴,使整個節目比以前更富曲折,人物刻畫更細致,法律解釋更細致深刻。這個專欄幾乎每天都有壹個案例。通過案例介紹和法律專家點評,深入淺出地講解法律知識,為普通人提供了壹個輕松學習和使用的平臺。主持人撒貝寧以其獨特的主持風格和豐富的法律知識贏得了全國人民的喜愛和認可,為這個非黃金時段的欄目贏得了收視率。遼寧電視臺法制時空以“追蹤法律熱點,普及法律知識”為宗旨,用法律的視角看人們關註的熱點事件和社會現象。本欄目分為七個板塊:現場追蹤:用紀實的手段記錄壹個正在進行的案件的過程,突出強烈的現場感;明察暗訪:對違法現象進行明察暗訪,並聯合相關部門進行查處;通緝類:選取壹些懸而未決、罪犯被通緝的案件,通過電視手段向觀眾傳達現場分析,讓觀眾參與進來,提供案件線索,協助警方破案;以案說法:以各類案件為切入點,以敘事的方式講故事,讓情理在案件中顯現,在矛盾糾紛中解讀法律的內涵,達到普法的目的;跟蹤調查:通過對壹些長期懸而未決或不“透明”的案件進行跟蹤調查,客觀公正地展示調查結果;警示類:以壹些發人深省、警示教育的案例,進行全方位挖掘,通過對犯罪分子的訪談,揭示犯罪的心理歷程,從而達到警示人的目的;回復類:聯合執法部門調查了解觀眾遇到的問題,將結果回復觀眾,解決群眾實際困難,適時邀請專家對演播室群眾關註和反映強烈的節目進行分析討論。山東電視臺的《道德與法制》是中國最長的法制節目。自1986成立以來,多次獲得國家級獎項。電視法制節目要真正擔負起普法釋法的社會責任,就必須在現有的基礎上更上壹層樓,尋求更新的生存態勢,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基於此,本欄目在發展上下了很大功夫。首先,他們樹立了深刻的傳播觀念,善於把握生活中最基本的法律關系,跳出單純揭露犯罪過程和表現新奇細節的誤區,將對案件的報道和討論引向對社會深層經濟背景、民族文化心理乃至社會個體生存狀況的展示,將法律與社會變革時期的宏觀環境聯系起來, 從類似案例中尋找特點,挖掘出案例背後的典型本質,然後聯系整個法制建設提出建設性的意見或建議。 這樣就實現了壹個從“面”到“點”,再從“點”到“面”的過程,讓節目更有深度和立體感。其次,題目突出人文關懷。因為法律涉及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壹個成熟的法制節目也應該充分以社會為導向,對不同層次、不同身份背景的對象、民事糾紛、邊緣法律問題進行深入的觀察和思考。再次,生動地挖掘出案例,透過案例背後的本質,通過“講故事”這種簡單的方式,給觀眾參考和思考。從壹個案例本身到法理的解讀和宣傳,真正做到了“寓教於樂”。河南電視臺《法制時刻》以全新的理念和個性化的風格,使該欄目辦出了自己的非凡特色。註重新聞的時效性:為了突出快速、及時的優勢,每天獨家報道《抓捕第壹案發現場》,最大限度贏得觀眾,提高收視率。樹立大局意識:立足全省,面向全國,以全局的眼光關註省外法制動態,深挖省內票據資源。打破常規的編輯理念:不采用引入案例、專家點評的模式,而是采用倒金字塔的“片段呈現”思維結構。關註全國尤其是河南各時期最具影響力的法律現象和法律案例,最新的藥方,準確鮮明的法律視角。他們以“特寫”信息播報,通過網絡和重要法律報刊選擇正確的法律觀點,以事實和觀點為依據。比如《某省官員貪腐案》,不僅僅是介紹案情,還要電話采訪當事人或者派攝制組實地拍攝。盡量用“碎片化呈現”為時效性差但法律含量高的案件尋找“最新”的報道點比如“半年前立案的殺人案,最近開庭審理成功”,以庭審為報道起點,然後對案件進行轉述。這種報道模式不同於傳統的法制報道模式,報道的重點從原來的“強調過程描述”轉向了最具法制內容的“橫斷面”的充分呈現,減少了死板的說教成分。在選材上,重慶電視臺《拍手的故事》註重選取情節曲折的案例,以畫面取勝,吸引觀眾眼球;在敘事方法上,力求“開門不露山”,敘事結構遞進、懸疑、環環相扣、逐壹解開,突出全景報道的電視專題敘事特點,力求掌握案件的第壹素材,運用演繹的方法再現壹些關鍵的、鮮為人知的細節,結合加工形成新的第二視點;在形式結構上,紀錄片節目與脫口秀融為壹體,以紀錄片追蹤案件偵破,直擊案件審理,講述法律故事,輔以演繹手法,對沖突性、懸疑性較大的案件關鍵細節進行轉述,突出過程的生動性,滿足觀眾的觀看需求,然後在觀眾對案件事實充分了解、有壹定情感積累的基礎上,對思想沖突、懸疑的部分進行拓展延伸。將案件中的關鍵人物、權威法律人士和公眾人物引入工作室。在剖析他們內心世界、關註他們人生命運的同時,讓他們參與到與觀眾的理性與法理的分析與探討中,充分凸顯了紀錄片式的見證案件、以故事手法凝聚觀眾、以章與章的連續編排、以演播室裏精彩的對話演繹話題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