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知行合壹:誌願者活動可以更好的培養學生的責任感。
責任感更多的是指個體對自己在人類社會發展中的責任的意識,包括自我責任、他人責任、集體責任、社會責任和人的責任。當壹個人有了責任感,他的自我才真正開始形成,他的義務感才逐漸增強,他才有可能做出突出的成績和貢獻。
學生誌願者活動立足社會公益,不計報酬,服務他人,註重實踐,貢獻社會。通過參加公益活動、文化活動、社區建設等。,學生可以走出狹隘的生活圈子,了解更廣闊的社會和生活。
誌願者活動所倡導的“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誌願者精神,通過強調自願和力所能及的互助,通過為弱勢群體、苦難群眾和貧困地區提供實實在在的支持和幫助,可以進壹步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時代使命感,提高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
二、先認識:以項目為起點,開展豐富多彩的誌願者活動。
在問卷調查和訪談的基礎上,確立了環保、讀書社區、助殘、學法語、“我愛我的家鄉”五項誌願者活動。在每個項目下構建壹系列活動,如環保項目,如環保知識宣傳、環保知識競賽、垃圾分類處理、酵素生產、環保服裝設計大賽、盆栽更換電池、“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辯論賽等。
在閱讀社區項目下,我們開展了閱讀計劃、"壹月壹本書"運動、"父母和孩子壹本書"運動以及圖書集市。在助殘項目下,開展了衣物捐贈、探訪兒童福利院、探訪孤寡老人等活動;在“學法講法”項目下,開展了司法宣講、觀摩庭審、模擬法律講堂等活動。
在“我愛我家”項目下,開展查找社區發展史料、尋找身邊歷史、走進企業感知社區發展等活動。每次活動開展前,都要進行方案設計和修改,活動由老師或誌願者團體協助。活動結束後,參與活動的老師和學生談談自己的感受、收獲和建議。
三、完善機制:為“知行合壹”誌願者行動保駕護航。
要完善多維激勵機制。誌願服務是誌願服務精神的基本品質,也是當代中國誌願服務的首要原則。“要我參加”的宣傳動員不能很好的發揮高中生誌願者活動的動員作用。只有誌願服務才能成為誌願者,只有誌願服務才能持之以恒。
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誌願者在服務他人、服務社會、服務自我發展的同時,也得到了精神上的滿足。所謂“送人玫瑰,手留余香”。
在追求滿足個人興趣和適應社會多樣化需求的過程中,尤其需要堅持學生自願的原則,充分尊重高中生的主體性和主動性。只有“我要參與”的自我實現感,才能真正體現誌願服務對高中生道德成長的價值。