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值觀
價值觀是指個體對客觀事物(包括人、事、事件)的總體評價及其自身行為結果的意義、作用、效果和重要性。它是對什麽是好的和應該是什麽的總體看法,是促進和指導壹個人作出決定和采取行動的原則和標準,是人格心理結構的核心因素之壹。它使人們的行為具有穩定的傾向。價值觀是人們用來區分好與壞、對與錯及其重要性的心理傾向系統。它反映了人們對客觀事物的是非和重要性的評價。人不同於動物,動物只能被動適應環境。人們不僅可以知道世界是什麽,如何和為什麽,還可以知道做什麽和選擇什麽,發現事物對自己的意義,設計自己,並確定和實現自己的目標。
價值觀的定義
價值觀?,往往也指?價值觀?。在學術理論中,價值觀是指關於價值的理論、知識和學說體系,就像物質觀、時空觀和歷史觀壹樣。價值觀是指人們關於基本價值的立場、取向和態度。這兩個概念的區別相當於宗教與宗教信仰、倫理道德和個人道德的關系:前者主要是學者研究的課題,後者則關系到每個人對生活的追求和選擇。盡管這種差異在科學和法律上具有嚴格的意義,但人們已經習慣於在生活中不區分這兩者。
那是什麽呢?價值觀?還是?價值觀?然後呢。最簡短的回答是:它是指人們關於基本價值觀的信念、信仰和理想體系。這句話概括了價值觀特有的壹般思想內容和思想形式。
就內容而言,價值觀是關於價值觀的概念。那麽什麽是價值呢?如果我們使用非常簡單的日常語言,價值實際上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好還是壞?意義,包括善惡、美醜、利弊、得失、禍福、榮辱、優劣、高低、有用和無用、可愛和可惡、不合適、不值得、應該或不應該、重要和不重要、輕重緩急等。,可以用好壞來表示;世界上有什麽可以用的?好還是壞?被描述的包含選擇意義的對象是價值;哪些事情需要做好或做壞?被評判的是價值問題。?好還是壞?“二”字是最常用、最頻繁、最自然的,它可以很好地代表價值觀和價值觀的普遍性。當人們對任何事情說。好嗎?說什麽?不好?妳心裏壹定有數吧?好還是壞?壹些信念、標準和期望,從而對事物的質量有壹定的基本態度,這叫什麽?價值觀?獨特的思想內容。那又怎樣?價值觀?是人類嗎?好還是壞?即人們關於什麽是好的,什麽是壞的,如何變好和如何變壞的觀念、思想和態度的總和,以及他們渴望、追求、放棄、支持和反對什麽。
從形式上看,構成價值觀的獨特思想、觀念和精神形態主要是指人們頭腦中的信仰、信念和理想體系。價值觀不同於知識、理論和科學體系。它們主要表明人們?知道什麽,知道什麽,做什麽?,但說明人真的是這樣嗎?妳相信什麽、想要什麽、追求什麽、實現什麽?,是人們在知識基礎上進行價值選擇的內在定位和取向系統。總的來說?知道什麽?難道不等於?妳想要什麽?因此,知識和科學永遠無法取代價值觀。特別是,越是知識和經驗達不到的地方(人類知識的發展是無限的,而其現有的知識總是有限的),信仰、信念和理想就越發揮作用。通過觀察社會中的信仰現象,我們很容易發現它的特殊存在和作用。
從源頭和基礎來說,沒有人的價值觀是憑空產生和改變的。歸根結底,它們反映了人們的社會存在,即他們的生活方式、生活條件和實踐經驗。價值觀的深層基礎是主體的根本立場、需要、興趣和能力,是人們價值生活在頭腦中的反映和積累。因此,價值觀總是與人們的現實有關。不同地位、不同條件、不同經歷的人有不同的價值觀,而在階級、民族等不同現實基礎的人中,價值觀也是多樣的。
從功能上看,價值觀最重要的功能是成為人們心目中的評價標準體系。換句話說,人關於任何價值的信念、信仰和理想壹旦形成,就會被用來評價事物的輕重和權衡得失?平衡?然後呢。尺子?。人們用這樣的天平和尺子來衡量和判斷所有的人和事,從而得出自己的態度和選擇。
總之,價值觀是人和社會的精神文化系統中深層的、相對穩定的、起主導作用的組成部分,是人們精神心理活動的中樞系統。每個人、每個地方都可以獲得價值觀;不僅是個人,還有集體、階級、民族、國家和社會;它不僅體現在眼前的具體事物上,也體現在人生、事業和社會發展的重大決策上。事實上,壹個國家和社會的價值觀是其思想、文化和意識形態體系的核心內容,它們在國家社會中是系統的?軟件?、?軟件?軟件?;對於壹個人來說,他的價值觀是他生活和事業中最重要的精神追求、精神寄托、精神支柱和精神動力。
價值觀的特征
價值觀的特征
價值觀相對穩定和持久。在壹定的時間、地點和條件下,人們的價值觀總是相對穩定和持久的。比如,對某樣東西的質量總有壹種看法和評價,這種看法在同等條件下不會改變。但是,隨著人們經濟地位和人生觀、世界觀的變化,這種價值觀也會發生變化。也就是說,價值觀也在發展變化。價值觀是人們形成的某種價值觀念,具有持久性和穩定性的特點,將始終主導人們的日常行為和活動。
三觀相互影響
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是哲學思想的基本組成部分,它們相互依存、相互影響。在自然或自發的狀態下,人生觀和世界觀對價值觀的形成具有決定性作用,而通過有意識的學習和培養而培養的價值觀也可以異化和改變它們。壹個人的價值觀是從出生開始在家庭和社會的影響下逐漸形成的。壹個人的社會生產方式和經濟地位對其價值觀的形成具有決定性的影響。當然,報紙、電視和廣播宣傳的觀點,以及父母、老師、朋友和公眾名人的觀點和行為對壹個人的價值觀也有明顯的影響。[1]
價值觀分為普世價值觀和特定價值觀。人們追求真善美作為價值取向的理念是普世價值。對周圍客觀事物(包括人、事和物)的意義和重要性的總體評價和看法就是具體的價值觀。
值的類型
人們的生活和教育經歷各不相同,因此他們的價值觀也各不相同。行為科學家格雷夫斯(Graves)為了對復雜的價值觀進行分類,對企業組織中的各類人員做了大量調查,分析了他們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最後總結出以下七個層次:
第壹個層次,反應型:這種類型的人沒有意識到自己和周圍的人正在充當。
人類是存在的。他們根據自己的基本生理需求做出反應,而不考慮任何其他條件。這種人很少見,其實等於壹個嬰兒。
第二個層次,部落型:這種類型的人依賴自然並服從傳統習慣和權力。
第三個層次,以自我為中心:這種類型的人信奉冷酷的個人主義、自私和挑釁,主要從屬於權力。
第四個層次,固執己見型:這種類型的人不能容忍模棱兩可的意見,發現很難接受不同的價值觀,並希望別人接受自己的價值觀。
第五個層次,玩弄政治:這種類型的人通過玩弄他人和篡改事實來達到個人目的,非常現實,積極爭取地位和社會影響力。
第六個層次,社會中心型:這種類型的人把被愛和善待他人視為比自身發展更重要的事情,並被現實主義、權威主義和固執己見的人所排斥。
第七,存在主義:這種類型的人可以高度容忍模糊的意見和不同的觀點,並敢於直言制度和政策的僵化,對空缺職位和權力的強制使用。
這壹分層分類發表後,管理學家邁爾斯等人對1974年美國企業的現狀進行了比較研究。他們認為普通企業人員的價值觀分布在第二層和第七層之間。就管理人員而言,他們中的大多數人以前屬於四年級和五年級,但現在情況正在發生變化,這兩個年級的人逐漸被六年級和七年級的人取代。
價值觀的作用
價值觀對人自身行為的導向和調節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價值觀決定人的自知之明,它直接影響和決定壹個人的理想信念、人生目標和追求方向的性質。價值觀的作用大致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價值觀對激勵起著導向作用。人們行為的動機受價值觀的支配和制約,價值觀對動機模式有重要影響。在相同的客觀條件下,不同價值觀的人有不同的動機模式和不同的行為。激勵的目的和方向受價值觀支配。只有那些經過價值判斷後被認為是可取的行為才能轉化為行為動機,並以此為目標指導人們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