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的問題
今天,當我們步入網絡社會時,我們發現青年與網絡之間有許多交匯點,正是這些交匯點使青年“愛上了互聯網”。在互聯網的影響下,雖然年輕人向社會展示了許多美好的事物,但這也是壹個很大的驚喜。然而,許多年輕網民黯然失色的表現並不能為社會增光添彩,也不能讓人們高枕無憂。
內容1:青少年用戶使用互聯網的特點
第壹,用戶開始使用互聯網的時間:大約80%的用戶是從1999或2000年開始使用互聯網的,並且大多數用戶已經很長時間沒有上網。具體分布如下:0997前65438+6.3%;1998占比14.0%;1999占比36.20%;2000年占43.50%。
2.上網地點:58.8%的青少年在家裏上網,365,438+0.5%的青少年在親戚朋友家上網,20.45%的青少年在網吧、咖啡館或電子遊戲大廳上網,65,438+05.0%的青少年在父母或他人的辦公室上網,65,438+00.8%的青少年在學校上網。
3.在線時間和在線時間滿意度的估計:年輕用戶的平均在線時間約為每周265,438+02分鐘,即每天約30分鐘。37.0%的用戶認為他們的在線時間“剛剛好”,12.0%的用戶認為“更多就夠了”,只有0.7%的用戶認為“太多了”。31.7%的用戶認為“相對較少”,18.5%的青少年認為“太少”。換句話說,50%的年輕用戶對在線時間不滿意。
四是互聯網功能使用:玩遊戲占62%;聊天室占比為54.5%;收發郵件占比48.6%;下載並保存網頁占比為39.7%;使用搜索引擎的占比25.0%;訂閱新聞占21,9%;網絡電話占14.7%;在線分頁占14.3%;制作和更新個人網頁占12.6%;上傳文件占比9.4%;公告欄(BBS)占9.2%;代理服務器占2.3%。
5.用戶和非用戶對互聯網的需求;用戶選擇“獲取更多新聞”作為最重要的需求,平均為3.81(滿分5分,下同)。以下排序為:“滿足個人愛好”為3.74;“提高課程學習效率”為3.71;“課外學習和研究中感興趣的問題”為3.67;“交新朋友”是3.65。最不重要的需求是“享受成年人的自由”,平均為2.8l。
內容2網絡的影響
網絡的積極影響
1、網絡有助於創新青少年思想教育的手段和方法。利用網絡開展德育教育,教育者可以毫無顧忌地在網上用自己的真實心態與青少年交流,這為德育工作者發現和了解青少年的思想並進行積極引導和全方位溝通提供了壹種新的快捷方式。此外,由於網絡信息傳播的實時性和互動性,青少年可以同時與多個教育者或教育信息保持快速互動,從而增加思想互動的頻率,提高教育效果;由於網絡信息具有可下載、可存儲等時延特性,可以延長教育者與受教育者思想互動的時間,為青少年提供“全天候”的思想引導和教育。還可以線上見面、線下聚會,實現線上德育的滋養和補充,從而及時化解矛盾、溫暖人心、調動積極性、激發創造力。
2.它為尋求知識和學習提供了壹個新的渠道。目前,在中國教育資源不能滿足需求的情況下,網絡為知識學習提供了廣闊的校園。學習者可以在任何時間和任何地點接受高等教育,學習大學生學習的所有課程,完成學分並獲得學位。這無疑是應試教育體制下青少年最好的解脫,不僅有利於他們身心健康發展,也有利於他們家庭乃至社會的穩定。
3.拓展青少年的全球視野,提高青少年的綜合素質。網上沖浪拓寬了青少年的政治視野和知識,從而有助於他們全球意識的形成。同樣,它可以提高青少年的綜合素質。通過上網,他們可以培養自己與各種各樣的人交流的能力;通過在網上閱讀各種有用的書籍,我們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
二,網絡的負面影響
1對青少年“三觀”的形成構成潛在威脅。青少年極易在網絡上接觸資本主義宣傳和文化理念,思想處於極度矛盾和混亂之中,人生觀、價值觀容易發生傾斜,從而滋生全盤西化、享樂主義、拜金主義、崇洋媚外等不良思想。
2.互聯網改變了年輕人在工作和生活中的人際關系和生活方式。青少年在網絡上公開坦率地表達意見,要求平等對話,挑戰青年工作者的權威,往往使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達不到預期。同時,上網容易使青少年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生活方式,集體意識淡薄,個人自由主義泛濫。
3.信息垃圾削弱了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意識。據專家調查,47%的網絡信息與色情有關,約60%的青少年無意中在網上接觸到色情信息。還有壹些非法組織或個人在互聯網上發布擾亂政治和經濟的黑色信息,迷惑青少年。這種信息垃圾會削弱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意識,汙染青少年的心靈,誤導青少年的行為。
4.互聯網的隱蔽性導致青少年不道德行為和違法犯罪行為的增加。壹方面,少數青少年瀏覽色情和非法網站,使用虛假身份交友和惡意聊天。另壹方面,網絡犯罪有所增加,如傳播病毒、黑客攻擊、通過銀行和信用卡盜竊以及欺詐。這些犯罪分子主要是青少年,他們大多動機單純,有些人甚至想“找樂子”、“自娛自樂”和“大顯身手”。此外,互聯網上不完善的法律制度也給了青少年犯罪的機會。
內容3互聯網青年的“癥狀”
第壹,認知“快餐-硬結”綜合征。
對於許多趕時間的年輕人來說,互聯網就像知識快餐壹樣,極大地激發了他們強烈的求知欲望,他們只需輕點鼠標,就能立即在浩瀚的信息海洋中找到所需的信息,從而大大提高了單位時間內的學習和工作效率。至於網上各種時髦的展品,都是出於好奇和求知欲,從不審視和懷疑其結構組件和操作效果。吞棗時整個大腦變成了壹個充滿活力和麻木的機器,導致許多利誘不僅吞噬了年輕人本應充滿活力和見解的青春大腦,還阻礙了他們對真知的內化。
二是情緒上的“腹瀉-冷漠”綜合征。
對於那些沒有完全擺脫父權制和適應性教育的年輕人來說,盡管他們在現實中的情緒表達總是受到他人和社會的影響,但許多壓抑的情緒可以在網絡世界中自由爆發。網上交友、網上聊天和在BBS上交談已經成為人們忘記權威的壓制、緩解孤獨和發泄不滿的暢通渠道。只是我們觀察到,盡管互聯網在壹定程度上幫助年輕人緩解壓力和平衡心理,但過多的虛擬網絡情感交流無疑使許多年輕人在釋放情緒的同時試圖將真實情感埋藏在內心深處,他們不願意向現實世界透露這些情感,也懶得與現實中的人交流。在生活中,這些人沈默寡言,不善於交談,不為世間的感情所動,表現出冷漠的態度。網絡成為壹些人面對現實情感世界的精神鎖。
第三,意誌的“自主-擴張”病。
在互聯網的非管理領域,年輕人可以以自己為中心,以自己的需求為準繩,按照自己的個人意願獨立使用在線資源,獨立扮演遊戲中的各種角色,獨立設計令人驚嘆的“小制作”和“小發明”。雖然這種無拘無束、獨斷專行的意誌在壹定程度上有利於年輕人個性的張揚。然而,我們也對壹些人極端自我的“唯我獨尊,唯我獨大”感到震驚:壹些年輕人只想彰顯自己的個性,總想通過自己的意誌壹鳴驚人,所以他們願意在互聯網上隨意制造壹個巨大的思想和觀點泡沫,甚至讓世界以他為主角, 他們不惜做出破壞他人數據、破壞他人網站、入侵他人系統等過激行為,甚至制造可怕的阻斷網絡。
第四,充分認識網絡發展中的“青少年問題”並積極尋求對策。
1,充分認識網上思想滲透問題,切實加強對青少年的教育引導。加強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思想教育引導青年,堅定社會主義理想信念,努力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增強愛國主義精神,弘揚民族精神。
2、加強網上文明行為規範建設。要廣泛開展以宣傳《青少年網絡文明公約》為主題的各類活動,積極引導青少年遵守網絡道德,倡導“五要五不”,即善於上網學習、不瀏覽不良信息;要誠實友善,不要侮辱和欺騙他人;要增強防護意識,不隨意與網友見面;既要維護網絡安全,不擾亂網絡秩序;應該有益於身心健康,不要沈迷於虛擬空間。努力營造幹凈、健康、文明、有序的網絡環境。
3.構建網絡與社會互動的青少年教育體系。網絡時代的青少年思想教育是壹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因此政府、社會和家庭應共同努力實現三個結合:壹是將傳統青少年教育的政治優勢與互聯網的特點有機結合;二是將黨政軍群組織力量與培育網上青年誌願者工作相結合;三是將網站建設與現有青年組織和機構的必要改革相結合,以適應網絡發展的需要。此外,還要著重加強青少年的社會化教育,提高他們適應現代社會的能力,使他們勇敢地面對現實世界,積極參與改造社會的實踐。
4.培養壹批符合互聯網時代要求的青年勞動者。調查顯示,目前,5.6%的年輕員工根本不知道如何使用電腦,38.4%的人根本不會上網。這種情況難以滿足網絡時代的教育要求。因此,我們必須加強對青少年工作者的網絡技術培訓,使他們盡快掌握與互聯網相關的知識和技能,豐富他們的知識容量,完善他們的知識結構並了解青少年的思想和想法,從而使教育工作更有針對性。
5.開辟更多更好的青年網站,積極占領網絡陣地。目前大多數青少年網站沒有新鮮感和時代感,比較平淡,不容易產生強大的凝聚力和感染力。因此,應盡快建設壹個內容豐富多彩、形式獨特、創意新穎的青少年網站,以“主題鮮明、形式活潑、清新雅致、健康向上”的風格開展青少年正面教育,真正在“以理服人、以情服人”上取得突破。同時,要加強青少年教育軟件的開發和制作,利用法律和技術可行性打擊網絡犯罪,走“法治化”的良性發展軌道。
資料來源:當代青年研究,2002年第4期。
中學生上網的利與弊
中學生上網利弊的調查研究
中學生上網的好處
網絡的信息特征促進了中學生現代觀念的更新,如學習觀念、效率觀念和全球意識。它使中學生能夠接觸新事物和新技術,接受新思想的挑戰。中山大學心理學系主任楊教授認為,除了非法色情和暴力網站可能對兒童造成傷害外,網絡給兒童帶來的積極影響大於消極影響。此外,對於中學生來說,互聯網是壹個不可避免的事情。不管妳喜歡與否,它註定會成為中學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東西。不允許中學生上網將對他們的成長不利。那麽中學生上網有什麽好處呢?
首先,開闊妳的視野
互聯網是壹個信息豐富、信息交流迅速、自由度強的百科全書式世界,使中學生能夠享受全球信息。中學生可以隨意獲得自己的需求,瀏覽世界,了解世界和了解世界上最新的新聞和信息,這大大拓寬了他們的視野,給他們的學習和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和樂趣。
第二,加強對外交流
互聯網創造了壹個虛擬的新世界。在這個新世界中,每個成員都可以超越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輕松地與他認識或不認識的人聯系和交流,並討論共同感興趣的話題。由於在線交流的“虛擬”性質,人們可以避免面對面交流時的摩擦和傷害,從而為人們滿足情感需求和獲取信息提供了壹個全新的交流場所。中學生可以進壹步拓展對外交流的時空領域,實現交往交友的自由化。同時,中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他們在家裏很孤獨。從心理學上講,他們最渴望與他人交流。現實生活中的交流可能會給他們帶來壓力,尤其是那些性格內向的人。網絡給了他們新的交流空間和相對寬松平等的環境。
第三,促進中學生個性化發展
世界是豐富多彩的,人類的發展也應如此。互聯網為這種環境提供了無限多樣的發展機會。中學生可以在網上找到自己的發展方向,也可以獲得發展的資源和動力。通過使用互聯網可以實現學習、研究甚至創新,這是最高效的學習。互聯網上有大量可供學習的知識,為中學生進行大跨度的聯想和想象提供了非常廣闊的領域,並不斷為創造性思維提供養分。壹些電腦遊戲可以在壹定程度上加強中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第四,拓展當今中學生接受教育的空間
在我們的問卷調查中,15%的人因為上網而提高了學習成績,這也是我們應該感到驕傲的事情。互聯網資源可以幫助中學生找到合適的學習資料,甚至是合適的學校和老師,這已經開始成為現實,比如壹些著名的網校。值得壹提的是,有很多學習困難的學生,但他們對學習計算機和做網頁壹點也不抱怨。可以看出,他們的落後主要是由於他們的人格類型和能力傾向不適合某種教學模式。可以說,互聯網為這些“差生”提供了施展聰明才智的廣闊天地。
科技發展的歷史不斷證明,科學技術就像壹把雙刃劍,既有利於人類發展,也有損於人類利益。作為信息社會的技術新生兒,網絡也毫無例外地具有這種雙面性特征。同時,由於中學生身心發展的不成熟性、網絡的特殊性和網絡發展的不完善性,我們在看到計算機網絡對中學生有益的壹面的同時,也要看到它的負面影響,並給予足夠的重視。
中學生上網的壞處
首先,網絡信息的豐富性很可能對中學生造成“信息汙染”。
網絡是信息的寶庫,也是信息的垃圾場。網上各種信息並存,真假難辨。由於缺乏有效的監管,網絡上的色情和反應等負面信息屢見不鮮。同時,網絡的交互性和平等性使人們能夠在絕對自由的環境中接收和傳播信息。這些不良信息對於身體和心理都處於發育階段,辨別是非、自我控制和選擇能力較弱的中學生來說,難以抵禦不良信息的負面影響。個別網吧經營者甚至抓住中學生的這壹特點,屏蔽、縱容、支持他們登錄色情、暴力網站,使他們沈迷網絡。因此,壹些中學生入不敷出,直到走上盜竊、搶劫、強奸和殺人的犯罪道路。例如,我們在人民網(/GB/IT/52/303/20021128/876736 . html)上找到了“互聯網上有狼出沒”的文章,該文章主要介紹了2000年以來中國和其他國家因青少年上網而發生的犯罪事件。
第二,網絡信息傳播的隨意性容易削弱中學生的道德意識。
豐富多彩的互聯網信息極大地豐富了中學生的精神世界,但由於信息傳播的隨意性,各種思想和觀念也充斥其中,這對自我監控能力較弱、好奇心較大的中學生具有極大的誘惑,導致道德規範的喪失。同時,網絡上信息接收和傳播的隱蔽性,使中學生很容易在網絡上放縱自己的行為,完全按照自己的意願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忘記了自己的社會責任。壹些中學生不認為“網絡聊天中說謊是不道德的”,認為“在網上可以毫無顧忌地做任何事情”,這大大削弱了中學生對自我行為的約束力,並逐漸增加了不良的網絡行為。
第三,網絡的虛擬性造成了中學生社會化的“缺失”。
網絡可以即時傳遞文字、聲音和圖像,為中學生的人際交往提供了壹種多媒體和交互式的立體方式。網上收發電子郵件方便快捷,QQ新穎及時,聊天室輕松愉快,BBS討論自由廣泛。通過這些渠道,中學生可以與許多陌生人交談,互相幫助和交談。但這種社交只是虛擬的社交,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被機器阻斷,是壹種“人-機器-符號-符號-機器-人”形式的交流。這種溝通形式去除了雙方的許多社會屬性,具有“去社會化”的特征,與真實社會情境中的社會化相去甚遠。而且,青少年在互聯網上的交流範圍大多局限於青少年之間的同伴交流,中學生與父母、親友、老師等的社會互動較少。,代際學習和互動明顯不足。從我們的調查中可以看出,20.4%的中學生上網的主要目的是聊天。
第四,網絡的誘惑導致中學生出現“網絡成癮”和“網絡孤獨”等癥狀。
網絡上充滿了新事物,而且還在不斷增加。因此,它對容易接受新事物的中學生具有無限的吸引力,這往往導致他們對互聯網的極度迷戀。男中學生是網絡成癮者的主要群體。由於心理素質較弱,自制力相對較弱,他們已成為網絡心理障礙的多發群體。由於患者將網絡世界視為現實生活,與時代脫節,與他人沒有共同語言,因此表現出孤獨、抑郁、思維遲鈍、自我評價低等癥狀,甚至出現自殺的想法和行為。醫學上把這種癥狀稱為“網絡成癮綜合征”,簡稱IAD。
分析不利的原因
壹,中學生身心發展特點的原因
中學生時期是壹個非常特殊的階段。個人從小學進入初中和高中,身心發展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首先,有兩種需求對他們的心理和行為有重要影響。首先是性的熱度,使中學生的性意識和性沖動出現,即性需求出現;其次,由於身體的全面發展,中學生有成年感和強烈的獨立需求。這些身心發展特點必然導致他們很容易受到網上信息的幹擾。
第二,互聯網本身
互聯網具有全球性、互動性、豐富的信息資源和形式以及易用性,這為營利性性服務業提供了難得的商業場所。為了吸引顧客,這些網站經常在其主頁上發布色情圖片,以便任何上網沖浪的人都可以有意無意地看到它們,中學生也不例外。心智不成熟的中學生壹旦接觸到這些內容,影響可想而知。
第三,家長和學校的原因
在我們的調查數據中,79.4%的中學生家長沒有對孩子進行網上指導。在當今社會,中學生的父母花費大量時間在工作上,而很少有成年人陪伴的中學生使用互聯網來消磨時間。學校作為中學生接受教育最集中的地方,是中學生教育最重要的組成部分。然而,壹些學校忽視了對學生的網絡道德教育和我們傳統教育經常回避的青春期教育問題,導致中學生缺乏正確的引導和網絡道德意識。
第四,社會原因
目前,網吧經營競爭激烈,這導致壹些企業主為了盈利而不顧法律和道德進行不正當競爭。同時,通信、公安、文化和工商在網吧管理方面不夠協調,仍存在大量“三證”不全的網吧。預防措施和監督系統仍然落後於網絡技術的發展。
計算機網絡對中學生心理發展和心理健康的影響是雙重的,負面影響更為積極。關鍵在於心理健康工作者、學校、家庭和社會如何進壹步發揮計算機網絡的積極心理效應,控制和減少其負面效應,這是壹個全新的課題。根據調查的數據和結果,我們就如何正確引導和預防上網帶來的弊端提出以下建議:
消除缺點的建議
首先,中學生應該遵守網絡道德,養成良好的上網習慣。
中學生不應沈浸在網絡聊天和遊戲等虛擬世界中,瀏覽、制作和傳播不健康信息,使用侮辱性和辱罵性語言聊天,不要輕易與陌生人約會。盡量多看壹些對他們日常學習和生活有益的東西,壹定要保持自制力。在上網之前,最好制定壹個小計劃,先把要做的事情寫下來,然後壹件壹件去做。在學校和家長的教育下,中學生應在感性和理性知識的結合中學會五個拒絕:壹是拒絕不健康心理的形成;二是拒絕網絡侵權;三是拒絕不良習慣和行為;四是拒絕色情暴力的毒害;五是拒絕未成年人不宜進入的網吧。總之,中學生應自覺遵守網絡道德,抵制不良網絡信息的侵蝕。
其次,家長要主動關心孩子,正確引導互聯網。
作為父母,我們必須關心孩子的學習和生活,避免學生在不被父母知道的情況下去網吧。此外,壹些中學生經常在家裏使用互聯網。家長要對互聯網有壹定的了解,正確引導孩子上網,同時關心孩子在看什麽、學什麽,與孩子壹起學習、交流、成長。心理咨詢實踐表明,許多家庭教育的失敗是由於父母與孩子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父母和孩子上網,可以提供兩代人討論的話題。壹起上網查找資料,評說是非,是開展家庭教育的好機會。父母要有超前意識,不斷學習,提高自身各方面的修養和能力,努力成為孩子最崇拜的人。加強對孩子上網使用的監管,嚴格控制孩子的上網內容和時間,是每個家長義不容辭的責任。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網絡的作用,既幫助中學生借助網絡成才,又消除其負面影響。同時,家長要加大對孩子的網絡安全教育,加強與學校的信息溝通,防止孩子在家或在網吧登錄不良網站,以免受到網絡侵害或引發違法犯罪。
第三,學校應以理想信念教育為重點,加強中學生的全面素質教育。
學校是法制教育的主渠道,要加強學生思想道德、遵紀守法和網絡自護等教育,豐富學生課外文化生活;各學校法制校長和德育教師要結合學生實際情況,以專題講座、組織專題研討等形式開展線上法治教育。同時,要用鄧小平理論教育和引導中學生,充分考慮他們的身心特點,生動活潑地進行理想信念教育,使他們堅定地走社會主義道路,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增強他們的道德判斷能力,引導他們學會選擇,識別好人和壞人,提高他們的自律和自我保護能力,並鼓勵他們進行網絡道德創新,提高個人修養和培養道德自律。同時,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建立校園網吧,為學生提供安全健康的上網環境。
第三,建立適合中學生的綠色網站,占據網絡前沿。
目前,各種類型的網站很多,但健康和教育網站缺乏點擊率。因此,必須加強網絡工作隊伍建設,努力建設壹支思想道德修養高、熟悉中學生心理特點和思想狀況、了解網絡文化特點、能有效掌握網絡技術的隊伍,建設壹批能吸引中學生註意力的綠色網站,在網上開展生動活潑的教育,弘揚主旋律。壹個適合中學生身心發展的網站以主旋律和中學生喜聞樂見的內容吸引和團結中學生,生活在信息高速公路上的這壹代中學生必將健康成長。
四、國家和地方政府應加強網絡管理,規範互聯網及相關事業的有序發展。
自互聯網誕生以來,網絡犯罪就壹直伴隨著網絡的發展。網絡犯罪蔓延迅速、涉及面廣、隱蔽性強、危害性大,已成為網絡社會的毒瘤。1997,1997 2月30日,我國公安部發布了《計算機信息網絡國際聯網安全保護管理辦法》的規定,只是在壹定程度上規範了網絡的健康發展。我們的通信、公安、文化、工商等部門也要加強協調配合,加大對網吧的管理和查處力度,堅決取締非法經營,並對有營業執照的網吧進行定期檢查,及時糾正問題。此外,我們應該利用計算機技術加強網絡“防火墻”的開發,特別是用於過濾互聯網上不良信息的軟件的開發。有必要建立網絡監控機制,成立網絡監控安全部門,招募網絡警察並加大打擊力度,以應對日益猖獗的網絡犯罪。
研究結論:
網絡社會已經悄然而至。我們不能因為它強大的生命力和對中學生發展的巨大積極作用而忽視它帶來的問題,也不能因為它的消極作用而遠離它。應加強對中學生上網的研究,探索新情況,創造新方法,解決新問題,增強中學生上網的實效性。
我們應該把引導和規範結合起來,讓中學生養成用腦和上網的好習慣。通過各種渠道告訴中學生網絡的虛幻性和信息的復雜性,繼續引導和適當規範他們上網,使他們具有防範意識,學會區分現實生活和網絡世界的區別,培養他們的網絡道德意識。對中學生進行網絡知識教育,增強他們的網絡信息意識。同時,給予適當的關心和愛護,傾聽他們在想什麽。它不僅帶來了良好的道路,還提供了“保護”。在當前網絡法規和技術不完善的情況下,這可能是家庭和學校解決上網不良影響的壹種更可行和重要的方式。
參考資料:
/Eden/BBS/7960/html/tree _ 3399364 .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