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老師正在輔導她4歲的女兒洗碗。鄰居徐阿姨來看望,驚訝地說:“這麽小的孩子就洗碗了!我不希望我們的大寶做這些事。”王老師說:“孩子做點家務是有好處的。”徐阿姨不屑地說:“工作有什麽前途?聽著,我工作了壹輩子,現在被解雇了。我不能讓大寶像我壹樣有時間工作。還不如學認字算算……”。
徐阿姨的話很有代表性,結果就是我們孩子的勞動越來越差。有壹個關於各國中小學生每天工作時間的統計:美國72分鐘,泰國66分鐘,韓國42分鐘,法國36分鐘,英國30分鐘,中國只有12分鐘。我國約有50%的中小學生不參加家務勞動或每天只參加家務勞動10分鐘。
德國法律明確規定孩子必須幫父母做家務,其中6-10歲的孩子要幫父母為全家洗碗擦鞋;14-16歲負責擦車翻園;16-18歲完成每周房間大掃除。
近年來,上海的壹所大學對錄取的新生做了壹個調查。他們中60%以上的人不會自己掛蚊帳,很多大學生在入學前還沒有親自洗過壹件衣服。對長春某大學壹個班25名學生的調查顯示,24名學生不會縫衣服,也不會縫扣子。某縣婦聯對該縣某重點中學初壹學生家務勞動情況的調查結果顯示,79%的人從來沒有洗過壹件襯衫,84%的人不會做飯,67%的人不會或不敢使用電飯鍋和液化氣竈。北京家庭教育協會對某小學壹個班級的調查顯示,該班44名學生中,家長給書包的占39%,給手帕的占66%,給衣服的占59%。
很明顯,西方國家的孩子打工的遠比我們國家的孩子多。西方國家的父母不像我們國家的父母壹樣愛孩子嗎?我不這麽認為。是出於什麽考慮?
美國心理學家威蘭特對波士頓的490名兒童進行了長達20年的跟蹤研究。後續研究的結果發人深省。愛做家務的孩子與不愛做家務的孩子相比,長大後的失業率為1:15,犯罪率為1:10。愛做家務的人平均收入比不愛做家務的人高。
這個調查結果不是偶然的,而是合理的,因為勞動對孩子的良性發展和成長有著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主要表現為:勞動有利於孩子的聰明才智,很多熱愛勞動、會勞動的人都有這種優勢;勞動有利於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質,如勤奮、獨立、負責、堅持等。勞動有利於開發智慧,促使孩子開動腦筋,鍛煉動手能力;勞動還有利於孩子強身健體,豐富生活等等。可以看出,這個調查是有邏輯的,這些道理都被事實有力地論證了。
中西孩子站在同壹起跑線上,誰能贏?
曾經看到過這樣壹個真實的故事:三十年前,澳大利亞悉尼大學的壹位教授帶著妻子和三個孩子(兩個姐姐壹個哥哥)到中國度假。假期裏,教授借了壹副乒乓球拍給他兒子學習打球。兒子不知何故丟了壹個球拍。為此,教授和他的妻子要求他們的姐姐主持壹個家庭會議,全家人討論如何賠償這筆費用。如果妳丟失了借來的東西,妳必須付錢。誰來買單?怎麽補償?教授和他的妻子只是作為無表決權的代表出席,所有問題都由三個孩子討論和決定。最後的結論是,8歲的弟弟自己掏錢。壹個8歲的孩子怎麽會有錢支付呢?弟弟想出了壹個辦法——給別人洗車,壹次20分。最後弟弟靠自己的勞動賺了20塊錢。最後,他用這筆錢買了壹個新球拍,還給了政府。
如果這件事發生在中國的壹個孩子身上,中國的父母所做的事情是如此簡單,他們幾乎不需要思考。他們絕對是自己掏錢買的。
悉尼大學的教授不是花錢買球拍了嗎?顯然不是。是因為教授夫婦不愛孩子嗎?顯然不是。那麽答案只有壹個,就是西方父母的觀念和中國父母的觀念不壹樣!壹個是盡可能培養孩子的自立能力,不讓他們從小產生依賴,自己解決問題;另壹種是“水往低處流”,事事處處照顧,唯恐孩子因照顧不周而受委屈。
概念不同,結果自然不同。如果中西方孩子站在同壹起跑線上,誰會贏不言而喻。
社會競爭不僅僅是知識和智力的較量,更是意誌、精神狀態和做人的較量。
由於歷史傳統和社會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家庭教育觀念存在巨大差異。從這些差異中,我們可以發現許多值得中國父母學習的觀念和做法。
●西方父母普遍認為孩子從出生那天起就是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獨立的意誌和人格。無論是父母、老師還是親友,都沒有特權去支配和限制他的行為。大多數情況下,他們無法為孩子做出選擇。而是要讓孩子覺得自己是自己的主人,甚至在什麽情況下,家長都要仔細考慮,尊重,理解孩子的心理。而中國大部分家長都要求孩子聽話、聽話。
●西方父母普遍認為孩子有自我反思和教育的能力。孩子要努力,自己生活,從努力中獲得快樂,從動手中獲得各種知識,學到各種技能。讓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這是對孩子的尊重。比如在西方,有很多這樣的情況:父親或母親走在前面,剛學會走路的孩子跟在後面。他們認為培養孩子的獨立性非常重要。中國的父母害怕孩子撞到壹起,所以經常要抱著或者拉著孩子。
●西方人對子女成名成家的欲望相對較弱。他們不煞費苦心地設計孩子的未來,而是關註孩子的自由發展,努力把孩子培養成能適應各種環境、有獨立生存能力的社會人。他們的家庭教育是建立在培養孩子的開拓精神,成為壹個自立的人。
基於這種觀念,西方國家很多家庭從小就非常重視孩子的自我鍛煉。他們普遍認為,孩子的成長必須依靠自己的力量,所以要從小培養和鍛煉孩子的自立意識和獨立生活能力,比如讓他們從小知道勞動的價值,讓他們自己修理組裝摩托車,分擔家裏割草、粉刷房子、簡單的木工修理等等工作。另外還要出去打雜,夏天推割草機,冬天鏟雪,秋天掃落葉。西方孩子從小從事的送報紙等勞動,本身就是吃苦精神的磨煉。寒冷的冬天,當中國同齡的孩子還在滾燙的被窩裏熟睡時,西方的孩子已經起床挨家挨戶送報紙了。這對於溺愛孩子的中國父母來說可能顯得“殘酷”,而正是這種看似“殘酷”的教育造就了西方孩子獨立自強的生活技能。在這個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孩子逐漸成長為具有獨立生存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的公民。
中國很多父母都渴望孩子成功,所以超出孩子實際水平的高要求,鼓勵孩子拔苗助長的教育方式,恨鐵不成鋼的態度,在他們的家庭中無孔不入。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除了更加關註生活,最關心的還是孩子的學習。為了讓孩子在學校表現好,以後,父母不會讓孩子做學習以外的事情。看起來學習好就是壹切,但他們很少關註自己的獨立生活能力、社會適應能力、心理健康、道德情操、公民意識,有的甚至完全忽略。從孩子出生到成年,父母幾乎為孩子準備了壹切,比如做飯、洗衣服、打掃衛生、攢錢供孩子上大學、出國、結婚、撫養孩子等等。雖然我們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有才華,快樂,但這樣的家庭教育既不能讓孩子有才華,也不能讓孩子快樂,因為社會競爭不僅僅是知識和智力的較量,更是意誌、精神狀態和做人的較量。
●西方父母更註重孩子健康心理的培養,所以非常註重與孩子的情感交流,關心孩子的心理需求。家長把快樂教育作為重要的教育內容。他們經常和孩子討論問題,孩子不開心的時候也願意和父母討論事情。心理學研究表明,健康的心理對孩子的成功和健康人格的塑造非常重要。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國很多家長卻反其道而行之。在日常生活中,他們基本上以孩子的生理需求為中心,很少關註甚至忽視孩子的心理需求,忽視孩子健康心理的培養和性格意誌的磨煉。這樣壹來,在壹定程度上,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太低,以至於承受不了生活中的壓力和挫折。哪怕是壹件小事,也會讓他抑郁、頹廢、自暴自棄,經常離家出走,甚至有自殺傾向,厭世。這類事件近年來在媒體上屢見不鮮,而且大多是家庭教育水平低下的結果,更準確地說是父母疏於培養孩子健康心理而導致的悲劇。
●西方父母重視從日常行為和情緒上“在生活中教育孩子”,從內心感受上尊重他人,註重日常生活中行為和習慣的培養。然而,我國的家長和幼兒園老師往往脫離兒童心理發展的實際。比如在幼兒園,他們提出愛國主義、革命英雄主義、偉大理想主義的教育,忽略了基本的行為習慣和良好的人際交往,這些都是適合孩子發展階段的。我們壹直在按部就班地講教育,不僅適用於智育和知識教育,也適用於做人做事的德育。目前我們的孩子道德觀念淡漠,社會性發展差,這與家長忽視對孩子最基本的“生命教育”不無關系。
西方父母“鼓勵創新”,而中國父母往往“滿足於克隆”。前者鼓勵孩子超越前任,後者教孩子在前任面前止步。西方父母認為,孩子和成年人壹樣有獨立研究和動手能力,能以寬容的態度創造有利於培養孩子創造力的環境和氛圍。他們往往對孩子的探索行為采取積極正面的態度,鼓勵孩子提出生活中的不同意見,積極探索問題。即使家長認為孩子的行為沒有正面作用,也不會過多幹涉,而是讓孩子在自己的探索中逐漸認識到自己的問題,並加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