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是通過學習《治安管理處罰條例》和《刑法》,灌輸基本法律規範,幫助青少年樹立守法觀念,初步形成法律信仰。
《條例》是處理有輕微違法行為的人的行政行為準則,而《刑法》是對構成犯罪的人進行刑事處罰的法律準則。兩者的* * *相似之處是追究違法犯罪人員的責任,但條例和刑法所針對的部門和程序、處罰對象、違法行為的嚴重程度和處罰的嚴厲程度是不同的。通過學習《條例》和《刑法》,青少年可以初步了解和區分什麽是違法的,什麽是合法的;哪些行為是法律法規禁止的,哪些行為是法律法規允許甚至提倡的。既要灌輸理論知識,又要分析身邊的人和事,根據青少年的年齡特點,從日常生活中總結提煉典型案例,讓他們自我教育、明辨是非,有針對性地預防和減少青少年犯罪。教育學生如何應對他人的違法犯罪行為,避免和減少不必要的傷害;如何更好地保護自己和維護他人的合法權益,從而達到壹般預防和特殊預防的雙重目的,更好地維護青少年的合法權益,確保青少年健康成長。
二是通過學習憲法,促進青少年權利意識的形成。權利文化是當今世界三大文化之壹,與人道主義文化和科技文化並列。權利文化的核心是權利本位理論。權利本位思想有兩層含義。首先,它是解決公民與國家關系的理論。傳統的主仆文化產生了義務標準,國家主宰壹切,公民只有無條件服從的義務。而權利本位則顛倒了公民與國家的關系,認為公民有權支配國家,國家以確保公民主人翁地位的獲得為絕對義務。其次,它是解決權利與權力互動關系的理論。國家權力的行使旨在為公民創造權利創造實現條件。如果權力的行使偏離了保障公民權利的目的,權力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培養公民的權利意識必須從小進行,青少年公民的權利意識必須建立在學習憲法的基礎上,樹立憲法至上、憲法是公民權利保障的基本觀念。我們不僅要讓青少年知道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而且要在內容上規定國家最根本、最重要的問題。在法律效力方面,憲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在制定和修改程序上,憲法比其他法律嚴格。我們應該讓年輕人知道憲法是公民權利的保障。眾所周知,憲法是安邦的總章程,但這壹結論主要是從國家治理的角度出發,因此與憲法的核心價值取向並不完全統壹;事實上,憲法最重要、最核心的價值在於它是公民權利的保障。法國在1789年的《人權宣言》中明確宣布,在任何權利得不到保障和權力分立得不到確立的社會中都沒有憲法。列寧還指出,憲法是壹張寫有人民權利的紙。因此,憲法與公民權利之間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這也可以從憲法的發展歷史和基本內容中得到證明。歷史上,憲法或憲法文件最初是資產階級在反對封建專制的鬥爭中為確認所獲得的權利和鞏固勝利而制定的。從憲法的基本內容來看,雖然憲法作為國家的根本大法涉及國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其基本內容仍可分為兩部分,即正確行使國家權力和有效保障公民權利。然而,這兩個部分並不是平行的,就其關系而言,對公民權利的有效保護占主導地位。因此,青少年可以理解憲法不僅是壹個系統和全面規定公民基本權利的法律部門,而且其基本出發點是保護公民的權利和自由。
第三,我們應該學習民法以促進平等和契約觀念(誠實信用)的形成。
人人平等和遵守契約觀念的形成必須依靠民法的學習。民法起源於簡單商品經濟相當發達的古羅馬社會。受人類歷史演進的影響,民法逐漸成為各國調整不同社會形態下與商品經濟相適應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基本法律規範。民法本質上是將壹定社會商品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直接上升為法律規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調整公民、法人之間以及作為平等主體的公民、法人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可見,民法的壹個重要特征是民事法律關系主體地位的平等。在商品生產和交換過程中,平等主體必須付出相應的對價才能取得對方的財產,體現了等價有償原則。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民事權益應受到以民法為基礎的法律的保護,而保護的重要方式是民事主體之間簽訂合法有效的合同(即契約)。合同當事人在自願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的意願設立、變更和終止民事權利和義務。合同必須遵守,這是交易的各個方面都必須遵守的“法律”,這也是公平和誠實原則的體現。通過學習,我們的青少年將更好地理解和建立平等和遵守“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契約必須遵守”的思想。
第四,消除“厭訴”舊觀念的不良影響,增強訴訟意識,幫助青少年樹立新的訴訟現象。在《論語》中,孔子說“聽到訴訟,即使我仍然是壹個人,也壹定會使其不可訴訟”,大意是說,他在接受人們的訴訟後,並沒有立即進行審判,而是采取拖延策略,讓人們進行自我反思和自我教育,以達到不可訴訟的目的。因此,長期以來,中國人認為訴訟是對自然秩序的破壞,沒有訴訟的社會是理想的和諧社會。這種觀念在中國人中根深蒂固,他們不願意起訴,並盡力避免訴訟。即使現在,有些人仍然認為打官司是壹種恥辱,尤其是成為被告。壹般來說,如果親戚和朋友因矛盾和糾紛而告上法庭並訴諸法律,無論在外人眼中還是事實上,親情和友誼肯定會消失。實際上,訴訟只是使受損害的權益得到救濟的壹種常用手段。即使親友“對簿公堂”,也不是撕破臉皮、拋開理智,而是在公開公正的前提下讓糾紛比單獨向第三方尋求私力救濟更文明進步。可見,我們應該教育青少年把訴訟保護自己和他人的合法權益視為壹種權利,從而培養他們捍衛這種權利的合法行為。
總之,我們應該通過青少年對法律知識的學習和了解,鼓勵他們在現在和未來的生活中大膽使用法律武器,並及時充分利用訴訟權利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